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rimosa乐评·不断完善(截至2012年1月为止,全集)
前言:
首先我要说明,我的乐评要是表达一种主观感受,不想探究客观真理。所谓乐评,不妨理解为“一个聆听者的白日呓语”。所以我的观点只是一种极为私人化的“听后感”,在这里做出一个小小的公开而已。对读者来说,尤其是Lacrimosa的爱好者来说,也许在阅读过程中免不了皱眉摇头反对乃至拍案而起,对此,我表示莫大的欢迎!因为感受性的东西,需要接受来自他人的感受性洗礼,才有机会更接近本真。
我的乐评受到来自个人的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影响。
从客观角度,我是在豆瓣上通过电台的随机推荐接触到Lacrimosa,那第一曲打动我的曲子是Echos里的Eine Nacht in Ewigkeit-永恒之夜,从这首曲子我再拓展到了专辑Elodia。接着是03年、05年专辑,然后从97年往前倒叙听完,再是01年、09年、10年。这可能对很多乐迷来说相当非主流。这可能影响了我对于Lacrimosa的定位和观念,所以如果写出非主流的乐评,也请大家莫怪。
从主观角度,在遇到Lacrimosa之前,我几乎不接触古典音乐之外的任何音乐,不了解何为摇滚何为金属何为哥特,而且就算我现在喜欢上了Lacrimosa,后三者的核心理念我也依然不怎么理解和接受。所以,我对待音乐的角度又浸润着古典乐的思维方式。
还有一个另类的事实。本来在豆瓣第一次接触到Lacrimosa,忘记是哪一首曲子,因为被我扔进垃圾桶,就错过了。那是一首早期的作品,对于不了解他们的我来说很是不适应。即使是在“永恒之夜”带给我非凡的感动以后,我也依然只是用75%的热情在豆瓣用矜持的“想听”抱着观望的友好态度,一如我对待其他豆瓣也曾推荐给我的暗潮音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只是在贴吧查资料的时候翻到了一页,发现居然在吧里有个“卡夫卡”的标题,好奇点进去一看,里边居然提到主创Tilo最爱卡夫卡!于是我的热情一下子飙升到了1000%!所以我才开始疯狂地搜集Lacrimosa的资料,并且最终发现我确实和爱卡夫卡一样爱Tilo!
所以我的基本情况就是:我从一首并不能称得上非常著名的“永恒之夜”开始喜欢,由于卡夫卡的“牵线”彻底深入,并最终因为自身气质的共鸣完全爱上Lacrimosa……把这样的流程说出来对于大多数乐迷来讲是不是真的很另类?也许不是这样?
到了现在,虽然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听Lacrimosa还是不到3个月,但是我已完全爱上了它;并且对音乐拥有了更开放的态度,这是它带给我的转变。有意思的是,我却很难再对其他的同类乐队报以好感,甚至那些我以前喜欢的暗潮、新古典、摇滚,很多我也渐渐疏远了。为什么呢?……唔,我想说这只是气质问题。就像我因为爱卡夫卡而无法再容纳列夫•托尔斯泰。再者,我现在总体上还是不喜欢金属和哥特,每当看到豆瓣音乐的分类把Lacrimosa标示为哥特金属我就特别自嘲。这个我也有我的理解。Tilo也说过自己的音乐无法分类,Lacrimosa的标签应该出现在音乐之后而不是之前。叶廷芳曾经说卡夫卡是一个具有孤独感的人,却不是孤独的人。Lacrimosa或许也可以被认为如此:它是具有哥特和金属元素的音乐,却不是哥特和金属。当然,一家之言。你看我扯着扯着就不着边地提到卡夫卡了。
嗯最后,我欢迎大家的任何批评和感想,我也很想知道大家对于Lacrimosa的爱和眼光,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以下乐评按倒序顺序写作,故而也请按倒序阅读,这样才不会让思维倒错!
Now,let’s begin——
首先我要说明,我的乐评要是表达一种主观感受,不想探究客观真理。所谓乐评,不妨理解为“一个聆听者的白日呓语”。所以我的观点只是一种极为私人化的“听后感”,在这里做出一个小小的公开而已。对读者来说,尤其是Lacrimosa的爱好者来说,也许在阅读过程中免不了皱眉摇头反对乃至拍案而起,对此,我表示莫大的欢迎!因为感受性的东西,需要接受来自他人的感受性洗礼,才有机会更接近本真。
我的乐评受到来自个人的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影响。
从客观角度,我是在豆瓣上通过电台的随机推荐接触到Lacrimosa,那第一曲打动我的曲子是Echos里的Eine Nacht in Ewigkeit-永恒之夜,从这首曲子我再拓展到了专辑Elodia。接着是03年、05年专辑,然后从97年往前倒叙听完,再是01年、09年、10年。这可能对很多乐迷来说相当非主流。这可能影响了我对于Lacrimosa的定位和观念,所以如果写出非主流的乐评,也请大家莫怪。
从主观角度,在遇到Lacrimosa之前,我几乎不接触古典音乐之外的任何音乐,不了解何为摇滚何为金属何为哥特,而且就算我现在喜欢上了Lacrimosa,后三者的核心理念我也依然不怎么理解和接受。所以,我对待音乐的角度又浸润着古典乐的思维方式。
还有一个另类的事实。本来在豆瓣第一次接触到Lacrimosa,忘记是哪一首曲子,因为被我扔进垃圾桶,就错过了。那是一首早期的作品,对于不了解他们的我来说很是不适应。即使是在“永恒之夜”带给我非凡的感动以后,我也依然只是用75%的热情在豆瓣用矜持的“想听”抱着观望的友好态度,一如我对待其他豆瓣也曾推荐给我的暗潮音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只是在贴吧查资料的时候翻到了一页,发现居然在吧里有个“卡夫卡”的标题,好奇点进去一看,里边居然提到主创Tilo最爱卡夫卡!于是我的热情一下子飙升到了1000%!所以我才开始疯狂地搜集Lacrimosa的资料,并且最终发现我确实和爱卡夫卡一样爱Tilo!
所以我的基本情况就是:我从一首并不能称得上非常著名的“永恒之夜”开始喜欢,由于卡夫卡的“牵线”彻底深入,并最终因为自身气质的共鸣完全爱上Lacrimosa……把这样的流程说出来对于大多数乐迷来讲是不是真的很另类?也许不是这样?
到了现在,虽然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听Lacrimosa还是不到3个月,但是我已完全爱上了它;并且对音乐拥有了更开放的态度,这是它带给我的转变。有意思的是,我却很难再对其他的同类乐队报以好感,甚至那些我以前喜欢的暗潮、新古典、摇滚,很多我也渐渐疏远了。为什么呢?……唔,我想说这只是气质问题。就像我因为爱卡夫卡而无法再容纳列夫•托尔斯泰。再者,我现在总体上还是不喜欢金属和哥特,每当看到豆瓣音乐的分类把Lacrimosa标示为哥特金属我就特别自嘲。这个我也有我的理解。Tilo也说过自己的音乐无法分类,Lacrimosa的标签应该出现在音乐之后而不是之前。叶廷芳曾经说卡夫卡是一个具有孤独感的人,却不是孤独的人。Lacrimosa或许也可以被认为如此:它是具有哥特和金属元素的音乐,却不是哥特和金属。当然,一家之言。你看我扯着扯着就不着边地提到卡夫卡了。
嗯最后,我欢迎大家的任何批评和感想,我也很想知道大家对于Lacrimosa的爱和眼光,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以下乐评按倒序顺序写作,故而也请按倒序阅读,这样才不会让思维倒错!
Now,let’s begin——
lafion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死宅 (1人喜欢)
- 镜子里的玛丽
- 无边的彩色
- 吸血鬼给我洒圣水,这辈子值了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