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则非道—读《关尹子》(旧文重发)
《关尹子》这部书传说是春秋末期尹喜所著,尹喜就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那个请求老子留著《道德经》的函谷关守吏,据说他因此得到了老子的真传,后来被奉为道家一祖。不过《关尹子》这部书,据后人考证,乃是宋人托名之作,其中杂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就本人阅读来说,也明显地感觉到了它和《老子》、《庄子》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书中对“道”的理解。
书的第一章都在论道。此书开篇便道:“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显然是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一种澄清。人们在读到老子这句话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道”是一个非常幽深玄秘的存在,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关尹子》一开篇就说:“不可言即道”呢?事实上,它并不是说不能说的就是“道”,它想表明的是,我们不应该把精力花费在对“道”无谓的言辩之上,因为,“道”本来就是要求人们去妄,无执的。也就是说,人不仅不能执于万物,同样的人也不能顽固地执守“道”,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称为得道之人。
书中反复强调了这一思想。“以不有道,故不無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無愛道,愛者水也;無觀道,觀者火也;無逐道,逐者木也;無言道,言者金也;無思道,思者土也。惟聖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像这样的话,书中还有很多,这里多举无益。它认为一个人如果 “忽遇異物,橫執為道”,固执所谓的“道”对于他的修道来说只不过是“捨源求流,無時得源,捨本就末,無時得本。”它还进一步地指出固执于“道”可能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危害。它说:“重雲蔽天,江湖黯然,游魚茫然,忽望波明食動,幸賜于天,即而就之,漁釣斃焉。不知我無我而逐道者亦然。”把固执于“道”的人比喻成了迷惑于鱼饵的鱼,鱼饵不但于鱼无益,反而可能使鱼丧失生命,“道”也一样。它还说:“吾道如劍,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也是这个道理。它还用这个道理反面地解释了《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说:“聞道之後,有所為有所執者,所以之人,無所為無所執者,所以之天。為者必敗,執者必失。故聞道於朝,可死於夕。”认为一个固执于所谓“道”的人,甚至会在早晨刚刚听到了精妙的“道”之后,晚上就因为太固执于“道”而死亡。
这种思想其实在《庄子》里面已见端倪,不过庄子虽然有这种认识,还是不能从他的“齐物”思想中摆脱出来,整一部《庄子》都以“齐物”思想为核心,企图消除世界万物的差别,从而达到他的“逍遥无待”的理想状态,但最终却难于消除“齐物”与万物的差别。不过还是让我们看一下他的这种思想的端倪吧。他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消除万物的差别性之后,发现自己的言论事实上也正在制造一种差别,所以就想提出一种补救的办法来,就提出了“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这样的说法,想通过不断的否定来达到他所谓的“齐物”。不过最终他还是陷入了“齐物”的泥潭而不可自拔。
与《庄子》不同,《关尹子》看清了所谓的“道”的虚妄与物的虚妄,是一样的,物不可执,“不可执”也不可执,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按照规律来办事。与老子的“以柔得刚”的规律不同,《关尹子》虽然也认为不能过分逞强,但它同样没有沉溺在对“柔”当中,相反的,它在对规律的认识上显得比老庄理性得多。比如在治国方面,老庄很自然地要排斥一切的繁琐的名目,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他们看来是无谓的,他们追求的是摒弃文明成果的“毫无矫饰”的“小国寡民”社会。而《关尹子》并不认同老庄的这种想法,在《极》篇中,它说:“聖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知事無我,故權之以義;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知言無我,故守之以信。”在这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了圣人“自然”而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它看来,“仁义礼智信”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我想《关尹子》大概意识到了,社会组织本身需要的规范性乃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正是它对“自然”二字理解的深刻性之所在。“魚欲異群魚,捨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捨山入市即擒。聖人不異眾人,特物不能拘爾。”在《关尹子》看来真正的圣人并不刻意表现出有什么与众不同,真正的圣人表现得与众人无异:“飲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車同也,富貴貧賤同也。眾人每同聖人,聖人每同眾人。”他们与大众相处不是用所谓的“道”来教育大众,而是注重顺应大众的习惯,这才真正符合处世规律。这样的论述还有很多,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出来。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种全新的对“自然”二字的认识。按照《关尹子》的认识,我们追求自然,但“自然”并不是消极地否定一切作为,而是按照各方面存在的客观规律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如果一味地想要自然而自然的话,那就成了另一种不自然了。一个人如果想要当隐士的话,按照《关尹子》的理论来说,似乎不必到偏僻的村野之处装出一副很清高的样子,在闹市当中同样也有隐士。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想要遁入佛门的话,也没有必要到寺庙里面念佛吃斋,房中也可成佛。
书的第一章都在论道。此书开篇便道:“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显然是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一种澄清。人们在读到老子这句话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道”是一个非常幽深玄秘的存在,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关尹子》一开篇就说:“不可言即道”呢?事实上,它并不是说不能说的就是“道”,它想表明的是,我们不应该把精力花费在对“道”无谓的言辩之上,因为,“道”本来就是要求人们去妄,无执的。也就是说,人不仅不能执于万物,同样的人也不能顽固地执守“道”,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称为得道之人。
书中反复强调了这一思想。“以不有道,故不無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無愛道,愛者水也;無觀道,觀者火也;無逐道,逐者木也;無言道,言者金也;無思道,思者土也。惟聖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像这样的话,书中还有很多,这里多举无益。它认为一个人如果 “忽遇異物,橫執為道”,固执所谓的“道”对于他的修道来说只不过是“捨源求流,無時得源,捨本就末,無時得本。”它还进一步地指出固执于“道”可能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危害。它说:“重雲蔽天,江湖黯然,游魚茫然,忽望波明食動,幸賜于天,即而就之,漁釣斃焉。不知我無我而逐道者亦然。”把固执于“道”的人比喻成了迷惑于鱼饵的鱼,鱼饵不但于鱼无益,反而可能使鱼丧失生命,“道”也一样。它还说:“吾道如劍,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也是这个道理。它还用这个道理反面地解释了《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说:“聞道之後,有所為有所執者,所以之人,無所為無所執者,所以之天。為者必敗,執者必失。故聞道於朝,可死於夕。”认为一个固执于所谓“道”的人,甚至会在早晨刚刚听到了精妙的“道”之后,晚上就因为太固执于“道”而死亡。
这种思想其实在《庄子》里面已见端倪,不过庄子虽然有这种认识,还是不能从他的“齐物”思想中摆脱出来,整一部《庄子》都以“齐物”思想为核心,企图消除世界万物的差别,从而达到他的“逍遥无待”的理想状态,但最终却难于消除“齐物”与万物的差别。不过还是让我们看一下他的这种思想的端倪吧。他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消除万物的差别性之后,发现自己的言论事实上也正在制造一种差别,所以就想提出一种补救的办法来,就提出了“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这样的说法,想通过不断的否定来达到他所谓的“齐物”。不过最终他还是陷入了“齐物”的泥潭而不可自拔。
与《庄子》不同,《关尹子》看清了所谓的“道”的虚妄与物的虚妄,是一样的,物不可执,“不可执”也不可执,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按照规律来办事。与老子的“以柔得刚”的规律不同,《关尹子》虽然也认为不能过分逞强,但它同样没有沉溺在对“柔”当中,相反的,它在对规律的认识上显得比老庄理性得多。比如在治国方面,老庄很自然地要排斥一切的繁琐的名目,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他们看来是无谓的,他们追求的是摒弃文明成果的“毫无矫饰”的“小国寡民”社会。而《关尹子》并不认同老庄的这种想法,在《极》篇中,它说:“聖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知事無我,故權之以義;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知言無我,故守之以信。”在这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了圣人“自然”而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它看来,“仁义礼智信”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我想《关尹子》大概意识到了,社会组织本身需要的规范性乃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正是它对“自然”二字理解的深刻性之所在。“魚欲異群魚,捨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捨山入市即擒。聖人不異眾人,特物不能拘爾。”在《关尹子》看来真正的圣人并不刻意表现出有什么与众不同,真正的圣人表现得与众人无异:“飲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車同也,富貴貧賤同也。眾人每同聖人,聖人每同眾人。”他们与大众相处不是用所谓的“道”来教育大众,而是注重顺应大众的习惯,这才真正符合处世规律。这样的论述还有很多,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出来。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种全新的对“自然”二字的认识。按照《关尹子》的认识,我们追求自然,但“自然”并不是消极地否定一切作为,而是按照各方面存在的客观规律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如果一味地想要自然而自然的话,那就成了另一种不自然了。一个人如果想要当隐士的话,按照《关尹子》的理论来说,似乎不必到偏僻的村野之处装出一副很清高的样子,在闹市当中同样也有隐士。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想要遁入佛门的话,也没有必要到寺庙里面念佛吃斋,房中也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