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大师读书笔记之卡夫卡——卡夫卡的城堡
卡夫卡令我感到最难过。他的世界是一个完全绝望的世界。决定整理对他的阅读记忆使我像挨了打似的,同时心里像灌了铅。阅读他的作品当时我并未体验到这种情绪,事后这种绝望和惊悸却袭上心头。也许我生命之中亦曾出现过这种绝望惊怖的时刻,对卡夫卡的回忆同时也导致触及痛苦的记忆。
事实上痛苦的记忆不过是一个人在心里滴着水的青春期在阅读中所体验到的思想上的孤独和曾经穷复无路的绝望。当我经历了人生当中最大的挫折,在不尽彷徨中读完系列大师们的传记,我感到的不是释怀而是迷惘的加重。大师们的人生所昭示的,并没有幸福和最终的解决之道。如拜伦所言: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如我一早知道这一点,也许可以避免此种痛苦,但也许无法避免另一种的愚昧。像我这种人,本来比较愚蠢,靠我愚顿的天资,可能无法弄清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我初读书的时候,一种混沌的敬畏油然从心中产生,使我经常想朝着什么方向下跪。不如此无以表达我心中情感。事实上这是一个早期纯粹的人对人类的智慧顶礼膜拜的表现。后来我真在临睡前的黑暗中跪过,可是没有想象中的感觉,反而感到一种形式的滑稽。我干这件蠢事大概发生在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后来过了几年,还想过这么干。对卡夫卡的阅读没有导致我崩溃,我精神上的一次大崩溃发生在读福克纳的时候。福克纳仿佛难以读懂,击溃了我最终薄弱的防线。在我大学的中期,我的精神曾经间歇性的崩溃。在学校里,我过着刻骨孤独的生活。
我非常的不愿意回忆那段生活。但这样的生活跟我的阅读史紧密相连。是一生当中的精华岁月。我不可能重复再过这样的生活。这种生活曾经击垮我的精神,也击垮了我的身体。从学校毕业出来,我感到我一生的勇气都已经耗光。人已剩下一具躯壳,不论曾从书中汲取过多少力量,至此已全部消耗光和被打趴下。当我今日意识到,人生当中的时机将一去不复返。比如阅读的时机。没有在最佳的年龄进行最佳的阅读,也有可能意味着最可怕的错过。不具备弥补性。例如我早年对古典作品的隔膜和缺失,便属于这种致命不可挽回的错误之一。我不知应感受到庆幸还是回归惯常的虚无。也许长期所铸的信念已不可移易。
只有卡夫卡引我无可回避回忆起往昔。这可能也是我将他放于后头的原因之一。我亦从中意识到了,卡夫卡引人共鸣的特质。《城堡》当中K梦魇般的荒谬经历,也许是我们每个人曾经的生活记忆。莫名其妙地不顺,受到不可理喻的阻碍,死活无法达到目标。
对其小说的评论不是我的重点。 其人生才是对我最大的震动。卡夫卡被评自传色彩强烈的作家,但小说毕竟披上艺术与形式的外衣。其日记与书简的自我陈述当中,才会披露最直截的真相。
我曾经不怛张望卡夫卡那极端的愿望,他最渴望的写作状态,乃是蛰居一个地洞的深处,只有到了需吃饭的时候,才由专门的人拿钩子放置于洞口中。这是完全隔绝人世的生活。卡夫卡自己就写过一个《地洞》的短篇,洞中的小动物不论怎样加固自己的居所,依然感到征窘不安。这个愿望表明了卡夫卡深处的心理状态:已对这个人世完全绝望。在强烈写作愿望的指引下,卡夫卡抵达了自我的黑洞。
由于父亲的过分强大以及不顾及其自尊的做法,已使过分懦弱敏感的卡夫卡心理从小受到扭曲。不断加深的深思忧虑以及不可抑止的文学生活不可避免使其绝望加深,并危及其健康。谨慎忧思的卡夫卡后期对日常时间的运用以及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到了极端敏感的地步。天生的心理不幸如影随形即便岁月流逝也无法摆脱,对文学不可释怀的强烈使命感只会加重此种困桎。
卡夫卡曾经进行过几次他看来是无比重大的举措,以摆脱父亲投射于他身上的巨大阴影,建立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这便是结婚。但三次尝试,三次归于失败。卡夫卡犹豫不决的懦弱,薄弱的自信,以及超乎常人的反刍式自省,促成了尝试的最终失败。他那反刍式的自省,使他如看到湖中清晰的倒影似的洞穿了自己的处境以及一切弱点。他在给未婚妻父亲的信中就曾经说:由于他那不容变更的使命,已使他变为一个了无生趣的人,身体极差,每天跟家人说话不会超过几句,且限于日常问候,跟周围的朋友亲戚也不具备共同生活的意义。在这些他最亲近的人们生活当中,他只是相当于一个摆件。对于他未婚妻这样一个活泼健康的姑娘,必定需要人际间正常的交往和乐趣,他强烈的质疑没有给予对方幸福的能力。
这种对于自身的洞察伴随着最刻骨的悲凉。在一切为艺术献身的案例中,没有比这更具悲剧性的了。对于对人生产生绝望而紧紧抓住艺术的人来说,艺术不过是毒品罢了。卡夫卡的确仿佛说过,对于书籍的兴趣超过了对于女人的兴趣。艺术于常人正常的人生是完全无益的。如果不是,是由于并不是最深的艺术。卡夫卡临终前嘱托好友将自己的手稿全部毁掉。也许是因为他刻骨的意识到自己那极端悲哀的一生。精神上曾达至的颠狂以及曾体验到最刻骨的绝望。如将之呈于世人,只会映现一个脆弱和不理性的生命。他没有将手稿亲自毁掉,是因为一切纸张之中,凝聚了他一生的热量。即便离开了人世,他亦可委身拥抱着它们与之同在。
卡夫卡百年之后大红大紫。成为开创现代派的一代宗师。马尔克斯读到变形记开头:格雷高温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壳虫后大惊失色:妈的,小说有这么写的吗?早知道这样我早就写小说了。
伟大的艺术总是从极端苦难的个体生命体验中蜕变而出。无宁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卡夫卡无法摆脱父亲的强大阴影,不如说他不能够最终放弃文学。在我看来这才是他无法最终突围的城堡。
事实上痛苦的记忆不过是一个人在心里滴着水的青春期在阅读中所体验到的思想上的孤独和曾经穷复无路的绝望。当我经历了人生当中最大的挫折,在不尽彷徨中读完系列大师们的传记,我感到的不是释怀而是迷惘的加重。大师们的人生所昭示的,并没有幸福和最终的解决之道。如拜伦所言: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如我一早知道这一点,也许可以避免此种痛苦,但也许无法避免另一种的愚昧。像我这种人,本来比较愚蠢,靠我愚顿的天资,可能无法弄清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我初读书的时候,一种混沌的敬畏油然从心中产生,使我经常想朝着什么方向下跪。不如此无以表达我心中情感。事实上这是一个早期纯粹的人对人类的智慧顶礼膜拜的表现。后来我真在临睡前的黑暗中跪过,可是没有想象中的感觉,反而感到一种形式的滑稽。我干这件蠢事大概发生在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后来过了几年,还想过这么干。对卡夫卡的阅读没有导致我崩溃,我精神上的一次大崩溃发生在读福克纳的时候。福克纳仿佛难以读懂,击溃了我最终薄弱的防线。在我大学的中期,我的精神曾经间歇性的崩溃。在学校里,我过着刻骨孤独的生活。
我非常的不愿意回忆那段生活。但这样的生活跟我的阅读史紧密相连。是一生当中的精华岁月。我不可能重复再过这样的生活。这种生活曾经击垮我的精神,也击垮了我的身体。从学校毕业出来,我感到我一生的勇气都已经耗光。人已剩下一具躯壳,不论曾从书中汲取过多少力量,至此已全部消耗光和被打趴下。当我今日意识到,人生当中的时机将一去不复返。比如阅读的时机。没有在最佳的年龄进行最佳的阅读,也有可能意味着最可怕的错过。不具备弥补性。例如我早年对古典作品的隔膜和缺失,便属于这种致命不可挽回的错误之一。我不知应感受到庆幸还是回归惯常的虚无。也许长期所铸的信念已不可移易。
只有卡夫卡引我无可回避回忆起往昔。这可能也是我将他放于后头的原因之一。我亦从中意识到了,卡夫卡引人共鸣的特质。《城堡》当中K梦魇般的荒谬经历,也许是我们每个人曾经的生活记忆。莫名其妙地不顺,受到不可理喻的阻碍,死活无法达到目标。
对其小说的评论不是我的重点。 其人生才是对我最大的震动。卡夫卡被评自传色彩强烈的作家,但小说毕竟披上艺术与形式的外衣。其日记与书简的自我陈述当中,才会披露最直截的真相。
我曾经不怛张望卡夫卡那极端的愿望,他最渴望的写作状态,乃是蛰居一个地洞的深处,只有到了需吃饭的时候,才由专门的人拿钩子放置于洞口中。这是完全隔绝人世的生活。卡夫卡自己就写过一个《地洞》的短篇,洞中的小动物不论怎样加固自己的居所,依然感到征窘不安。这个愿望表明了卡夫卡深处的心理状态:已对这个人世完全绝望。在强烈写作愿望的指引下,卡夫卡抵达了自我的黑洞。
由于父亲的过分强大以及不顾及其自尊的做法,已使过分懦弱敏感的卡夫卡心理从小受到扭曲。不断加深的深思忧虑以及不可抑止的文学生活不可避免使其绝望加深,并危及其健康。谨慎忧思的卡夫卡后期对日常时间的运用以及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到了极端敏感的地步。天生的心理不幸如影随形即便岁月流逝也无法摆脱,对文学不可释怀的强烈使命感只会加重此种困桎。
卡夫卡曾经进行过几次他看来是无比重大的举措,以摆脱父亲投射于他身上的巨大阴影,建立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这便是结婚。但三次尝试,三次归于失败。卡夫卡犹豫不决的懦弱,薄弱的自信,以及超乎常人的反刍式自省,促成了尝试的最终失败。他那反刍式的自省,使他如看到湖中清晰的倒影似的洞穿了自己的处境以及一切弱点。他在给未婚妻父亲的信中就曾经说:由于他那不容变更的使命,已使他变为一个了无生趣的人,身体极差,每天跟家人说话不会超过几句,且限于日常问候,跟周围的朋友亲戚也不具备共同生活的意义。在这些他最亲近的人们生活当中,他只是相当于一个摆件。对于他未婚妻这样一个活泼健康的姑娘,必定需要人际间正常的交往和乐趣,他强烈的质疑没有给予对方幸福的能力。
这种对于自身的洞察伴随着最刻骨的悲凉。在一切为艺术献身的案例中,没有比这更具悲剧性的了。对于对人生产生绝望而紧紧抓住艺术的人来说,艺术不过是毒品罢了。卡夫卡的确仿佛说过,对于书籍的兴趣超过了对于女人的兴趣。艺术于常人正常的人生是完全无益的。如果不是,是由于并不是最深的艺术。卡夫卡临终前嘱托好友将自己的手稿全部毁掉。也许是因为他刻骨的意识到自己那极端悲哀的一生。精神上曾达至的颠狂以及曾体验到最刻骨的绝望。如将之呈于世人,只会映现一个脆弱和不理性的生命。他没有将手稿亲自毁掉,是因为一切纸张之中,凝聚了他一生的热量。即便离开了人世,他亦可委身拥抱着它们与之同在。
卡夫卡百年之后大红大紫。成为开创现代派的一代宗师。马尔克斯读到变形记开头:格雷高温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壳虫后大惊失色:妈的,小说有这么写的吗?早知道这样我早就写小说了。
伟大的艺术总是从极端苦难的个体生命体验中蜕变而出。无宁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卡夫卡无法摆脱父亲的强大阴影,不如说他不能够最终放弃文学。在我看来这才是他无法最终突围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