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顿剧作风格——绘本分析
TIM BURTON的影片剧本有着明显的自传体性质。
所有电影基本上围绕着:主角是古怪、丑陋被世人接受的怪物,内心敏感、善良,但却无法被世人所接纳,最终躲在阴森、古怪的地方继续“变态”或者死去。
早期绘本有十分明显的黑色童话性质:
他利用角色自身明显(表现出某方面残缺)的特点,加上环境中的人们的本性,比如贪婪,虚荣,孤独等潜意识。去造成一种戏剧冲突,最终悲惨死亡,达到一种忧郁的状态。
《牡蛎男孩忧郁之死》分析。
1,枯枝男孩和火柴女孩:枯枝爱上火柴注定燃烧覆灭。
2,机器人男孩:人与机器的私情。
史密斯夫妇生下了机器人,被医生告知他不是史密斯先生的亲手儿子,是微博搅拌机。矛盾上升,夫妇闹不停,而机器人却被误认为垃圾箱。
————————————————————————————————
本篇描述出夫妇的不和,导致孩子的凄惨,遭受世人的欺凌。
3,瞪眼女孩:大眼睛的女孩的发呆无聊状态。
剧情因素不明显,但是最后还是得到瞪眼冠军,最后那个眼睛得到休息。十分恐怖。
(可能是有一种自我不可控制的意识力量吧。)
4,眼中钉男孩:生理残缺的悲惨事迹。
眼中插满钉子的男孩,在摆设铝片树,很奇怪的感觉。
(兴许会体现出没有眼睛却有清醒的感知能力。)
5,多眼女孩:生理上的怪物。
长的很多眼睛的女孩,一人和她在公园聊天,但是她流泪了,你则变成落汤鸡。
(可能是体现出一种敏感的自我的悲剧性启示。)
6,污点男孩:悲剧性的特殊功能。
他利用污点这种算不上能力的能力,与其他英雄与众不同,什么都不会,只会糟蹋东西,制造污点。是个多余,废弃物一样。
——————————————————————————————
本篇主要体现出与世人不同的糟蹋能力,同样是一种能力。
7,牡蛎男孩忧郁之死:生存本能欲望的不归路。
一对夫妇生下来一只牡蛎,接受不来异物,最终吃了牡蛎,埋掉后继续生育。
看似轻描淡写介绍夫妇恩爱的过程,实则一直在描述牡蛎男孩的“尴尬”状态。镜头一直在孩子身上,而大人基本上都是剪影,半身,镜面(体现出一种悲凉,丑陋,神秘,捉摸不定)。把孩子的动作呈现的特别详尽,表现出悲凉的忧郁气息。
孩子是无任何意识的,自闭的划着水的。但是一直在动作的都是外界环境。比如亲戚疑问,孩子嘲笑,父母对于腥味的忧伤,最终为壮阳而吃掉孩子。
对于这种异化了的生物,(还算好的了,医生说还有更怪的)可能与丈夫“不举”有关,导致夫人和海鲜交配产子。与人性的缺失有关,外界不容许个性,连亲生父母都不爱自己孩子,为了满足自私。孩子无助,无知,状态忧郁,如海水一样。即使立碑,也消失于茫茫大海,复归原始状态。
———————————————————————————————————————
本篇体现出对于夫妇的享乐,常人的不可理喻,孩子的无辜。最终轻描淡写的把孩子吞掉,然后继续生殖产子。
8,巫毒女郎:香水有毒。
十分迷人的女孩,全身缝缝补补,彩色大头针刺在心脏,双眼魅惑催眠。连法国的僵尸也为之着迷。但是他深受诅咒,使得一旦有人接近就会刺入心灵。
可见她有着敏感脆弱的心灵,侵蚀自我,则会被伤的越深。有一种“他人即地狱”的感觉。
————————————————————————
阐述出爱情的盲目性,空有躯壳。却察觉不出内心是空洞的,痛苦的,创伤的。一旦沾染,便失去自我本身就虚弱的自我意识。
9,污点男孩的圣诞节:外界的礼物存在造成的美好幻境。
只要污点男孩碰到什么,再好看的东西也会被弄脏。
本身的个性使得任何看起来美丽的东西都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执着于爱、财富、权力、成功,最终会满足欲望,却走向毁灭。
10,化作一张床的女孩:执着自我所带来的丧失。
摘下褪色柳,自己和植物本身特性一样了,渐渐的却就变成床了。最后还被人给睡了。
(真是奇怪啊,波顿特色就是表现,看似不合常理,但是内在却有某种意识方面的联系。)
可以看出,摘下一样东西就会变异,说明那种东西有害。即使看上去很美观,但却会带来自我的毁灭。
有时,放下自我的执念,便是一种选择。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都是自我选择。爱或恨,一样都会带来毁灭,生命本身就是如此戏剧。
11,剧毒男孩罗伊:痛苦的被动选择。
几个字概括,浸痛苦,耐折磨,见光死。
罗伊本身造型像保龄球,不认识的人都觉得他很可怕。他喜欢阿摩尼亚和石棉(阿摩尼亚是刺鼻味道,石棉是木乃伊裹尸布),二手烟。最爱的玩具是喷雾器,不时的喷着。喜欢废弃,生存在与常人不同的痛苦之中。就连眼泪都是食盐盐渍的结果。当别人巴塔安置在花园,却顿时面色惨白,僵硬,死亡。
果真是不适合生存在阳光的地方,只适合在阴冷的废弃之地一直病态着生存,承受着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有时对于一些人来说却也是自己的选择,或是在痛苦中假想提升自我。比如在结尾的环保意识,臭氧层破洞。但更多的却是本身的悲天悯人,却被压迫感,环境使然)。
12,詹姆斯:自我侵蚀。
圣诞老人送礼物,礼物送到手才发现本人就被礼物撕扯得体无完肤。
被欲望的(无论是人赋予的,还是自己所执着的)掠夺自我。看不到自我存在意义。
13,枯枝男孩的圣诞节:枯枝与“枯枝”的对比体现出的悲惨状态。
就连自然植物都比人本身强大。也是利用人的欲求心理产生出的悲剧性效果。
14,布利起司小子:被虐妄想的自我安慰。
在梦中梦到自己被吃掉,自己也没有人玩,只有和优质夏多内玩。因为起司和红酒都有被人吃掉的宿命。
15,木乃伊男孩:异类人格的悲剧性结局。
变态的木乃伊,没有人愿意和他玩追杀孩子游戏,独自垂泪,吃着控制自我意念的食物。偶然会遇到小狗,盖一座金字塔。最后被公园的排队看到,误以为是皮纳塔(装满糖果的灯笼)敲碎,流出蟑螂,虫子。
与众不同,思想产生行为,最终被外人的肤浅所误会,造成悲剧性的死亡。留下的蟑螂,如“污浊”的思想。
16,垃圾女孩:非理性的爱情,自我覆灭道路。
女孩喜欢脏脏的垃圾,总是闷闷不乐。开朗也是因为有个捡垃圾的家伙。他想她求婚,但是垃圾女孩却爱上垃圾碾碎机。
贪恋机器,欲望实现后,却毁灭了自我。
——————————————————————————
捡垃圾的史丹是人性,垃圾碾碎机是机器。两者巧妙结合,赋予了机器的不可理喻的盲目性。
17,针插女王:自我折磨的痛苦。
与巫毒女郎一样,她是向外寻求安慰,体会痛苦。
针插女王是自我寻出痛楚。坐上座位都会穿过身体,着实抑郁。
座位被赋予一种环境,触及到针的“创伤情结”。
18,香瓜大头:意念成真。
有点类似于“吸引力法则”,能量影响外界。悲观想自己死亡,没想到正好被踩死。
瓜与踩,很配呢。
19,苏:特殊嗜好。
Sue本身就有控告意思,开头还为了避免诉讼才叫Sue。她吸着胶水,擦鼻涕纸巾就黏到脸上。
没有矛盾纠葛,纯粹反映出一种荒诞状态。
20,吉米:丑陋不堪的企鹅男孩。
纯粹一种自闭状态,画中用鲜艳的桔红色竖线作为背景。男孩没有眼睛,低头处于无知觉的状态。
21:焦炭男孩:自我本身性格的悲剧性结局。
焦炭男孩收到煤炭礼物,很开心。
奇怪的是,后来又没收到往常一样的煤炭。
最终却被当作煤炭扫到大街上去。
三段章节,都是圣诞节礼物。最后,不如以往。
兴许是大限已到,就如添煤于炉,燃烧灿烂过后,最终化为灰烬,被扫至大街。
——————————————————————————————————
这让我想到农村烧过后,草灰的再利用。不可避免的是暴露到大街上,显得更具悲剧性。
同样是以悲惨的物体来创作,毫无悬念,宿命就是毁灭。
22,锚儿:飘忽不定的爱情幻影。
负心汉因为和海中女孩生了个锚的怪孩子,而逃走,留下一个女孩沉沦孤独的海洋中。
女孩为了男孩离开家乡,唯一让她高兴的就是沉沦于爱情的灵肉结合。
看似生的是锚,有锁链衔接期待,金属丑陋,沉重。实则是一种责任。
男孩离开,爱情到最后还是空中楼阁,留下孩子,和鱼儿相伴。
不禁让人想起,爱情他就是一种生殖本能。
——————————————————————————————————————
本篇先描述女孩,后描述他们的情爱结局,生下怪胎,到最后男孩离开。着重渲染女孩和孩子的可怜。与前面夫妇作恶,孩子是牺牲品稍有不同。
23,牡蛎男孩出门去:外出的状态。
画中夜色星星,月亮点缀出孩子的欢快,手中拿着万圣节袋子,表示出一种寄托感。
———————————————————————————————————————————————
仔细观看,波顿的故事基本上是个人、内心冲突。多半体现的是内心冲突的意识流方面。
意识流是思想和情感之内在特质的一种语言化表达。
每一篇都是在阐述异化的怪物,且基本都是孩子。他他们一直在找寻缺失的爱,尽管这种爱已经变态到在痛苦之间寻觅,受虐之间寻觅。从而达到自我的价值提升。同时对于世俗本性顽劣,贪婪,物质的展示所造成的悲剧十分明显。
但是又明显,绘本并不相信爱情,可却一直在找寻爱情。
不是燃烧后毁灭爱情,就是得到爱情后,生下了怪胎,却也是缺失一种爱。
那种怪人不被世人接受的思想,不被世人接受的外貌,最终都会遭受身体上的、思想上的凌辱。
这让我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当一天早上醒来后,持家的男人变成一只甲虫后,所带来的家庭冲突,社会冲突。十分具有现实性。看似荒诞,实则表现的悲剧令人不得不去思索,人的自我价值究竟是什么。
但是,显然波顿没有明显的表现这种思想。只是看似轻描淡写的书写,深埋的寓意,似懂非懂;但却总是有淡淡的哀伤。虽然故事尽是悲惨,却可以体会出在丝丝悲凉中,体会出对人性中的温暖所持有的向往之光。
(别说绘本好不好,从字面、图画风格看上去的确差一截,但也全看自己怎么理解,从什么角度理解。)
所有电影基本上围绕着:主角是古怪、丑陋被世人接受的怪物,内心敏感、善良,但却无法被世人所接纳,最终躲在阴森、古怪的地方继续“变态”或者死去。
早期绘本有十分明显的黑色童话性质:
他利用角色自身明显(表现出某方面残缺)的特点,加上环境中的人们的本性,比如贪婪,虚荣,孤独等潜意识。去造成一种戏剧冲突,最终悲惨死亡,达到一种忧郁的状态。
《牡蛎男孩忧郁之死》分析。
1,枯枝男孩和火柴女孩:枯枝爱上火柴注定燃烧覆灭。
2,机器人男孩:人与机器的私情。
史密斯夫妇生下了机器人,被医生告知他不是史密斯先生的亲手儿子,是微博搅拌机。矛盾上升,夫妇闹不停,而机器人却被误认为垃圾箱。
————————————————————————————————
本篇描述出夫妇的不和,导致孩子的凄惨,遭受世人的欺凌。
3,瞪眼女孩:大眼睛的女孩的发呆无聊状态。
剧情因素不明显,但是最后还是得到瞪眼冠军,最后那个眼睛得到休息。十分恐怖。
(可能是有一种自我不可控制的意识力量吧。)
4,眼中钉男孩:生理残缺的悲惨事迹。
眼中插满钉子的男孩,在摆设铝片树,很奇怪的感觉。
(兴许会体现出没有眼睛却有清醒的感知能力。)
5,多眼女孩:生理上的怪物。
长的很多眼睛的女孩,一人和她在公园聊天,但是她流泪了,你则变成落汤鸡。
(可能是体现出一种敏感的自我的悲剧性启示。)
6,污点男孩:悲剧性的特殊功能。
他利用污点这种算不上能力的能力,与其他英雄与众不同,什么都不会,只会糟蹋东西,制造污点。是个多余,废弃物一样。
——————————————————————————————
本篇主要体现出与世人不同的糟蹋能力,同样是一种能力。
7,牡蛎男孩忧郁之死:生存本能欲望的不归路。
一对夫妇生下来一只牡蛎,接受不来异物,最终吃了牡蛎,埋掉后继续生育。
看似轻描淡写介绍夫妇恩爱的过程,实则一直在描述牡蛎男孩的“尴尬”状态。镜头一直在孩子身上,而大人基本上都是剪影,半身,镜面(体现出一种悲凉,丑陋,神秘,捉摸不定)。把孩子的动作呈现的特别详尽,表现出悲凉的忧郁气息。
孩子是无任何意识的,自闭的划着水的。但是一直在动作的都是外界环境。比如亲戚疑问,孩子嘲笑,父母对于腥味的忧伤,最终为壮阳而吃掉孩子。
对于这种异化了的生物,(还算好的了,医生说还有更怪的)可能与丈夫“不举”有关,导致夫人和海鲜交配产子。与人性的缺失有关,外界不容许个性,连亲生父母都不爱自己孩子,为了满足自私。孩子无助,无知,状态忧郁,如海水一样。即使立碑,也消失于茫茫大海,复归原始状态。
———————————————————————————————————————
本篇体现出对于夫妇的享乐,常人的不可理喻,孩子的无辜。最终轻描淡写的把孩子吞掉,然后继续生殖产子。
8,巫毒女郎:香水有毒。
十分迷人的女孩,全身缝缝补补,彩色大头针刺在心脏,双眼魅惑催眠。连法国的僵尸也为之着迷。但是他深受诅咒,使得一旦有人接近就会刺入心灵。
可见她有着敏感脆弱的心灵,侵蚀自我,则会被伤的越深。有一种“他人即地狱”的感觉。
————————————————————————
阐述出爱情的盲目性,空有躯壳。却察觉不出内心是空洞的,痛苦的,创伤的。一旦沾染,便失去自我本身就虚弱的自我意识。
9,污点男孩的圣诞节:外界的礼物存在造成的美好幻境。
只要污点男孩碰到什么,再好看的东西也会被弄脏。
本身的个性使得任何看起来美丽的东西都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执着于爱、财富、权力、成功,最终会满足欲望,却走向毁灭。
10,化作一张床的女孩:执着自我所带来的丧失。
摘下褪色柳,自己和植物本身特性一样了,渐渐的却就变成床了。最后还被人给睡了。
(真是奇怪啊,波顿特色就是表现,看似不合常理,但是内在却有某种意识方面的联系。)
可以看出,摘下一样东西就会变异,说明那种东西有害。即使看上去很美观,但却会带来自我的毁灭。
有时,放下自我的执念,便是一种选择。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都是自我选择。爱或恨,一样都会带来毁灭,生命本身就是如此戏剧。
11,剧毒男孩罗伊:痛苦的被动选择。
几个字概括,浸痛苦,耐折磨,见光死。
罗伊本身造型像保龄球,不认识的人都觉得他很可怕。他喜欢阿摩尼亚和石棉(阿摩尼亚是刺鼻味道,石棉是木乃伊裹尸布),二手烟。最爱的玩具是喷雾器,不时的喷着。喜欢废弃,生存在与常人不同的痛苦之中。就连眼泪都是食盐盐渍的结果。当别人巴塔安置在花园,却顿时面色惨白,僵硬,死亡。
果真是不适合生存在阳光的地方,只适合在阴冷的废弃之地一直病态着生存,承受着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有时对于一些人来说却也是自己的选择,或是在痛苦中假想提升自我。比如在结尾的环保意识,臭氧层破洞。但更多的却是本身的悲天悯人,却被压迫感,环境使然)。
12,詹姆斯:自我侵蚀。
圣诞老人送礼物,礼物送到手才发现本人就被礼物撕扯得体无完肤。
被欲望的(无论是人赋予的,还是自己所执着的)掠夺自我。看不到自我存在意义。
13,枯枝男孩的圣诞节:枯枝与“枯枝”的对比体现出的悲惨状态。
就连自然植物都比人本身强大。也是利用人的欲求心理产生出的悲剧性效果。
14,布利起司小子:被虐妄想的自我安慰。
在梦中梦到自己被吃掉,自己也没有人玩,只有和优质夏多内玩。因为起司和红酒都有被人吃掉的宿命。
15,木乃伊男孩:异类人格的悲剧性结局。
变态的木乃伊,没有人愿意和他玩追杀孩子游戏,独自垂泪,吃着控制自我意念的食物。偶然会遇到小狗,盖一座金字塔。最后被公园的排队看到,误以为是皮纳塔(装满糖果的灯笼)敲碎,流出蟑螂,虫子。
与众不同,思想产生行为,最终被外人的肤浅所误会,造成悲剧性的死亡。留下的蟑螂,如“污浊”的思想。
16,垃圾女孩:非理性的爱情,自我覆灭道路。
女孩喜欢脏脏的垃圾,总是闷闷不乐。开朗也是因为有个捡垃圾的家伙。他想她求婚,但是垃圾女孩却爱上垃圾碾碎机。
贪恋机器,欲望实现后,却毁灭了自我。
——————————————————————————
捡垃圾的史丹是人性,垃圾碾碎机是机器。两者巧妙结合,赋予了机器的不可理喻的盲目性。
17,针插女王:自我折磨的痛苦。
与巫毒女郎一样,她是向外寻求安慰,体会痛苦。
针插女王是自我寻出痛楚。坐上座位都会穿过身体,着实抑郁。
座位被赋予一种环境,触及到针的“创伤情结”。
18,香瓜大头:意念成真。
有点类似于“吸引力法则”,能量影响外界。悲观想自己死亡,没想到正好被踩死。
瓜与踩,很配呢。
19,苏:特殊嗜好。
Sue本身就有控告意思,开头还为了避免诉讼才叫Sue。她吸着胶水,擦鼻涕纸巾就黏到脸上。
没有矛盾纠葛,纯粹反映出一种荒诞状态。
20,吉米:丑陋不堪的企鹅男孩。
纯粹一种自闭状态,画中用鲜艳的桔红色竖线作为背景。男孩没有眼睛,低头处于无知觉的状态。
21:焦炭男孩:自我本身性格的悲剧性结局。
焦炭男孩收到煤炭礼物,很开心。
奇怪的是,后来又没收到往常一样的煤炭。
最终却被当作煤炭扫到大街上去。
三段章节,都是圣诞节礼物。最后,不如以往。
兴许是大限已到,就如添煤于炉,燃烧灿烂过后,最终化为灰烬,被扫至大街。
——————————————————————————————————
这让我想到农村烧过后,草灰的再利用。不可避免的是暴露到大街上,显得更具悲剧性。
同样是以悲惨的物体来创作,毫无悬念,宿命就是毁灭。
22,锚儿:飘忽不定的爱情幻影。
负心汉因为和海中女孩生了个锚的怪孩子,而逃走,留下一个女孩沉沦孤独的海洋中。
女孩为了男孩离开家乡,唯一让她高兴的就是沉沦于爱情的灵肉结合。
看似生的是锚,有锁链衔接期待,金属丑陋,沉重。实则是一种责任。
男孩离开,爱情到最后还是空中楼阁,留下孩子,和鱼儿相伴。
不禁让人想起,爱情他就是一种生殖本能。
——————————————————————————————————————
本篇先描述女孩,后描述他们的情爱结局,生下怪胎,到最后男孩离开。着重渲染女孩和孩子的可怜。与前面夫妇作恶,孩子是牺牲品稍有不同。
23,牡蛎男孩出门去:外出的状态。
画中夜色星星,月亮点缀出孩子的欢快,手中拿着万圣节袋子,表示出一种寄托感。
———————————————————————————————————————————————
仔细观看,波顿的故事基本上是个人、内心冲突。多半体现的是内心冲突的意识流方面。
意识流是思想和情感之内在特质的一种语言化表达。
每一篇都是在阐述异化的怪物,且基本都是孩子。他他们一直在找寻缺失的爱,尽管这种爱已经变态到在痛苦之间寻觅,受虐之间寻觅。从而达到自我的价值提升。同时对于世俗本性顽劣,贪婪,物质的展示所造成的悲剧十分明显。
但是又明显,绘本并不相信爱情,可却一直在找寻爱情。
不是燃烧后毁灭爱情,就是得到爱情后,生下了怪胎,却也是缺失一种爱。
那种怪人不被世人接受的思想,不被世人接受的外貌,最终都会遭受身体上的、思想上的凌辱。
这让我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当一天早上醒来后,持家的男人变成一只甲虫后,所带来的家庭冲突,社会冲突。十分具有现实性。看似荒诞,实则表现的悲剧令人不得不去思索,人的自我价值究竟是什么。
但是,显然波顿没有明显的表现这种思想。只是看似轻描淡写的书写,深埋的寓意,似懂非懂;但却总是有淡淡的哀伤。虽然故事尽是悲惨,却可以体会出在丝丝悲凉中,体会出对人性中的温暖所持有的向往之光。
(别说绘本好不好,从字面、图画风格看上去的确差一截,但也全看自己怎么理解,从什么角度理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