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大师读书笔记之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福斯塔夫
“福斯塔夫流着满身的臭汗,一路上浇肥了那瘦瘠的土地;倘不是瞧着他太可笑了,我一定会怜悯他的。”肥得流油、极度可笑的福斯塔夫,差点没把俺给笑死。
歌德说: 我读了莎士比亚几行,我这一生都是他的人了(大意如此),五百年来,为莎士比亚倾倒的人何其多。罗曼·罗兰从小醉心于莎士比亚的人不必讲,像布鲁姆这样的人,自从读了莎氏,便从此被控制的人,也有很多吧。多情而矫情的富贵公子张贤亮,未被打成右派劳改经常饿得人五人六差点死掉之前,职业是教书,每天回家便读他心爱的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真的,张公子的作品,充满莎士比亚式的矫情奔放。只有托尔斯泰傲诞地痛骂莎氏。这只不过是因为他跟莎士比亚同样牛叉且风格迥异。有一种传说,判断一个人有无艺术天分,让他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看他是否激动吧。后世的人无法解释莎士比亚的天才,竟至于考据编造出莎士比亚吸食大麻,他的作品都是在毒品的幻觉中创作出来的。
如果不是因为郁闷,我是没有这个闲工夫和心思去重读莎士比亚的。虽然我有两套莎士比亚全集。我就是打算把书摆在那里,到风烛残年夕阳西沉的时候,再打开来读。可以读一下发一下老年痴呆,再缅怀一下人生,微笑着迈入死亡的这种。另外一套可以当作如此作用的书,是托尔斯泰全集。这两个死对头。我爱托尔斯泰远远胜过爱莎士比亚。也许我还可以效仿福克纳,加上一部《堂·吉诃德》。
莎士比亚取出来,也很久没有读。近来我的读书不再有计划。因为身心疲惫状态中断的缘故。近几年,集中精力学习国学,怀着巨大的焦虑,以风卷残云之势,把最核心的经典扫荡完。像苦行僧一样,习惯了读那些思想跟文字双重艰深、严肃正重的哲学、史学,我已把阅读西方小说、戏剧视为不务正业。所以一定是没有办法了、以一种休息的心态我才会读它们。才读了莎士比亚半页,我便开始发笑。莎士比亚爽朗的笔调、流蜜的风格,强烈而夸张的、震荡宇宙的滑稽风格,充满使人欣喜的活力与本体性激情。瞬间我想起来了,我最强烈地喜爱的作家:莎士比亚、罗素、毛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快乐豁达的气质。也许因为我自身缺乏,才会如此强烈地喜爱他们。我是一个与生俱来气质悲观抑郁的人。像哈代一样自伤忧郁,像德莱塞一样缺乏安全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本抑郁得无法开怀。到了《亨利四世》,我就知道肥得像块牛油的福斯塔夫要登场了。读到福斯塔夫睁着眼睛说瞎话吹大炮被亲王捉弄那一段,我笑到伏倒差一点没有背过气去。一瞬间觉得这个世界……多么的神奇而难以忘怀的感觉……连宇宙都在憋足了气在发笑,整个世界卷起来了在快乐地荡漾。在这一瞬间似乎可以把整个世界都忘掉。传说伊丽莎白女王看过《亨利四世》后,对福斯塔夫这个人物大感兴趣,要求看一出福斯塔夫的恋爱剧,于是莎士比亚奉命又写了一出让人笑破肚皮的《温莎的风流娘们》,所谓福斯塔夫的恋爱史,其实就是又多情又好色又蹩脚又虚荣又爱吹大炮的福斯塔夫怎么被女人玩于股掌被捉弄的趣事。在世界文学人物林,福斯塔夫是比潘沙·桑丘更具喜感的人物。我想起来了,二十岁时第一次读莎士比亚,读完喜剧又读完悲剧,一直读到历史剧,我才开始颠倒神魂。是的,其实我最喜爱的,就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在你忧郁的时候,就去读莎士比亚,这是永远奏效的法则。只要有莎士比亚在,也许就可以确保我永远都不会得抑郁症。我对莎氏的伟大深沉领会有限,对其营造诙谐滑稽情调的才情才感受最深。
近来,我开始愈发认真地考虑,把晋文公重耳的故事编成剧本玩玩。无疑,这意味着耗心力的工作。首先要梳理史料才行。难道可以模仿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风格吗?题材不是有些相像吗?无疑是行不通的。中西方的人文差异。莎士比亚的戏剧,就像几个人疯对着无穷空旷的宇宙哗哗的把自己的灵魂往外倒,充满与天地日月万物奔流同生共息的丰富譬喻,企图摇荡宇宙同响。中国人抒发感情是含蓄的。晋文公的要写得跌宕起伏。要有足够的戏剧张力。这是成败的关健。我其实对晋文公这个人缺乏感情,最让我心痛的是仁弱的申生公子。我于是决定接下去读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预热……如果能像莎士比亚这种狂放放荡不羁的文风……做人也干脆如此吧!
歌德说: 我读了莎士比亚几行,我这一生都是他的人了(大意如此),五百年来,为莎士比亚倾倒的人何其多。罗曼·罗兰从小醉心于莎士比亚的人不必讲,像布鲁姆这样的人,自从读了莎氏,便从此被控制的人,也有很多吧。多情而矫情的富贵公子张贤亮,未被打成右派劳改经常饿得人五人六差点死掉之前,职业是教书,每天回家便读他心爱的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真的,张公子的作品,充满莎士比亚式的矫情奔放。只有托尔斯泰傲诞地痛骂莎氏。这只不过是因为他跟莎士比亚同样牛叉且风格迥异。有一种传说,判断一个人有无艺术天分,让他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看他是否激动吧。后世的人无法解释莎士比亚的天才,竟至于考据编造出莎士比亚吸食大麻,他的作品都是在毒品的幻觉中创作出来的。
如果不是因为郁闷,我是没有这个闲工夫和心思去重读莎士比亚的。虽然我有两套莎士比亚全集。我就是打算把书摆在那里,到风烛残年夕阳西沉的时候,再打开来读。可以读一下发一下老年痴呆,再缅怀一下人生,微笑着迈入死亡的这种。另外一套可以当作如此作用的书,是托尔斯泰全集。这两个死对头。我爱托尔斯泰远远胜过爱莎士比亚。也许我还可以效仿福克纳,加上一部《堂·吉诃德》。
莎士比亚取出来,也很久没有读。近来我的读书不再有计划。因为身心疲惫状态中断的缘故。近几年,集中精力学习国学,怀着巨大的焦虑,以风卷残云之势,把最核心的经典扫荡完。像苦行僧一样,习惯了读那些思想跟文字双重艰深、严肃正重的哲学、史学,我已把阅读西方小说、戏剧视为不务正业。所以一定是没有办法了、以一种休息的心态我才会读它们。才读了莎士比亚半页,我便开始发笑。莎士比亚爽朗的笔调、流蜜的风格,强烈而夸张的、震荡宇宙的滑稽风格,充满使人欣喜的活力与本体性激情。瞬间我想起来了,我最强烈地喜爱的作家:莎士比亚、罗素、毛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快乐豁达的气质。也许因为我自身缺乏,才会如此强烈地喜爱他们。我是一个与生俱来气质悲观抑郁的人。像哈代一样自伤忧郁,像德莱塞一样缺乏安全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本抑郁得无法开怀。到了《亨利四世》,我就知道肥得像块牛油的福斯塔夫要登场了。读到福斯塔夫睁着眼睛说瞎话吹大炮被亲王捉弄那一段,我笑到伏倒差一点没有背过气去。一瞬间觉得这个世界……多么的神奇而难以忘怀的感觉……连宇宙都在憋足了气在发笑,整个世界卷起来了在快乐地荡漾。在这一瞬间似乎可以把整个世界都忘掉。传说伊丽莎白女王看过《亨利四世》后,对福斯塔夫这个人物大感兴趣,要求看一出福斯塔夫的恋爱剧,于是莎士比亚奉命又写了一出让人笑破肚皮的《温莎的风流娘们》,所谓福斯塔夫的恋爱史,其实就是又多情又好色又蹩脚又虚荣又爱吹大炮的福斯塔夫怎么被女人玩于股掌被捉弄的趣事。在世界文学人物林,福斯塔夫是比潘沙·桑丘更具喜感的人物。我想起来了,二十岁时第一次读莎士比亚,读完喜剧又读完悲剧,一直读到历史剧,我才开始颠倒神魂。是的,其实我最喜爱的,就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在你忧郁的时候,就去读莎士比亚,这是永远奏效的法则。只要有莎士比亚在,也许就可以确保我永远都不会得抑郁症。我对莎氏的伟大深沉领会有限,对其营造诙谐滑稽情调的才情才感受最深。
近来,我开始愈发认真地考虑,把晋文公重耳的故事编成剧本玩玩。无疑,这意味着耗心力的工作。首先要梳理史料才行。难道可以模仿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风格吗?题材不是有些相像吗?无疑是行不通的。中西方的人文差异。莎士比亚的戏剧,就像几个人疯对着无穷空旷的宇宙哗哗的把自己的灵魂往外倒,充满与天地日月万物奔流同生共息的丰富譬喻,企图摇荡宇宙同响。中国人抒发感情是含蓄的。晋文公的要写得跌宕起伏。要有足够的戏剧张力。这是成败的关健。我其实对晋文公这个人缺乏感情,最让我心痛的是仁弱的申生公子。我于是决定接下去读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预热……如果能像莎士比亚这种狂放放荡不羁的文风……做人也干脆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