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道教研究(a random translation)
题记: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一篇小文章,非常简略,也缺少对近期美国学者如Livia Kohn、Bokencamp、Kirkland、Cahill、kleeman研究的介绍,不过借此也可以窥见早期代表人物的研究情况,聊胜于无。随意译出,以消永夜。
二战以前:
荷兰、英国靠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美国寻踪而后至,所以其汉学研究要落后于欧洲诸国。19世纪末,一些传教士为传教远赴中国,其中便有公理会传教士(Congregation priest)明恩溥(Arthue Henderson Smith)在天津和山东传教,同时担任上海一家报纸的记者。1899年,他在纽约出版了Country Life in China:A Sociolegical Study,书中提到了乡野的寺观、宗教、团体、宗教礼仪。
20世纪初,加州大学博士生Obed Simon Johnson来到中国,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其博士论文A Textual Research on Chinese Alchemy,1936年黄素封译为中文。虽然题为“文献研究”,实际作者提供的材料并不多,也没有用化学知识分析中国炼丹术,不过他指出欧洲炼丹术系由中国炼丹术脱胎而来,炼丹术与道教理论密切相关,还认为炼丹术在古代化学和医学方面作用甚巨。
1920年代末,作为哈佛燕京学社的首位硕士生,魏鲁男(James Roland Ware) 来到中国。回国后,于1932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0年代,他发表了论文A Discourse on Daoism Based on the Chronicle of Wei and the Chronicle of the Sui。1960年代发表Quotations of Zhuangzi及Chinese Alchemy, Medicine, and Religions in 320AD:Ge Hong's Inner Book of the Man who Embraces Simplicity。后者至今仍是西方《抱朴子内篇》相对完善的英译本。
二战之前及此期间,汉学传统深厚的法日两国卷入战争,而美国经济则迅猛发展,对中国的研究也急速进步,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成为世界上汉文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此前开始研究中国及道教的学者战后陆续发表成果。宾夕法尼亚大学汉语教授Derke Bodde翻译出版了中国古籍《燕京岁时记》。他曾深研中国哲学及民间宗教,1960年代荣任美国东方研究协会主席,出版了Two Versions of the Book of Dao and its Virtue,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以及Festivals in Ancient China。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曾任芝加哥大学Martin Nelson课程荣誉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国史和中国哲学史,1955-1956年任美国东方协会主席。1937年,他发表了A Study of Early China Culture,1970年出版论文集Daoism and other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a Culture,书中部分论文曾发表于台湾及美国,影响很大。
二战后美国的道教研究
二战之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及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在这种环境下,道教研究也迅速发展。顾立雅任东方协会主席后,在《美国东方协会学报》(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iental Studies)发表了"What is Philosophical Daoism and Religious Daoism?"虽然注重老庄研究,但他是第一位在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道教的人。
Holmes Welch(1921-1981)或许是美国最致力于研究道教的学者。他于1942年获学士学位,1956年获硕士学位。Welch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领头人,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的副主席。1956年,他在哈佛大学Papers on China上发表其首篇论文Syncretism in Early Daoism。1957年在香港大学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上发表了Chinese Daoism and the Celestial Master Zhang,稍后数次到港台调查当地的佛道二教及道教礼仪。1957年出版Split of Dao:Laozi and Daoism一书,此书共分四部分:the Question of Laozi, the Book of Dao and its Virtue, the Daiost Movement, Today's Daoism,作者对《道德经》进行注释,并简单描述了道教史。新版《大英百科全书》认为这是对《道德经》最详尽的解释,首次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道教活动。Welch积极组织前三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促进了全世界的道教研究。在第一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之后,他在芝加哥大学History of Religion发表了会议总结:Bullagio Conference on Daoist Studies。第二次道教研究会议后,Welch与索安(Anna Seidal)合编了Facets of Daoism: A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Chinese Religion一书,此书收录了来自法、美、日学者的九篇文章,大大促进了国际道教研究水平。第三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后,Welch返美,或是困扰于年迈、婚姻、家庭、工作等问题,最终自杀了,但他对美国及世界道教研究发展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尊敬并深切缅怀。
苏海涵(Michael Saso)的道教研究
苏海涵1952年获圣克拉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耶鲁大学中国研究(文史方向)硕士学位,1971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中国文学宗教博士学位。他先是执教于伦敦大学,后转到华盛顿州立大学。1974年,苏海涵在夏威夷大学宗教系任中国宗教学教授,直至退休。
1964年,苏海涵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任教授,调查道教及民俗。他的调查主要集中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他师从当地道士陈登云、钱枝彩学习道教科仪,搜集了大量台湾北部广为流传的道教科仪抄本,1975年在台湾主编印成25卷《庄林续道藏》(Supplementary Daoist Cannon of Zhuang and Lin Lineage),是道士内部搜集的104种道教科仪抄本。苏海涵将其分为四类:金箓,五朝斋醮;黄箓,墓葬度亡;文检,符咒秘诀;闾山神霄之法。据说新竹道士并不为苏海涵作法,因为他将道士内部流传的科仪文献公诸于众。科仪抄本的公布为道教科仪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提供了将更多文献增入《道藏》的必要和可能。1979年苏海涵在东京出版了Integration of Daoist Secret Formulas,愈加惹恼了新竹道士,败坏了他在道士中间的名声。
苏海涵的道教研究深受美国社会学和人类学传统的影响,十分注重礼仪和实地考察。他在道教科仪方面的主要著作是Daoist Rituals and the Rite of Cosmic Renewal, the Daoist Master's Rite of Bestowal of Registers, Nocturnal Inovation Ritual,Daoist Music,及the Structure of Daoist Liturgy of Taiwan。道教现状调查方面的书有Religious Festivals in Taiwan, Daoist Competition in the North of Taiwan, Chinese Families, Regislation of Population in Taiwan, Daoism in Northern Taiwan和Religions in Taiwan.他的道教研究著作主要基于在新竹师从道士学习时得到的道教科仪文献,对道教教义的研究也靠从道士陈登云学习,并非得自研读道教经典,由此也可想见他因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研究道教而被责难,但他的新视角和独特观点无疑值得我们注意。
苏海涵同时从史料及台湾道教现状来研究道教科仪,所以他的研究既是历史的,亦密切联系现实。例如他认为台湾有三种道教科仪,或可与同时开展的三种活动大致吻合。第一种科仪广泛用于祈求福乐(happiness and benefit),第二种是反复颂经,以拔罪结尾;第三种是黑头道士施作的传统道教科仪。前二种彼此密切相关,在中国人看来,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即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须为一体,体外发生的一切都映照于体内。之所以有地狱,是因为人自身的嗔怒自私,人们信道崇德便可天和物阜、人人睦爱有加。按照中国人的世界观,只有超度地狱恶鬼才能得到上天护佑,这表明仁慈、宽恕、普度等佛教观念已经被吸收进了道教信仰体系之中,成为上天护佑的依据。第三种整合了前两种科仪。这些仪式都以焚香始,以焚香终。苏海涵认为在此传统中,科仪是内丹形象化的外在表现。《道德经》被视为修炼essential matter、元气、精神的指要,使人的精神臻于大道之境。道士在道观或道坛上施演科仪是在表现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在详细分析了科仪法师在贡献牺牲的形象表演过程后,他指出,只有与道合一,科仪法师方能使人们的祈祷上达于道,让心性重生。祈求福运长生,体验与自然合一,是正统道教科仪奉献的目标。
尽管人们对他的道教科仪结构分析持不同看法,态度不一,但苏海涵的观点对促进道教科仪和道教史研究富于建设性。
司马虚(Michel Strickman)及其他学者的道教研究
司马虚生于德国,在法国求学多年,精通德法英中诸语,曾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和亚洲研究系(Department of Oriental and Asian Studies)教授。他的道教研究主要集中于六朝时期,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The Mao Shan Revelations: D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
Tao Hongjing's Alchemy
Daoism
The Daoist History
The Daoist Literature
The Longest Daoist Scripture-the Book of Salvation
Chinese Religion,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The Therapy Ritual as Therapy and the Ideas of Evils in Early Daoism
司马虚主编了Collection of Essays on Japanese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in honour of Prof. Steininger,及四卷论文集Tantric and D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Stein:Papers on China and Buddhism。
通过他的著作,我们可以窥见其道教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朝道教历史、文献、人物方面,尤其是茅山上清派。司马虚认为道教不但是中国境内最发达的宗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不过,很多人忽视道教,不加研究,是很大的失误。这种态度可能是由于传教士厌恶这种复杂的地方宗教传统,或由于满清入主中原后压制道教所致。他坚持认为,研究道教教义首先要研究《真诰》,这样不但可以了解道教,也能对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及五六世纪中国宗教发展有一个总体认识。任何稍微了解《真诰》的人都清楚意识到其难以释读理解,甚至难以展开研究,因此有人便认为它不值得研究。司马虚认为并非如此,《真诰》中包含着大量社会、文化、文学、历史方面的信息,必须承认它是道教发展过程中可靠的编年材料。他认为在陶弘景之前,杨羲和许氏家族留下了大量文献,陶弘景将其重新编订成书。他提出,我们都能够感觉到《真诰》里的每篇文章都密切相关,研究这些联系,便可以认识到道教建立的过程和思路。在这种意义上,《真诰》是进行道教研究的开端。作为一位道教研究者,他对此书报以如此积极的态度,明确表达他的观点,确实值得钦佩。
1990年代初,司马虚离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法国南部一所大学进行教学研究。不幸的是,他与索安一样,英年早逝。
1920年代末,美国学界就对道教炼丹术兴趣颇浓,但直到1960年代,席文(Nathan Sivin)才开始对之展开科学、系统的严谨研究。席文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史及中国文化史教授,1960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66年获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学位,1973年开始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与道教史密切相关,他的研究也涉及道教。席文最早开始研究唐代道教,著有Chinese Alchemy: Preliminary Studies deals with Sun Simiao's life and thought as well as the activities in which Sun was involved。他翻译了部分《丹经要诀》,并对文本做了研究,在附录中,有英文及其他语言中关于中国炼丹术的著作及其异文索引,可视为过去五十年西方研究中国炼丹术的总结。此外,席文在1960、70年代发表了其他道教方面的论文:
Life of Ge Hong and the Inner Book of the Man Who Embraces Simplicity
On Reconstructing Chinese Alchemy
Chinese Alchemy as Science
On the Word Taoist as a Source of Perplexit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lation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Report on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oist Studies
1970年代末,席文研究兴趣转移,所以现在我们很难看到他关于道教的论著。
美国学界的研究传统上非常依赖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197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发表了大量中国宗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以David Jordan的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Popular Religion in Rural Taiwan为例。David Jordan获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是加州大学的人类学研究人员。1966至1968年间,他调查了台南市附近保安村人的生活和宗教,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是其研究报告,描述了台湾人的宗教、村社众神、占卜方法、家庭神祗等等。Jordan认为台湾农村的宗教是三种神灵即神、祖灵、鬼的混杂,与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比起神和祖灵,村人更崇拜鬼。耶鲁大学助教Emily M.Ahern在1969、1970年调查了台湾北部Nanxi村的祖先崇拜,1973年,斯坦福大学出版了她的著作Rite for the Dead in Rural China。上述二书中没有直接论及道教,但亦非仅仅研究佛教、儒家和民间信仰。还有与上述类似的调查,作者通常是年轻学者,可惜调查的时间、地点、过程在其著作中通常都没有提及,也没有记录姓名、年龄、职业等背景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影响其调查的重要性。
二战以前:
荷兰、英国靠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美国寻踪而后至,所以其汉学研究要落后于欧洲诸国。19世纪末,一些传教士为传教远赴中国,其中便有公理会传教士(Congregation priest)明恩溥(Arthue Henderson Smith)在天津和山东传教,同时担任上海一家报纸的记者。1899年,他在纽约出版了Country Life in China:A Sociolegical Study,书中提到了乡野的寺观、宗教、团体、宗教礼仪。
20世纪初,加州大学博士生Obed Simon Johnson来到中国,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其博士论文A Textual Research on Chinese Alchemy,1936年黄素封译为中文。虽然题为“文献研究”,实际作者提供的材料并不多,也没有用化学知识分析中国炼丹术,不过他指出欧洲炼丹术系由中国炼丹术脱胎而来,炼丹术与道教理论密切相关,还认为炼丹术在古代化学和医学方面作用甚巨。
1920年代末,作为哈佛燕京学社的首位硕士生,魏鲁男(James Roland Ware) 来到中国。回国后,于1932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0年代,他发表了论文A Discourse on Daoism Based on the Chronicle of Wei and the Chronicle of the Sui。1960年代发表Quotations of Zhuangzi及Chinese Alchemy, Medicine, and Religions in 320AD:Ge Hong's Inner Book of the Man who Embraces Simplicity。后者至今仍是西方《抱朴子内篇》相对完善的英译本。
二战之前及此期间,汉学传统深厚的法日两国卷入战争,而美国经济则迅猛发展,对中国的研究也急速进步,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成为世界上汉文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此前开始研究中国及道教的学者战后陆续发表成果。宾夕法尼亚大学汉语教授Derke Bodde翻译出版了中国古籍《燕京岁时记》。他曾深研中国哲学及民间宗教,1960年代荣任美国东方研究协会主席,出版了Two Versions of the Book of Dao and its Virtue,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以及Festivals in Ancient China。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曾任芝加哥大学Martin Nelson课程荣誉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国史和中国哲学史,1955-1956年任美国东方协会主席。1937年,他发表了A Study of Early China Culture,1970年出版论文集Daoism and other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a Culture,书中部分论文曾发表于台湾及美国,影响很大。
二战后美国的道教研究
二战之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及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在这种环境下,道教研究也迅速发展。顾立雅任东方协会主席后,在《美国东方协会学报》(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iental Studies)发表了"What is Philosophical Daoism and Religious Daoism?"虽然注重老庄研究,但他是第一位在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道教的人。
Holmes Welch(1921-1981)或许是美国最致力于研究道教的学者。他于1942年获学士学位,1956年获硕士学位。Welch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领头人,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的副主席。1956年,他在哈佛大学Papers on China上发表其首篇论文Syncretism in Early Daoism。1957年在香港大学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上发表了Chinese Daoism and the Celestial Master Zhang,稍后数次到港台调查当地的佛道二教及道教礼仪。1957年出版Split of Dao:Laozi and Daoism一书,此书共分四部分:the Question of Laozi, the Book of Dao and its Virtue, the Daiost Movement, Today's Daoism,作者对《道德经》进行注释,并简单描述了道教史。新版《大英百科全书》认为这是对《道德经》最详尽的解释,首次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道教活动。Welch积极组织前三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促进了全世界的道教研究。在第一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之后,他在芝加哥大学History of Religion发表了会议总结:Bullagio Conference on Daoist Studies。第二次道教研究会议后,Welch与索安(Anna Seidal)合编了Facets of Daoism: A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Chinese Religion一书,此书收录了来自法、美、日学者的九篇文章,大大促进了国际道教研究水平。第三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后,Welch返美,或是困扰于年迈、婚姻、家庭、工作等问题,最终自杀了,但他对美国及世界道教研究发展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尊敬并深切缅怀。
苏海涵(Michael Saso)的道教研究
苏海涵1952年获圣克拉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耶鲁大学中国研究(文史方向)硕士学位,1971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中国文学宗教博士学位。他先是执教于伦敦大学,后转到华盛顿州立大学。1974年,苏海涵在夏威夷大学宗教系任中国宗教学教授,直至退休。
1964年,苏海涵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任教授,调查道教及民俗。他的调查主要集中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他师从当地道士陈登云、钱枝彩学习道教科仪,搜集了大量台湾北部广为流传的道教科仪抄本,1975年在台湾主编印成25卷《庄林续道藏》(Supplementary Daoist Cannon of Zhuang and Lin Lineage),是道士内部搜集的104种道教科仪抄本。苏海涵将其分为四类:金箓,五朝斋醮;黄箓,墓葬度亡;文检,符咒秘诀;闾山神霄之法。据说新竹道士并不为苏海涵作法,因为他将道士内部流传的科仪文献公诸于众。科仪抄本的公布为道教科仪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提供了将更多文献增入《道藏》的必要和可能。1979年苏海涵在东京出版了Integration of Daoist Secret Formulas,愈加惹恼了新竹道士,败坏了他在道士中间的名声。
苏海涵的道教研究深受美国社会学和人类学传统的影响,十分注重礼仪和实地考察。他在道教科仪方面的主要著作是Daoist Rituals and the Rite of Cosmic Renewal, the Daoist Master's Rite of Bestowal of Registers, Nocturnal Inovation Ritual,Daoist Music,及the Structure of Daoist Liturgy of Taiwan。道教现状调查方面的书有Religious Festivals in Taiwan, Daoist Competition in the North of Taiwan, Chinese Families, Regislation of Population in Taiwan, Daoism in Northern Taiwan和Religions in Taiwan.他的道教研究著作主要基于在新竹师从道士学习时得到的道教科仪文献,对道教教义的研究也靠从道士陈登云学习,并非得自研读道教经典,由此也可想见他因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研究道教而被责难,但他的新视角和独特观点无疑值得我们注意。
苏海涵同时从史料及台湾道教现状来研究道教科仪,所以他的研究既是历史的,亦密切联系现实。例如他认为台湾有三种道教科仪,或可与同时开展的三种活动大致吻合。第一种科仪广泛用于祈求福乐(happiness and benefit),第二种是反复颂经,以拔罪结尾;第三种是黑头道士施作的传统道教科仪。前二种彼此密切相关,在中国人看来,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即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须为一体,体外发生的一切都映照于体内。之所以有地狱,是因为人自身的嗔怒自私,人们信道崇德便可天和物阜、人人睦爱有加。按照中国人的世界观,只有超度地狱恶鬼才能得到上天护佑,这表明仁慈、宽恕、普度等佛教观念已经被吸收进了道教信仰体系之中,成为上天护佑的依据。第三种整合了前两种科仪。这些仪式都以焚香始,以焚香终。苏海涵认为在此传统中,科仪是内丹形象化的外在表现。《道德经》被视为修炼essential matter、元气、精神的指要,使人的精神臻于大道之境。道士在道观或道坛上施演科仪是在表现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在详细分析了科仪法师在贡献牺牲的形象表演过程后,他指出,只有与道合一,科仪法师方能使人们的祈祷上达于道,让心性重生。祈求福运长生,体验与自然合一,是正统道教科仪奉献的目标。
尽管人们对他的道教科仪结构分析持不同看法,态度不一,但苏海涵的观点对促进道教科仪和道教史研究富于建设性。
司马虚(Michel Strickman)及其他学者的道教研究
司马虚生于德国,在法国求学多年,精通德法英中诸语,曾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和亚洲研究系(Department of Oriental and Asian Studies)教授。他的道教研究主要集中于六朝时期,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The Mao Shan Revelations: D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
Tao Hongjing's Alchemy
Daoism
The Daoist History
The Daoist Literature
The Longest Daoist Scripture-the Book of Salvation
Chinese Religion,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The Therapy Ritual as Therapy and the Ideas of Evils in Early Daoism
司马虚主编了Collection of Essays on Japanese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in honour of Prof. Steininger,及四卷论文集Tantric and D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Stein:Papers on China and Buddhism。
通过他的著作,我们可以窥见其道教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朝道教历史、文献、人物方面,尤其是茅山上清派。司马虚认为道教不但是中国境内最发达的宗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不过,很多人忽视道教,不加研究,是很大的失误。这种态度可能是由于传教士厌恶这种复杂的地方宗教传统,或由于满清入主中原后压制道教所致。他坚持认为,研究道教教义首先要研究《真诰》,这样不但可以了解道教,也能对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及五六世纪中国宗教发展有一个总体认识。任何稍微了解《真诰》的人都清楚意识到其难以释读理解,甚至难以展开研究,因此有人便认为它不值得研究。司马虚认为并非如此,《真诰》中包含着大量社会、文化、文学、历史方面的信息,必须承认它是道教发展过程中可靠的编年材料。他认为在陶弘景之前,杨羲和许氏家族留下了大量文献,陶弘景将其重新编订成书。他提出,我们都能够感觉到《真诰》里的每篇文章都密切相关,研究这些联系,便可以认识到道教建立的过程和思路。在这种意义上,《真诰》是进行道教研究的开端。作为一位道教研究者,他对此书报以如此积极的态度,明确表达他的观点,确实值得钦佩。
1990年代初,司马虚离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法国南部一所大学进行教学研究。不幸的是,他与索安一样,英年早逝。
1920年代末,美国学界就对道教炼丹术兴趣颇浓,但直到1960年代,席文(Nathan Sivin)才开始对之展开科学、系统的严谨研究。席文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史及中国文化史教授,1960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66年获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学位,1973年开始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与道教史密切相关,他的研究也涉及道教。席文最早开始研究唐代道教,著有Chinese Alchemy: Preliminary Studies deals with Sun Simiao's life and thought as well as the activities in which Sun was involved。他翻译了部分《丹经要诀》,并对文本做了研究,在附录中,有英文及其他语言中关于中国炼丹术的著作及其异文索引,可视为过去五十年西方研究中国炼丹术的总结。此外,席文在1960、70年代发表了其他道教方面的论文:
Life of Ge Hong and the Inner Book of the Man Who Embraces Simplicity
On Reconstructing Chinese Alchemy
Chinese Alchemy as Science
On the Word Taoist as a Source of Perplexit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lation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Report on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oist Studies
1970年代末,席文研究兴趣转移,所以现在我们很难看到他关于道教的论著。
美国学界的研究传统上非常依赖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197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发表了大量中国宗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以David Jordan的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Popular Religion in Rural Taiwan为例。David Jordan获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是加州大学的人类学研究人员。1966至1968年间,他调查了台南市附近保安村人的生活和宗教,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是其研究报告,描述了台湾人的宗教、村社众神、占卜方法、家庭神祗等等。Jordan认为台湾农村的宗教是三种神灵即神、祖灵、鬼的混杂,与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比起神和祖灵,村人更崇拜鬼。耶鲁大学助教Emily M.Ahern在1969、1970年调查了台湾北部Nanxi村的祖先崇拜,1973年,斯坦福大学出版了她的著作Rite for the Dead in Rural China。上述二书中没有直接论及道教,但亦非仅仅研究佛教、儒家和民间信仰。还有与上述类似的调查,作者通常是年轻学者,可惜调查的时间、地点、过程在其著作中通常都没有提及,也没有记录姓名、年龄、职业等背景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影响其调查的重要性。
-
豆友195912097 转发了这篇日记
很赞。指出一个小小的错误哈:尉迟酣1957年写的应是The Parting of the Way: Lao Tzu and the Taoist Movement
2023-11-28 10:48:19 -
梦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9-06 10:00:41
-
咯嗒叽咯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19 10:15:03
-
梁大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11 11:10:56
-
叶明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5-17 06:29:02
-
袋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1-02 22:49:20
-
静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1-02 1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