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只甲虫般死去 — 怀念辛波斯卡
2月1日,波兰诗人辛波斯卡逝世。尽管已是88岁高龄,可对于她的读者而言,这一噩耗还是来得太早了。
诗人患的是肺癌,这多半跟她长期吸烟有关。手头上这本她最新诗集的封面,用的就是她生前一张吞云吐雾的照片。照片里,诗人正面坐在桌旁,头微仰,胸前摆着一杯咖啡。双肘搁在桌上,右手夹着一根雪茄。闭目浅笑的神情,在清秀面容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夺人眼目。
在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辛波斯卡几乎不被外国读者所知晓。之后,尽管诗名远播,可她依然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方式,住在克拉科夫市一间三间室的公寓里,很少抛头露面。“我不敢想象哪个作家不会为自己争取安静 …诗歌不是诞生在嘈杂的人群里或公车上。必须有四面墙,同时还得保证电话铃不会响起。写作就是这个样子。”
她的诗少而精,平均一年只写六七首。在荣获诺奖之时,她的诗歌总量不到两百来首,篇幅都不长,少则六七行,多也不过四页。诺奖之后,只发表了两本薄薄的诗集,不过六十来首。其实,她也写了不少,只是她对诗歌的要求很高,“我房间里有垃圾箱的。晚上写好的诗,早上读一读,并不是每首诗都能活下来的。”在她那里,少即是多;她是以质取胜的诗人。
她的一支生花妙笔为她赢得了“诗坛莫扎特”、“诗歌界的嘉宝”、“波兰精神的卫护者”等美名。面对这些赞誉,她似乎总能做到心如止水。她拒绝诗歌大师的冠冕;在复杂的世界面前,诗人总感叹自己的无知。“‘不知道’是我最喜欢的词语。”这是无知者的智慧之言,也是有知者的警醒之言。正是这种清醒的自识,让她对世界时时充满着好奇,“小时候,没什么让我觉得好奇;现在,什么都让我觉得好奇。”
这些天来,媒体上随处可见对她的悼念之辞。面对这种情形,倘若诗人有灵,不知她会作何反应?我想以她一贯低调谦逊的作风,大概是嗔怪多于感激。她断然不希望看到这个世界会因自己的离去而受到扰动。她曾为一只甲虫—— 死了的 —— 写过一首诗:
俯视
一只死甲虫躺在乡间的路上。
肚皮朝上,三双腿仔细地折好。
看不到死后的混乱,但见整洁与秩序。
景象中等可畏,
范围仅系局部:自针茅到薄荷。
悲伤并未蔓延。
天空深蓝。
似乎为了我们的安宁,
它们的死亡显得格外浅陋,
动物不说已逝,只说死亡,
我们情愿相信它们失去的感情和世界要少
我们估计它们离开后的世界不会那么悲怆
它们温驯的魂灵不会让我们魂牵梦萦
它们尊重距离,
各知其位。
路上的这只死甲虫,
正在阳光下闪耀,无人为之悼念。
我们不过是瞟上一眼:
仿佛它不曾发生过什么要事。
仿佛要事只跟我们有关。
只跟我们的生死亡有关,
我们的死亡拥有被强制的特权。
尾句“被强制的特权”(enforced priority)是一悖语。跟落寞的甲虫相比,亡人被生人悼念,这是作为人的特权。但同时,悼念只能由生人操办,未必发自亡人的心愿,因此又可以说是生人强加在亡人身上的。在甲虫之死的寂然与人死后的喧闹之间,诗人是宁取前者的。
那就让我们遂了她的心愿吧!既然她已选择在睡梦中悄然离开这个世界,那我们就不要用过多的叹息和泪水,坏了她独自上路的心情。尽管此时此刻,我很想对她说一句:感谢你—— 辛波斯卡—— 来到我们中间,祝你一路走好!
by Maylord.
诗人患的是肺癌,这多半跟她长期吸烟有关。手头上这本她最新诗集的封面,用的就是她生前一张吞云吐雾的照片。照片里,诗人正面坐在桌旁,头微仰,胸前摆着一杯咖啡。双肘搁在桌上,右手夹着一根雪茄。闭目浅笑的神情,在清秀面容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夺人眼目。
在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辛波斯卡几乎不被外国读者所知晓。之后,尽管诗名远播,可她依然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方式,住在克拉科夫市一间三间室的公寓里,很少抛头露面。“我不敢想象哪个作家不会为自己争取安静 …诗歌不是诞生在嘈杂的人群里或公车上。必须有四面墙,同时还得保证电话铃不会响起。写作就是这个样子。”
她的诗少而精,平均一年只写六七首。在荣获诺奖之时,她的诗歌总量不到两百来首,篇幅都不长,少则六七行,多也不过四页。诺奖之后,只发表了两本薄薄的诗集,不过六十来首。其实,她也写了不少,只是她对诗歌的要求很高,“我房间里有垃圾箱的。晚上写好的诗,早上读一读,并不是每首诗都能活下来的。”在她那里,少即是多;她是以质取胜的诗人。
她的一支生花妙笔为她赢得了“诗坛莫扎特”、“诗歌界的嘉宝”、“波兰精神的卫护者”等美名。面对这些赞誉,她似乎总能做到心如止水。她拒绝诗歌大师的冠冕;在复杂的世界面前,诗人总感叹自己的无知。“‘不知道’是我最喜欢的词语。”这是无知者的智慧之言,也是有知者的警醒之言。正是这种清醒的自识,让她对世界时时充满着好奇,“小时候,没什么让我觉得好奇;现在,什么都让我觉得好奇。”
这些天来,媒体上随处可见对她的悼念之辞。面对这种情形,倘若诗人有灵,不知她会作何反应?我想以她一贯低调谦逊的作风,大概是嗔怪多于感激。她断然不希望看到这个世界会因自己的离去而受到扰动。她曾为一只甲虫—— 死了的 —— 写过一首诗:
俯视
一只死甲虫躺在乡间的路上。
肚皮朝上,三双腿仔细地折好。
看不到死后的混乱,但见整洁与秩序。
景象中等可畏,
范围仅系局部:自针茅到薄荷。
悲伤并未蔓延。
天空深蓝。
似乎为了我们的安宁,
它们的死亡显得格外浅陋,
动物不说已逝,只说死亡,
我们情愿相信它们失去的感情和世界要少
我们估计它们离开后的世界不会那么悲怆
它们温驯的魂灵不会让我们魂牵梦萦
它们尊重距离,
各知其位。
路上的这只死甲虫,
正在阳光下闪耀,无人为之悼念。
我们不过是瞟上一眼:
仿佛它不曾发生过什么要事。
仿佛要事只跟我们有关。
只跟我们的生死亡有关,
我们的死亡拥有被强制的特权。
尾句“被强制的特权”(enforced priority)是一悖语。跟落寞的甲虫相比,亡人被生人悼念,这是作为人的特权。但同时,悼念只能由生人操办,未必发自亡人的心愿,因此又可以说是生人强加在亡人身上的。在甲虫之死的寂然与人死后的喧闹之间,诗人是宁取前者的。
那就让我们遂了她的心愿吧!既然她已选择在睡梦中悄然离开这个世界,那我们就不要用过多的叹息和泪水,坏了她独自上路的心情。尽管此时此刻,我很想对她说一句:感谢你—— 辛波斯卡—— 来到我们中间,祝你一路走好!
by May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