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蔓延水无清
江河日下,概是江河被“月”照到。
《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帝“海上升明月”的诗谜被徐阶张居正等人一番解读,“明月无日”,歪打正着地被记了下来。
政坛的叵测,终于在微博盛行的时代,都摆到台面上来,平民不再倚赖口耳相传,讯息的海量出现,使得各类信息互相验证成为可能,然而对于“真相”的追逐,终于不再被现今的媒体拿来用作自我标榜的噱头。被刊发出的文字,在舆论控制严苛的环境中,不容真相,一是靠新闻吃饭的人知真相而不可言,一是自认知了真相到处讹传,另有极少数在当时的环境看来极有信服力的言辞,思考范式,被采访人群的位置等,在事后有进一步的消息出现再斟酌细揣摩时,仍不免诸多漏洞。
这并不是讲媒体将一无是处,恰恰是个人思维能力极好,处理信息能力、判断能力(能对所获得的消息做出质疑,并能通过网式验证合理相信)极佳,有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和对社会的了解度能够与海量信息进行对抗的人,他们的文字,尽管会因时事的限制而受限,但起码在思维领域保持了开放的心态,不惧推翻自身获取的讯息,而又不是盲目跟风(一个人凭借自身的逻辑思维、知识储备、社会经验的量度对海量讯息做出了一个判断,即令是和一个盲目跟风的人得出的结论相同,后者也完全没有沾沾自喜的必要,这样的射幸行为,来得快,去得快,难长存于一个人的生命河流中),才可能慢慢形成自身的中坚力量,不被剥夺。在与信息对峙时,即使不能压制流言,也不致被流言压垮自身的判断力。
而最可怕的是跳梁的人。
很多人讲文人是没有骨气的,大约是因为文人们大都善书写所见所感,公诸于世的机会也明显多于其他类型的人群,要说琢磨,一个政客的城府恐要远胜于一群文人的算盘,这些政客才不会把他们的城府见于书纸。但这也不是要为文人们正名。文人大都缺乏独立性,拈来念去,里尔克、卢梭这样的人群的依附性心理,和国内的文人的缺乏独立性,是否会有质上的不同,我想不明白,或许一直想不明白。不过里尔克卢梭这类人毕竟留下了很高端的精神财富供后人享用,尽管他们身上有很多特点为人诟病,尤其卢梭。
微博里涌现出一批人,正在借着动荡搬出自己的所谓论文、学术著作,蝇营狗苟,不免想起夏栩说到某文学权贵借权力而强压某地域书店定量卖其“著作”的成人行为,诸如此类,自摑颜面。
这是一滩精神里的死水,跳来跳去都跳不活。
(最近想问题总跑题,难怪读书时,作文分数就没高过,高考作文,差不多是个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