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义德《音乐的极境》读书笔记
萨义德这本《音乐的极境》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17621/没有在大陆版的文集里出现,下面是一些本人在台版里载录的段落与句子(原书部分音乐家的译名与大陆简体有异,这里用简体的译名取代),纯属交流之用。
-1980年代
“对位法是彻底的声音排序、全面的时间管理、音乐空间的精细区分,以及绝对的智力贯注。从帕雷斯替纳(Palestrina)与巴赫,到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的严格十二音列体系,整个西方音乐史就是一场追求包举一切的对位狂,托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里写一个德国复音音乐家,他的美学命运成为他国家天大愚行的缩影,小说呈现希特勒版的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整个影射由这股对位狂而剧力万钧。古尔德的对位法让人依依稀稀意识到,对位法的作曲与演出可能有什么争议与危险,粗糙的政治含义不算的话。但他这项成就里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从来不曾规避一个好笑的可能性:对位法可能只是一种谐拟(Parody),它是纯粹的形式,却思图扮演具有世界历史(world-historical)智慧的角色。"
“在演奏厅里,重点是观众对一位现场演奏者的接受程度,一种在两小时音乐会里直接购买、消费、淘尽的商品。这样的交易根源于十八世纪的恩护制度(patronage)和旧制底下的阶级结构,到十九世纪,音乐演出变成一种比较容易到手的商品。不过,二十世纪晚期,古尔德承认,新商品是一种可以无限复制之物,也就是胶盘和录音带;作为演出者,古尔德已从舞台转向录音室,在这里,创造变成生产,在这里,他可以使创造者,同时兼为诠释者,不必直接屈从买票大众变化无定的好恶。古尔德的新关系来自技师和企业高层,而且他谈起他和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谈起和他的关系),用语充满亲密的情感,此中的反讽还真不小。”
“古尔德,机械复制时代之子、机械复制时代的伙伴,他给了自己一项任务,就是自在于托马斯曼所谓‘两军对阵般的对位法’(the opposing hosts of counterpoint)之中。古尔德之作容或有其局限,却比这个时代几乎其他所有演奏艺术家都更引人兴趣。我想,唯有拉赫曼尼诺夫,具备精干的才智、精彩的锐劲、完美经济的线条形成的特殊组合;而古尔德差不多但每一件作品都能产生那种组合。技巧为一种不断探讨的悟性服务,复杂性获得解决而不是被驯服,以及不带哲学包袱的机锋:此即古尔德弹奏的钢琴。”
“最伟大的演奏能够提供散文那种无比珍贵的陈述与有力的诠释;散文是一种光辉被史诗和悲剧的宏大结构掩盖的文学形式。散文如同独奏会,是偶发的,也是重视再创造,而且个人的。散文家如同钢琴家,以既有的东西为素材:那些艺术作品永远值得再来一次严谨、带着反思的解读。最重要的一点是,钢琴家和散文家都不能提供最终底定的解读,无论他们的演出多么给我们一件事有了‘定义’的感觉。这两个类型在根本上都有一种轻便(sportiness),这轻便使他们维持诚实,以及保持活力。不过,钢琴家的艺术另有一种根本的传奇味道。”
“克拉克(T. J. Clark)写过一本极好的书,《现代生活的绘画:马奈及其信徒笔下的巴黎》(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 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他在书中描写中产阶级如何养成在郊外体验大自然的习惯,这习惯浮现之时,正是欧斯曼(Haussmann)改建的巴黎那种经过极度规划的城市开始主宰居民生活的时候。这里面反讽的是,我们在1860和1870年代画家笔下可以看见工业生活,甚至在这些郊游里,工业生活也处处出现,例如,马奈以市郊为背景的那些画里,就有烟囱和铁轨。莫奈等人则选择草、溪流、树木为焦点,仿佛可以驱逐工业,以便贴近自然而重新体验自然,但那其实是不自然的。这是‘安排郊外风景来供都市人使用’,这是将礼拜天郊游歌颂为‘资产阶级的认同仪式’,克拉克在这里面看出,‘休闲变成一种重大的象微场域,资产阶级在这场域里争取认同’。”
“我无意影射音乐节是坏事,或者说,音乐节的所有音乐演出都有瑕疵、庸俗市侩,反正就是不值得严肃对待。我将在下一篇章解释,当然有些音乐节值得一听,但是,音乐节以及它所呈现的音乐不能和它们所在的社会环境分开。不管在萨尔兹堡、林肯中心还是圣塔菲,音乐演出都千方百计修剪来迁就消费者的耳朵和荷包——以及报纸的乐评。至于华格纳在拜鲁特追求的那种音乐节,或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描述的那种音乐节,今天差不多以无处体验,也难以想象。”
“大歌剧(grand opera)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形式,今天我们的歌剧院有如博物馆,典藏着华格纳、威尔第的作品,供二十世纪人观赏,这些都是实话,不过,有一点也是事实:有些十九世纪曲目在当时就已经是反动之作,有些则在音乐和剧场上都是革命派。不过,在这两种情况里,十九世纪的演出都与当时的文化和美学保持活力十足的接触:威尔第、华格纳等作曲家经常在现场影像他们作品如何演出,观众和演出者通常了解歌剧使用的语言,而且极重要的是,所有各造都有一个共同的音乐语言。今天不是这样......"
”关于华格纳,困难但会有收获的第二点是,他的模式本质上是叙事,虽然不是绝对如此。我想,要拿他和谁比较的话,成果最丰富的比较不是和他同时代的歌剧家,而是福楼拜(Flaubert)、詹姆斯(Henry James)、托马斯曼、普鲁斯特(后面这两人迷他迷得像被催眠)。他的叙事,一如尼布龙的指环;是循环时、反思式的,像一只曲子充满再现部,而且气息幽黯:每个事件都像使用典故般指涉早先的种种事件,那些事件又证实后来种种事件,并且造成它们的劫数.......华格纳似乎发明了,或者将弗洛伊德的’过度决定‘说(Overdetermination)应用于音乐,并且将半音风格与复音发挥到产生魔性效果的地步,理论上把维系调性世界的清醒、理想材料炸碎。“
”乐评与音乐学,以及演奏与作曲的世界,和主要的文化批评领域距离很远。在最近刊出的布列兹和福柯(Michel Foucault)对话里,后者说,关心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或尼采、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知识分子,对爵士乐或摇滚乐可能有些短暂而了无意义的兴趣,但他们绝大多数认为音乐过于精英主义、太无关宏旨、太困难,不值得他们注意。中世纪、中国或者日本文化,西方知识分子都能谈,就是对音乐不得其门而入。有个现象因此是可以遇见的,但仍然未免奇怪,也就是说,女性主义对所有人文学问和科学那么关心,在音乐批评方面缺少见建树。音乐里的女性主义,大致相当于文学女性主义二十年前的阶段:一种分离主义的事业,寻找过去有自己独特声音的女音乐家。此外一片空白。不过,完全归咎音乐批评或女性主义理论,也是不对的。难题在于,今天的音乐,在作为男性主导的巨大组织方面和过去一般无二。女性扮演的是一种关键但底层的角色,几无重大例外。“
”我想,贝多芬出于一种巨大的自我主义,才自认有本事超越人性,进入永恒的、一切根据原则行事的世界。不过,他的自我主义、他细心建构的主体性、他的美学规范,都是他一项尝试里的一环,那尝试就是超越殊相、历史、政治。早期的浪漫主义艺术充满这种对尘世魅力不再着迷的倾向,连被认为政治性的作品也是:这类艺术迷人之处,并非因为它像它自称的那样崇奉人文主义,而是因为它的目标是去人性、去政治化。至于《费黛里奥》是如贝多芬的用心那般对女性做了恭维的刻画呢,还是由于给利奥诺拉的是辅助地位而令人心寒,全剧音乐由于不断使用企望和受阻彼此交错的结构模式,看来并未提供可做定论的答案。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能不能找到答案,倒是值得思考。“
”唱片公司和音乐厅的经理’卖‘古典音乐家,是一门厚利的生意——不过,这势必对演出水准带来不利影响。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本来是极为成功的演奏会音乐家,他在1964年离开演奏的生涯;直到1982年去世为止,他都将自己的工作局限于唱片、电台和电视。他为何做此决定?他提出的理由之一是,观众对他的弹奏有扭曲性的影像;巴赫的复音尤其古典的节制,古尔德觉得他不得不在修辞上耍花样,强迫那节制产生巴赫音乐里没有的各种重点和强调,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注意。然而,凡是艺术家、制作人和演出者,莫不需要观众。难题是,在你对你的艺术的内在义务,和社会的外在要求之间如何拿捏平衡,社会要就满足、娱乐和兴奋,这个需求其实不能置之不理。“
”两小时的古典音乐演奏会已经‘凝固’为一成不变的商品,在音乐会经理、演奏者和观众之间买卖。所以有这样的发展,有个原因是音乐的演奏和写作几乎已经完全彼此脱节。自从二十世纪初叶的恩奈斯可(Georges Enescu)、拉赫曼尼诺夫和布梭尼以后,演奏者变成只负责演奏的专家,作曲者是只管作曲的专家(作曲专门化的程度更甚,观众更小,大致上只属于学院)。今天,身为主要演出者而兼以作曲知名的,仅得布列兹和伯恩斯坦(Leinard Bernstein)两人,但两人也不是以演奏自己的音乐为生涯事业。公共层面上的景象因此是纯粹的表演,并且受一套十分僵硬的规律和仪式支配 。”
“ 瓦格纳是最后一个研究歌词文字、音乐与歌剧之间的紧张关系的作曲家、剧作家兼制作人,结果他认定音乐最重要。从他以降,人人至今相信歌剧只要是一种音乐类型。塞拉斯的观念则是将作品呈现为一种完足的思想、社会和美学计划,主要不是一种音乐计划。......”
“ ......他的想象力无时静止,而且具备精彩的批判性,不断冲撞并且无情瞄准一个观念,名牌歌剧院喜欢夸耀的一个观念:歌剧演出应该提供崇拜的仪式和奴隶般的重复。塞拉斯对莫扎特优雅歌剧所做的变化,使我们纳闷,僵硬的纤细和做作的原味怎么满足了我们那么久。透过塞拉斯,我们得知,它们其实没有满足过我们,不只因为它们那些愚蠢的惯例不曾探触到莫扎特的精髓,也因为它们保留了绝大多数歌剧团的懒惰和无能。”
-1980年代
“对位法是彻底的声音排序、全面的时间管理、音乐空间的精细区分,以及绝对的智力贯注。从帕雷斯替纳(Palestrina)与巴赫,到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的严格十二音列体系,整个西方音乐史就是一场追求包举一切的对位狂,托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里写一个德国复音音乐家,他的美学命运成为他国家天大愚行的缩影,小说呈现希特勒版的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整个影射由这股对位狂而剧力万钧。古尔德的对位法让人依依稀稀意识到,对位法的作曲与演出可能有什么争议与危险,粗糙的政治含义不算的话。但他这项成就里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从来不曾规避一个好笑的可能性:对位法可能只是一种谐拟(Parody),它是纯粹的形式,却思图扮演具有世界历史(world-historical)智慧的角色。"
“在演奏厅里,重点是观众对一位现场演奏者的接受程度,一种在两小时音乐会里直接购买、消费、淘尽的商品。这样的交易根源于十八世纪的恩护制度(patronage)和旧制底下的阶级结构,到十九世纪,音乐演出变成一种比较容易到手的商品。不过,二十世纪晚期,古尔德承认,新商品是一种可以无限复制之物,也就是胶盘和录音带;作为演出者,古尔德已从舞台转向录音室,在这里,创造变成生产,在这里,他可以使创造者,同时兼为诠释者,不必直接屈从买票大众变化无定的好恶。古尔德的新关系来自技师和企业高层,而且他谈起他和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谈起和他的关系),用语充满亲密的情感,此中的反讽还真不小。”
“古尔德,机械复制时代之子、机械复制时代的伙伴,他给了自己一项任务,就是自在于托马斯曼所谓‘两军对阵般的对位法’(the opposing hosts of counterpoint)之中。古尔德之作容或有其局限,却比这个时代几乎其他所有演奏艺术家都更引人兴趣。我想,唯有拉赫曼尼诺夫,具备精干的才智、精彩的锐劲、完美经济的线条形成的特殊组合;而古尔德差不多但每一件作品都能产生那种组合。技巧为一种不断探讨的悟性服务,复杂性获得解决而不是被驯服,以及不带哲学包袱的机锋:此即古尔德弹奏的钢琴。”
“最伟大的演奏能够提供散文那种无比珍贵的陈述与有力的诠释;散文是一种光辉被史诗和悲剧的宏大结构掩盖的文学形式。散文如同独奏会,是偶发的,也是重视再创造,而且个人的。散文家如同钢琴家,以既有的东西为素材:那些艺术作品永远值得再来一次严谨、带着反思的解读。最重要的一点是,钢琴家和散文家都不能提供最终底定的解读,无论他们的演出多么给我们一件事有了‘定义’的感觉。这两个类型在根本上都有一种轻便(sportiness),这轻便使他们维持诚实,以及保持活力。不过,钢琴家的艺术另有一种根本的传奇味道。”
“克拉克(T. J. Clark)写过一本极好的书,《现代生活的绘画:马奈及其信徒笔下的巴黎》(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 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他在书中描写中产阶级如何养成在郊外体验大自然的习惯,这习惯浮现之时,正是欧斯曼(Haussmann)改建的巴黎那种经过极度规划的城市开始主宰居民生活的时候。这里面反讽的是,我们在1860和1870年代画家笔下可以看见工业生活,甚至在这些郊游里,工业生活也处处出现,例如,马奈以市郊为背景的那些画里,就有烟囱和铁轨。莫奈等人则选择草、溪流、树木为焦点,仿佛可以驱逐工业,以便贴近自然而重新体验自然,但那其实是不自然的。这是‘安排郊外风景来供都市人使用’,这是将礼拜天郊游歌颂为‘资产阶级的认同仪式’,克拉克在这里面看出,‘休闲变成一种重大的象微场域,资产阶级在这场域里争取认同’。”
“我无意影射音乐节是坏事,或者说,音乐节的所有音乐演出都有瑕疵、庸俗市侩,反正就是不值得严肃对待。我将在下一篇章解释,当然有些音乐节值得一听,但是,音乐节以及它所呈现的音乐不能和它们所在的社会环境分开。不管在萨尔兹堡、林肯中心还是圣塔菲,音乐演出都千方百计修剪来迁就消费者的耳朵和荷包——以及报纸的乐评。至于华格纳在拜鲁特追求的那种音乐节,或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描述的那种音乐节,今天差不多以无处体验,也难以想象。”
“大歌剧(grand opera)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形式,今天我们的歌剧院有如博物馆,典藏着华格纳、威尔第的作品,供二十世纪人观赏,这些都是实话,不过,有一点也是事实:有些十九世纪曲目在当时就已经是反动之作,有些则在音乐和剧场上都是革命派。不过,在这两种情况里,十九世纪的演出都与当时的文化和美学保持活力十足的接触:威尔第、华格纳等作曲家经常在现场影像他们作品如何演出,观众和演出者通常了解歌剧使用的语言,而且极重要的是,所有各造都有一个共同的音乐语言。今天不是这样......"
”关于华格纳,困难但会有收获的第二点是,他的模式本质上是叙事,虽然不是绝对如此。我想,要拿他和谁比较的话,成果最丰富的比较不是和他同时代的歌剧家,而是福楼拜(Flaubert)、詹姆斯(Henry James)、托马斯曼、普鲁斯特(后面这两人迷他迷得像被催眠)。他的叙事,一如尼布龙的指环;是循环时、反思式的,像一只曲子充满再现部,而且气息幽黯:每个事件都像使用典故般指涉早先的种种事件,那些事件又证实后来种种事件,并且造成它们的劫数.......华格纳似乎发明了,或者将弗洛伊德的’过度决定‘说(Overdetermination)应用于音乐,并且将半音风格与复音发挥到产生魔性效果的地步,理论上把维系调性世界的清醒、理想材料炸碎。“
”乐评与音乐学,以及演奏与作曲的世界,和主要的文化批评领域距离很远。在最近刊出的布列兹和福柯(Michel Foucault)对话里,后者说,关心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或尼采、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知识分子,对爵士乐或摇滚乐可能有些短暂而了无意义的兴趣,但他们绝大多数认为音乐过于精英主义、太无关宏旨、太困难,不值得他们注意。中世纪、中国或者日本文化,西方知识分子都能谈,就是对音乐不得其门而入。有个现象因此是可以遇见的,但仍然未免奇怪,也就是说,女性主义对所有人文学问和科学那么关心,在音乐批评方面缺少见建树。音乐里的女性主义,大致相当于文学女性主义二十年前的阶段:一种分离主义的事业,寻找过去有自己独特声音的女音乐家。此外一片空白。不过,完全归咎音乐批评或女性主义理论,也是不对的。难题在于,今天的音乐,在作为男性主导的巨大组织方面和过去一般无二。女性扮演的是一种关键但底层的角色,几无重大例外。“
”我想,贝多芬出于一种巨大的自我主义,才自认有本事超越人性,进入永恒的、一切根据原则行事的世界。不过,他的自我主义、他细心建构的主体性、他的美学规范,都是他一项尝试里的一环,那尝试就是超越殊相、历史、政治。早期的浪漫主义艺术充满这种对尘世魅力不再着迷的倾向,连被认为政治性的作品也是:这类艺术迷人之处,并非因为它像它自称的那样崇奉人文主义,而是因为它的目标是去人性、去政治化。至于《费黛里奥》是如贝多芬的用心那般对女性做了恭维的刻画呢,还是由于给利奥诺拉的是辅助地位而令人心寒,全剧音乐由于不断使用企望和受阻彼此交错的结构模式,看来并未提供可做定论的答案。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能不能找到答案,倒是值得思考。“
”唱片公司和音乐厅的经理’卖‘古典音乐家,是一门厚利的生意——不过,这势必对演出水准带来不利影响。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本来是极为成功的演奏会音乐家,他在1964年离开演奏的生涯;直到1982年去世为止,他都将自己的工作局限于唱片、电台和电视。他为何做此决定?他提出的理由之一是,观众对他的弹奏有扭曲性的影像;巴赫的复音尤其古典的节制,古尔德觉得他不得不在修辞上耍花样,强迫那节制产生巴赫音乐里没有的各种重点和强调,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注意。然而,凡是艺术家、制作人和演出者,莫不需要观众。难题是,在你对你的艺术的内在义务,和社会的外在要求之间如何拿捏平衡,社会要就满足、娱乐和兴奋,这个需求其实不能置之不理。“
”两小时的古典音乐演奏会已经‘凝固’为一成不变的商品,在音乐会经理、演奏者和观众之间买卖。所以有这样的发展,有个原因是音乐的演奏和写作几乎已经完全彼此脱节。自从二十世纪初叶的恩奈斯可(Georges Enescu)、拉赫曼尼诺夫和布梭尼以后,演奏者变成只负责演奏的专家,作曲者是只管作曲的专家(作曲专门化的程度更甚,观众更小,大致上只属于学院)。今天,身为主要演出者而兼以作曲知名的,仅得布列兹和伯恩斯坦(Leinard Bernstein)两人,但两人也不是以演奏自己的音乐为生涯事业。公共层面上的景象因此是纯粹的表演,并且受一套十分僵硬的规律和仪式支配 。”
“ 瓦格纳是最后一个研究歌词文字、音乐与歌剧之间的紧张关系的作曲家、剧作家兼制作人,结果他认定音乐最重要。从他以降,人人至今相信歌剧只要是一种音乐类型。塞拉斯的观念则是将作品呈现为一种完足的思想、社会和美学计划,主要不是一种音乐计划。......”
“ ......他的想象力无时静止,而且具备精彩的批判性,不断冲撞并且无情瞄准一个观念,名牌歌剧院喜欢夸耀的一个观念:歌剧演出应该提供崇拜的仪式和奴隶般的重复。塞拉斯对莫扎特优雅歌剧所做的变化,使我们纳闷,僵硬的纤细和做作的原味怎么满足了我们那么久。透过塞拉斯,我们得知,它们其实没有满足过我们,不只因为它们那些愚蠢的惯例不曾探触到莫扎特的精髓,也因为它们保留了绝大多数歌剧团的懒惰和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