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贵州篇]
文/迦南/12.2.8
04年,15岁的我在云南艺术剧院参加一场合唱艺术比赛。排练时,突然听到走廊里一阵质朴民歌。几个少女,裸着脚,上穿无领大襟衣,下着青布百褶裙,光着的脚上戴着铃铛,乌黑发髻上别着土银饰物。没有任何的伴奏和指挥,那歌声原始而有张力。粗犷山野的民风不加任何的修饰,扑面而来。我少年的心上被这样原生的华丽天籁惊了一番,像是空旷荒原投下了一束光影,像是某种隐藏的天性得到了共鸣,自此对贵州这个地方有了浓烈的第一印象。8年后,我已不再是15岁少女,却常忆起侗族少女们那惊艳一瞬,美的大方凛冽,生机盎然。
从重庆直往南走,一路山地起伏,阴雨连绵,喀斯特地貌裸露的残丘和孤峰开始映入眼帘,这些因气候变化和地表水流侵蚀造就的特殊地形,静静的躺在这里,成为大地沧海桑田,自然巨变的见证。偶有梯田草垛横在凸起的石头山间,清一色的白墙灰瓦民居零星分布,水牛在刚刚注水的田地里懒洋洋趴着,一幅典型南方田间耕作的画面,像是从古诗中刚走出来。再想想北方广阔平原上,集体化大操作的田间地头,早已丧失传统农耕的美感,倒是在这自古偏僻的黔地边上,看到了旧时之事。
车往黔东南凯里苗侗族自治州的方向一路开去,路途比我想象的好走些。过去入黔为官,多有在路上耽误三四个月,如今高速公路网罩下的各地浑然一体,打破了神秘界限,现代性的生活渗入古老大地,也不知是喜是忧。匆忙路过遵义,偌大的广告牌上写着“会议之都,红色圣地”,我心里暗笑,倒不如打一张遵义羊肉粉的吃货牌填饱众人胃口。过了贵阳,便离凯里不远了。我一向对景点胜地并不心动,人们按照自己意愿打制的机械流水线,远不如黔东南那些封闭小县令人兴奋。它们是在寂静中保留自身原初特色的琥珀,在时间变换的潮海中,依然可见鲜明特色,并自给自足,不论外界如何动荡,总有安然处之的劳作习俗得以延续生活。贵州山区多贫困地,但凯里市区干净清爽。找到一家正宗苗家酸汤鱼,才暖了暖奔波一天的身体。
清晨的山道上,隐隐约约看到当地女人特殊的打扮,在阴湿的天气里显得格外发亮。她们无论高矮美丑,一律在梳的极为精致的发髻上戴一朵美艳大花,后脑勺上别着一把发梳。她们闲走在路上,捆着柴火,挑着担,却有种神秘活力的美丽而区别自外人。苗寨建的错落有致,沿着山势,一层一层,显示生活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一木一屋,传递族群千年生活的感知,有一种秩序的震撼,因千百年来不被打扰的内发力而充满灵性。
这一点尤其是在我走进了郎德上寨后,最大的感受。在那里,“民族风情”这四个字没有成为被媚化和奴化的对象,而就是在点滴日常之中。寨子中央有一个大芦笙场,地面用鹅卵石铺就,南上方设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当年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 盔、铁炮等战斗武器,凸显苗人旧时的彪悍英勇。看到外人来的多,寨内各家老少齐聚在芦笙场,为大家表演歌舞。少女妇人自然打扮艳丽,但最吸引人的反而是族内老人,他们沉静安详的面容看不出风吹草动,但单坐在那里,就犹如一部古书,耐人寻味。一会村里诸位德高望重的老年男子身着蓝黑粗布长衫,拿着特有的长芦笙站成一排,开始自己的表演。他们的白发与肃穆的表情在风里凝固,与欢快的曲调相配,有种说不出的奇异感受。也许世间岁月,莫不都在短暂的一曲过后,才恍惚不已。
寨子里,随便一个苗族妇人篮筐内的手工刺绣,都有种令人毛孔张开的色彩搭配。一针一线勾勒的图案带有织者自己的体温与想象,那质感绝不是机械化大生产里时装呆板的表情。我跟着一个苗家少妇去了家中,木质的楼梯踩在上头咯吱吱响,昏暗的光线里,我看到她卸去重重的演出服,换上平日劳作的打扮,只剩下手腕上的银镯亮亮发光。几天来,在花好月圆的世俗节日里,翻越重重的山岭,此刻,周遭都是陌生的气味,我也与一切过往没有联系。时空带走心里多余的碎屑,让我坐在这偏僻苗寨中,只为几块手工刺绣心欢不已。
随后经过了黔西南的安顺一带,黄昏时,走到了黄果树村,整个村子正在拆迁,我们在一片废墟之中,找了一条小路免费溜进瀑布景区内,但风光并无特别。倒是村口那家显然有些年岁的天主教堂令我心生温暖。山野凋敝之地,信仰的光照笼罩其中,令我这个游人感到如沐春风。
离开贵州时,在几个贫穷小县里慢速行驶了大半天,像是个好日子,沿途红白喜事筵席不断。山峦间的冻松远远望去,洁白一片。也许一些年后,我会在这祥和久远的地方生活。清晨在山中游荡,下午在集市采购。与仁厚男子生儿育女,煮饭洗衣。如果这是美好的梦,就让我流连片刻。
在快要踏入四川地界的时候,我脑海里再次回放着15岁时偶然听到的侗族民歌。也许歌词在说,春光易虚度,不如早早相逢。
迦南.
清冷之夜 于杨凌
04年,15岁的我在云南艺术剧院参加一场合唱艺术比赛。排练时,突然听到走廊里一阵质朴民歌。几个少女,裸着脚,上穿无领大襟衣,下着青布百褶裙,光着的脚上戴着铃铛,乌黑发髻上别着土银饰物。没有任何的伴奏和指挥,那歌声原始而有张力。粗犷山野的民风不加任何的修饰,扑面而来。我少年的心上被这样原生的华丽天籁惊了一番,像是空旷荒原投下了一束光影,像是某种隐藏的天性得到了共鸣,自此对贵州这个地方有了浓烈的第一印象。8年后,我已不再是15岁少女,却常忆起侗族少女们那惊艳一瞬,美的大方凛冽,生机盎然。
从重庆直往南走,一路山地起伏,阴雨连绵,喀斯特地貌裸露的残丘和孤峰开始映入眼帘,这些因气候变化和地表水流侵蚀造就的特殊地形,静静的躺在这里,成为大地沧海桑田,自然巨变的见证。偶有梯田草垛横在凸起的石头山间,清一色的白墙灰瓦民居零星分布,水牛在刚刚注水的田地里懒洋洋趴着,一幅典型南方田间耕作的画面,像是从古诗中刚走出来。再想想北方广阔平原上,集体化大操作的田间地头,早已丧失传统农耕的美感,倒是在这自古偏僻的黔地边上,看到了旧时之事。
车往黔东南凯里苗侗族自治州的方向一路开去,路途比我想象的好走些。过去入黔为官,多有在路上耽误三四个月,如今高速公路网罩下的各地浑然一体,打破了神秘界限,现代性的生活渗入古老大地,也不知是喜是忧。匆忙路过遵义,偌大的广告牌上写着“会议之都,红色圣地”,我心里暗笑,倒不如打一张遵义羊肉粉的吃货牌填饱众人胃口。过了贵阳,便离凯里不远了。我一向对景点胜地并不心动,人们按照自己意愿打制的机械流水线,远不如黔东南那些封闭小县令人兴奋。它们是在寂静中保留自身原初特色的琥珀,在时间变换的潮海中,依然可见鲜明特色,并自给自足,不论外界如何动荡,总有安然处之的劳作习俗得以延续生活。贵州山区多贫困地,但凯里市区干净清爽。找到一家正宗苗家酸汤鱼,才暖了暖奔波一天的身体。
清晨的山道上,隐隐约约看到当地女人特殊的打扮,在阴湿的天气里显得格外发亮。她们无论高矮美丑,一律在梳的极为精致的发髻上戴一朵美艳大花,后脑勺上别着一把发梳。她们闲走在路上,捆着柴火,挑着担,却有种神秘活力的美丽而区别自外人。苗寨建的错落有致,沿着山势,一层一层,显示生活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一木一屋,传递族群千年生活的感知,有一种秩序的震撼,因千百年来不被打扰的内发力而充满灵性。
这一点尤其是在我走进了郎德上寨后,最大的感受。在那里,“民族风情”这四个字没有成为被媚化和奴化的对象,而就是在点滴日常之中。寨子中央有一个大芦笙场,地面用鹅卵石铺就,南上方设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当年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 盔、铁炮等战斗武器,凸显苗人旧时的彪悍英勇。看到外人来的多,寨内各家老少齐聚在芦笙场,为大家表演歌舞。少女妇人自然打扮艳丽,但最吸引人的反而是族内老人,他们沉静安详的面容看不出风吹草动,但单坐在那里,就犹如一部古书,耐人寻味。一会村里诸位德高望重的老年男子身着蓝黑粗布长衫,拿着特有的长芦笙站成一排,开始自己的表演。他们的白发与肃穆的表情在风里凝固,与欢快的曲调相配,有种说不出的奇异感受。也许世间岁月,莫不都在短暂的一曲过后,才恍惚不已。
寨子里,随便一个苗族妇人篮筐内的手工刺绣,都有种令人毛孔张开的色彩搭配。一针一线勾勒的图案带有织者自己的体温与想象,那质感绝不是机械化大生产里时装呆板的表情。我跟着一个苗家少妇去了家中,木质的楼梯踩在上头咯吱吱响,昏暗的光线里,我看到她卸去重重的演出服,换上平日劳作的打扮,只剩下手腕上的银镯亮亮发光。几天来,在花好月圆的世俗节日里,翻越重重的山岭,此刻,周遭都是陌生的气味,我也与一切过往没有联系。时空带走心里多余的碎屑,让我坐在这偏僻苗寨中,只为几块手工刺绣心欢不已。
随后经过了黔西南的安顺一带,黄昏时,走到了黄果树村,整个村子正在拆迁,我们在一片废墟之中,找了一条小路免费溜进瀑布景区内,但风光并无特别。倒是村口那家显然有些年岁的天主教堂令我心生温暖。山野凋敝之地,信仰的光照笼罩其中,令我这个游人感到如沐春风。
离开贵州时,在几个贫穷小县里慢速行驶了大半天,像是个好日子,沿途红白喜事筵席不断。山峦间的冻松远远望去,洁白一片。也许一些年后,我会在这祥和久远的地方生活。清晨在山中游荡,下午在集市采购。与仁厚男子生儿育女,煮饭洗衣。如果这是美好的梦,就让我流连片刻。
在快要踏入四川地界的时候,我脑海里再次回放着15岁时偶然听到的侗族民歌。也许歌词在说,春光易虚度,不如早早相逢。
迦南.
清冷之夜 于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