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重拾
每个人每个阶段可能心中会有一个议题。在这个时间段里读的每本书,似乎都能为这个议题贡献一部分解答。或者,书籍帮我们拼凑起一个心中的世界。
这两本书是前面没记录完读后感的: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和刘心武的小说《钟鼓楼》。http://www.douban.com/note/173192645/当时没写完,因为偶一耽搁,很快就忘记内容了。今天在地铁上忽然又想起来。
梁启超29岁写《李鸿章》传,并不是因为他对李鸿章推崇备至而要为他著书立说,同年李鸿章刚刚离世,年轻的梁启超对那个世界有太多见解,需要通过李鸿章来直抒胸臆。在梁启超的眼中,李鸿章是个“不学无术”之人。为何?李鸿章大有才干,手段了得,且能忍辱负重,却眼界狭隘,对当时的潮流没有超前的认识,因此只能以他的才干,为一个趋死的旧世界添片刻苟延残喘。
怎么就“不学无术”呢?因为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彼时19世纪“竞争进化之世”,国民之原理,世界之大势,政治之本原,是什么?
李鸿章所在的时代,世界势力大潮仿佛平复,内中却酝酿汹涌:”值法国大革命之风潮已息,绝世英雄拿破仑,窜死于绝域之孤岛。西欧大陆之波澜,既已平复,列国不复自相侵掠,而惟务养精蓄锐,以肆志于东方。于是数千年一统垂裳之中国,遂日以多事,伊犁界约,与俄人违言于北,鸦片战役,与英人肇衅于南。”
而科学进步成为世界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以瓦特氏新发明汽机之理,艨艟轮舰,冲涛跋浪,万里缩地,天涯比邻,苏伊士河,开凿功成,东西相距骤近,西力东渐,奔腾澎湃,如狂飚,如怒潮,啮岸砰崖,黯日蚀月,遏之无可遏;抗之无可抗。”
李鸿章看似把握潮流,兴办洋务,可是“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洋人之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
为对比,梁启超特列出了日本在战事以前所办的洋务,包括了语言、教育、商务、机械制造、国防、外交、数学化学等各学科、开矿、纺织、船务、医学等各方面。而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二曰商务”。纵使派学生出国留学,“大率皆为兵事起见,否则以供交涉翻译之用者也。”而且最后军事和商务的洋务运动都失败了。
“李鸿章所见西人之长技,如是而已。 ”
那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作为一个有可能左右国家命运的人,他应该知道什么呢?
他应该知国家之为何物,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知大臣当尽之责任。“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一种解放国民力量的新的政体,在酝酿,在彼方已成气候,“化畛域、除故习、布新宪、致富强”,而这边厢,李鸿章却仅仅“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在早期梁启超的改革思想里,他已经隐隐感觉到世界的政治在改变,在从专制走向另一种方式。
有一个我从野史里读来的没有验证过的小故事可能可以说明一二。李鸿章出访英国,看到了英国的报纸,发现上面大小诸事都登载,大不以为然。他向英国人提出:譬如火灾等事,就不应让女王知道。而有些事实真相,有违政府旨意,也不应让读者知道。
梁启超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问何为国务,何为政治,何为一个国家改革的具体细节。而只见皮毛,不问根源,贪图捷径,做山寨文章的事,是国人的习性。好比绣花枕头,表面好看,可全是堆砌,内里经不住推敲。这种习性,恐怕之前受了政治的影响,现在却被商业推波助澜。绣花枕头随处可见,比如各档穿越大戏,服装、演员、场景恁的华丽光鲜,一开口都是恶仿红楼梦的腔调:“既如此,我竟不知”“横竖不过是身子不适,并无大碍”“也未可知也”“,剧情都不经推敲,只图个表面囫囵。要说挖古,老祖宗有无数的好东西,怎么就少有人肯静下心来细细研究观察,扫去尘土认真奉出一两件?总是才有半瓶子水就急着自抬身价。考据里有大文章。愿意认真做研究,才能得到真理吧。抄袭也要认认真真地抄,才能举一反三个好来。此谓“有学”。
唯一的,年年看米兰、巴黎时装周上顶尖品牌风光走秀,传承有序,天马行空,而国内的秀场惨不忍睹。不如就把一两个穿越戏里偶尔复刻的两件戏服直接走上去,我看靠老祖宗还能稍微拼个一二,“也未可知也”。
《钟鼓楼》更新一个新的时代。40岁的刘心武在1983年写成《钟鼓楼》,叙述的是1982年的北京钟鼓楼一带什刹海附近的一条胡同在12月12日这一天发生的故事。八十年代,一切仿佛百废待兴,各个角落愿意沉心图强的普通人正厚积待发。让人感慨,让人欣慰,让人顿生希望,经历过荒芜和混乱,我们终于要走向正途了。
然而这丝希望的脉络,又断在何时呢?
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何时能实践?
后来我在电视剧《我和我的小姨》里看到一个北京城晨雾茫茫,钟鼓楼相顾而望的镜头。你可知道,钟鼓楼为何要一横一竖,一长一宽?或许真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
这两本书是前面没记录完读后感的: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和刘心武的小说《钟鼓楼》。http://www.douban.com/note/173192645/当时没写完,因为偶一耽搁,很快就忘记内容了。今天在地铁上忽然又想起来。
梁启超29岁写《李鸿章》传,并不是因为他对李鸿章推崇备至而要为他著书立说,同年李鸿章刚刚离世,年轻的梁启超对那个世界有太多见解,需要通过李鸿章来直抒胸臆。在梁启超的眼中,李鸿章是个“不学无术”之人。为何?李鸿章大有才干,手段了得,且能忍辱负重,却眼界狭隘,对当时的潮流没有超前的认识,因此只能以他的才干,为一个趋死的旧世界添片刻苟延残喘。
怎么就“不学无术”呢?因为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彼时19世纪“竞争进化之世”,国民之原理,世界之大势,政治之本原,是什么?
李鸿章所在的时代,世界势力大潮仿佛平复,内中却酝酿汹涌:”值法国大革命之风潮已息,绝世英雄拿破仑,窜死于绝域之孤岛。西欧大陆之波澜,既已平复,列国不复自相侵掠,而惟务养精蓄锐,以肆志于东方。于是数千年一统垂裳之中国,遂日以多事,伊犁界约,与俄人违言于北,鸦片战役,与英人肇衅于南。”
而科学进步成为世界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以瓦特氏新发明汽机之理,艨艟轮舰,冲涛跋浪,万里缩地,天涯比邻,苏伊士河,开凿功成,东西相距骤近,西力东渐,奔腾澎湃,如狂飚,如怒潮,啮岸砰崖,黯日蚀月,遏之无可遏;抗之无可抗。”
李鸿章看似把握潮流,兴办洋务,可是“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洋人之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
为对比,梁启超特列出了日本在战事以前所办的洋务,包括了语言、教育、商务、机械制造、国防、外交、数学化学等各学科、开矿、纺织、船务、医学等各方面。而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二曰商务”。纵使派学生出国留学,“大率皆为兵事起见,否则以供交涉翻译之用者也。”而且最后军事和商务的洋务运动都失败了。
“李鸿章所见西人之长技,如是而已。 ”
那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作为一个有可能左右国家命运的人,他应该知道什么呢?
他应该知国家之为何物,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知大臣当尽之责任。“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一种解放国民力量的新的政体,在酝酿,在彼方已成气候,“化畛域、除故习、布新宪、致富强”,而这边厢,李鸿章却仅仅“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在早期梁启超的改革思想里,他已经隐隐感觉到世界的政治在改变,在从专制走向另一种方式。
有一个我从野史里读来的没有验证过的小故事可能可以说明一二。李鸿章出访英国,看到了英国的报纸,发现上面大小诸事都登载,大不以为然。他向英国人提出:譬如火灾等事,就不应让女王知道。而有些事实真相,有违政府旨意,也不应让读者知道。
梁启超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问何为国务,何为政治,何为一个国家改革的具体细节。而只见皮毛,不问根源,贪图捷径,做山寨文章的事,是国人的习性。好比绣花枕头,表面好看,可全是堆砌,内里经不住推敲。这种习性,恐怕之前受了政治的影响,现在却被商业推波助澜。绣花枕头随处可见,比如各档穿越大戏,服装、演员、场景恁的华丽光鲜,一开口都是恶仿红楼梦的腔调:“既如此,我竟不知”“横竖不过是身子不适,并无大碍”“也未可知也”“,剧情都不经推敲,只图个表面囫囵。要说挖古,老祖宗有无数的好东西,怎么就少有人肯静下心来细细研究观察,扫去尘土认真奉出一两件?总是才有半瓶子水就急着自抬身价。考据里有大文章。愿意认真做研究,才能得到真理吧。抄袭也要认认真真地抄,才能举一反三个好来。此谓“有学”。
唯一的,年年看米兰、巴黎时装周上顶尖品牌风光走秀,传承有序,天马行空,而国内的秀场惨不忍睹。不如就把一两个穿越戏里偶尔复刻的两件戏服直接走上去,我看靠老祖宗还能稍微拼个一二,“也未可知也”。
![]() |
![]() |
![]() |
![]() |
![]() |
这是古董 |
![]() |
这也是古董 |
![]() |
这比华丽堆砌更气韵万千 |
![]() |
在世博会日本馆的表演剧场,竟然感受到了这样的意象,当投影的白鹤,飞过两侧…… |
《钟鼓楼》更新一个新的时代。40岁的刘心武在1983年写成《钟鼓楼》,叙述的是1982年的北京钟鼓楼一带什刹海附近的一条胡同在12月12日这一天发生的故事。八十年代,一切仿佛百废待兴,各个角落愿意沉心图强的普通人正厚积待发。让人感慨,让人欣慰,让人顿生希望,经历过荒芜和混乱,我们终于要走向正途了。
然而这丝希望的脉络,又断在何时呢?
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何时能实践?
![]() |
后来我在电视剧《我和我的小姨》里看到一个北京城晨雾茫茫,钟鼓楼相顾而望的镜头。你可知道,钟鼓楼为何要一横一竖,一长一宽?或许真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