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路径依赖”与中国渐进式改革探析
zt: 赵卫明:“路径依赖”与中国渐进式改革探析
src url:http://rcc.zjnu.net.cn/Article/TypeArticle.asp?ModeID=1&ID=1021
作者:赵卫明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 点击数:232 更新时间:2008年03月05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中国近三十年的渐进改革之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渐进式改革的效益日益递减。各项改革措施由于制度的路径依赖难以全面发挥其作用,必须针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克服其路径依赖性,进一步推进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路径依赖 渐进式改革 增量利益 政策选择
一、“路径依赖”理论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制度变迁过程。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其制度变迁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路径依赖”思想。所谓“路径依赖”即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system)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路径依赖”思想是从诺思所思考的为什么一些无效率的制度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驻存这一问题中衍生出来的,对于为什么一些无效率的制度不能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被自发地淘汰掉,诺思所指出的一条最简单的解释是,当一种社会制度演进到一定的阶段,总是要受其既存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等因素的制约。“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历史在起作用”。无论是政治制度本身还是意识形态制度都与历史紧密相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受过去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当前和过去改革路径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就不会知道今后前进的方向。实际上,路径依赖简单地说就是对各种选择进行了限制,而并非无法选择。我们今天要选择走哪条路,关键是要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状态以及问题所在,然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原是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性质的,即是指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收益递增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等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致使它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人们也就越来越相信它会更加流行,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相反地,一种具有较之其它技术更为优良的品质的技术也可能由于晚入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闭锁”在某种被动状态,无从解脱。诺斯把技术变迁的上述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应该说,任何一个系统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都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
路径依赖原理告诉我们“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初始的制度选择即使是偶然的,但由于其带来“报酬递增”,结果强化了这一制度的刺激和惯性。之所以会产生技术演变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质,是由于自我增强机制在起作用,自我增强机制包括四个方面:(1)规模效应。设计和推行一向制度必须投入大量的初始资本,大量的初始资本,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广,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2)学习效应。在这样一个制度框架中,所提供的机会集合会产生显著的组织学习效应,适合于这一制度框架的组织会逐步建立,并在历史的进程中积累经验。其结果是各种组织必将利用该制度框架下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同时反过来强化了制度本身。不过这决不意味着制度本身的强化会导致经济绩效的增加,例如双轨制的制度变迁方向产生了大量的官倒机会,并且形成了强有力的既得利益集团,从而导致了经济效率的降低。(3)协作效应。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组织与组织之间会产生显著的协作效应,使人们习惯于既定的制度框架。(4)适应性预期。制度框架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将会导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产生,从而形成对正式规则的补充并且延伸到具体的应用中,这自然会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因为随着某一制度框架的确立和居于支配地位,必将会诱使人们产生出对于该规则的永久性预期,当人们预期到这一制度将延续,预期到他人将会按照这一制度规则行事时,自己就会首先按照这一规则行事,其结果必然是强化了制度自身,这一切加在一起就使得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的特征。
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近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各项事业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改革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重大利益调整措施的后置,产权改革滞后,权利介入市场,寻租设租活动普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渐进式改革在带来我国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在现阶段这种制度变迁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措施,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改革实践。
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点
1、避开存量利益,发展增量利益
渐进式改革从一开始就尽量绕开原有存量利益,而着重在其旁边发展增量利益。如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避开国有经济的改革尤其是产权变革;改革首先在农业、轻工业、中小商业和中小企业这些存量利益最小的领域,在农民、知识分子这些存量利益最薄弱的人群中展开;在价格改革中,首先在价格弹性较大(涉及存量利益较小)的商品范围“放开价格”,而对价格弹性较小(涉及存量利益较大)的商品先实行双轨制,在逐步“并轨”,最后放开价格。这些改革举措一方面发展了增量利益,另一方面使得存量利益主体在增量利益的发展中获得了新的收益,从而使渐进式改革在初期呈现出“帕累托改进”和“卡而多改进”的特征。
2、“双轨制”的广泛实行
“增量先行”的改革战略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的各个部分中引致了“双轨制”,如“价格双轨制”、“汇率双汇制”等。“双轨过渡”的优点是:(1)能绕开改革的难点,降低改革成本;(2)有利于维持改革过程中稳定与速度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率先改革的部分,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维持必要的增长速度,另一部分计划机制和行政命令在较大程度上起作用,在现实中对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双轨制是一种衔接新旧体制的过渡性制度安排,避免了“制度真空”带来的社会震荡和摩擦。
3、先试验,后推广的改革模式
中国的改革大多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展开的,而是从较小范围内的试验开始。政府以“试点”方式向某地区、某行业赋予实行特定内容的制度创新的优先权,取得经验以后再合理地加以推广。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由于信息不足而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改革风险。以局部的试验性的方式进行改革可以将试错成本分散化,避免过大的失误。
三、渐进式改革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路径依赖有两种基本类型:诺思路径依赖Ⅰ和诺思路径依赖Ⅱ。诺思路径依赖Ⅰ指的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能产生较好的适应效率,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诺思路径依赖Ⅱ指的是在市场不完全和利益集团压力等因素影响下,一种无效的制度有可能继续下去,甚至被“锁定”( lock-in)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中,难以自拔。诺思认为,路径依赖是由两方面原因所造成的:一是利益集团的影响。二是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我国由于特殊的初始条件而走上了与俄罗斯激进式改革截然相反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在渐进式改革前期通过发展增量
和体制外突破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然而随着改革步人中后期,改革收益出现递减,再加上前期累积的利益矛盾未能解决、既得利益格局呈现刚性,我国渐进式改革很可能陷人诺思路径依赖Ⅱ,被锁定在一个无效率的状态。
(一)、路径依赖的根源。我国渐进式改革前期的优势在改革中后期逐渐成为路径依赖的根源。
1、长期以避开存量利益,发展增量利益的边际利益调整使既得利益格局得以强化,既得利益集团只享受改革收益而不付出改革成本或很少付出成本,这一方面不利于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向也使利益矛盾积累,改革阻力越来越大。渐进式改革本身也在不断创造新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新的既得利益集团与留恋计划经济体制的旧的既得利益集团不同,他们不希望回到旧体制中,但也不希望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的建立,而是希望长期保持“双轨制”状态,以便自由运用自己的权力“寻租”,因而新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也使得下一步的改革很难进行下去。因此我国的渐进式改革面临旧体制下既得利益集团与过渡制度安排下新生既得利益集团的双重阻力,改革的“攻坚战”举步维艰也就不足为怪了。
2、“双轨制”等过渡性制度安排在降低社会震荡和摩擦的同时也使得经济体系长期处于扭曲的状态。双重体制的长期并存和经济主体预期不稳定导致长期中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是“双轨制”为寻租及其他形式的腐败活动提供了得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在旧制度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新制度又不甚完善特别是政府的职能转变相对迟缓之际,大量采取的“双轨制”改革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灰色空间,催生了大面积的权力寻租行为。改革的行进使得某些方面的经济活动日益货币化、商品化,然而在旧体制的影响下,行政权力对于市场活动仍然有着相当强的干预能力。改革使得微观经济部门的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但大量的市场资源仍然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通过行政方法进行分配。这就为各类腐败现象和“寻租”行为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温床。“寻租”行为增加了改革成本,损失了效率,侵蚀了改革成果,催生了实力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3、“试验推广”的做法使我国的改革具有局部性,这种局部性存在许多缺陷。首先,试验推广依赖于国家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的强制性与行政性的隔离与割裂,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部门造成了竞争机会和市场环境的不平等,割裂了市场机制的整体性,导致不同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改革的不均衡性与收人不均等;其次,局部的改革方式使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相对滞后。改革的不配套使某些必要的改革措施滞后,形成调节机制上的真空。
(二)、路径依赖对进一步改革的负面影响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传统的经济体制越来越显示出其无效率,但由于制度成本的高昂使得转换过程极其缓慢,表现出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改革能否成功,能不能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把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就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而且依赖于一开始时选择的路径”。我国渐进式改革前期收益巨大使人们对其他改革方案存在排斥心理。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当改革一旦选定并走上某一路径,它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自我强化,并自觉不自觉地排斥其他的改革路径。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前期属于“帕累托改进”和“卡而多改进”,人们总体利益得到改善,因而倾向于保持这种改革方式,不愿或抵制激进的改革方案。渐进式改革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增量改革和新体制成分的增长,而新体制创造出来的收人增量,可以用来对旧体制进行“补贴”,这样就延缓了矛盾的充分暴露。从总体上看,经济仍在增长,社会局面也保持稳定,因而政府和公众都不急于进行旧体制的深入改革,这样就造成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缺失。
制度变迁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和权利的重新调整,因此制度变迁会损害到原有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招致他们的反对。这使得制度变迁不可能完全按照新的设计来进行,常常表现为新旧制度的一种折中,在我国大量实施的双轨制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旧的制度常常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表现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我国渐进式改革中既得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并呈现刚性,不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旧的利益格局未能打破,改革进程自身也在不断形成新的利益格局。如“双轨制”产生的寻租利益集团、“试验推广”产生的靠国家特殊优惠政策发展起来的个人、集团和地区,这些新老既得利益集团使我国的改革阻力变大,日益使改革陷人僵滞状态。
四、克服路径依赖的政策选择
1、发挥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核心作用。
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政府不仅要协调各方利益,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各方都认可的、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制度安排,即政府要提供这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作为垄断者,国家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性服务。国家在制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这一优势外,在制度实施及其组织成本方面也有优势,例如,凭借强制力,国家在制度变迁中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2、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长期的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我国一直加强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强势利益集团和日益拉大的地区、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而加剧的利益冲突,说明仅仅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是难以达到预期成效的,必须配套以政治体制改革。如萨克斯和皮斯特(1997)所言,对一个转轨国家来讲,如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核心是宪政规则的大规模改变。经济转轨(即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只是转轨的一部分。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严重阻碍,为使改革顺利进行,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各方面制度,去除劳动者对未来生活的不良心理预期,进而支持新的改革。
src url:http://rcc.zjnu.net.cn/Article/TypeArticle.asp?ModeID=1&ID=1021
作者:赵卫明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 点击数:232 更新时间:2008年03月05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中国近三十年的渐进改革之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渐进式改革的效益日益递减。各项改革措施由于制度的路径依赖难以全面发挥其作用,必须针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克服其路径依赖性,进一步推进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路径依赖 渐进式改革 增量利益 政策选择
一、“路径依赖”理论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制度变迁过程。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其制度变迁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路径依赖”思想。所谓“路径依赖”即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system)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路径依赖”思想是从诺思所思考的为什么一些无效率的制度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驻存这一问题中衍生出来的,对于为什么一些无效率的制度不能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被自发地淘汰掉,诺思所指出的一条最简单的解释是,当一种社会制度演进到一定的阶段,总是要受其既存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等因素的制约。“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历史在起作用”。无论是政治制度本身还是意识形态制度都与历史紧密相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受过去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当前和过去改革路径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就不会知道今后前进的方向。实际上,路径依赖简单地说就是对各种选择进行了限制,而并非无法选择。我们今天要选择走哪条路,关键是要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状态以及问题所在,然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原是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性质的,即是指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收益递增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等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致使它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人们也就越来越相信它会更加流行,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相反地,一种具有较之其它技术更为优良的品质的技术也可能由于晚入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闭锁”在某种被动状态,无从解脱。诺斯把技术变迁的上述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应该说,任何一个系统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都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
路径依赖原理告诉我们“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初始的制度选择即使是偶然的,但由于其带来“报酬递增”,结果强化了这一制度的刺激和惯性。之所以会产生技术演变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质,是由于自我增强机制在起作用,自我增强机制包括四个方面:(1)规模效应。设计和推行一向制度必须投入大量的初始资本,大量的初始资本,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广,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2)学习效应。在这样一个制度框架中,所提供的机会集合会产生显著的组织学习效应,适合于这一制度框架的组织会逐步建立,并在历史的进程中积累经验。其结果是各种组织必将利用该制度框架下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同时反过来强化了制度本身。不过这决不意味着制度本身的强化会导致经济绩效的增加,例如双轨制的制度变迁方向产生了大量的官倒机会,并且形成了强有力的既得利益集团,从而导致了经济效率的降低。(3)协作效应。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组织与组织之间会产生显著的协作效应,使人们习惯于既定的制度框架。(4)适应性预期。制度框架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将会导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产生,从而形成对正式规则的补充并且延伸到具体的应用中,这自然会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因为随着某一制度框架的确立和居于支配地位,必将会诱使人们产生出对于该规则的永久性预期,当人们预期到这一制度将延续,预期到他人将会按照这一制度规则行事时,自己就会首先按照这一规则行事,其结果必然是强化了制度自身,这一切加在一起就使得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的特征。
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近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各项事业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改革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重大利益调整措施的后置,产权改革滞后,权利介入市场,寻租设租活动普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渐进式改革在带来我国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在现阶段这种制度变迁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措施,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改革实践。
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点
1、避开存量利益,发展增量利益
渐进式改革从一开始就尽量绕开原有存量利益,而着重在其旁边发展增量利益。如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避开国有经济的改革尤其是产权变革;改革首先在农业、轻工业、中小商业和中小企业这些存量利益最小的领域,在农民、知识分子这些存量利益最薄弱的人群中展开;在价格改革中,首先在价格弹性较大(涉及存量利益较小)的商品范围“放开价格”,而对价格弹性较小(涉及存量利益较大)的商品先实行双轨制,在逐步“并轨”,最后放开价格。这些改革举措一方面发展了增量利益,另一方面使得存量利益主体在增量利益的发展中获得了新的收益,从而使渐进式改革在初期呈现出“帕累托改进”和“卡而多改进”的特征。
2、“双轨制”的广泛实行
“增量先行”的改革战略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的各个部分中引致了“双轨制”,如“价格双轨制”、“汇率双汇制”等。“双轨过渡”的优点是:(1)能绕开改革的难点,降低改革成本;(2)有利于维持改革过程中稳定与速度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率先改革的部分,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维持必要的增长速度,另一部分计划机制和行政命令在较大程度上起作用,在现实中对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双轨制是一种衔接新旧体制的过渡性制度安排,避免了“制度真空”带来的社会震荡和摩擦。
3、先试验,后推广的改革模式
中国的改革大多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展开的,而是从较小范围内的试验开始。政府以“试点”方式向某地区、某行业赋予实行特定内容的制度创新的优先权,取得经验以后再合理地加以推广。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由于信息不足而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改革风险。以局部的试验性的方式进行改革可以将试错成本分散化,避免过大的失误。
三、渐进式改革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路径依赖有两种基本类型:诺思路径依赖Ⅰ和诺思路径依赖Ⅱ。诺思路径依赖Ⅰ指的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能产生较好的适应效率,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诺思路径依赖Ⅱ指的是在市场不完全和利益集团压力等因素影响下,一种无效的制度有可能继续下去,甚至被“锁定”( lock-in)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中,难以自拔。诺思认为,路径依赖是由两方面原因所造成的:一是利益集团的影响。二是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我国由于特殊的初始条件而走上了与俄罗斯激进式改革截然相反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在渐进式改革前期通过发展增量
和体制外突破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然而随着改革步人中后期,改革收益出现递减,再加上前期累积的利益矛盾未能解决、既得利益格局呈现刚性,我国渐进式改革很可能陷人诺思路径依赖Ⅱ,被锁定在一个无效率的状态。
(一)、路径依赖的根源。我国渐进式改革前期的优势在改革中后期逐渐成为路径依赖的根源。
1、长期以避开存量利益,发展增量利益的边际利益调整使既得利益格局得以强化,既得利益集团只享受改革收益而不付出改革成本或很少付出成本,这一方面不利于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向也使利益矛盾积累,改革阻力越来越大。渐进式改革本身也在不断创造新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新的既得利益集团与留恋计划经济体制的旧的既得利益集团不同,他们不希望回到旧体制中,但也不希望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的建立,而是希望长期保持“双轨制”状态,以便自由运用自己的权力“寻租”,因而新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也使得下一步的改革很难进行下去。因此我国的渐进式改革面临旧体制下既得利益集团与过渡制度安排下新生既得利益集团的双重阻力,改革的“攻坚战”举步维艰也就不足为怪了。
2、“双轨制”等过渡性制度安排在降低社会震荡和摩擦的同时也使得经济体系长期处于扭曲的状态。双重体制的长期并存和经济主体预期不稳定导致长期中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是“双轨制”为寻租及其他形式的腐败活动提供了得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在旧制度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新制度又不甚完善特别是政府的职能转变相对迟缓之际,大量采取的“双轨制”改革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灰色空间,催生了大面积的权力寻租行为。改革的行进使得某些方面的经济活动日益货币化、商品化,然而在旧体制的影响下,行政权力对于市场活动仍然有着相当强的干预能力。改革使得微观经济部门的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但大量的市场资源仍然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通过行政方法进行分配。这就为各类腐败现象和“寻租”行为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温床。“寻租”行为增加了改革成本,损失了效率,侵蚀了改革成果,催生了实力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3、“试验推广”的做法使我国的改革具有局部性,这种局部性存在许多缺陷。首先,试验推广依赖于国家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的强制性与行政性的隔离与割裂,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部门造成了竞争机会和市场环境的不平等,割裂了市场机制的整体性,导致不同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改革的不均衡性与收人不均等;其次,局部的改革方式使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相对滞后。改革的不配套使某些必要的改革措施滞后,形成调节机制上的真空。
(二)、路径依赖对进一步改革的负面影响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传统的经济体制越来越显示出其无效率,但由于制度成本的高昂使得转换过程极其缓慢,表现出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改革能否成功,能不能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把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就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而且依赖于一开始时选择的路径”。我国渐进式改革前期收益巨大使人们对其他改革方案存在排斥心理。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当改革一旦选定并走上某一路径,它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自我强化,并自觉不自觉地排斥其他的改革路径。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前期属于“帕累托改进”和“卡而多改进”,人们总体利益得到改善,因而倾向于保持这种改革方式,不愿或抵制激进的改革方案。渐进式改革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增量改革和新体制成分的增长,而新体制创造出来的收人增量,可以用来对旧体制进行“补贴”,这样就延缓了矛盾的充分暴露。从总体上看,经济仍在增长,社会局面也保持稳定,因而政府和公众都不急于进行旧体制的深入改革,这样就造成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缺失。
制度变迁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和权利的重新调整,因此制度变迁会损害到原有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招致他们的反对。这使得制度变迁不可能完全按照新的设计来进行,常常表现为新旧制度的一种折中,在我国大量实施的双轨制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旧的制度常常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表现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我国渐进式改革中既得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并呈现刚性,不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旧的利益格局未能打破,改革进程自身也在不断形成新的利益格局。如“双轨制”产生的寻租利益集团、“试验推广”产生的靠国家特殊优惠政策发展起来的个人、集团和地区,这些新老既得利益集团使我国的改革阻力变大,日益使改革陷人僵滞状态。
四、克服路径依赖的政策选择
1、发挥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核心作用。
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政府不仅要协调各方利益,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各方都认可的、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制度安排,即政府要提供这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作为垄断者,国家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性服务。国家在制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这一优势外,在制度实施及其组织成本方面也有优势,例如,凭借强制力,国家在制度变迁中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2、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长期的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我国一直加强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强势利益集团和日益拉大的地区、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而加剧的利益冲突,说明仅仅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是难以达到预期成效的,必须配套以政治体制改革。如萨克斯和皮斯特(1997)所言,对一个转轨国家来讲,如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核心是宪政规则的大规模改变。经济转轨(即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只是转轨的一部分。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严重阻碍,为使改革顺利进行,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各方面制度,去除劳动者对未来生活的不良心理预期,进而支持新的改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