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大师读书笔记之司汤达——《红与黑》中的温情
《红与黑》是少有的与《罪与罚》一样情感极其深刻的小说之一。作者生前一度遭到冷落。愤世嫉俗的作家忿忿地说:一百年之后,那时的人们将会了解我的价值。此话果然应验,当人们开始推崇巴尔扎克书中激情的时候,在司汤达的小说里发现了毫不逊色、甚至过之的情感冲突。《红与黑》因此大热。一部《红与黑》,已足以奠定司汤达的大师级地位。
《红与黑》开创了文学史上孤胆英雄对抗社会的先河。因此,所谓激情,只是于连那出于阶级仇恨与勃勃野心的激烈内心斗争而已。于连出身寒微,却一心想往上爬,向往伟大的功业。可是,于连自身有什么资本呢?除了野心勃勃、除了他的聪明与拉丁文学识、外加相貌清秀外,再没有什么特别的出众之处了。正是依靠这几项特质,于连最后几乎都快要成功了。他成功地征服了候爵小姐马蒂尔德,生米做成了熟饭,候爵无可奈何,将要授予他上流社会的必要标志贵族头衔与相应资产。但这时候,他过去的情人德· 雷纳尔夫人出现了。可怜的女人在内心罪恶的折磨与别人的恶意唆使下,写信告发了于连。
整本书可以看作是于连的奋斗史。奋斗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当时的社会情境,依然等级森严,阶层间的上升流动是非常困难的。于连,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木匠的儿子,想要凭借自身才学抵达成功,此种情况大抵可以比之为登天。于连竟然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几乎实现了这种可能。除了他的自身意志与聪明之外,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非常好的媒介:女人。也许可以称之为爱情。所以最终这个社会还是非常的简单。除了权势与金钱,还有什么呢:情欲。所以于连与整个上流社会的作战,基本是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结合在一起并以其为两大主线的。至少在于连意识里,征服了这两个上流阶层的女人,就意味着征服了她的整个阶级,获得了胜利。于连初到市长家去做家庭教师,竟从市长夫人那里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情和礼遇,片刻的受宠若惊之后高傲的自尊与仇恨即刻重新占满了他的心胸。因为暗藏这种心理,尽管德·雷纳尔夫人非常美貌和温柔,于连竟然没有爱上她。在侯爵府与侯爵小姐的相互追逐,更是彻头彻尾的充满了阴谋与疯狂。在这样的环境与人生当中,于连几乎每行动一步,都必须付出巨大的意志力。上流社会骨子里永远不会将之视为平等,他自己亦有着清醒认识。兼之其心性又是如此高傲。“我一个人走在这炙热的沙漠上,所有人都是这么自私自利,他们只为自己着想!”这便是于连的内心独白。处于这样一个不公平的、冰冷的、需要处处防备算计的艰辛环境之中,一个人很难说会感到什么幸福及温暖。
于连大概也是一个从来没有从家庭得到过温暖的人。他的父亲,从来并不怎么喜欢他,看到他的儿子竟然染上了读书这样的恶习,便打心眼里感到憎恶。不过他的父亲在意识到他的小儿子能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跟市长讨价还价倒是非常在行。在这一点上,他是如此精明算计和手腕高超,令到市长大人步步退让,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归根结底,他没有给过一点爱于连。于连的兄弟之间,亦没有一丁点友爱。两个粗蠢如驴的兄长对他的嫉恨超过了陌生的普通人。有一次于连坐在高高的木坂上看书,兄弟俩一起算计他,使于连差点丧命
但是于连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富根。是一个木材商。在于连身陷修道院中的时候,曾千方百计关照他给他送去物品。在市长家事件出现危机时,于连到富根处暂避,富根建议于连跟他合伙做木材生意,说这样也可以赚到很多钱。于连拒绝了。他想要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在他那个时候,资产阶级还未掌握政权及相应的社会地位,金钱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地占据一个绝对统治的地位。正如所有人所知,于连最后悲壮地失败了。他的失败,与其说是人为的偶然,不如说是一种必然。在于连事发被关进监狱里的时候,富根跟马蒂尔德一样,想尽了一切办法要救于连。于连死后,富根痛苦得都快发疯了。
事实上,两个女人当中,于连爱上过马蒂尔德却没有爱上过德·雷纳尔夫人。对马蒂尔德的狂热的爱情还曾一度使于连在两个人的追逐当中处于劣势。但是当于连身陷囹圄,一切的狂热都已褪去,在于连心中唤起的,却是德·雷纳尔夫人单纯无私的温暖情感。于连所最后留恋和牵挂的,也是最为信任的,是无私地爱着他的德·雷纳尔夫人。于连临终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德·雷纳尔夫人。相反,他并不信任马蒂尔德。马蒂尔德,这个贵族小姐,在跟她追逐的时候,他就已经见识了她的冷酷。在最后的有限时间里,他不愿见马蒂尔德,却无限的渴求着德·雷纳尔夫人。因为德·雷纳尔夫人是真正无私地爱着他的,她将会永远的忠于他,即便他开枪打了她,这个纯洁的女人也没有一点怨恨,而唯有自责。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德·雷纳尔夫人因为伤心过度搂抱着她的儿子离开了人世。
在于连的弥留之际,一切仇恨和野心都已远去的时候,弥留他心中的,是无私的爱情。朋友富根和情人德·雷纳尔夫人是出现在于连生命中唯一温暖的情感,也是《红与黑》整部书之中的温情。最后的日子里于连在德·雷纳尔夫人的怀抱中,对他而言,是回到世界爱的怀抱里去,仿佛他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样。因此借助那些伟大的灵魂与智慧,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人类社会永恒的铁的定律,同时亦会发现另外的定律。凌驾于一切定律之上的,是爱的定律。也许从最根底上来说,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那么,包裹于我们周围的一切宇宙万物,只有爱使我们面对生命充满感激和留恋,只有爱才会使我们感激这个世界。一切的意义都将褪去,爱却会永远弥留心中。爱必定是一切生命最后残存的意义。
《红与黑》开创了文学史上孤胆英雄对抗社会的先河。因此,所谓激情,只是于连那出于阶级仇恨与勃勃野心的激烈内心斗争而已。于连出身寒微,却一心想往上爬,向往伟大的功业。可是,于连自身有什么资本呢?除了野心勃勃、除了他的聪明与拉丁文学识、外加相貌清秀外,再没有什么特别的出众之处了。正是依靠这几项特质,于连最后几乎都快要成功了。他成功地征服了候爵小姐马蒂尔德,生米做成了熟饭,候爵无可奈何,将要授予他上流社会的必要标志贵族头衔与相应资产。但这时候,他过去的情人德· 雷纳尔夫人出现了。可怜的女人在内心罪恶的折磨与别人的恶意唆使下,写信告发了于连。
整本书可以看作是于连的奋斗史。奋斗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当时的社会情境,依然等级森严,阶层间的上升流动是非常困难的。于连,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木匠的儿子,想要凭借自身才学抵达成功,此种情况大抵可以比之为登天。于连竟然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几乎实现了这种可能。除了他的自身意志与聪明之外,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非常好的媒介:女人。也许可以称之为爱情。所以最终这个社会还是非常的简单。除了权势与金钱,还有什么呢:情欲。所以于连与整个上流社会的作战,基本是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结合在一起并以其为两大主线的。至少在于连意识里,征服了这两个上流阶层的女人,就意味着征服了她的整个阶级,获得了胜利。于连初到市长家去做家庭教师,竟从市长夫人那里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情和礼遇,片刻的受宠若惊之后高傲的自尊与仇恨即刻重新占满了他的心胸。因为暗藏这种心理,尽管德·雷纳尔夫人非常美貌和温柔,于连竟然没有爱上她。在侯爵府与侯爵小姐的相互追逐,更是彻头彻尾的充满了阴谋与疯狂。在这样的环境与人生当中,于连几乎每行动一步,都必须付出巨大的意志力。上流社会骨子里永远不会将之视为平等,他自己亦有着清醒认识。兼之其心性又是如此高傲。“我一个人走在这炙热的沙漠上,所有人都是这么自私自利,他们只为自己着想!”这便是于连的内心独白。处于这样一个不公平的、冰冷的、需要处处防备算计的艰辛环境之中,一个人很难说会感到什么幸福及温暖。
于连大概也是一个从来没有从家庭得到过温暖的人。他的父亲,从来并不怎么喜欢他,看到他的儿子竟然染上了读书这样的恶习,便打心眼里感到憎恶。不过他的父亲在意识到他的小儿子能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跟市长讨价还价倒是非常在行。在这一点上,他是如此精明算计和手腕高超,令到市长大人步步退让,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归根结底,他没有给过一点爱于连。于连的兄弟之间,亦没有一丁点友爱。两个粗蠢如驴的兄长对他的嫉恨超过了陌生的普通人。有一次于连坐在高高的木坂上看书,兄弟俩一起算计他,使于连差点丧命
但是于连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富根。是一个木材商。在于连身陷修道院中的时候,曾千方百计关照他给他送去物品。在市长家事件出现危机时,于连到富根处暂避,富根建议于连跟他合伙做木材生意,说这样也可以赚到很多钱。于连拒绝了。他想要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在他那个时候,资产阶级还未掌握政权及相应的社会地位,金钱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地占据一个绝对统治的地位。正如所有人所知,于连最后悲壮地失败了。他的失败,与其说是人为的偶然,不如说是一种必然。在于连事发被关进监狱里的时候,富根跟马蒂尔德一样,想尽了一切办法要救于连。于连死后,富根痛苦得都快发疯了。
事实上,两个女人当中,于连爱上过马蒂尔德却没有爱上过德·雷纳尔夫人。对马蒂尔德的狂热的爱情还曾一度使于连在两个人的追逐当中处于劣势。但是当于连身陷囹圄,一切的狂热都已褪去,在于连心中唤起的,却是德·雷纳尔夫人单纯无私的温暖情感。于连所最后留恋和牵挂的,也是最为信任的,是无私地爱着他的德·雷纳尔夫人。于连临终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德·雷纳尔夫人。相反,他并不信任马蒂尔德。马蒂尔德,这个贵族小姐,在跟她追逐的时候,他就已经见识了她的冷酷。在最后的有限时间里,他不愿见马蒂尔德,却无限的渴求着德·雷纳尔夫人。因为德·雷纳尔夫人是真正无私地爱着他的,她将会永远的忠于他,即便他开枪打了她,这个纯洁的女人也没有一点怨恨,而唯有自责。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德·雷纳尔夫人因为伤心过度搂抱着她的儿子离开了人世。
在于连的弥留之际,一切仇恨和野心都已远去的时候,弥留他心中的,是无私的爱情。朋友富根和情人德·雷纳尔夫人是出现在于连生命中唯一温暖的情感,也是《红与黑》整部书之中的温情。最后的日子里于连在德·雷纳尔夫人的怀抱中,对他而言,是回到世界爱的怀抱里去,仿佛他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样。因此借助那些伟大的灵魂与智慧,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人类社会永恒的铁的定律,同时亦会发现另外的定律。凌驾于一切定律之上的,是爱的定律。也许从最根底上来说,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那么,包裹于我们周围的一切宇宙万物,只有爱使我们面对生命充满感激和留恋,只有爱才会使我们感激这个世界。一切的意义都将褪去,爱却会永远弥留心中。爱必定是一切生命最后残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