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书感] 思维的死角——《倒错的死角》
咳咳……首先,让我来剧透一下。【喂!!!】
其实呢,这本书的诡计类型,叫做叙述性诡计,简称叙诡。【喂喂!节操掉了一地啊!!!】
哈哈,是啦没错啦,叙诡这种写作手法是一种很脆弱的手法,甚至你只要若无其事地说一句“哦,这本书我看过,是叙诡啊。”整本书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因此,在推理阅读圈中大家都形成了默契,基本上避谈自己看过的叙诡作品。
说了一大通,都还没有解释什么叫做叙述性诡计呢。那么,让我先简单地对叙述性诡计做一番名词解释,然后再对剧透的危害做一番探讨吧:
叙述性诡计:指作者借用文字词义或叙事结构来“误导”读者,使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到最后揭露真相,读者才能掌握全局,大吃一惊、恍然大悟的同时,有时还会有“上当了”的感觉……
换言之,叙诡的整个推理架构都建立在文字上给读者带来的错觉上,只有读者对这种错觉深信不疑、全然未觉,事件中所有的谜团才能够成立。在小说的末尾,当这种错觉被作者揭穿,矗立在读者面前的整座推理大厦便顷刻间轰然倒塌、不复存在了。所有的谜团在一瞬间迎刃而解,真相也随之水落石出了。甚至在有些作品中,解开谜团的密码仅仅是全书最后一行、人物的最后一句话,便戛然而止,而读者读到这里也能顷刻间恍然大悟,细细地咀嚼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回味无穷。
这种感觉,就是人们常说的“崩塌感”。
这种崩塌感是运用叙述性诡计的小说唯一的卖点,但也是最有价值的卖点。正因如此,如果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这是叙诡”,那么这种崩塌的快感便消去了一大半。而读者在事先知道这是叙诡的情况下,也难免在阅读的过程中咬文嚼字、草木皆兵,地毯式地搜索一切文字上的蛛丝马迹。一方面,执着于文字本身而非故事本身,会使得阅读的乐趣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异于平常的细致阅读也使得读者很容易就找到其中的破绽,从而早早解开谜团,这又使得阅读乐趣再次降低——没了恍然大悟之后猛翻前文寻找蛛丝马迹的过程,本格推理的阅读乐趣就降到最低最低了。
咳咳,所以说,叙诡是一种如此脆弱、如此娇贵的写作手法,经不起哪怕最轻程度的剧透。所以呢,像我刚刚那样剧透,是不对的。电视机前面的小朋友不要乱学哦,蜀黍是有练过的哦!!
其实呢,我一开始是想把题目定为“告诉你这是叙诡又怎样?!——《倒错的死角》”的,但是我一想到这么做的话会被各位书虫的口水淹死:“J8君!你这人怎么能跟你的ID一样邪恶!!!”我就深感惶恐。所以想了想,还是改个中规中矩的名字,然后再吊一票人进来剧透好了。哈哈!
不过呢,请读者诸君稍安勿躁啦,我如此大摇大摆地顶风作案是有原因的
——这本书这么剧透其实是没关系的,因为凡事都有例外。而这个例外的叫做折原一。
作者简介:
折原一:1951年出生于埼玉县久喜市,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毕业(和江户川乱步校友),曾任职于日本交通公社,后转职为旅游资讯相关的编辑及写作职务,1988年首先创作了本格推理短篇集《五具棺材》(出库版时加多两篇成为了《七具棺材》),同年再以《倒错的死角》成为首部入选"鲇川哲也与十三个的谜"的作品,随后于翌年的《倒错的Ronde》也入选了第三十四届江户川乱步赏的候补,同年也发表了黑星警部系列的首部长篇作品《鬼来吹法螺》(后改名为《鬼面村杀人事件》),1995年更以《沈默的教室》获得了第四十八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
折原一以善用“叙述性诡计”著称,被誉为“叙述性诡计之王”,以叙述性诡计为要点的作品总数已超过二十部。虽然有很多作家不爱使用叙述性诡计,即使有个别作家创作这类作品也只会是偶一为之,但折原一却刚好相反,叙述性诡计的运用早已成为了他的标志。他的作品结尾常常有多重逆转,不看到最后一页绝对无法了解全局,读者们因此送他“魔力折原”的称号。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吧?
如果把叙诡手法比喻成篮球运动中的跳投技术的话,那么折原一绝对是巅峰时期的麦迪——不像AI那样利用快速的变向后撤步跳投;不像雷阿伦、汉密尔顿那样通过不停的跑位获得空位跳投的机会;不像科比、乔丹那样利用腰腹力量后仰跳投——巅峰时期的麦迪只是简单地持球,然后面对防守队员干拔跳投。不需要利用复杂的技术和战术掩护,只需要一颗“我就是要跳投,你就是防不住我”的心,便能在对手的面前一次又一次地得分。(P.S.当然了,AI、雷阿伦、科比等等,都是我钟爱的球员,在此只是作为对比,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各位球迷见谅啊~~~)
作为一类非常特殊的本格推理写作手法,叙述性诡计其实多少是与本格推理的“公平性原则”相违背的——作者的写作初衷就是要利用自己驾驭文字的优势来欺骗读者,而不是合作者公平地进行较量。
但是折原一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叙述性诡计打造成自己的底牌,等于是从一开始就向读者亮出底牌:“亲,我写的就是叙诡哟,你能猜得出我的陷阱设在那里吗?!”
这么说来,其实折原一的叙诡更加难能可贵——他敢于向读者挑战,和读者重新进行公平竞争,即使这样明摆着写叙诡会使得作者陷入劣势也毫不在乎。这从侧面反映出折原一对自己的写作功底坚定的自信。
也多亏有像折原一这样的作家,我才能够在这里对叙述性诡计侃侃而谈、畅所欲言。毕竟在阅读到其他叙诡作品的时候,我必须回避叙诡的话题,不能做可耻的剧透。而单独写文章讨论叙述性诡计,也不能像讨论暴风山庄模式、列车时刻表模式那样,用各种作品作为例子进行论述,否则又犯了剧透的错误,但是缺乏例子的文章难免显得空洞、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机会真是难得啊。
虽然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折原一的小说,也许他后续的作品难以保持一致的高水准,但他此时此刻的魄力,我很佩服。正如我欣赏篮球场上的麦迪,即使他早已伤病缠身、不复当年。
写到这里,我想就这么结束我的书评了。
对于这部作品本身的评价,只想告诉读者诸君:这是本叙述性诡计,那么,你能破解作者的诡计、避免踏入陷阱吗?!
反正,我是中招了。。。
[附:图书简介]
倒错的死角
原作名: 倒错の死角-201号室の女
作者: (日)折原一
译者:李盈春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0
页数: 308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午夜文库·日系佳作
ISBN: 9787513303828
★新本格派魔术师折原一代表作
★“鲇川哲也与十三个谜”票选第一名
★系列作品日本销量破百万
★“倒错系列”第一弹
N重逆转,绝对挑战脑神经!
即使告诉你哪里有陷阱,
你还是会掉进去!因为——
其实你也被阴险的作者设计进去了!
“我是一名翻译,近日来我家对面新搬进一位妙龄少女,她勾起了我无限的偷窥欲望。只要她不关窗,我就能将室内看个一清二楚。
“我一边翻译一边偷窥,并将偷窥到的情节写进日记。只不过,对面屋里发生的一切越来越诡异,我嗅到了罪恶的气息……”
“我初来东京,现独居在某公寓的201室。 东京生活新鲜而有趣,我将这一切全都写进了日记。目前我的工作和恋情都在稳步发展,只有一点不顺心——总觉得有人在偷窥我。
“我必须做点儿什么,报警不足以解我心头之恨!”
其实呢,这本书的诡计类型,叫做叙述性诡计,简称叙诡。【喂喂!节操掉了一地啊!!!】
哈哈,是啦没错啦,叙诡这种写作手法是一种很脆弱的手法,甚至你只要若无其事地说一句“哦,这本书我看过,是叙诡啊。”整本书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因此,在推理阅读圈中大家都形成了默契,基本上避谈自己看过的叙诡作品。
说了一大通,都还没有解释什么叫做叙述性诡计呢。那么,让我先简单地对叙述性诡计做一番名词解释,然后再对剧透的危害做一番探讨吧:
叙述性诡计:指作者借用文字词义或叙事结构来“误导”读者,使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到最后揭露真相,读者才能掌握全局,大吃一惊、恍然大悟的同时,有时还会有“上当了”的感觉……
换言之,叙诡的整个推理架构都建立在文字上给读者带来的错觉上,只有读者对这种错觉深信不疑、全然未觉,事件中所有的谜团才能够成立。在小说的末尾,当这种错觉被作者揭穿,矗立在读者面前的整座推理大厦便顷刻间轰然倒塌、不复存在了。所有的谜团在一瞬间迎刃而解,真相也随之水落石出了。甚至在有些作品中,解开谜团的密码仅仅是全书最后一行、人物的最后一句话,便戛然而止,而读者读到这里也能顷刻间恍然大悟,细细地咀嚼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回味无穷。
这种感觉,就是人们常说的“崩塌感”。
这种崩塌感是运用叙述性诡计的小说唯一的卖点,但也是最有价值的卖点。正因如此,如果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这是叙诡”,那么这种崩塌的快感便消去了一大半。而读者在事先知道这是叙诡的情况下,也难免在阅读的过程中咬文嚼字、草木皆兵,地毯式地搜索一切文字上的蛛丝马迹。一方面,执着于文字本身而非故事本身,会使得阅读的乐趣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异于平常的细致阅读也使得读者很容易就找到其中的破绽,从而早早解开谜团,这又使得阅读乐趣再次降低——没了恍然大悟之后猛翻前文寻找蛛丝马迹的过程,本格推理的阅读乐趣就降到最低最低了。
咳咳,所以说,叙诡是一种如此脆弱、如此娇贵的写作手法,经不起哪怕最轻程度的剧透。所以呢,像我刚刚那样剧透,是不对的。电视机前面的小朋友不要乱学哦,蜀黍是有练过的哦!!
其实呢,我一开始是想把题目定为“告诉你这是叙诡又怎样?!——《倒错的死角》”的,但是我一想到这么做的话会被各位书虫的口水淹死:“J8君!你这人怎么能跟你的ID一样邪恶!!!”我就深感惶恐。所以想了想,还是改个中规中矩的名字,然后再吊一票人进来剧透好了。哈哈!
不过呢,请读者诸君稍安勿躁啦,我如此大摇大摆地顶风作案是有原因的
——这本书这么剧透其实是没关系的,因为凡事都有例外。而这个例外的叫做折原一。
作者简介:
折原一:1951年出生于埼玉县久喜市,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毕业(和江户川乱步校友),曾任职于日本交通公社,后转职为旅游资讯相关的编辑及写作职务,1988年首先创作了本格推理短篇集《五具棺材》(出库版时加多两篇成为了《七具棺材》),同年再以《倒错的死角》成为首部入选"鲇川哲也与十三个的谜"的作品,随后于翌年的《倒错的Ronde》也入选了第三十四届江户川乱步赏的候补,同年也发表了黑星警部系列的首部长篇作品《鬼来吹法螺》(后改名为《鬼面村杀人事件》),1995年更以《沈默的教室》获得了第四十八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
折原一以善用“叙述性诡计”著称,被誉为“叙述性诡计之王”,以叙述性诡计为要点的作品总数已超过二十部。虽然有很多作家不爱使用叙述性诡计,即使有个别作家创作这类作品也只会是偶一为之,但折原一却刚好相反,叙述性诡计的运用早已成为了他的标志。他的作品结尾常常有多重逆转,不看到最后一页绝对无法了解全局,读者们因此送他“魔力折原”的称号。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吧?
如果把叙诡手法比喻成篮球运动中的跳投技术的话,那么折原一绝对是巅峰时期的麦迪——不像AI那样利用快速的变向后撤步跳投;不像雷阿伦、汉密尔顿那样通过不停的跑位获得空位跳投的机会;不像科比、乔丹那样利用腰腹力量后仰跳投——巅峰时期的麦迪只是简单地持球,然后面对防守队员干拔跳投。不需要利用复杂的技术和战术掩护,只需要一颗“我就是要跳投,你就是防不住我”的心,便能在对手的面前一次又一次地得分。(P.S.当然了,AI、雷阿伦、科比等等,都是我钟爱的球员,在此只是作为对比,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各位球迷见谅啊~~~)
作为一类非常特殊的本格推理写作手法,叙述性诡计其实多少是与本格推理的“公平性原则”相违背的——作者的写作初衷就是要利用自己驾驭文字的优势来欺骗读者,而不是合作者公平地进行较量。
但是折原一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叙述性诡计打造成自己的底牌,等于是从一开始就向读者亮出底牌:“亲,我写的就是叙诡哟,你能猜得出我的陷阱设在那里吗?!”
这么说来,其实折原一的叙诡更加难能可贵——他敢于向读者挑战,和读者重新进行公平竞争,即使这样明摆着写叙诡会使得作者陷入劣势也毫不在乎。这从侧面反映出折原一对自己的写作功底坚定的自信。
也多亏有像折原一这样的作家,我才能够在这里对叙述性诡计侃侃而谈、畅所欲言。毕竟在阅读到其他叙诡作品的时候,我必须回避叙诡的话题,不能做可耻的剧透。而单独写文章讨论叙述性诡计,也不能像讨论暴风山庄模式、列车时刻表模式那样,用各种作品作为例子进行论述,否则又犯了剧透的错误,但是缺乏例子的文章难免显得空洞、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机会真是难得啊。
虽然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折原一的小说,也许他后续的作品难以保持一致的高水准,但他此时此刻的魄力,我很佩服。正如我欣赏篮球场上的麦迪,即使他早已伤病缠身、不复当年。
写到这里,我想就这么结束我的书评了。
对于这部作品本身的评价,只想告诉读者诸君:这是本叙述性诡计,那么,你能破解作者的诡计、避免踏入陷阱吗?!
反正,我是中招了。。。
[附:图书简介]
倒错的死角
原作名: 倒错の死角-201号室の女
作者: (日)折原一
译者:李盈春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0
页数: 308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午夜文库·日系佳作
ISBN: 9787513303828
★新本格派魔术师折原一代表作
★“鲇川哲也与十三个谜”票选第一名
★系列作品日本销量破百万
★“倒错系列”第一弹
N重逆转,绝对挑战脑神经!
即使告诉你哪里有陷阱,
你还是会掉进去!因为——
其实你也被阴险的作者设计进去了!
“我是一名翻译,近日来我家对面新搬进一位妙龄少女,她勾起了我无限的偷窥欲望。只要她不关窗,我就能将室内看个一清二楚。
“我一边翻译一边偷窥,并将偷窥到的情节写进日记。只不过,对面屋里发生的一切越来越诡异,我嗅到了罪恶的气息……”
“我初来东京,现独居在某公寓的201室。 东京生活新鲜而有趣,我将这一切全都写进了日记。目前我的工作和恋情都在稳步发展,只有一点不顺心——总觉得有人在偷窥我。
“我必须做点儿什么,报警不足以解我心头之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