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浪漫主义和莎士比亚
昨天写了一堆关于我的问题的困惑,其实也就是在已有的问号当中多添了几个问号而已,不过这同时激励我要去仔细研读费希特,看看从简单自我之中,世界是如何展现出来的,自我如何不只是它自己的根据,不只是非我的根据,并且是自我同非我之同一性的根据——先提示一点,费希特认为想象力是一切的可能性。
在康德那里,想象力的作用必须要体现在对接受性质料的综合能力之中,因此它并非是本源的生产性或者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费希特则将想象力规定为本源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它不只是整合材料而已,而是纯粹的主动性,是精神的根本机制。
白雪公主被王后的毒苹果毒死,只有王子的吻能够救醒她——这个美好故事的意义至少带给我们两个基本信念:爱情能够战胜死亡,以及任何时候都要有希望。
虽然浪漫主义发源于法国,却在德国形成了一场运动,由这场运动,一时间,无数文学、艺术和哲学瑰宝纷纷开花结果,最后凝聚成一种蓝色的梦幻,供我们在当下追忆和祭祀。德国浪漫主义的直接渊源在于卢梭,但任何直接的原因都不是最深刻的因素,实际上德国浪漫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路德宗教改革和民间传统。
海涅曾经写过一本册子,专门论述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书名就叫《论浪漫派》,已有中译本。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德国浪漫主义的历史起源和因素构成,就我已知的诸多信息来说,我以为德国浪漫主义至少是如下几点因素的综合性产物:1、古希腊戏剧艺术和荷马史诗;2、德国本土中世纪的民间传统;3、路德改革;4、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5、卢梭的自然概念;6、费希特关于想象力的理论;7、德国精神贵族的城堡和骑士文化。——关于第4点,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莎士比亚与德国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就我所知,至少歌德、施莱尔马赫、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谢林和黑格尔,对莎士比亚极为推崇。
图宾根大学弗兰克教授有关于德国浪漫主义的论著,前身是他的讲座稿,里面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历史和关键性人物做了哲学概念上的梳理,目前已有中译本,有兴趣者可找来读一读。另外,荷尔德林早期诗歌受浪漫主义影响较大,但持续时间很短,很快转入到了既不同于浪漫主义也不同于歌德席勒的第三种可能之中。
或许可以从童话入手来贯穿德国浪漫主义的历史,从很久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的各种童话到后来诺瓦利斯的浪漫主义童话小说,正是童话的幻想力和它对现实世界的镜式观照,使得浪漫主义经由卢梭的推动一下子在德国燃烧起来,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高峰,可以与德国观念论相并列。
法国浪漫主义从卢梭开始,其顶峰形态则是雨果的全部文学及其浪漫主义的政治眼光,对于后来的法国作家来说,雨果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雨果本人曾经写过一本《论威廉莎士比亚》的专著,其暴风雨一般的语言力和对历史的穿透力,使得文学的各种既成品在浪漫化的想象空间中共时存在。
雨果在被法国王室流放期间,除了写作大量小说和戏剧以外,也写了大量文论和政治文章,他一直在挥霍其精神的转换力和创造力,但其精神的泉眼却始终不曾枯竭,他似乎想在他能够发出声音的一切领域都成为巨人。提一下,莎士比亚剧本的法译,似乎就是从雨果的儿子,小雨果开始的。莎士比亚始终是源泉啊!
德国人总是与莎士比亚纠缠不清,很难说明白德国人到底从莎士比亚那里学到了多少东西,又亏欠了莎士比亚多少东西。黑格尔在早年神学著作中,具体是在其1800年法兰克福体系残篇中,曾经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为对象来阐述他的生命概念和爱的概念,之后在写作精神现象学时,多次把莎士比亚保持在视野之中。
再后来于关于美学的讲演录中,黑格尔以大量笔墨论述了莎士比亚文学在美的理念发展中的基本位置和意义所在。实际上,黑格尔之接触到莎士比亚,极为偶然,在他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他的一个牧师老师送了他一本德译的莎士比亚选集,我们很难猜度莎士比亚对黑格尔最确切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但这无疑极为有趣。
作为黑格尔学生的马克思,并没有真正上过黑格尔的课,黑格尔死的时候,马克思才十三岁,不过在精神谱系上,马克思和黑格尔却极为相似,两人都看重古希腊的悲剧艺术,看重莎士比亚和歌德,不过马克思本人更离谱一些,他甚至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包括毫不起眼的小人物,都做了研究。
精神的成长离不开精神粮食的喂养,作为在无数经典作品中浸泡出来的读者,黑格尔和马克思长期保持一种高质量的精神状态,因而他们之具有后人难以企及的创造力,绝非偶然,而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教化的结果。后来的海德格尔也是如此,他几乎只读一手的经典作品文献,所以他们是思想家,而不是学者。
费希特本人就是一个极为浪漫主义的存在,他那无穷尽的精力和创造力,使得他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德国浪漫主义和德国观念论的双重巨人。根据费希特的年表活动,我们得知他曾经夜以继日的钻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写了大量笔记,如果这些笔记被整理出来,应该是极为重要的思想记录。
费希特的浪漫主义存在特征还在于他对于文学的专研也极为深刻,只是少有人知道这一点而已,似乎德国古典哲学的几个大家,除了康德以外,几乎都对文学做过研究,且对自古希腊以来的经典作品了如指掌,他们就像是从经典之酒中浸泡出来的药一样,无比纯厚。费希特曾经把但丁的《神曲》翻译成德文,你们信不信我不知道,我反正是信了。
在康德那里,想象力的作用必须要体现在对接受性质料的综合能力之中,因此它并非是本源的生产性或者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费希特则将想象力规定为本源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它不只是整合材料而已,而是纯粹的主动性,是精神的根本机制。
白雪公主被王后的毒苹果毒死,只有王子的吻能够救醒她——这个美好故事的意义至少带给我们两个基本信念:爱情能够战胜死亡,以及任何时候都要有希望。
虽然浪漫主义发源于法国,却在德国形成了一场运动,由这场运动,一时间,无数文学、艺术和哲学瑰宝纷纷开花结果,最后凝聚成一种蓝色的梦幻,供我们在当下追忆和祭祀。德国浪漫主义的直接渊源在于卢梭,但任何直接的原因都不是最深刻的因素,实际上德国浪漫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路德宗教改革和民间传统。
海涅曾经写过一本册子,专门论述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书名就叫《论浪漫派》,已有中译本。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德国浪漫主义的历史起源和因素构成,就我已知的诸多信息来说,我以为德国浪漫主义至少是如下几点因素的综合性产物:1、古希腊戏剧艺术和荷马史诗;2、德国本土中世纪的民间传统;3、路德改革;4、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5、卢梭的自然概念;6、费希特关于想象力的理论;7、德国精神贵族的城堡和骑士文化。——关于第4点,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莎士比亚与德国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就我所知,至少歌德、施莱尔马赫、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谢林和黑格尔,对莎士比亚极为推崇。
图宾根大学弗兰克教授有关于德国浪漫主义的论著,前身是他的讲座稿,里面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历史和关键性人物做了哲学概念上的梳理,目前已有中译本,有兴趣者可找来读一读。另外,荷尔德林早期诗歌受浪漫主义影响较大,但持续时间很短,很快转入到了既不同于浪漫主义也不同于歌德席勒的第三种可能之中。
或许可以从童话入手来贯穿德国浪漫主义的历史,从很久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的各种童话到后来诺瓦利斯的浪漫主义童话小说,正是童话的幻想力和它对现实世界的镜式观照,使得浪漫主义经由卢梭的推动一下子在德国燃烧起来,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高峰,可以与德国观念论相并列。
法国浪漫主义从卢梭开始,其顶峰形态则是雨果的全部文学及其浪漫主义的政治眼光,对于后来的法国作家来说,雨果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雨果本人曾经写过一本《论威廉莎士比亚》的专著,其暴风雨一般的语言力和对历史的穿透力,使得文学的各种既成品在浪漫化的想象空间中共时存在。
雨果在被法国王室流放期间,除了写作大量小说和戏剧以外,也写了大量文论和政治文章,他一直在挥霍其精神的转换力和创造力,但其精神的泉眼却始终不曾枯竭,他似乎想在他能够发出声音的一切领域都成为巨人。提一下,莎士比亚剧本的法译,似乎就是从雨果的儿子,小雨果开始的。莎士比亚始终是源泉啊!
德国人总是与莎士比亚纠缠不清,很难说明白德国人到底从莎士比亚那里学到了多少东西,又亏欠了莎士比亚多少东西。黑格尔在早年神学著作中,具体是在其1800年法兰克福体系残篇中,曾经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为对象来阐述他的生命概念和爱的概念,之后在写作精神现象学时,多次把莎士比亚保持在视野之中。
再后来于关于美学的讲演录中,黑格尔以大量笔墨论述了莎士比亚文学在美的理念发展中的基本位置和意义所在。实际上,黑格尔之接触到莎士比亚,极为偶然,在他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他的一个牧师老师送了他一本德译的莎士比亚选集,我们很难猜度莎士比亚对黑格尔最确切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但这无疑极为有趣。
作为黑格尔学生的马克思,并没有真正上过黑格尔的课,黑格尔死的时候,马克思才十三岁,不过在精神谱系上,马克思和黑格尔却极为相似,两人都看重古希腊的悲剧艺术,看重莎士比亚和歌德,不过马克思本人更离谱一些,他甚至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包括毫不起眼的小人物,都做了研究。
精神的成长离不开精神粮食的喂养,作为在无数经典作品中浸泡出来的读者,黑格尔和马克思长期保持一种高质量的精神状态,因而他们之具有后人难以企及的创造力,绝非偶然,而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教化的结果。后来的海德格尔也是如此,他几乎只读一手的经典作品文献,所以他们是思想家,而不是学者。
费希特本人就是一个极为浪漫主义的存在,他那无穷尽的精力和创造力,使得他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德国浪漫主义和德国观念论的双重巨人。根据费希特的年表活动,我们得知他曾经夜以继日的钻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写了大量笔记,如果这些笔记被整理出来,应该是极为重要的思想记录。
费希特的浪漫主义存在特征还在于他对于文学的专研也极为深刻,只是少有人知道这一点而已,似乎德国古典哲学的几个大家,除了康德以外,几乎都对文学做过研究,且对自古希腊以来的经典作品了如指掌,他们就像是从经典之酒中浸泡出来的药一样,无比纯厚。费希特曾经把但丁的《神曲》翻译成德文,你们信不信我不知道,我反正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