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闻 笔记之二 8世纪作为“前现代时期”的历史分期
在阅读方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费正清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和方闻的分期有着明显的关联关系。
总的说来,费正清将中国分为三个帝国: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到盛唐)以及第三帝国(中唐,宋到清)。这个分期中,最为富有创造性的是他跳出朝代循环论将唐代一分为二。我理解其依据如下:早唐和盛唐和隋一样其实是北朝政权的延续。陈寅恪曾在唐代政治史略稿开头就写道“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常”。安史之乱本是一次例行的外族入侵,虽然没有终结李唐王朝的统治,却是改变了唐乃至中国的统治格局。
这些变化1)首先是政治权力通过安史之乱以及两税法,开始从功臣士族(北朝政治主流)转移到地主阶层手上。这一变化和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完善,导致了官僚制度的全面胜利,从而削弱了世袭的军事化帝国制度,而变成了文人治国。2)从文化上说,从韩愈开始,新儒家开始萌芽。而也是弃佛返儒的开始。受佛教影响的儒家已经不同与以前,而这个传统在宋致于完整,而到明又有一变。3)经过南朝,从唐代开始南方成为经济主要区域。于是这个区域的人开始掌握文化生产的权力。而随着两税法的事实,很多地主不一定要生活在乡村,因此转向城市生活成为缙绅,而中国文化的中心开始有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导致了知识分子文化(文人文化)的发生!
方闻《超越再现》副标题是“8到14世纪中国书画”,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潜在分期依据应该是来自于费正清。而8世纪和以前的区别也在方闻弟子石守谦的论证中有所显现。他在《风格与世变》中谈到后人对杜甫说韩干“干惟画肉不画骨”误解,反映出北朝以来“感神通灵”的观点衰落,而这个衰落其实是和以王维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趣味取代职业画家的开始。而8世纪以后画论的主要人物其实往往是安史之乱之后没落的士族子弟。
费正清将8世纪看作是古典时期到前现代时期的转折(有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意思)。在方闻的系统中,虽然他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一个单纯的古典时期(但是有各朝不间断的古典运动),但是他其实继承了费正清对于这个“前现代时期”的划分。所以在《超越再现》中,首先从周文矩世俗题材开始论证。与此同时,他把中国书画在这一段时间的历史理解为一段二元论的历史,即将诗书作为文人专利,并以此不断冲击8世纪到14世纪的再现表现,以致与最后中国书画最终超越再现通过诗书画结合的自我表现,从而达致“前现代”时期。而原来的再现风格保留在明清的院画之中。
总的说来,费正清将中国分为三个帝国: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到盛唐)以及第三帝国(中唐,宋到清)。这个分期中,最为富有创造性的是他跳出朝代循环论将唐代一分为二。我理解其依据如下:早唐和盛唐和隋一样其实是北朝政权的延续。陈寅恪曾在唐代政治史略稿开头就写道“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常”。安史之乱本是一次例行的外族入侵,虽然没有终结李唐王朝的统治,却是改变了唐乃至中国的统治格局。
这些变化1)首先是政治权力通过安史之乱以及两税法,开始从功臣士族(北朝政治主流)转移到地主阶层手上。这一变化和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完善,导致了官僚制度的全面胜利,从而削弱了世袭的军事化帝国制度,而变成了文人治国。2)从文化上说,从韩愈开始,新儒家开始萌芽。而也是弃佛返儒的开始。受佛教影响的儒家已经不同与以前,而这个传统在宋致于完整,而到明又有一变。3)经过南朝,从唐代开始南方成为经济主要区域。于是这个区域的人开始掌握文化生产的权力。而随着两税法的事实,很多地主不一定要生活在乡村,因此转向城市生活成为缙绅,而中国文化的中心开始有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导致了知识分子文化(文人文化)的发生!
方闻《超越再现》副标题是“8到14世纪中国书画”,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潜在分期依据应该是来自于费正清。而8世纪和以前的区别也在方闻弟子石守谦的论证中有所显现。他在《风格与世变》中谈到后人对杜甫说韩干“干惟画肉不画骨”误解,反映出北朝以来“感神通灵”的观点衰落,而这个衰落其实是和以王维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趣味取代职业画家的开始。而8世纪以后画论的主要人物其实往往是安史之乱之后没落的士族子弟。
费正清将8世纪看作是古典时期到前现代时期的转折(有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意思)。在方闻的系统中,虽然他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一个单纯的古典时期(但是有各朝不间断的古典运动),但是他其实继承了费正清对于这个“前现代时期”的划分。所以在《超越再现》中,首先从周文矩世俗题材开始论证。与此同时,他把中国书画在这一段时间的历史理解为一段二元论的历史,即将诗书作为文人专利,并以此不断冲击8世纪到14世纪的再现表现,以致与最后中国书画最终超越再现通过诗书画结合的自我表现,从而达致“前现代”时期。而原来的再现风格保留在明清的院画之中。
-
CCA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2-29 1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