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娱乐
穷人的娱乐
文/曹寇 标签:穷人的娱乐
中国民间故事中田螺姑娘所奉行的妻子之责和螺壳作为永不枯竭的米缸,表现了穷人在性和食物方面的长期匮乏,这与安吉拉·卡特所提供的欧洲故事不谋而合—穷人们依靠虚构的财富和传奇经历挨熬贫苦的一生。
我想先讲一个20多年前听过的故事。
一个人家,兄弟二人,父母早亡,哥嫂对弟弟不好,分家的时候只给了他一粒粟籽。弟弟将粟籽种在地里,日夜照料,粟长大了,结果了,眼看就可以收成了。但这时候飞来一只乌鸦,它开口说它饿极了,希望弟弟能让它吃掉粟。弟弟答应了。吃完粟,乌鸦飞走之前告诉弟弟,半夜的时候它会来找他,叫弟弟一定要等着它。果然,刚过午夜,乌鸦来了,叫弟弟上了它的脊背,并让他闭上眼,要带他去太阳升起的地方。弟弟闭上眼,乌鸦就飞了起来。然后就到了,乌鸦说你睁眼吧。弟弟睁眼一看,到处都是金子。乌鸦说,在太阳升起之前,你可以随便拿这些金子。弟弟拿了一些,又上了乌鸦的脊背回了家,自此成了富人。哥哥看弟弟成了财主,就问弟弟是怎么发财的?弟弟把经过告诉了他。哥哥于是也种了一粒粟籽,日夜照料,也长大结果眼看就要收成了,这时候那只乌鸦再次飞来,哥哥学着弟弟所说的样子一切照办。到了半夜,他也上了乌鸦的脊背,只是他事先准备了许多口袋。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他用金子装满了这些口袋,甚至还脱下衣服当口袋使。因为装这么多金子比较耗时,乌鸦一再催促,他都舍不得离开,还想多带一些金子。后来太阳就要出来了,乌鸦见无法劝离,只好振翅飞走,哥哥被升起的太阳烧死了。
之所以用这么大的篇幅复述这个故事,是为了表达我读完《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之后的第一反应。我的意思是说,在中国也未尝不能找到众多民间故事,如安吉拉.卡特所说那样,“高贵的出身、敌国的财富,也会找到赤裸裸的贫困,里面有极端的幸运与丑陋,聪明与智慧,邪恶与高尚,美貌、魅力和狡诈,也有喧杂过度的事件,暴力的举动,剧烈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故意挑起的纠纷,刻意制造的谜团”。就本人的童年而言,上述这种兄弟故事(又称“老大和老二的故事”)难以计数。只是年深日久,大多遗忘,亦未见有相关书籍收录。这种“老大和老二的故事”在本书中却比比皆是,如《明智的小女孩》、《死人集市》。
和安吉拉.卡特收集的这些故事相似,中国民间故事也大多围绕着家庭伦理展开叙事,探讨人类欲望(包括佛教中的因果)问题。亦如本书一样,其中既有抒情的、血腥的、令人捧腹的,也有粗俗下流的故事。此外,基本也和安吉拉.卡特的结论相同,这些故事多为妇女口述(欧洲索性将这些故事统称为“鹅妈妈的故事”或“老妇人的故事”)。这起码说明一点,在现代文明之前,全世界的穷人们都是通过祖母或母亲角色之口获得精神娱乐的。那是人类彼此绝缘而又在生活方式上息息相通的时代,姑且称之为“文盲时代”。它们的相似性——早在全球化之前就存在的某种一致性,或许可以证实人类世界确实存在一些普世的、基本的东西。
比如这部囊括北极(因纽特)、欧美和亚洲的故事集,不仅收录了一篇来自中国的民间故事《靓妹和疤妹》(刘万章《广州民间故事集》,1929),同时也收录了英格兰吉普赛的《苔衣姑娘》,这两篇时空迥异的民间作品都叙述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核心情节,堪称后者的母本。当然,无论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它们本身就是对民间故事的二次加工(一次加工是指传播中不同讲述者的发挥、补充和扭曲)与文学描述。安吉拉.卡特的态度或立场值得尊重,那就是不作任何删改,立此存照,包括其中的“不雅”和低俗内容一并收录,以免“失去原本的属性,不再忠实地反映日常生活”。
在比较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西方民间故事热衷于灰姑娘式的“高攀”,中国民间故事则热衷于牛郎织女式的“下嫁”。这一升一降别有意味。同为男权社会,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前者表现出的是对权势的顺从和尊重,后者则带有强烈的挑衅和意淫色彩。无论是《七仙女》中的董永还是《田螺姑娘》中的谢端,权势被拟人化为温婉的女性,权势的垂怜暴露了权势的柔软部位,它是可以被这些“农民起义者”攻击的地方。田螺姑娘所奉行的妻子之责和螺壳作为永不枯竭的米缸,恰恰表现了穷人在性和食物方面的长期匮乏。这倒与安吉拉.卡特所提供的欧洲故事又不谋而合——穷人们依靠虚构的财富和传奇经历捱熬贫苦的一生。
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及《三言两拍》,从根子上说都可算是民间故事。虽然由于作者的文案工作过于出众而消解了它们的民间气息,但民间趣味仍依稀保存,民间生活画面至今都显得很鲜活。作为穷人的娱乐,安吉拉.卡特亦指出了民间故事的要害,那就是它们和肥皂剧有着某种血缘关系。不过,当代的穷人依靠肥皂剧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而理应活跃在饭桌茶肆和纳凉之夜的民间故事,则逐渐消亡、被遗忘,这是否说明,寄托穷人的情感、情绪和欲望的精神娱乐,正在被彻底地制度化?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文/曹寇 标签:穷人的娱乐
中国民间故事中田螺姑娘所奉行的妻子之责和螺壳作为永不枯竭的米缸,表现了穷人在性和食物方面的长期匮乏,这与安吉拉·卡特所提供的欧洲故事不谋而合—穷人们依靠虚构的财富和传奇经历挨熬贫苦的一生。
我想先讲一个20多年前听过的故事。
一个人家,兄弟二人,父母早亡,哥嫂对弟弟不好,分家的时候只给了他一粒粟籽。弟弟将粟籽种在地里,日夜照料,粟长大了,结果了,眼看就可以收成了。但这时候飞来一只乌鸦,它开口说它饿极了,希望弟弟能让它吃掉粟。弟弟答应了。吃完粟,乌鸦飞走之前告诉弟弟,半夜的时候它会来找他,叫弟弟一定要等着它。果然,刚过午夜,乌鸦来了,叫弟弟上了它的脊背,并让他闭上眼,要带他去太阳升起的地方。弟弟闭上眼,乌鸦就飞了起来。然后就到了,乌鸦说你睁眼吧。弟弟睁眼一看,到处都是金子。乌鸦说,在太阳升起之前,你可以随便拿这些金子。弟弟拿了一些,又上了乌鸦的脊背回了家,自此成了富人。哥哥看弟弟成了财主,就问弟弟是怎么发财的?弟弟把经过告诉了他。哥哥于是也种了一粒粟籽,日夜照料,也长大结果眼看就要收成了,这时候那只乌鸦再次飞来,哥哥学着弟弟所说的样子一切照办。到了半夜,他也上了乌鸦的脊背,只是他事先准备了许多口袋。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他用金子装满了这些口袋,甚至还脱下衣服当口袋使。因为装这么多金子比较耗时,乌鸦一再催促,他都舍不得离开,还想多带一些金子。后来太阳就要出来了,乌鸦见无法劝离,只好振翅飞走,哥哥被升起的太阳烧死了。
之所以用这么大的篇幅复述这个故事,是为了表达我读完《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之后的第一反应。我的意思是说,在中国也未尝不能找到众多民间故事,如安吉拉.卡特所说那样,“高贵的出身、敌国的财富,也会找到赤裸裸的贫困,里面有极端的幸运与丑陋,聪明与智慧,邪恶与高尚,美貌、魅力和狡诈,也有喧杂过度的事件,暴力的举动,剧烈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故意挑起的纠纷,刻意制造的谜团”。就本人的童年而言,上述这种兄弟故事(又称“老大和老二的故事”)难以计数。只是年深日久,大多遗忘,亦未见有相关书籍收录。这种“老大和老二的故事”在本书中却比比皆是,如《明智的小女孩》、《死人集市》。
和安吉拉.卡特收集的这些故事相似,中国民间故事也大多围绕着家庭伦理展开叙事,探讨人类欲望(包括佛教中的因果)问题。亦如本书一样,其中既有抒情的、血腥的、令人捧腹的,也有粗俗下流的故事。此外,基本也和安吉拉.卡特的结论相同,这些故事多为妇女口述(欧洲索性将这些故事统称为“鹅妈妈的故事”或“老妇人的故事”)。这起码说明一点,在现代文明之前,全世界的穷人们都是通过祖母或母亲角色之口获得精神娱乐的。那是人类彼此绝缘而又在生活方式上息息相通的时代,姑且称之为“文盲时代”。它们的相似性——早在全球化之前就存在的某种一致性,或许可以证实人类世界确实存在一些普世的、基本的东西。
比如这部囊括北极(因纽特)、欧美和亚洲的故事集,不仅收录了一篇来自中国的民间故事《靓妹和疤妹》(刘万章《广州民间故事集》,1929),同时也收录了英格兰吉普赛的《苔衣姑娘》,这两篇时空迥异的民间作品都叙述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核心情节,堪称后者的母本。当然,无论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它们本身就是对民间故事的二次加工(一次加工是指传播中不同讲述者的发挥、补充和扭曲)与文学描述。安吉拉.卡特的态度或立场值得尊重,那就是不作任何删改,立此存照,包括其中的“不雅”和低俗内容一并收录,以免“失去原本的属性,不再忠实地反映日常生活”。
在比较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西方民间故事热衷于灰姑娘式的“高攀”,中国民间故事则热衷于牛郎织女式的“下嫁”。这一升一降别有意味。同为男权社会,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前者表现出的是对权势的顺从和尊重,后者则带有强烈的挑衅和意淫色彩。无论是《七仙女》中的董永还是《田螺姑娘》中的谢端,权势被拟人化为温婉的女性,权势的垂怜暴露了权势的柔软部位,它是可以被这些“农民起义者”攻击的地方。田螺姑娘所奉行的妻子之责和螺壳作为永不枯竭的米缸,恰恰表现了穷人在性和食物方面的长期匮乏。这倒与安吉拉.卡特所提供的欧洲故事又不谋而合——穷人们依靠虚构的财富和传奇经历捱熬贫苦的一生。
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及《三言两拍》,从根子上说都可算是民间故事。虽然由于作者的文案工作过于出众而消解了它们的民间气息,但民间趣味仍依稀保存,民间生活画面至今都显得很鲜活。作为穷人的娱乐,安吉拉.卡特亦指出了民间故事的要害,那就是它们和肥皂剧有着某种血缘关系。不过,当代的穷人依靠肥皂剧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而理应活跃在饭桌茶肆和纳凉之夜的民间故事,则逐渐消亡、被遗忘,这是否说明,寄托穷人的情感、情绪和欲望的精神娱乐,正在被彻底地制度化?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
弔魂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9 18:22:2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6-03 11:14:33
-
薛小愉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09 09:06:10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08 20:52:08
-
yizhipangzi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08 20: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