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两天的考察感受(方塔园+后滩)
记两天的考察感受(方塔园+后滩)
刚回上海,陪宁宁看了2个案子,一个是松江方塔园,还有一个是世博会的后滩,一些感触今日记下,免他日忘记。
首先是方塔园。这是我第二回去这个公园参观。
有必要说下第一次,那是大一的那个寒假,当初没怎么看建筑书,只是受一个研究生推荐去的,算是以一个游客的心态来参观这个有名的公园。当时的印象较深的是方塔和古栈道。方塔印象深是因为我在公园中任意位置基本都可以看到它,古栈道是因为里面的光影效果强烈(那天阳光特别好),觉得很幽静,很深邃。对于所谓的时空交汇啊,空间的巧妙安排啊,景观的层次错落啊没有一点感受,能感觉到的是走的比较舒服,细节很多,植被很丰富,虽然要让人经常上上下下走楼梯,也不觉得累,很自然,著名的何陋轩被我当成一个喝茶的地方给忽略了(惭愧)。后来看了点关于方塔园的书,才知道冯老先生做这个园子花了很大心血,首先是对于原有场地的土方移动非常少,几乎是按照原有场地条件来布置景观和绿化的;其次这个园子是84年交工的,很多设计手法对于当时来说应该是很超前的了,至少现在看那些棚子或者大门依然不过时。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我一直觉得类似公园之类的项目应该雅俗共赏,毕竟来这里95%是周边居民,且多为老人(鲜见年轻人),我们作为建筑师要多为那些人考虑(比如不同高差的连接应该按照老人的尺度),而不应该老是为了追求一些看起来很忽悠的理念,拘泥于建筑这一个学科会让人目光狭隘,所以作为一个非专业者的角度来考察公园也不失一个好状态。第二次来这个公园我特地问了很多老人还有管理者对于这个公园的评价,他们说在这里10多年,几乎天天要来这个公园玩,一直觉得这个公园很舒服,景色很漂亮。这些人虽然没经过任何建筑专业训练,但是他们对于这个公园的评价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我询问了他们平时来公园中会停留的地点,主要是三块,一个是天妃宫前的硬质铺地,那边有专门的教练带大家练气功,一个是何陋轩,老人们多在那边喝茶打牌,还有一个就是方塔过河之后的草坪,因为那是整个公园唯一一个开放区域,可以清楚看到方塔,白墙,池塘,以及丰富的树种。这三块场地在公园中的位置分配的很好,基本都处于适当的位置,两两之间距离适中,可以互相感知却又不会互相影响。
还是切回专业人员说说考察感受吧,这次考察我是感受到了时空的交错,当然是有条件的。从方塔园那个北大门进入,看到那三个主体建筑(塔,照壁,天妃宫)我不能感知到时空的融合,只有从方塔园东大门进入,走栈道,然后看到那三个主体建筑,才能清楚地明白冯先生的意思。为什么呢,关键在于那个栈道。栈道中空间忽小忽大为了让人对于眼前的空间感产生模糊,同时在里面走的过程中,对于时间这一个属性也渐渐模糊,配合透过树木的阳光,加强人对于这个空间产生了迷惑,对于空间大与小的迷惑到时间先与后的迷惑,当你还在迷惑的过程中,让你看到天妃宫,让你觉得是在天妃宫的那个时代,但是走几步又发现古塔,让你又觉得处于古塔的时代,再走,看到照壁,此刻游者的空间时间体验达到了高潮,然后扭头往周围一看,又看到了现代的景观,4个时间点在那一刻交汇于一处。这有点像悬念小说,在最后一刻给人留下一个悬念,我到底是在哪个朝代呢?然后游人带着这个疑惑看完整个公园。抱着一种探寻答案的过程来游园也是非常棒的,这样人比较能够感受到公园里面跑来跑去的乐趣。
接着是我对与几个主体建筑设计的感悟吧,首先是方塔,这应该是整个公园的核心。除了在东大门往古栈道走的过程中看不到它,别的地方基本都能看到。也就是说这个古塔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我是这么理解对于全局的统领的:从不同角度看这个方塔能够明确知道自己的方位。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且听我细讲:比如在大草坪上看方塔和在河边的小房子里看方塔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河边看方塔你可以看到方塔在水中的倒影,你会感受到一个被颠倒的塔;而这两个位置又和在入口处看方塔的感觉又不一样,区别在于底部的遮挡,前两者会看到一个底部被白墙遮住的方塔,而后者则又是被树木挡住的方塔,当然还有天妃宫前底部没有被白墙遮挡的方塔。可见这个白墙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让整个方塔在各个视角中的形象起到了变化。刚开始对这个白墙感到疑惑,为什么要这么围合方塔。在不断的观察中才发现,这个白墙类似一个控制器,把握着方塔与河流,方塔与照壁,方塔与周围树木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这堵白墙,人们对于方塔观看的感受肯定会少很多了,自然方塔对于整个公园的控制也弱多了。
对于照壁和天妃宫这次依然没什么感悟,期待下次去有新的发现吧。
最后是何陋轩,我在那里坐了好久,仔细观察了下,那边是整个公园人员最密集的地方,很多老人在那边打牌和瞎扯。整个环境还是比较惬意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些老人对于这个棚子的爱护不够,随意的解决私人问题,使这个棚子的很多墙角脏兮兮的,估计冯先生看到会很伤心的。对整个建筑有一些疑问,期待知道的人解答:1.这个棚子里面的竹子有没有更换?我不太相信竹子的使用年限有那么长,即使涂漆应该也比较困难(这个油漆的颜色很丑,估计冯先生看到会伤心的),我个人更加偏向于不涂颜料,让竹子本身的颜色质感显现出来,当然可不可行就不清楚了。2.怎么更换棚子上方的茅草,上海在夏天经常刮台方,怎么保证这些茅草不被干掉?这次看这个何陋轩的收获在于门口以及周边的几堵曲线的墙,看到了差不多就感受到曲线的魅力了,换成折现或直线是难有这种感觉的(我之前一直很反感没道理的曲线),这个曲线算是道理很足的吧,有那种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感觉。
方塔园说了那么多,再说下世博会的后滩。以前看世博会,这片景观没怎么仔细看,可能对于整个世博园区来说,这片区域太不重要了,除了乘船会来,别的时候在场馆面前排队都来不及;而在后世博时期,这片区域的可达性又是比较差的,谁会有事没事跑到这里来休闲。总的来说,所处的位置有点尴尬,人很少,真的很少,除了保安,我就看到5个人在整个行程中。
当然这个景观本身做的还是很出色的,不然我也懒得提它了。场地是细长型的,所以整个景观是属于带状分布的,在里面走,很轻松的就能看到一个一个铺地之间的交接。估计设计师不用动脑子就定好了轴线,相应的设置了与道路的隔离带,步行区域,坐凳区域,坡,亲水步行带,工业元素带,水,防洪堤,然后在轴线上设置一个一个节点。听起来整个景观做的很简单,但是实地看了觉得细节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景观和景观之间的交接,材质之间的转换(除了工业带的铁锈质感和木材之间交接不好,多是因为施工质量)基本都是挺不错的,交流区的设置还是挺自由的。人可以方便的坐在规定的凳子上面,或者绿坡上面,或者台阶上面。至少我在里面走没有任何的不愉快吧。对于所谓的绿色,讲黄浦江的水引入景观中,经过景观自身的净化,重新排入黄浦江中,这个大概也就只能忽悠下一般市民吧。。。这个不去多言。
最后来将这两个案子比较一下。我的感觉是,方塔园是根据人在其中的感官,然后将这一个个空间(或者说一幕幕场景)组合拼贴到一起而设计成的,估计在设计阶段有大量的人视角透视。相对的,后滩感觉像是总图设计,俯视般的规划整个园区中景观的位置。我不准备讨论之间的孰优孰劣,只是为了感知不同的设计方法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方塔园里面走有强烈的中国园林的感觉,任何场景都是一幕幕的,每一幕都可以当成一个单独的故事,单独的美景,而且有几幕之间有着非常强的连续性。而在后滩里面走,我能感受到我视野前与后强大的连续性,整个景观是一体的,如果单独拿出一体来看,虽然也不错,但总觉得很难成为一个单独完整的故事。而且就我的后期分析而言,对于方塔园我可以说的有很多,只是我有些懒得多说了,很多书里都看到过;相对而言,后滩或者西安世园会的景观,我就觉得没啥好讲的,要么一看就明白为什么做,要么就是看不懂,没有什么中间猜测地带。可能这就是不同设计方法带来的不同结果。当然我不是说后滩或者世园会景观没什么好品味的,只是让我不知道怎么品味。
刚回上海,陪宁宁看了2个案子,一个是松江方塔园,还有一个是世博会的后滩,一些感触今日记下,免他日忘记。
首先是方塔园。这是我第二回去这个公园参观。
有必要说下第一次,那是大一的那个寒假,当初没怎么看建筑书,只是受一个研究生推荐去的,算是以一个游客的心态来参观这个有名的公园。当时的印象较深的是方塔和古栈道。方塔印象深是因为我在公园中任意位置基本都可以看到它,古栈道是因为里面的光影效果强烈(那天阳光特别好),觉得很幽静,很深邃。对于所谓的时空交汇啊,空间的巧妙安排啊,景观的层次错落啊没有一点感受,能感觉到的是走的比较舒服,细节很多,植被很丰富,虽然要让人经常上上下下走楼梯,也不觉得累,很自然,著名的何陋轩被我当成一个喝茶的地方给忽略了(惭愧)。后来看了点关于方塔园的书,才知道冯老先生做这个园子花了很大心血,首先是对于原有场地的土方移动非常少,几乎是按照原有场地条件来布置景观和绿化的;其次这个园子是84年交工的,很多设计手法对于当时来说应该是很超前的了,至少现在看那些棚子或者大门依然不过时。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我一直觉得类似公园之类的项目应该雅俗共赏,毕竟来这里95%是周边居民,且多为老人(鲜见年轻人),我们作为建筑师要多为那些人考虑(比如不同高差的连接应该按照老人的尺度),而不应该老是为了追求一些看起来很忽悠的理念,拘泥于建筑这一个学科会让人目光狭隘,所以作为一个非专业者的角度来考察公园也不失一个好状态。第二次来这个公园我特地问了很多老人还有管理者对于这个公园的评价,他们说在这里10多年,几乎天天要来这个公园玩,一直觉得这个公园很舒服,景色很漂亮。这些人虽然没经过任何建筑专业训练,但是他们对于这个公园的评价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我询问了他们平时来公园中会停留的地点,主要是三块,一个是天妃宫前的硬质铺地,那边有专门的教练带大家练气功,一个是何陋轩,老人们多在那边喝茶打牌,还有一个就是方塔过河之后的草坪,因为那是整个公园唯一一个开放区域,可以清楚看到方塔,白墙,池塘,以及丰富的树种。这三块场地在公园中的位置分配的很好,基本都处于适当的位置,两两之间距离适中,可以互相感知却又不会互相影响。
还是切回专业人员说说考察感受吧,这次考察我是感受到了时空的交错,当然是有条件的。从方塔园那个北大门进入,看到那三个主体建筑(塔,照壁,天妃宫)我不能感知到时空的融合,只有从方塔园东大门进入,走栈道,然后看到那三个主体建筑,才能清楚地明白冯先生的意思。为什么呢,关键在于那个栈道。栈道中空间忽小忽大为了让人对于眼前的空间感产生模糊,同时在里面走的过程中,对于时间这一个属性也渐渐模糊,配合透过树木的阳光,加强人对于这个空间产生了迷惑,对于空间大与小的迷惑到时间先与后的迷惑,当你还在迷惑的过程中,让你看到天妃宫,让你觉得是在天妃宫的那个时代,但是走几步又发现古塔,让你又觉得处于古塔的时代,再走,看到照壁,此刻游者的空间时间体验达到了高潮,然后扭头往周围一看,又看到了现代的景观,4个时间点在那一刻交汇于一处。这有点像悬念小说,在最后一刻给人留下一个悬念,我到底是在哪个朝代呢?然后游人带着这个疑惑看完整个公园。抱着一种探寻答案的过程来游园也是非常棒的,这样人比较能够感受到公园里面跑来跑去的乐趣。
接着是我对与几个主体建筑设计的感悟吧,首先是方塔,这应该是整个公园的核心。除了在东大门往古栈道走的过程中看不到它,别的地方基本都能看到。也就是说这个古塔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我是这么理解对于全局的统领的:从不同角度看这个方塔能够明确知道自己的方位。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且听我细讲:比如在大草坪上看方塔和在河边的小房子里看方塔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河边看方塔你可以看到方塔在水中的倒影,你会感受到一个被颠倒的塔;而这两个位置又和在入口处看方塔的感觉又不一样,区别在于底部的遮挡,前两者会看到一个底部被白墙遮住的方塔,而后者则又是被树木挡住的方塔,当然还有天妃宫前底部没有被白墙遮挡的方塔。可见这个白墙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让整个方塔在各个视角中的形象起到了变化。刚开始对这个白墙感到疑惑,为什么要这么围合方塔。在不断的观察中才发现,这个白墙类似一个控制器,把握着方塔与河流,方塔与照壁,方塔与周围树木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这堵白墙,人们对于方塔观看的感受肯定会少很多了,自然方塔对于整个公园的控制也弱多了。
对于照壁和天妃宫这次依然没什么感悟,期待下次去有新的发现吧。
最后是何陋轩,我在那里坐了好久,仔细观察了下,那边是整个公园人员最密集的地方,很多老人在那边打牌和瞎扯。整个环境还是比较惬意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些老人对于这个棚子的爱护不够,随意的解决私人问题,使这个棚子的很多墙角脏兮兮的,估计冯先生看到会很伤心的。对整个建筑有一些疑问,期待知道的人解答:1.这个棚子里面的竹子有没有更换?我不太相信竹子的使用年限有那么长,即使涂漆应该也比较困难(这个油漆的颜色很丑,估计冯先生看到会伤心的),我个人更加偏向于不涂颜料,让竹子本身的颜色质感显现出来,当然可不可行就不清楚了。2.怎么更换棚子上方的茅草,上海在夏天经常刮台方,怎么保证这些茅草不被干掉?这次看这个何陋轩的收获在于门口以及周边的几堵曲线的墙,看到了差不多就感受到曲线的魅力了,换成折现或直线是难有这种感觉的(我之前一直很反感没道理的曲线),这个曲线算是道理很足的吧,有那种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感觉。
方塔园说了那么多,再说下世博会的后滩。以前看世博会,这片景观没怎么仔细看,可能对于整个世博园区来说,这片区域太不重要了,除了乘船会来,别的时候在场馆面前排队都来不及;而在后世博时期,这片区域的可达性又是比较差的,谁会有事没事跑到这里来休闲。总的来说,所处的位置有点尴尬,人很少,真的很少,除了保安,我就看到5个人在整个行程中。
当然这个景观本身做的还是很出色的,不然我也懒得提它了。场地是细长型的,所以整个景观是属于带状分布的,在里面走,很轻松的就能看到一个一个铺地之间的交接。估计设计师不用动脑子就定好了轴线,相应的设置了与道路的隔离带,步行区域,坐凳区域,坡,亲水步行带,工业元素带,水,防洪堤,然后在轴线上设置一个一个节点。听起来整个景观做的很简单,但是实地看了觉得细节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景观和景观之间的交接,材质之间的转换(除了工业带的铁锈质感和木材之间交接不好,多是因为施工质量)基本都是挺不错的,交流区的设置还是挺自由的。人可以方便的坐在规定的凳子上面,或者绿坡上面,或者台阶上面。至少我在里面走没有任何的不愉快吧。对于所谓的绿色,讲黄浦江的水引入景观中,经过景观自身的净化,重新排入黄浦江中,这个大概也就只能忽悠下一般市民吧。。。这个不去多言。
最后来将这两个案子比较一下。我的感觉是,方塔园是根据人在其中的感官,然后将这一个个空间(或者说一幕幕场景)组合拼贴到一起而设计成的,估计在设计阶段有大量的人视角透视。相对的,后滩感觉像是总图设计,俯视般的规划整个园区中景观的位置。我不准备讨论之间的孰优孰劣,只是为了感知不同的设计方法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方塔园里面走有强烈的中国园林的感觉,任何场景都是一幕幕的,每一幕都可以当成一个单独的故事,单独的美景,而且有几幕之间有着非常强的连续性。而在后滩里面走,我能感受到我视野前与后强大的连续性,整个景观是一体的,如果单独拿出一体来看,虽然也不错,但总觉得很难成为一个单独完整的故事。而且就我的后期分析而言,对于方塔园我可以说的有很多,只是我有些懒得多说了,很多书里都看到过;相对而言,后滩或者西安世园会的景观,我就觉得没啥好讲的,要么一看就明白为什么做,要么就是看不懂,没有什么中间猜测地带。可能这就是不同设计方法带来的不同结果。当然我不是说后滩或者世园会景观没什么好品味的,只是让我不知道怎么品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