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卷四 老城厢
09月21日 晴渐多云
现在的河南南路与复兴东路纵横贯通上海老城厢,以路为界将旧城大约四等分。前天所去以光启南路为轴的一片老城厢,以四分旧城而言,是老城厢的东南。今天在西北。
000. 旧仓街 东青莲街 弄口
00. 旧仓街 东青莲街 弄口
01. 东青莲街
在河南南路福佑路下车,从路旁云居街走进隐匿在繁华大道身后的老城厢。长生街向南是大境路,横贯老城厢西北隅的大境路最是繁华,路旁各色吃食,各色日杂,若是一生只在老城厢中,一路商贾也足可以供给一生所需。北向旧仓街,左转出窄狭的东青莲街是露香园路。露香园路南北向,中分老城厢西北隅的北半城。一侧是鼎沸的菜市,一侧的清冷的工地。那工地在露香园路与大方弄之间,废墟上是我永远也不再见逝去的老城厢。
露春园路的阜春弄折回,是阜春街。上海老城厢中里弄的命名,宽路为街,窄巷为弄。若是里弄相连两街,又无传承的旧名,便以其中之一的某街命名为某弄。阜春弄后阜春街,并非笔误。
02. 旧仓街 与 大境路 路口
阜春街几度转折,街口又北出在大境路上,与大境路对侧的旧仓街相连。街口一家面馆,伙计看见我使用的相机,过来请教他新买的数码单反可否拍摄录像。因着这话由聊了起来,听他口音是极熟悉的皖北方言,一问果然,亳州人,我说我们几乎就是同乡。在上海的安徽人实在许多,里弄中的菜贩餐馆,开口总让我有是乡何乡的疑惑。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安徽人即是我熟悉的皖北人极少有背景离乡的,一时彼时人口极少流动,二是以农为主的地域在那时并不艰难。倒是常有外地人去安徽,温州生意人或者扬州手艺人,我们家几十年的老街坊就来自扬州,几十年乡音未改,我始终听不太懂他们和我说些什么。所以,固守者与远游者似乎从来不是因为什么民族或地域性格,只是因为最简单的经济原因罢了。后来我总在想,我们那老俩口极善良的老街坊若是还在扬州,生活一定会比现在要好。他们唯一的儿子娶了那时下放在我们那里的上海知青,现在都定居在上海。只有老俩口在异乡的家里,思念或者被思念。
05. 榛岭街
回阜春街,在阜春弄的路口折向榛岭街,出去就是横贯老城厢西北隅正中的方浜中路。榛岭街中许多在自家弄口售卖香烛的小摊,奇怪地图上左右似乎并无寺庙,却在街口方浜中路上看见一进不起眼的小庙。也没有匾额,只是在山门里悬挂的告示上见有“慈修庵”字样,山门中可见建筑应是新建不久,检索得知原庵建于满清同治九年(1870年),旧为黄氏家族家庵,民国六年(1917年)毁于火灾。小小庵堂,居然出售门票十元,售票处在山门里,一尼枯坐其中。想来左右善男信女当是不知慈修庵旧事,若是有知,所托所求之事必不可强难过火灾之重,否则菩萨法力有限,怕是难以遂愿。
06. 方浜中路 与 贻庆街 路口
07. 方浜中路 与 贻庆街 路口
方浜中路向东,北是狮子街,南是松雪街,两街与河南中路之间,已是高楼。折回,慈修庵前,方浜中间一处转折。转折处,与贻庆弄后巷口有一档食肆——似乎只做午饭,傍晚再见时已经关门闭户——生意极是兴隆,门外摆至贻庆弄后巷中的七八张桌前尽是食客。售卖的是上海常见的菜饭骨头汤,另有小菜与一铁锅大块红烧肉。菜饭可能许多地方都有,不过上海菜饭似乎都招牌为皖南正宗。其实皖北也是常见,我家小时候就时常煮来吃。不过应当是在电饭锅普及之间的年代,可能需要特别的火候。之后已经许多年没有再吃到,若不是在上海重见,这几乎又会是一则被遗忘的生活细节。
不同的是,皖南或者上海菜饭中的菜是切得极细的菜糜,皖北北人性格粗忽,菜饭中菜切大段,极有暄宾夺主的气势。一碗菜饭加一碗骨头汤十元,而一般用来配白饭的大块红烧肉一片五元,各色人等争先恐后自助着挑选红烧肉的肥瘦。我是不分彼此,两样全来,端坐在巷口铁凳上,横刀跨马般夹杂在许多人之中风卷残云。
09. 金家坊22号
方浜中路向西,路南是贻庆街,街南相连横向的金家坊。我以为金家坊左右是老城厢西北隅中最有旧上海气质的一片里弄。
金家坊中也有一档食肆,临街的民间中一张灶只做面条,有现成的各色浇卤。与方浜中路那档不同,面档的食客显然都是住在左右的老街坊,彼此安坐在四人桌前,远不似大路上那般喧哗。
08. 吉祥弄 与 金家坊 路口
金家坊东口路北是吉祥弄,湫隘蜿蜒,几次转折,已经全然不知方向。原路走回金家坊,再折身向西。
金家坊西口与北孔家弄弄口,里弄狭窄却依然在路旁有片菜市。无须远走即可以采买到每日所须,便宜新鲜,这总是老城生活中便捷之处。
再之后,游走的渐无顺序,已经实在无法细致的如地图般记来。金家坊北有木桥街与西马街通方浜中路,西马街隔方浜中路与青莲街相连。金家坊南进北孔家弄,相连东西向孔家弄。孔家弄向东略北折再向东,尽头是松雪街,北有红栏杆街再回金家坊。北折处南向是南孔家弄,出口在老城厢分界南北的复兴东路上。
上海人与陌生人交谈的意愿远没有北方人强烈,即便开口,也只是淡淡几句。不过在上海老城厢中的拍摄,却是我在所有城市里感觉最是轻松的。虽然唐突地拍摄陌生人总不会令人愉快,但是上海人基于上海人的礼貌与隐忍,几乎不会生硬的回避镜头,更是不会因此而恶语相向。这几乎是种纵容,以至于我后来几次直接举相机在惊动被摄者时拍摄,不再做足掩饰,虽然我并不喜欢这样会感觉到摄影师存在的画面,但这确是最简单的方法。
每个城市都有不为外人知的另一面。
10. 翁家弄
孔家弄向西几次盘桓从里弄中到翁家弄,翁家弄名称已经为弄,更是狭窄的岔路便是翁家支弄。街、弄、支弄,老城厢中街名,完整是如此三级。
翁家弄北连金家坊,然后就在左右盘桓,里弄中东走西突,片刻即彻底迷失了方向,直到重见慈修庵。
11. 阜春街
西出方浜中路,北南是大方弄与肇方弄,初至老城厢时走过。肇方弄路旁有档旧书摊,还真有些好书,拣本薄册,《历代咏成都诗选》,女摊主只索价两元,果然旧书当废纸卖。一九四九年初版品相极好的书册,要价八元,我知道她只是想凑个整。觉得人家谋生不易,好心提醒那真不是废纸,回头想想实在有些愚蠢。
12. 曹家街45号
13. 曹家街45号
14. 曹家街48弄
依那日路线,过复兴东路,即是到梦花街所在的老城厢西南隅。
穿仪凤弄,左转进宽仅一人的曹家弄,出在曹家街上。曹家街南北向,南即是那梦花街。
15. 老道前街
那日行走有些匆忙,徐同学好意为引我多见些里弄的缘故。所以今日细细走来,虽然线路还是从大方弄到梦花街,却走到许多那日未扎进的小里弄。比如梦花街北的老道前街。
17. 梦花街13弄
然后梦花街上北转入庄家街,中段东有西仓桥街,向北高家弄,西有高家横弄回庄家街。
回梦花街,又是那日走到尽头处的柳江街,到文庙路上没有向东再过河南南路去老城厢东南隅,而是折回向西。
上午初到老城厢时,还是晴空如洗,公交汽车上的温度计提醒室外气温重回三十度以上。结果未近中午即转多云,下午更是阴多晴少。踅进文庙路北曹市弄,忽见云掩霞光万道,在上海的这几天日子里,天气实在待我不薄,虽然昨日有雨。
18. 静修路
文庙路南半径园弄、学前街已无甚可观。从路北学宫街回到梦花街,穿过梦花街北里弄向北到静修路,草草拍完相机中最后几张胶片,回返。
19. 庄家街
明天九月二十二日,方鸿渐一行五人出发去三闾大学的日子,我也该离开上海了。如今上海不再有去宁波的渡轮,因循旧路,总要有船可坐,托朱同学买到一张去普陀山的船票,转道普陀山再去宁波。
现在的河南南路与复兴东路纵横贯通上海老城厢,以路为界将旧城大约四等分。前天所去以光启南路为轴的一片老城厢,以四分旧城而言,是老城厢的东南。今天在西北。
![]() |
000. 旧仓街 东青莲街 弄口
![]() |
00. 旧仓街 东青莲街 弄口
![]() |
01. 东青莲街
在河南南路福佑路下车,从路旁云居街走进隐匿在繁华大道身后的老城厢。长生街向南是大境路,横贯老城厢西北隅的大境路最是繁华,路旁各色吃食,各色日杂,若是一生只在老城厢中,一路商贾也足可以供给一生所需。北向旧仓街,左转出窄狭的东青莲街是露香园路。露香园路南北向,中分老城厢西北隅的北半城。一侧是鼎沸的菜市,一侧的清冷的工地。那工地在露香园路与大方弄之间,废墟上是我永远也不再见逝去的老城厢。
露春园路的阜春弄折回,是阜春街。上海老城厢中里弄的命名,宽路为街,窄巷为弄。若是里弄相连两街,又无传承的旧名,便以其中之一的某街命名为某弄。阜春弄后阜春街,并非笔误。
![]() |
02. 旧仓街 与 大境路 路口
阜春街几度转折,街口又北出在大境路上,与大境路对侧的旧仓街相连。街口一家面馆,伙计看见我使用的相机,过来请教他新买的数码单反可否拍摄录像。因着这话由聊了起来,听他口音是极熟悉的皖北方言,一问果然,亳州人,我说我们几乎就是同乡。在上海的安徽人实在许多,里弄中的菜贩餐馆,开口总让我有是乡何乡的疑惑。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安徽人即是我熟悉的皖北人极少有背景离乡的,一时彼时人口极少流动,二是以农为主的地域在那时并不艰难。倒是常有外地人去安徽,温州生意人或者扬州手艺人,我们家几十年的老街坊就来自扬州,几十年乡音未改,我始终听不太懂他们和我说些什么。所以,固守者与远游者似乎从来不是因为什么民族或地域性格,只是因为最简单的经济原因罢了。后来我总在想,我们那老俩口极善良的老街坊若是还在扬州,生活一定会比现在要好。他们唯一的儿子娶了那时下放在我们那里的上海知青,现在都定居在上海。只有老俩口在异乡的家里,思念或者被思念。
![]() |
05. 榛岭街
回阜春街,在阜春弄的路口折向榛岭街,出去就是横贯老城厢西北隅正中的方浜中路。榛岭街中许多在自家弄口售卖香烛的小摊,奇怪地图上左右似乎并无寺庙,却在街口方浜中路上看见一进不起眼的小庙。也没有匾额,只是在山门里悬挂的告示上见有“慈修庵”字样,山门中可见建筑应是新建不久,检索得知原庵建于满清同治九年(1870年),旧为黄氏家族家庵,民国六年(1917年)毁于火灾。小小庵堂,居然出售门票十元,售票处在山门里,一尼枯坐其中。想来左右善男信女当是不知慈修庵旧事,若是有知,所托所求之事必不可强难过火灾之重,否则菩萨法力有限,怕是难以遂愿。
![]() |
06. 方浜中路 与 贻庆街 路口
![]() |
07. 方浜中路 与 贻庆街 路口
方浜中路向东,北是狮子街,南是松雪街,两街与河南中路之间,已是高楼。折回,慈修庵前,方浜中间一处转折。转折处,与贻庆弄后巷口有一档食肆——似乎只做午饭,傍晚再见时已经关门闭户——生意极是兴隆,门外摆至贻庆弄后巷中的七八张桌前尽是食客。售卖的是上海常见的菜饭骨头汤,另有小菜与一铁锅大块红烧肉。菜饭可能许多地方都有,不过上海菜饭似乎都招牌为皖南正宗。其实皖北也是常见,我家小时候就时常煮来吃。不过应当是在电饭锅普及之间的年代,可能需要特别的火候。之后已经许多年没有再吃到,若不是在上海重见,这几乎又会是一则被遗忘的生活细节。
不同的是,皖南或者上海菜饭中的菜是切得极细的菜糜,皖北北人性格粗忽,菜饭中菜切大段,极有暄宾夺主的气势。一碗菜饭加一碗骨头汤十元,而一般用来配白饭的大块红烧肉一片五元,各色人等争先恐后自助着挑选红烧肉的肥瘦。我是不分彼此,两样全来,端坐在巷口铁凳上,横刀跨马般夹杂在许多人之中风卷残云。
![]() |
09. 金家坊22号
方浜中路向西,路南是贻庆街,街南相连横向的金家坊。我以为金家坊左右是老城厢西北隅中最有旧上海气质的一片里弄。
金家坊中也有一档食肆,临街的民间中一张灶只做面条,有现成的各色浇卤。与方浜中路那档不同,面档的食客显然都是住在左右的老街坊,彼此安坐在四人桌前,远不似大路上那般喧哗。
![]() |
08. 吉祥弄 与 金家坊 路口
金家坊东口路北是吉祥弄,湫隘蜿蜒,几次转折,已经全然不知方向。原路走回金家坊,再折身向西。
金家坊西口与北孔家弄弄口,里弄狭窄却依然在路旁有片菜市。无须远走即可以采买到每日所须,便宜新鲜,这总是老城生活中便捷之处。
再之后,游走的渐无顺序,已经实在无法细致的如地图般记来。金家坊北有木桥街与西马街通方浜中路,西马街隔方浜中路与青莲街相连。金家坊南进北孔家弄,相连东西向孔家弄。孔家弄向东略北折再向东,尽头是松雪街,北有红栏杆街再回金家坊。北折处南向是南孔家弄,出口在老城厢分界南北的复兴东路上。
上海人与陌生人交谈的意愿远没有北方人强烈,即便开口,也只是淡淡几句。不过在上海老城厢中的拍摄,却是我在所有城市里感觉最是轻松的。虽然唐突地拍摄陌生人总不会令人愉快,但是上海人基于上海人的礼貌与隐忍,几乎不会生硬的回避镜头,更是不会因此而恶语相向。这几乎是种纵容,以至于我后来几次直接举相机在惊动被摄者时拍摄,不再做足掩饰,虽然我并不喜欢这样会感觉到摄影师存在的画面,但这确是最简单的方法。
每个城市都有不为外人知的另一面。
![]() |
10. 翁家弄
孔家弄向西几次盘桓从里弄中到翁家弄,翁家弄名称已经为弄,更是狭窄的岔路便是翁家支弄。街、弄、支弄,老城厢中街名,完整是如此三级。
翁家弄北连金家坊,然后就在左右盘桓,里弄中东走西突,片刻即彻底迷失了方向,直到重见慈修庵。
![]() |
11. 阜春街
西出方浜中路,北南是大方弄与肇方弄,初至老城厢时走过。肇方弄路旁有档旧书摊,还真有些好书,拣本薄册,《历代咏成都诗选》,女摊主只索价两元,果然旧书当废纸卖。一九四九年初版品相极好的书册,要价八元,我知道她只是想凑个整。觉得人家谋生不易,好心提醒那真不是废纸,回头想想实在有些愚蠢。
![]() |
12. 曹家街45号
![]() |
13. 曹家街45号
![]() |
14. 曹家街48弄
依那日路线,过复兴东路,即是到梦花街所在的老城厢西南隅。
穿仪凤弄,左转进宽仅一人的曹家弄,出在曹家街上。曹家街南北向,南即是那梦花街。
![]() |
15. 老道前街
那日行走有些匆忙,徐同学好意为引我多见些里弄的缘故。所以今日细细走来,虽然线路还是从大方弄到梦花街,却走到许多那日未扎进的小里弄。比如梦花街北的老道前街。
![]() |
17. 梦花街13弄
然后梦花街上北转入庄家街,中段东有西仓桥街,向北高家弄,西有高家横弄回庄家街。
回梦花街,又是那日走到尽头处的柳江街,到文庙路上没有向东再过河南南路去老城厢东南隅,而是折回向西。
上午初到老城厢时,还是晴空如洗,公交汽车上的温度计提醒室外气温重回三十度以上。结果未近中午即转多云,下午更是阴多晴少。踅进文庙路北曹市弄,忽见云掩霞光万道,在上海的这几天日子里,天气实在待我不薄,虽然昨日有雨。
![]() |
18. 静修路
文庙路南半径园弄、学前街已无甚可观。从路北学宫街回到梦花街,穿过梦花街北里弄向北到静修路,草草拍完相机中最后几张胶片,回返。
![]() |
19. 庄家街
明天九月二十二日,方鸿渐一行五人出发去三闾大学的日子,我也该离开上海了。如今上海不再有去宁波的渡轮,因循旧路,总要有船可坐,托朱同学买到一张去普陀山的船票,转道普陀山再去宁波。
-
范克里夫大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2-07 14: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