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印记——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前沿
小年夜的下午,一个人抱着Ipad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电子书看完了。总觉得不写下点什么似乎对不起心中的万般感慨。可又像柯景腾那样被沈佳仪骂幼稚,不过我就是这么幼稚。总不能指望那些搂着女友、抱着老婆的兄弟们来补这一课吧,和谐为重啊。快过年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就由我来完成吧,我会代很多兄弟说出真正的心里话。
第一次知道九把刀是因为那本叫做《后青春期的诗》的书,因为和五月天第七张专辑同名的关系得以拜读。故事大致讲了一堆男生参加十年前共同喜欢女孩的婚礼,祭奠青春的结束。然后回学校挖出十多年前埋在学校里的那个许愿瓶,然后一同完成曾经的愿望,也是一个异常热血的故事。
大家是不是觉得特别的熟悉啊?对!就是这样,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完全一样的故事背景。究竟是怎么样的经历迫使九把刀对这样的经历念念不忘?带着好奇,我一下子回到了那些年……
读着《那些年》,给我的感觉不是一本小说,更像是自传或者回忆录。为什么九把刀要用自己的名字“柯景腾”作为主角的名字,为什么那些人和事可以记录地如此真切?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一本回忆录,柯景腾对自己青春的回忆录。他的青春,是整整的八年,来追那个叫做沈佳仪的女孩子。
故事
故事中其实讲述了两段感情:
一、李小华:因为剧情的需要,李小华并不是主角。但从个人喜好来说,我更喜欢柯景腾和李小华的那段感情,甚至自己曾经也更期待这样的一种发展态势。一起学习、一路回家,相互认可、彼此鼓励,亲密无间、恋人未满。“一起回家”这四个字,不管在哪个生命历程,都有很浪漫的意义。柯景腾没有在对的时机牵起李小华的手,一个错过,就是永远。即使之后柯景腾再怎么样地努力,也始终没有了继续。李小华就像一道风景,走过那一段就不再出现。
二、沈佳仪:八年的感情,让我不知道如何下笔。一个男生不断地想着办法去消灭前赴后继的竞争者,不断构思着新奇招数来让女生陷入自己的天罗地网。因为沈佳仪,柯景腾从不思学业变成了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因为沈佳仪,柯景腾不断地想着法子来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因为沈佳仪,柯景腾最终变成了九把刀,成就了自己。而沈佳仪也渐渐超越了本身的意义,成为了那些人青春的印记,他们年轻过,只因为她的存在。
感悟
幼稚:全书中沈佳仪批评柯景腾的话似乎只有一个词——幼稚。而正是这种幼稚让柯景腾最终还是功亏一篑。在那些年,女生的的确确比男生要来的成熟,这一点体会的太深刻了。那些年的女生总是比男生先明白很多道理。当我们还混沌着摸索所谓爱情模样的时候,她们已经看得更远。我们绞尽脑汁、手足无措地表达着自己的时候,往往早已被判了死刑。男生们必须为幼稚付出代价和学费,而收获则是历练,为了下一次的成熟,哪怕只有一点点。
追求:其实努力追求与获得感情完全是两码事情。女孩在见到男孩的第一时间里已经会本能地把你进行划分。有的人有机会,而另一些就是没有机会,再怎么努力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的Friend Zone,只能成为朋友的那个库。跟面试一样,开始的5分钟里面,结果已经基本确定了,之后的表现只能是微调。很可惜,自己不巧属于那种极容易掉到Friend Zone里的那种,这点还需要高人指点。
成长: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柯景腾是不可能变成现在的九把刀。太喜欢下面这段文字了:
“我们以前在喜欢沈佳仪的时候,可曾因为任何理由退缩过?”
“……没有。”
“如果我用所有的力气拜托你不要跟我争,你会退出吗?”
“不会。因为是沈佳仪。”
“一点也没错。因为是沈佳仪。”
是啊,可曾因为任何理由退缩过?身高?成绩?距离?
每个女孩都是我们人生的烛火,照亮了我们每段时期疯狂追求爱情的动人姿态,帮助我们这些男孩,一步一步,成为像样的男子汉。
柯景腾选择用全部的自己来追求沈佳仪,然后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即使最后两个人也没有能够真正走到一起,但柯景腾绝对不是一无所获,他得到了太多太多,整个过程绝对不是徒劳无功的,真心的喜欢一个人,并追求的时候整个人都会发光,全部的潜能都会被激发,让你飞一样地变成更好的人。这也是我想对自己说的话。
热血:从来没想过一本写感情的书可以写的如此热血沸腾。我不知道多少人有柯景腾这样的经历,为了追求女生,让自己的学业飙升。很幸运,我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不是因为女生。读书可以成为一件很热血的事情,不断设定目标,不断突破,包括中学时候的数理化,包括大学时候的英语,如果懂的人一定会懂的。喜欢那个努力起来自己都害怕的自己!
转变:柯景腾一开始读的是社会组,为了李小华又转到了自然组,为了沈佳仪又选了管理专业,在经历那么多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写作。人生总要经历不断地摸索才会渐渐清晰。我也是从纯正的理科生进入了法学专业,然后又加入了服务行业,没准哪天自己还会去做个其他什么,谁知道呢?重要的是,每一次转变的本身都会经历太多新鲜的人与事,在生命的画板上涂上自己的颜色,让你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自信:被柯景腾的那种臭屁的自信所感动。
“糟糕,我会不会太奸诈了?”我看着月亮。
“不会,你是非常非常的奸诈。”月亮说。
“不客气。”我竖起大拇指。
原来会对着月亮讲话的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更可怕的是骨子里我是那种希望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喜欢谁的那种。生活和岁月让我变得谦虚谨慎,可不知道为什么骨子里自己就是一个很臭屁的家伙,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会莫名其妙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的。
退缩:柯景腾在追沈佳仪上做得太出色了,可却总在临门一脚掉链子。最后莫名其妙的放弃也令人不解。虽然那个家伙的的确确是是信心满满,可是……可是……他有信心的只是追求的过程,他对自己有信心。恋爱原本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他不知道沈佳仪会怎么想,“如果……”真的不敢去想这个如果。一旦起了被拒绝的念头,柯景腾就变得异常患得患失,完全不敢面对答案的揭晓。抑或柯景腾喜欢的只是追求沈佳仪,而不是真正和她在一起。
每个男生心中的沈佳仪:沈佳仪有追问柯景腾你喜欢的究竟是我吗?是吗?不是吗?当追求本身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往往会迷失在路途中。我个人觉得柯景腾更喜欢的是追求沈佳仪的感觉,这样的体验无与伦比。每次沈佳仪给予他肯定与微笑的时候,他心中总能荡漾出无比的喜悦。他的确很喜欢沈佳仪,但是,他更喜欢那个不断追求沈佳仪的柯景腾,喜欢那个时候的自己。无论等待多么遥遥无期,无论对手多么咄咄逼人,自己心中只有一个沈佳仪,一定要娶到她!一定!嗯,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一个柯景腾。在多年之后,当感情变得廉价的时候,突然回想自己曾经那么深切地期望和那个女孩在一起,只是简简单单的在一起,嘴角就会扬起笑容。喜欢那一年的自己,很傻、很呆、不会说话、不懂人情世故,可是却可以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到喜欢的女孩子身上。时过进迁,当时的感觉已经淡忘,再看到那个人的时候早已坦然,永远不会抹去的是那个不断奔跑、不断追求的男孩子,那时候的柯景腾,真的是浑身发光啊!太棒了!
经历!是经历让人变得不一样。看这本书的时候让人不自觉地想到自己。除了感情,其他的所有一切也都如此真切。一起上课、一起被骂、一起打机、一起罚站、一起打球、一起抄作业、一起写检讨……一起笑、一起哭……太多太多了,伙伴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怀念。那些年,尽然可以如此肆无忌惮的快乐,现在简直都不敢想象。
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值得缅怀,但错过本身已经毫无意义了,重要的是所有经历的人与事已经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骨肉相连。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原本的自己,哪些是女孩带来的。硬扯下去,只会是血肉模糊。那些年经历的事情,无论是好是坏,我们一并签收。是它们成就了现在的我们,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
最最最重要的是,经历了那些年,当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还会错过吗?还敢错过吗?
小年夜的下午,一个人抱着Ipad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电子书看完了。总觉得不写下点什么似乎对不起心中的万般感慨。可又像柯景腾那样被沈佳仪骂幼稚,不过我就是这么幼稚。总不能指望那些搂着女友、抱着老婆的兄弟们来补这一课吧,和谐为重啊。快过年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就由我来完成吧,我会代很多兄弟说出真正的心里话。
第一次知道九把刀是因为那本叫做《后青春期的诗》的书,因为和五月天第七张专辑同名的关系得以拜读。故事大致讲了一堆男生参加十年前共同喜欢女孩的婚礼,祭奠青春的结束。然后回学校挖出十多年前埋在学校里的那个许愿瓶,然后一同完成曾经的愿望,也是一个异常热血的故事。
大家是不是觉得特别的熟悉啊?对!就是这样,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完全一样的故事背景。究竟是怎么样的经历迫使九把刀对这样的经历念念不忘?带着好奇,我一下子回到了那些年……
读着《那些年》,给我的感觉不是一本小说,更像是自传或者回忆录。为什么九把刀要用自己的名字“柯景腾”作为主角的名字,为什么那些人和事可以记录地如此真切?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一本回忆录,柯景腾对自己青春的回忆录。他的青春,是整整的八年,来追那个叫做沈佳仪的女孩子。
故事
故事中其实讲述了两段感情:
一、李小华:因为剧情的需要,李小华并不是主角。但从个人喜好来说,我更喜欢柯景腾和李小华的那段感情,甚至自己曾经也更期待这样的一种发展态势。一起学习、一路回家,相互认可、彼此鼓励,亲密无间、恋人未满。“一起回家”这四个字,不管在哪个生命历程,都有很浪漫的意义。柯景腾没有在对的时机牵起李小华的手,一个错过,就是永远。即使之后柯景腾再怎么样地努力,也始终没有了继续。李小华就像一道风景,走过那一段就不再出现。
二、沈佳仪:八年的感情,让我不知道如何下笔。一个男生不断地想着办法去消灭前赴后继的竞争者,不断构思着新奇招数来让女生陷入自己的天罗地网。因为沈佳仪,柯景腾从不思学业变成了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因为沈佳仪,柯景腾不断地想着法子来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因为沈佳仪,柯景腾最终变成了九把刀,成就了自己。而沈佳仪也渐渐超越了本身的意义,成为了那些人青春的印记,他们年轻过,只因为她的存在。
感悟
幼稚:全书中沈佳仪批评柯景腾的话似乎只有一个词——幼稚。而正是这种幼稚让柯景腾最终还是功亏一篑。在那些年,女生的的确确比男生要来的成熟,这一点体会的太深刻了。那些年的女生总是比男生先明白很多道理。当我们还混沌着摸索所谓爱情模样的时候,她们已经看得更远。我们绞尽脑汁、手足无措地表达着自己的时候,往往早已被判了死刑。男生们必须为幼稚付出代价和学费,而收获则是历练,为了下一次的成熟,哪怕只有一点点。
追求:其实努力追求与获得感情完全是两码事情。女孩在见到男孩的第一时间里已经会本能地把你进行划分。有的人有机会,而另一些就是没有机会,再怎么努力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的Friend Zone,只能成为朋友的那个库。跟面试一样,开始的5分钟里面,结果已经基本确定了,之后的表现只能是微调。很可惜,自己不巧属于那种极容易掉到Friend Zone里的那种,这点还需要高人指点。
成长: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柯景腾是不可能变成现在的九把刀。太喜欢下面这段文字了:
“我们以前在喜欢沈佳仪的时候,可曾因为任何理由退缩过?”
“……没有。”
“如果我用所有的力气拜托你不要跟我争,你会退出吗?”
“不会。因为是沈佳仪。”
“一点也没错。因为是沈佳仪。”
是啊,可曾因为任何理由退缩过?身高?成绩?距离?
每个女孩都是我们人生的烛火,照亮了我们每段时期疯狂追求爱情的动人姿态,帮助我们这些男孩,一步一步,成为像样的男子汉。
柯景腾选择用全部的自己来追求沈佳仪,然后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即使最后两个人也没有能够真正走到一起,但柯景腾绝对不是一无所获,他得到了太多太多,整个过程绝对不是徒劳无功的,真心的喜欢一个人,并追求的时候整个人都会发光,全部的潜能都会被激发,让你飞一样地变成更好的人。这也是我想对自己说的话。
热血:从来没想过一本写感情的书可以写的如此热血沸腾。我不知道多少人有柯景腾这样的经历,为了追求女生,让自己的学业飙升。很幸运,我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不是因为女生。读书可以成为一件很热血的事情,不断设定目标,不断突破,包括中学时候的数理化,包括大学时候的英语,如果懂的人一定会懂的。喜欢那个努力起来自己都害怕的自己!
转变:柯景腾一开始读的是社会组,为了李小华又转到了自然组,为了沈佳仪又选了管理专业,在经历那么多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写作。人生总要经历不断地摸索才会渐渐清晰。我也是从纯正的理科生进入了法学专业,然后又加入了服务行业,没准哪天自己还会去做个其他什么,谁知道呢?重要的是,每一次转变的本身都会经历太多新鲜的人与事,在生命的画板上涂上自己的颜色,让你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自信:被柯景腾的那种臭屁的自信所感动。
“糟糕,我会不会太奸诈了?”我看着月亮。
“不会,你是非常非常的奸诈。”月亮说。
“不客气。”我竖起大拇指。
原来会对着月亮讲话的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更可怕的是骨子里我是那种希望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喜欢谁的那种。生活和岁月让我变得谦虚谨慎,可不知道为什么骨子里自己就是一个很臭屁的家伙,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会莫名其妙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的。
退缩:柯景腾在追沈佳仪上做得太出色了,可却总在临门一脚掉链子。最后莫名其妙的放弃也令人不解。虽然那个家伙的的确确是是信心满满,可是……可是……他有信心的只是追求的过程,他对自己有信心。恋爱原本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他不知道沈佳仪会怎么想,“如果……”真的不敢去想这个如果。一旦起了被拒绝的念头,柯景腾就变得异常患得患失,完全不敢面对答案的揭晓。抑或柯景腾喜欢的只是追求沈佳仪,而不是真正和她在一起。
每个男生心中的沈佳仪:沈佳仪有追问柯景腾你喜欢的究竟是我吗?是吗?不是吗?当追求本身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往往会迷失在路途中。我个人觉得柯景腾更喜欢的是追求沈佳仪的感觉,这样的体验无与伦比。每次沈佳仪给予他肯定与微笑的时候,他心中总能荡漾出无比的喜悦。他的确很喜欢沈佳仪,但是,他更喜欢那个不断追求沈佳仪的柯景腾,喜欢那个时候的自己。无论等待多么遥遥无期,无论对手多么咄咄逼人,自己心中只有一个沈佳仪,一定要娶到她!一定!嗯,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一个柯景腾。在多年之后,当感情变得廉价的时候,突然回想自己曾经那么深切地期望和那个女孩在一起,只是简简单单的在一起,嘴角就会扬起笑容。喜欢那一年的自己,很傻、很呆、不会说话、不懂人情世故,可是却可以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到喜欢的女孩子身上。时过进迁,当时的感觉已经淡忘,再看到那个人的时候早已坦然,永远不会抹去的是那个不断奔跑、不断追求的男孩子,那时候的柯景腾,真的是浑身发光啊!太棒了!
经历!是经历让人变得不一样。看这本书的时候让人不自觉地想到自己。除了感情,其他的所有一切也都如此真切。一起上课、一起被骂、一起打机、一起罚站、一起打球、一起抄作业、一起写检讨……一起笑、一起哭……太多太多了,伙伴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怀念。那些年,尽然可以如此肆无忌惮的快乐,现在简直都不敢想象。
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值得缅怀,但错过本身已经毫无意义了,重要的是所有经历的人与事已经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骨肉相连。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原本的自己,哪些是女孩带来的。硬扯下去,只会是血肉模糊。那些年经历的事情,无论是好是坏,我们一并签收。是它们成就了现在的我们,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
最最最重要的是,经历了那些年,当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还会错过吗?还敢错过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