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昆曲六百年》解说词
纪录片《昆曲六百年》解说词
首播时间:2007-05-01
首播频道:CCTV-新闻
历史像一堆灰烬
但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
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
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
去触摸那个余温……
第一集 前世今生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的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借助镜头,我们可以记录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我们能否知道,在数百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我们能否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2006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展览。这次展览的主角并不是参与展出的两千多件珍贵文物,它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曾经是我们祖先生活的一部分,并经历时间和社会转折的洗礼保存了下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六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范围遴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来自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昆曲,出人意料的全票当选。
从2001年开始,沉寂已久的昆曲慢慢进入了大众的视野。2004年冬天,新版全本《长生殿》进京公演(保利剧院)。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排演的这部《长生殿》总投资将近800万元。同时请来了获得过奥斯卡奖的叶锦添担任美术设计,台湾儒商陈启德的巨额投资以及昆曲界以外的顶尖艺术家的加盟,这一切在2001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2006年3月(南京紫金剧场)江苏省昆剧院排演的新版桃花扇创作阵容同样十分强大,由中国话剧界新锐女导演田沁鑫执导,同时吸引了中日韩三方众多的艺术界顶尖级人物。《1699·桃花扇》这样一种命名方式显示出演创人员重新回到历史现场的企图,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突然在他们眼前亮相的昆曲,也仿佛来自一个古老的梦境。
2006年,白先勇带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西海岸连演12场,场场爆满。美国观众惊叹于昆曲不可思议的优雅和美丽。戏剧评论家甚至把这次巡演和1930年梅兰芳轰动美国东西两岸的巡演相提并论。人们忍不住惊叹,又解不开心中的谜团,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昆曲依然能有这么大的魅力?戏剧理论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它是一种美丽的辉煌,它是一种让人怀念的过去,怀念它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和骄傲。”
昆曲究竟是什么?六百年的昆曲史又经历了怎样的百转千回?是什么赋予它穿越时间的力量?昆曲又沉淀着我们怎样的民族审美文化?
这是一个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六百多年前昆曲就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并因此而得名。苏州的七里山塘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做苏州刺史时主持修建的,千百年来一直是姑苏繁华的缩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褒扬的显然不只是苏州的美丽景色。古往今来,苏州人的生活似乎已经超出了普通中国人的想像,如果非要找一个地方来比拟的话,那么只有天堂了。
明朝中后期,苏州是中国东南首屈一指的大都会。这里交通发达,商旅往来频繁,其繁华程度超过了当时的两个都城北京和南京。这里的地价是全国最高的,这里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粮食和税银居然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不仅如此,皇帝的吃穿用几乎都由这里提供。苏州给出了当年中国人生活的最高标准。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昆曲研究者郑培凯:“明朝中叶之后,沿着中国的长江中下游跟大运河,这么一个十字架构,还有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得很快,社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商品经济的蓬勃使得商人阶层。换句话就是说,跟商业有关的一般人,不再只是士大夫阶层,整个非常的蓬勃起来。这个造就了许多民间的艺术,跟上层的精英的艺术,跟文化有一个交流,上下的交流。这个交流的最有趣的场域,就是戏曲。”
那时,听昆曲唱昆曲是中国人最时尚最风靡的生活方式。每到中秋,当一年一度的虎丘山曲会举行的时候,整个苏州城都会陷入狂欢的海洋。余秋雨:“当年在虎丘山曲会,万人空巷地去看昆曲,我说只有古希腊的大元剧场的悲剧演出才曾经出现过这种景象。否则我很难比较,哪个民族的戏剧演出,曾经出现过如火如荼的狂热场面。”虎丘山曲会不过是明清两百多年间昆曲流行的一个缩影。这迤逦悠扬的曲声从江南发端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威严高耸的紫禁城到云南、广西的边陲小镇。
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利玛窦身后是正在崛起的欧洲大陆,不过中国才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在利玛窦眼中,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衣食用品还是奇巧物与奢侈品,这个王国的境内豆友丰富的出产。比财富更令利玛窦惊奇的是中国人对财富的态度,财富似乎没有给中国人带来扩张和征服的野心。他们彬彬有礼,富于文化修养,懂得享受生活,并把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利玛窦看到的正是昆曲,他强烈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这种舞台艺术的热爱。利玛窦来自歌剧的故乡意大利,巧合的是,此时歌剧也正在意大利兴起。不过和昆曲相比,它的黄金时代要滞后差不多两百年。
首播时间:2007-05-01
首播频道:CCTV-新闻
历史像一堆灰烬
但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
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
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
去触摸那个余温……
第一集 前世今生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的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借助镜头,我们可以记录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我们能否知道,在数百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我们能否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2006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展览。这次展览的主角并不是参与展出的两千多件珍贵文物,它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曾经是我们祖先生活的一部分,并经历时间和社会转折的洗礼保存了下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六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范围遴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来自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昆曲,出人意料的全票当选。
从2001年开始,沉寂已久的昆曲慢慢进入了大众的视野。2004年冬天,新版全本《长生殿》进京公演(保利剧院)。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排演的这部《长生殿》总投资将近800万元。同时请来了获得过奥斯卡奖的叶锦添担任美术设计,台湾儒商陈启德的巨额投资以及昆曲界以外的顶尖艺术家的加盟,这一切在2001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2006年3月(南京紫金剧场)江苏省昆剧院排演的新版桃花扇创作阵容同样十分强大,由中国话剧界新锐女导演田沁鑫执导,同时吸引了中日韩三方众多的艺术界顶尖级人物。《1699·桃花扇》这样一种命名方式显示出演创人员重新回到历史现场的企图,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突然在他们眼前亮相的昆曲,也仿佛来自一个古老的梦境。
2006年,白先勇带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西海岸连演12场,场场爆满。美国观众惊叹于昆曲不可思议的优雅和美丽。戏剧评论家甚至把这次巡演和1930年梅兰芳轰动美国东西两岸的巡演相提并论。人们忍不住惊叹,又解不开心中的谜团,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昆曲依然能有这么大的魅力?戏剧理论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它是一种美丽的辉煌,它是一种让人怀念的过去,怀念它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和骄傲。”
昆曲究竟是什么?六百年的昆曲史又经历了怎样的百转千回?是什么赋予它穿越时间的力量?昆曲又沉淀着我们怎样的民族审美文化?
这是一个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六百多年前昆曲就诞生在苏州的昆山地区,并因此而得名。苏州的七里山塘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做苏州刺史时主持修建的,千百年来一直是姑苏繁华的缩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褒扬的显然不只是苏州的美丽景色。古往今来,苏州人的生活似乎已经超出了普通中国人的想像,如果非要找一个地方来比拟的话,那么只有天堂了。
明朝中后期,苏州是中国东南首屈一指的大都会。这里交通发达,商旅往来频繁,其繁华程度超过了当时的两个都城北京和南京。这里的地价是全国最高的,这里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粮食和税银居然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不仅如此,皇帝的吃穿用几乎都由这里提供。苏州给出了当年中国人生活的最高标准。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昆曲研究者郑培凯:“明朝中叶之后,沿着中国的长江中下游跟大运河,这么一个十字架构,还有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得很快,社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商品经济的蓬勃使得商人阶层。换句话就是说,跟商业有关的一般人,不再只是士大夫阶层,整个非常的蓬勃起来。这个造就了许多民间的艺术,跟上层的精英的艺术,跟文化有一个交流,上下的交流。这个交流的最有趣的场域,就是戏曲。”
那时,听昆曲唱昆曲是中国人最时尚最风靡的生活方式。每到中秋,当一年一度的虎丘山曲会举行的时候,整个苏州城都会陷入狂欢的海洋。余秋雨:“当年在虎丘山曲会,万人空巷地去看昆曲,我说只有古希腊的大元剧场的悲剧演出才曾经出现过这种景象。否则我很难比较,哪个民族的戏剧演出,曾经出现过如火如荼的狂热场面。”虎丘山曲会不过是明清两百多年间昆曲流行的一个缩影。这迤逦悠扬的曲声从江南发端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威严高耸的紫禁城到云南、广西的边陲小镇。
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利玛窦身后是正在崛起的欧洲大陆,不过中国才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在利玛窦眼中,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衣食用品还是奇巧物与奢侈品,这个王国的境内豆友丰富的出产。比财富更令利玛窦惊奇的是中国人对财富的态度,财富似乎没有给中国人带来扩张和征服的野心。他们彬彬有礼,富于文化修养,懂得享受生活,并把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利玛窦看到的正是昆曲,他强烈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这种舞台艺术的热爱。利玛窦来自歌剧的故乡意大利,巧合的是,此时歌剧也正在意大利兴起。不过和昆曲相比,它的黄金时代要滞后差不多两百年。
-
茗小湘是只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30 13:50:43
-
喜气杨杨🌻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5 16:48:36
-
曹北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6 22:56:0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30 19:46:23
-
deepfores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20 01:49:19
-
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7 13:40:48
-
闲闲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05 16:18:00
-
生煎守护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5 00:18:07
-
山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13 01:47:35
-
听鹂深处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16 18:32:22
-
Cici洛慕尘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12 16:16:57
-
Jenny's lif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24 23:15:21
-
南歌子1960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09 17:12:16
Shine
(Jekaterinburg (Sverdlovsk), Russia)
For my purpose holds to sail beyond the sunset, and the baths of al...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