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跟谁学的昆曲?
一
计镇华再次接触《弹词》时已是文革末年的1975年,当时江青抓“整理传统”,为昆剧传统戏录音、拍电影。也许是毛泽东主席想看《弹词》,江青点名要计镇华唱《弹词》、《搜山打车》、《酒楼》,最后都拍成电影。《弹词》是第一个开拍的,当时面临一些问题:计镇华当年向郑传鉴老师学《弹词》是照演出本学的,只唱十支曲子,唱词也较洪昇原本有所不同,而且并未学身段;而这次拍电影,江青提出要照洪昇原本唱全十二支曲子,同时要补上身段。这是个难题,其实也是个机会。曲牌和唱词的问题,作曲家辛清华据文学本一一校正,补上了长期弃演的【梁州第七】和【八转】;身段的问题,郑传鉴老师进行了加工设计。计镇华实际上获得了一次重新学习《弹词》并发掘这个戏的魅力的机会,而此时的他已非当年的懵懂少年了——经过二十年演艺生涯的磨练,他在艺事上已渐入成熟之境,他的气质、嗓音,在舞台上已经显示了逼人的风采,而在内心深处,对于表演他亦产生了真正的自觉和热爱。这一次《弹词》拍得很顺利。第二年,在钓鱼台国宾馆,江青还亲自教计镇华唱了一段《弹词》,当时她的声音已颇显老态,咬字却很遵古法。以计镇华的观察,江青对传统昆曲其实是懂的,文革中那种封杀昆剧的粗暴做法是政治原因,不是艺术态度。
二
考:江青早年学成于山东省立剧院,这是军阀韩复榘办的学校,当时戏曲界的名师名角荟萃,梅兰芳、马连良,以及北方昆弋名角王树云/邱惠庭等都在那里教学。学出来的学生有拍摄戏曲电影的崔嵬,程派传人赵荣琛,新中国的文化局领导马彦祥等等。都说江青非常懂戏曲,可能确实不假。会唱两段弹词也是正常的,后来跟费穆等人混左翼电影,费穆大师写专文称赞蓝苹的演技,抗战又去重庆,混不开,重庆的电影公司没有录取她,所以投奔的延安。
关于山东省立剧院这所著名的艺术学校见:http://news.sina.com.cn/c/cul/2007-06-22/024012067944s.shtml
三
今天上课的时候问了朱复老师,朱老师说江青的确懂昆曲,而且爱听,会唱,当年在山东省立剧院师从的是北昆著名笛师田瑞亭,弹词可能是跟他拍过,田瑞亭的弹词传自昆弋前辈陶显亭,这弹词也是陶前辈的看家戏,而且唱的时候向来是带凉州第七和八转的。
76年拍戏曲录像也是江青主持选择的剧目,从选的弹词/酒楼/残睹/夜奔等剧目来看,选择的还是有眼光的。。“江青对于昆曲皮黄都特别精通,”朱老师叹气道,“就怕的是这种恶人,又坏又懂,还不好糊弄,这传统的东西她知道怎么毁。.”
附:
田瑞亭(1897-1961)北方昆弋班著名笛师。
河北省安新县端村大田庄人。
师从陶显亭,习文武老生戏,又曾向王亦友学习武生戏,未几嗓败,遂放弃演出以姨夫为师(其姨夫是北方昆弋著名鼓师朱可铮,为各昆弋班任管事兼“外写”)专攻吹奏曲笛和唢呐熟谙工尺谱,会戏极多,皆能背记。1918年收高景池唯弟子(后高景池为北昆著名笛师)传授曲笛和唢呐后同入北京荣庆昆弋社,专门为韩世昌吹笛。1928年韩世昌赴日本演出,田瑞亭随行全程,能以单笛灌满全场,遂获“笛王”之美誉。回国后收田柏林,白鸿林为徒。1935年受山东省立剧院院长王泊生之邀请携徒白鸿林、女儿田菊林,赴济南任教。1935-1937年间,学员赵荣琛、任桂林、张宝彝、徐志良(徐荣奎)等得其指导。其教戏时,某出各行角色,上下手带文武场,皆能由他一人包教到底。1938年被傅惜华主持的北京国剧学会昆曲研究会聘为教师,担任拍曲吹笛并在电台播音。1939-1949年田瑞亭携女田菊林及幼子田福林,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烟台、青岛、石家庄等地演出,合作过的演员有,侯永奎、马祥麟、韩世昌、童芷苓、周又宸、梁慧超、李洪春等。1949年应邀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因身体不适,回津养病。次年任教于天津市越剧、评剧等团体,筱少卿、裘爱花、邢香灵、小花玉兰、小鲜灵霞等都等到过他的指教。1958年因受聘于天津戏曲学校昆曲班教师,故而推掉了北方昆曲剧院的邀请,留在戏校培养出新中国的第一批昆曲演员,渠天凰、仝秀兰、邓沐伟、何永泉、陈霁等。1961年8月2日因患舌癌病逝于天津,享年65岁
计镇华再次接触《弹词》时已是文革末年的1975年,当时江青抓“整理传统”,为昆剧传统戏录音、拍电影。也许是毛泽东主席想看《弹词》,江青点名要计镇华唱《弹词》、《搜山打车》、《酒楼》,最后都拍成电影。《弹词》是第一个开拍的,当时面临一些问题:计镇华当年向郑传鉴老师学《弹词》是照演出本学的,只唱十支曲子,唱词也较洪昇原本有所不同,而且并未学身段;而这次拍电影,江青提出要照洪昇原本唱全十二支曲子,同时要补上身段。这是个难题,其实也是个机会。曲牌和唱词的问题,作曲家辛清华据文学本一一校正,补上了长期弃演的【梁州第七】和【八转】;身段的问题,郑传鉴老师进行了加工设计。计镇华实际上获得了一次重新学习《弹词》并发掘这个戏的魅力的机会,而此时的他已非当年的懵懂少年了——经过二十年演艺生涯的磨练,他在艺事上已渐入成熟之境,他的气质、嗓音,在舞台上已经显示了逼人的风采,而在内心深处,对于表演他亦产生了真正的自觉和热爱。这一次《弹词》拍得很顺利。第二年,在钓鱼台国宾馆,江青还亲自教计镇华唱了一段《弹词》,当时她的声音已颇显老态,咬字却很遵古法。以计镇华的观察,江青对传统昆曲其实是懂的,文革中那种封杀昆剧的粗暴做法是政治原因,不是艺术态度。
二
考:江青早年学成于山东省立剧院,这是军阀韩复榘办的学校,当时戏曲界的名师名角荟萃,梅兰芳、马连良,以及北方昆弋名角王树云/邱惠庭等都在那里教学。学出来的学生有拍摄戏曲电影的崔嵬,程派传人赵荣琛,新中国的文化局领导马彦祥等等。都说江青非常懂戏曲,可能确实不假。会唱两段弹词也是正常的,后来跟费穆等人混左翼电影,费穆大师写专文称赞蓝苹的演技,抗战又去重庆,混不开,重庆的电影公司没有录取她,所以投奔的延安。
关于山东省立剧院这所著名的艺术学校见:http://news.sina.com.cn/c/cul/2007-06-22/024012067944s.shtml
三
今天上课的时候问了朱复老师,朱老师说江青的确懂昆曲,而且爱听,会唱,当年在山东省立剧院师从的是北昆著名笛师田瑞亭,弹词可能是跟他拍过,田瑞亭的弹词传自昆弋前辈陶显亭,这弹词也是陶前辈的看家戏,而且唱的时候向来是带凉州第七和八转的。
76年拍戏曲录像也是江青主持选择的剧目,从选的弹词/酒楼/残睹/夜奔等剧目来看,选择的还是有眼光的。。“江青对于昆曲皮黄都特别精通,”朱老师叹气道,“就怕的是这种恶人,又坏又懂,还不好糊弄,这传统的东西她知道怎么毁。.”
附:
田瑞亭(1897-1961)北方昆弋班著名笛师。
河北省安新县端村大田庄人。
师从陶显亭,习文武老生戏,又曾向王亦友学习武生戏,未几嗓败,遂放弃演出以姨夫为师(其姨夫是北方昆弋著名鼓师朱可铮,为各昆弋班任管事兼“外写”)专攻吹奏曲笛和唢呐熟谙工尺谱,会戏极多,皆能背记。1918年收高景池唯弟子(后高景池为北昆著名笛师)传授曲笛和唢呐后同入北京荣庆昆弋社,专门为韩世昌吹笛。1928年韩世昌赴日本演出,田瑞亭随行全程,能以单笛灌满全场,遂获“笛王”之美誉。回国后收田柏林,白鸿林为徒。1935年受山东省立剧院院长王泊生之邀请携徒白鸿林、女儿田菊林,赴济南任教。1935-1937年间,学员赵荣琛、任桂林、张宝彝、徐志良(徐荣奎)等得其指导。其教戏时,某出各行角色,上下手带文武场,皆能由他一人包教到底。1938年被傅惜华主持的北京国剧学会昆曲研究会聘为教师,担任拍曲吹笛并在电台播音。1939-1949年田瑞亭携女田菊林及幼子田福林,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烟台、青岛、石家庄等地演出,合作过的演员有,侯永奎、马祥麟、韩世昌、童芷苓、周又宸、梁慧超、李洪春等。1949年应邀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因身体不适,回津养病。次年任教于天津市越剧、评剧等团体,筱少卿、裘爱花、邢香灵、小花玉兰、小鲜灵霞等都等到过他的指教。1958年因受聘于天津戏曲学校昆曲班教师,故而推掉了北方昆曲剧院的邀请,留在戏校培养出新中国的第一批昆曲演员,渠天凰、仝秀兰、邓沐伟、何永泉、陈霁等。1961年8月2日因患舌癌病逝于天津,享年65岁
-
歌达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1-30 02:27:09
-
空谷琴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1-05 14:09:22
-
h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24 12:10:02
-
mino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7 08:20:01
-
新鲜香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6 15:34:03
-
海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6 14:40:17
-
陆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6 14:22:41
-
王这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6 13:42:45
-
伊宜以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6 13:39:33
-
八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6 00:08:25
-
雲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5 23:06:05
-
正统文化代言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5 21:54:09
-
碧海潮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5 21:18:12
-
mogo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5 21:14:56
-
昂昂千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5 20:54:08
-
丛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10-15 20: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