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
作曲家:尼尔森 (Carl Augest Nielsen, 1865~1931)
丹麦作曲家,尼尔森
国籍:丹麦
擅长创作类型:交响曲、戏剧配乐、歌曲
十十九世纪国族主义兴起,造就了许多的“民族英雄”。无论是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史麦塔纳(Bedrich Smetana, 1824~1884)或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都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展现该国别具特色的风格。地处偏远的北欧,也在十九世纪后期逐渐开花结果,孕育出三位国际级的音乐家,他们分别是挪威的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芬兰的西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以及丹麦的尼尔森。在这三位作曲家中,尼尔森的知名度最低,但是他的影响力以及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精神力量,却带给其他北欧作曲家更多的启发。
尼尔森出生于困穷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画家、油漆工人同时也是一位业余的小提琴手。受到父亲的影响,六岁时尼尔森开始学习小提琴并且参与父亲的民谣乐团。这样的童年经验,不但使得尼尔森对丹麦民谣、民间歌谣产生兴趣,纯熟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也让他在未来的日子当中,谋得乐团小提琴演奏的本领。
为了纪念尼尔森的贡献,
丹麦官方将他的肖像放在纸币上
西元1884年,尼尔森进入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不仅在学业上获得高度的肯定,交友广阔加上对于艺术、美学、哲学高度的好奇与热诚,使得尼尔森的作品内容呈现丰富多元的特色。除此之外,尼尔森比起一般作曲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有实务上的管乐经验。除了随着父亲学习小提琴外,短号、长号,都是尼尔森青年时期学习的乐器,1879到1883年服役期间甚至在军乐队里担任法国号手。退役后,尼尔森担任丹麦皇家管弦乐团的第二小提琴手。这些经验,都有助于他在谱写交响曲上,对于乐器特性的掌握。自1901年开始,尼尔森以作曲家的身分受到国家的援助,并且在1908年接任皇家剧院院长。热爱教育的尼尔森,如同其他知名的作曲家,1915年担任根本哈根音乐学院的教授,并于1931年晋升为院长。除了对丹麦音乐有着重要的贡献,尼尔森也同时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其他的北欧作曲家。
尼森尔的作品涵盖面相当广泛,除了著名的六首交响曲外,还有室内乐、协奏曲、歌曲、歌剧“索罗与大卫(Saul og David)”,以及为丹麦作家欧翰斯格(Adam Oehlenschlager, 1779~1850)的剧本“阿拉丁(Aladdin)”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又以交响曲和丹麦歌曲最受重视。从1890年代开始到1990年初,尼尔森就逐渐发展出深具个人特色的音乐,与当时盛行的浪漫主义完全不同。在德国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葛利格与丹麦指挥史文森(John Svendsen, 1840~1911)的影响之下,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研究,使得尼尔森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复音风格。在六首著名的交响曲中,以第四号交响曲“永恒不灭”最为著名。在这首交响曲中,尼尔森以四乐章不间断的方式,展现强烈的戏剧张力,并且在第四乐章里将两组定音鼓放在舞台的两侧,两组轮流演奏的方式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丹麦作曲家,尼尔森
国籍:丹麦
擅长创作类型:交响曲、戏剧配乐、歌曲
十十九世纪国族主义兴起,造就了许多的“民族英雄”。无论是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史麦塔纳(Bedrich Smetana, 1824~1884)或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都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展现该国别具特色的风格。地处偏远的北欧,也在十九世纪后期逐渐开花结果,孕育出三位国际级的音乐家,他们分别是挪威的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芬兰的西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以及丹麦的尼尔森。在这三位作曲家中,尼尔森的知名度最低,但是他的影响力以及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精神力量,却带给其他北欧作曲家更多的启发。
尼尔森出生于困穷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画家、油漆工人同时也是一位业余的小提琴手。受到父亲的影响,六岁时尼尔森开始学习小提琴并且参与父亲的民谣乐团。这样的童年经验,不但使得尼尔森对丹麦民谣、民间歌谣产生兴趣,纯熟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也让他在未来的日子当中,谋得乐团小提琴演奏的本领。
为了纪念尼尔森的贡献,
丹麦官方将他的肖像放在纸币上
西元1884年,尼尔森进入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不仅在学业上获得高度的肯定,交友广阔加上对于艺术、美学、哲学高度的好奇与热诚,使得尼尔森的作品内容呈现丰富多元的特色。除此之外,尼尔森比起一般作曲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有实务上的管乐经验。除了随着父亲学习小提琴外,短号、长号,都是尼尔森青年时期学习的乐器,1879到1883年服役期间甚至在军乐队里担任法国号手。退役后,尼尔森担任丹麦皇家管弦乐团的第二小提琴手。这些经验,都有助于他在谱写交响曲上,对于乐器特性的掌握。自1901年开始,尼尔森以作曲家的身分受到国家的援助,并且在1908年接任皇家剧院院长。热爱教育的尼尔森,如同其他知名的作曲家,1915年担任根本哈根音乐学院的教授,并于1931年晋升为院长。除了对丹麦音乐有着重要的贡献,尼尔森也同时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其他的北欧作曲家。
尼森尔的作品涵盖面相当广泛,除了著名的六首交响曲外,还有室内乐、协奏曲、歌曲、歌剧“索罗与大卫(Saul og David)”,以及为丹麦作家欧翰斯格(Adam Oehlenschlager, 1779~1850)的剧本“阿拉丁(Aladdin)”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又以交响曲和丹麦歌曲最受重视。从1890年代开始到1990年初,尼尔森就逐渐发展出深具个人特色的音乐,与当时盛行的浪漫主义完全不同。在德国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葛利格与丹麦指挥史文森(John Svendsen, 1840~1911)的影响之下,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研究,使得尼尔森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复音风格。在六首著名的交响曲中,以第四号交响曲“永恒不灭”最为著名。在这首交响曲中,尼尔森以四乐章不间断的方式,展现强烈的戏剧张力,并且在第四乐章里将两组定音鼓放在舞台的两侧,两组轮流演奏的方式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