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终于看过托翁的书了。
《复活》这本书,越看越有深沉的感触,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越奏越明、越写越融合的语句中得到高度统一。
本书的主线是一位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自我赎罪以致重生的过程。他的赎罪过程看起来是清晰的:参加陪审团---偶遇当年诱奸对象(现堕落成妓女,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受审判)---自我震撼---决定拯救她---在拯救的过程中逐渐认清社会的本质(在于土地)和人性的丑恶(在于旧制度)---帮助其他囚犯---明晰自己未来之路。但实际上,故事的脉络绝不是单线式那么简单。读者会发现:作为引子的上述妓女(玛丝洛娃)在本篇故事中起的作用是若隐若现的,而社会制度的丑恶却无所不在。在此不多谈。
标题“复活”,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一种是主角的复活。慢慢地,他的青年时代的纯真思想复活了,对土地公有制的实践之心复活了,他对人的本质的爱复活了(见结尾);但同时,作者也在不断灌输给读者一条复活之路:就是这个众人隐隐约约感觉到“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的制度必须得到强有力的改变,回溯到我们之前美好的精神家园,一种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天地——而这条路也需要上帝的指引。
托尔斯泰对复活之路的定义,是否正确有待商榷。人们对普遍之间的友、爱是无异议的,然而问题在于是怎样去爱,怎样去改变丑恶;特别是宗教之爱的说教在结尾有着过于集中的体现,托翁又将故事过早中断,令人稍觉遗憾;然而本书中连绵无尽的的启示力量,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是中国人)来说,宗教色彩并不感觉突出,反而是极大的宽慰,具有特殊的正面意义:这是因为托尔斯泰最终将所有人还原到一个真正的”人“身上,聂赫留朵夫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托翁虽然将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最终总结成信仰宗教之路,但每个读者反而从中得到如何做到友善、真诚和爱的最明晰的启示(且不一定会走向宗教)。在这一点上,完全切合本书的主题。
同时,托翁特别将“高贵"人阴险的一面、普通人”狡黠“的一面、革命者“残酷”的一面从极为直接的角度描绘出来(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官到底在出庭前后想什么?警官们到底怎样对待奄奄一息的犯人?革命者中间的腐蚀势力);将细致的众人神态一一展现(贵妇人对聂赫留朵夫的扭捏作态、囚犯脸上居然有着一只巨大的跳蚤;头倒在粪汤里熟睡的男孩);又将评论不时点出(即书中不时出现的评价式语言,有时分不清是聂赫留朵夫的还是托尔斯泰本人的),解释它们的成因,微妙地点出什么是应该和什么是不应该的——这些手法是值得每位读者学习和借鉴的。因为这是真实的生活观察,是一位伟大作家将生活中难以描述而又真切感到的那些千姿百态展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
加之托尔斯泰将极端的对比(“上”流社会和下“贱”社会)普遍显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并不感觉太戏剧化(毕竟这种社会的分化是古而有之的,太常见而太容易忽略);而将重点放在这种社会中的“边缘”人的心理斗争上(比如聂赫留朵夫为何想到并最终真正实现了从贵族回归到人民),对这些人的心理描写(外象如何影响到内心)把握得细致入微。是的,为什么能最终回到人民中间?这是留给每个读者的思索。传神的心理描写是本书之所以能打动读者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是需要细细咀嚼的,特别是在它的中段部分,需要读者不断领悟。不是反思它的情节,而是在自然铺开的广袤社会里慢慢体会社会和人的真谛。一个个登场的人物上台又下台,而作为主角在犹豫和思考中渐渐成熟和复活;你也许可以不去记住每位角色的一言一行,但那些启示很可能会最终定格在你的心中,形成强大的道义震撼。
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才会去理解,托尔斯泰为何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阅读版本为
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汝龙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84
页数: 624
定价: 1.85
统一书号: 10019-591
《复活》这本书,越看越有深沉的感触,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越奏越明、越写越融合的语句中得到高度统一。
本书的主线是一位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自我赎罪以致重生的过程。他的赎罪过程看起来是清晰的:参加陪审团---偶遇当年诱奸对象(现堕落成妓女,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受审判)---自我震撼---决定拯救她---在拯救的过程中逐渐认清社会的本质(在于土地)和人性的丑恶(在于旧制度)---帮助其他囚犯---明晰自己未来之路。但实际上,故事的脉络绝不是单线式那么简单。读者会发现:作为引子的上述妓女(玛丝洛娃)在本篇故事中起的作用是若隐若现的,而社会制度的丑恶却无所不在。在此不多谈。
标题“复活”,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一种是主角的复活。慢慢地,他的青年时代的纯真思想复活了,对土地公有制的实践之心复活了,他对人的本质的爱复活了(见结尾);但同时,作者也在不断灌输给读者一条复活之路:就是这个众人隐隐约约感觉到“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的制度必须得到强有力的改变,回溯到我们之前美好的精神家园,一种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天地——而这条路也需要上帝的指引。
托尔斯泰对复活之路的定义,是否正确有待商榷。人们对普遍之间的友、爱是无异议的,然而问题在于是怎样去爱,怎样去改变丑恶;特别是宗教之爱的说教在结尾有着过于集中的体现,托翁又将故事过早中断,令人稍觉遗憾;然而本书中连绵无尽的的启示力量,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是中国人)来说,宗教色彩并不感觉突出,反而是极大的宽慰,具有特殊的正面意义:这是因为托尔斯泰最终将所有人还原到一个真正的”人“身上,聂赫留朵夫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托翁虽然将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最终总结成信仰宗教之路,但每个读者反而从中得到如何做到友善、真诚和爱的最明晰的启示(且不一定会走向宗教)。在这一点上,完全切合本书的主题。
同时,托翁特别将“高贵"人阴险的一面、普通人”狡黠“的一面、革命者“残酷”的一面从极为直接的角度描绘出来(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官到底在出庭前后想什么?警官们到底怎样对待奄奄一息的犯人?革命者中间的腐蚀势力);将细致的众人神态一一展现(贵妇人对聂赫留朵夫的扭捏作态、囚犯脸上居然有着一只巨大的跳蚤;头倒在粪汤里熟睡的男孩);又将评论不时点出(即书中不时出现的评价式语言,有时分不清是聂赫留朵夫的还是托尔斯泰本人的),解释它们的成因,微妙地点出什么是应该和什么是不应该的——这些手法是值得每位读者学习和借鉴的。因为这是真实的生活观察,是一位伟大作家将生活中难以描述而又真切感到的那些千姿百态展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
加之托尔斯泰将极端的对比(“上”流社会和下“贱”社会)普遍显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并不感觉太戏剧化(毕竟这种社会的分化是古而有之的,太常见而太容易忽略);而将重点放在这种社会中的“边缘”人的心理斗争上(比如聂赫留朵夫为何想到并最终真正实现了从贵族回归到人民),对这些人的心理描写(外象如何影响到内心)把握得细致入微。是的,为什么能最终回到人民中间?这是留给每个读者的思索。传神的心理描写是本书之所以能打动读者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是需要细细咀嚼的,特别是在它的中段部分,需要读者不断领悟。不是反思它的情节,而是在自然铺开的广袤社会里慢慢体会社会和人的真谛。一个个登场的人物上台又下台,而作为主角在犹豫和思考中渐渐成熟和复活;你也许可以不去记住每位角色的一言一行,但那些启示很可能会最终定格在你的心中,形成强大的道义震撼。
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才会去理解,托尔斯泰为何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阅读版本为
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汝龙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84
页数: 624
定价: 1.85
统一书号: 10019-591
![]() |
复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