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哼哈嘿
朋友让我用QQ替他代发一条信息,我敲完句子给他过目,他说道:“不行,你这语气太严肃了。”我立刻有所意会,每句加上些感叹词“嗯”“哈”“噶”—成都话的标志性感叹词,嘿,句子一下变了模样。他说了句“要得”,我才按下了回车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短信也变成了一套“哼哼哈嘿”的武术,若是除掉这些语气词,往往让对方觉得发信人死板生硬,不可亲近。成都话里的“哈”字,更像套近乎,装和蔼的万灵药。我厌恶极了平日里这样的用词,自己本是不易接近的人,佯装和蔼,傻到了极点。
前些日子有一阵关于方言多样性的讨论,窃以为这样的反思太必要,太迫切。仔细观察现代青年的用语特征,便会发现大多数八零九零后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普通话教育的影响下,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学生的方言使用也深受影响,方言中的精髓也往往流失。以成都话为例,“地钻钻儿”“风车车儿”“瓜迷日眼”这些绘声绘色的词语被看作“土”、“俗”、“不雅”。语言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皆因为语言所承载的身份认知让人觉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有了等级。李伯清的散打,凤姐的小品都是成都话的精髓,他们在台上说得有板有眼,有盐有味,一股子市井气息,其实不俗,反而好听。现代青年说的方言,大多是被“普通化”后的方言,没了灵活多变的形容词、叠声词,倒只剩下个“哼哼哈嘿”的语气词。大学里的乐事便是和室友热火朝天的讨论各自的方言,几十年后,若是方言继续沙化,恐怕大家讨论的也只剩“哼哼哈嘿”。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的书面用语深受应试作文与标语式口号毒害,毫无文采可言。对于古文的使用,更是呈现完全的断裂。平日里交流,也都是没盐没味的口水话,风雅的谈吐,真是难遇。
曾有幸听一位老学者用楚语吟诵楚辞,中气浑厚,宛转悠长,余音绕梁不绝,只可惜如今鲜有人通晓古语,我们也无机会领略古诗词朗诵的音韵美。
几十年后,希望我们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傻啦吧唧的“哼哼哈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短信也变成了一套“哼哼哈嘿”的武术,若是除掉这些语气词,往往让对方觉得发信人死板生硬,不可亲近。成都话里的“哈”字,更像套近乎,装和蔼的万灵药。我厌恶极了平日里这样的用词,自己本是不易接近的人,佯装和蔼,傻到了极点。
前些日子有一阵关于方言多样性的讨论,窃以为这样的反思太必要,太迫切。仔细观察现代青年的用语特征,便会发现大多数八零九零后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普通话教育的影响下,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学生的方言使用也深受影响,方言中的精髓也往往流失。以成都话为例,“地钻钻儿”“风车车儿”“瓜迷日眼”这些绘声绘色的词语被看作“土”、“俗”、“不雅”。语言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皆因为语言所承载的身份认知让人觉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有了等级。李伯清的散打,凤姐的小品都是成都话的精髓,他们在台上说得有板有眼,有盐有味,一股子市井气息,其实不俗,反而好听。现代青年说的方言,大多是被“普通化”后的方言,没了灵活多变的形容词、叠声词,倒只剩下个“哼哼哈嘿”的语气词。大学里的乐事便是和室友热火朝天的讨论各自的方言,几十年后,若是方言继续沙化,恐怕大家讨论的也只剩“哼哼哈嘿”。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的书面用语深受应试作文与标语式口号毒害,毫无文采可言。对于古文的使用,更是呈现完全的断裂。平日里交流,也都是没盐没味的口水话,风雅的谈吐,真是难遇。
曾有幸听一位老学者用楚语吟诵楚辞,中气浑厚,宛转悠长,余音绕梁不绝,只可惜如今鲜有人通晓古语,我们也无机会领略古诗词朗诵的音韵美。
几十年后,希望我们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傻啦吧唧的“哼哼哈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