青岗山的故事
大约三百年前,湘西南武冈山区的丰田冲突然涌入许多钟姓的汉族移民。(今天,丰田乡中心地带的丰田、上丰、龙华等村九成户籍都是钟姓。)丰田这地界,山隘四塞,远离城镇,临近苗寨、瑶乡。钟姓的老祖似乎有意隐瞒他们迁移到这里的原因,任它烂在肚里了。
有两户人家,不知何故不愿同宗族大众住在一起,又从丰田继续深入山中四五里,来到一处四面矮山、松岗翠竹的小盆地,定居下来。也许从那时起,这里就叫青岗山了。其中一家人,是姥爷的远祖。
其后二百年间,青岗山世代钟氏子孙重复着艰辛的劳动:修筑蓄水的堤坝,将低洼之处灌溉成稻田,又在上面的坡地上耕作梯田。(去年,政府终于出资浇筑了水泥堤坝。)或许是劳动超过了人能承受的负荷,村中男人的寿命普遍只有三十几岁。据说,由于男丁过少,几次发生过女性用火铳抵御盗贼的事。
到了民国初年,青岗山全村只有六户居民。村中有位郎中,常年奔波在外,给人看病。治好之前,从不收取银两。郎中子女多,平年、灾年,必须借贷,才能度日。郎中挑选了一个儿子,送到几里之外的宗族祠堂读书,这个六岁的男孩,就是姥爷。(解放后,宗族祠堂拆了,盖了小学,即今日之丰田乡中心小学,学生很多。)
十岁,姥爷又被送到山后的大冲肖家上私塾。背会了不少圣贤书,却不知书中讲的是什么。(私塾的原址上,尚有两间教室的村小一座,但已废弃。)十一岁,转入上峰寺上小学。(小学今已不存,原址上是乡卫生院。)那时学制可真够混乱的,看来家长也不知该送孩子上什么学校好了。
十四岁,姥爷考入邓家铺区高小。邓家铺距离青岗山三十多华里,校址今天还在。我找到两个柱子墩,两个残缺的门当,均为白色石质。当地村民说,这是国民党办的学校。
十七岁,考入武冈县立中学。(这个校址我没找到。)每年学费六十光洋,三年就得一百八十元,这对于郎中一家,确是一笔了不起的费用了。每年春节,郎中都带着二儿子走家串户,筹借学费。出资最多的,还是已出嫁的大女儿。武冈南门口有家光绪年间开的米粉店,名气很大。我去尝了,好吃不贵。可是姥爷当年,是没有余钱和富裕的同窗去打牙祭的。姥爷采取笨鸟先飞的办法,惜阴勤读,成绩不错。以至毕业后,学校派人来家乡报喜,如同昔日中了秀才。
郎中本来不想摆宴席,但亲友盛情难却,于是就在宗族祠堂请了二百多人,吃了三十多桌。(这场发生在1935年的宴席留给人的印象深刻,我二十出头的表弟凌翔都与我提起过。)热热闹闹地吃了一天,客人散去,郎中对儿子说:“儿呀,我再也无能为力送你继续升学了。”说完,老泪横流,声声叹息起来。姥爷安慰着难过的父亲,心中已有主张。
半年后,姥爷与同学三人相约投军。其中一人后来反悔,却也因此保全了性命。七七事变之后不久,姥爷与两位同连当兵的同学也失散了,丰田家乡从此无人知道那两人的下落。
在青岗山,尽管从没有收到书信,但郎中一直期盼有朝一日他的二儿子会回来。每年,郎中都去庙里跟着和尚念经。他等了十五年,于父子重逢后不久去世。
有两户人家,不知何故不愿同宗族大众住在一起,又从丰田继续深入山中四五里,来到一处四面矮山、松岗翠竹的小盆地,定居下来。也许从那时起,这里就叫青岗山了。其中一家人,是姥爷的远祖。
其后二百年间,青岗山世代钟氏子孙重复着艰辛的劳动:修筑蓄水的堤坝,将低洼之处灌溉成稻田,又在上面的坡地上耕作梯田。(去年,政府终于出资浇筑了水泥堤坝。)或许是劳动超过了人能承受的负荷,村中男人的寿命普遍只有三十几岁。据说,由于男丁过少,几次发生过女性用火铳抵御盗贼的事。
到了民国初年,青岗山全村只有六户居民。村中有位郎中,常年奔波在外,给人看病。治好之前,从不收取银两。郎中子女多,平年、灾年,必须借贷,才能度日。郎中挑选了一个儿子,送到几里之外的宗族祠堂读书,这个六岁的男孩,就是姥爷。(解放后,宗族祠堂拆了,盖了小学,即今日之丰田乡中心小学,学生很多。)
十岁,姥爷又被送到山后的大冲肖家上私塾。背会了不少圣贤书,却不知书中讲的是什么。(私塾的原址上,尚有两间教室的村小一座,但已废弃。)十一岁,转入上峰寺上小学。(小学今已不存,原址上是乡卫生院。)那时学制可真够混乱的,看来家长也不知该送孩子上什么学校好了。
十四岁,姥爷考入邓家铺区高小。邓家铺距离青岗山三十多华里,校址今天还在。我找到两个柱子墩,两个残缺的门当,均为白色石质。当地村民说,这是国民党办的学校。
十七岁,考入武冈县立中学。(这个校址我没找到。)每年学费六十光洋,三年就得一百八十元,这对于郎中一家,确是一笔了不起的费用了。每年春节,郎中都带着二儿子走家串户,筹借学费。出资最多的,还是已出嫁的大女儿。武冈南门口有家光绪年间开的米粉店,名气很大。我去尝了,好吃不贵。可是姥爷当年,是没有余钱和富裕的同窗去打牙祭的。姥爷采取笨鸟先飞的办法,惜阴勤读,成绩不错。以至毕业后,学校派人来家乡报喜,如同昔日中了秀才。
郎中本来不想摆宴席,但亲友盛情难却,于是就在宗族祠堂请了二百多人,吃了三十多桌。(这场发生在1935年的宴席留给人的印象深刻,我二十出头的表弟凌翔都与我提起过。)热热闹闹地吃了一天,客人散去,郎中对儿子说:“儿呀,我再也无能为力送你继续升学了。”说完,老泪横流,声声叹息起来。姥爷安慰着难过的父亲,心中已有主张。
半年后,姥爷与同学三人相约投军。其中一人后来反悔,却也因此保全了性命。七七事变之后不久,姥爷与两位同连当兵的同学也失散了,丰田家乡从此无人知道那两人的下落。
在青岗山,尽管从没有收到书信,但郎中一直期盼有朝一日他的二儿子会回来。每年,郎中都去庙里跟着和尚念经。他等了十五年,于父子重逢后不久去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