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灯一曲太妖娆
一 《朱寿昌》之《冷温亭》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第一条就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可是后世对“孝”“悌”的强调,多了虚伪的说教,反而减了“亲”“爱”的成分。鲁迅先生曾经嘲讽《二十四孝图》里孝子难为,盖违背了人性,“孝”也就无从立足。二十四孝里荒诞的东西很多,不过列在最末的朱寿昌辞官寻母的故事,犹占人情。据宋史《孝义传》,朱寿昌母亲刘氏怀孕后即被逐出,他几岁时回到父亲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熙宁初年,他和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誓言寻母,最终在同州找到了母亲。刘氏当时已经七十余岁,改嫁党氏另生了几个孩子,朱寿昌把他们一并接回供养。此举轰动朝野,王安石苏轼都为之赋诗。苏轼诗云:
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著彩服,儿啼却得偿当年。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金花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蹙绣。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长陵朅来见大姊,仲孺岂意逢将军。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
”嗟“”怜“”羡“”喜“四字连用,表彰得无以复加。这个感人的故事,想必在当时已广为传扬,并被编入曲目。宋元古南戏大抵失传,如今只有梨园戏里保留的《朱寿昌》一本,依稀可见当年风貌。这一夜看的就是朱昌寿母子相认的《冷温亭》一折。
泉州戏院的舞台设计,并不像时下流行的讲求声光舞美之绚烂。布景简单之至,偌大的大舞台中央凸起一小块方台,顶灯从上面打下,隔了几排座位看去,很有旧日凝望戏楼的错觉,适合欣赏原汁原味的老戏。《冷温亭》一折最大的好处,就在原汁原味。
我于戏是外行,平居也不会有这雅兴,力邀我前去的是表妹。她在北舞院授课,专研中国古典舞,戏曲是她“采风”的重要来源。她对肢体语言的感受力自然比我强得多,此时就在我耳边轻声解说。她告诉我,梨园戏的动作身段变化比昆曲还要复杂。这一出戏不是科班出身多年苦练,万万拿不出手。整折戏唯一的道具就是刘氏肩上的一根扁担。
话音未落,戏已开锣。农妇打扮的刘氏佝偻着出场。两大捆柴草沉甸甸压在她肩头,压得她脊背紧弓,腿肚打颤,步履蹒跚。迎面而来的瓢泼大雨,浇透了她的身体,她跌跌撞撞一路行来,终于在冷温亭前摔倒。亭中避雨的朱寿昌,心生怜悯,赶去扶起她,无奈雨太大路太滑,刚一扶起两人又一同跌倒,再扶起……
从台角到台中央就那么一点距离,演员却仿佛蜿蜒捱过十里。没有柴火,没有风雨,没有泥泞,没有亭子,我说了,什么都没有。只有凭借二人的表演让观众来感受这一切。如果你要理解什么是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虚拟性和写意性特征,这出戏很合适。
亭外依旧大雨如泼,亭中二人喘过一口气,开始了一问一答。古朴的唱词里,孺慕之情,爱子之心,纤毫毕现。他们的血缘关系渐渐被梳理了出来,最终母子相认。此刻亭外风销雨霁,昔日如冰水冷,都转成了这一刻的暖意。这时你会真的明白,“孝”是如何深深地植入民族的情感之中。
二《朱弁》之《公主别》
《冷温亭》看的是科,《公主别》听的是唱。公主的演员一出场,台下都有点屏住呼吸了,玉容光照,愁眉翠敛,弱柳扶风,加上一身全新的行头,远处都能看到上面精美刺绣的闪光。朱弁你都啥人啊,对着这样一个女子都能忍心冷落她一十六载、再抛闪了她独向故国、至死不见?
历史上的朱弁于《宋史》有传,靖康之难后,建炎初年,南宋小朝廷遣使打探被虏钦徽二帝消息,朱弁自请前往,遭粘罕扣留。金人屡次威逼利诱,朱弁都不肯屈服,被羁押16年始得归宋,堪称节比苏武。朱弁能诗,史称其学义山而“词气雍容,不蹈其险怪奇涩之弊”。那些写于被拘囚期间的作品尤其沉痛。
梨园戏《朱弁》将之演绎成了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粘罕欲收服朱弁,以雪花公主为饵,强招酒醉不醒的朱弁为驸马。新婚三日三夜,朱弁衣不解带。雪花公主痛陈自己原为辽国后裔,被粘罕强抢为女。朱弁不肯落入粘罕毂中,始终峻拒与公主结亲,但又与她同病相怜,结为兄妹,相依为命16年。《公主别》一折是粘罕被迫放走朱弁,雪花公主赶赴云中长亭,高歌劝酒,为之饯别。朱弁扬鞭南去,只留下公主独自在荒山遥望。
从今后阻隔着云天飘渺
从今后望断这水远山遥
从今后琼楼吹不彻玉箫
从今后焦琴弹不出别调
公主喜的是“哥哥”磨难已终荣归故国,叹的是自己青春梦碎一世飘零,恨的是国恨家仇独力难支,痛的是此去参商永不重逢。
要相见除非清风万里魂来去
要相见除非月明关山入梦时
惟举杯深深祝祷,尽化作一语且珍重。那些唱词,那种情感,在压抑中的千折百回,荡气回肠,现代人大概已然难以领会。我的眼泪忽然就在眼眶里打转,马上就抑制住了,到我这个百毒不侵的年龄,久经影视剧考验,对着这样老古董落泪似乎太奇怪了。
尾曲是一支《锦板叠》
只见那人望烟墩,马嘶黄昏,寒鸦噪群,倦鸟投村。我恨,恨不得倩丛林,挂住那斜曛,稍解心中心事纷纷。从此去,人居两地,月共一轮……
此折极尽风雅之能事,尾曲一望而知是宋元风韵。只是中间一部分唱词让我感到突兀了一下,和前后氛围的也不协调,只怕经过后人改窜。表妹也同意我的看法。至于实情如何,就得求教方家了。
三《蒋兴隆》之《宿店》
观众不多,都很安静。泉州人爱起哄是出了名的,本来这小地方也没有什么高雅的演出,但偶然去看一次,我都要为之面红耳赤。据说元宵节那夜倒是全场爆满,演的都是热闹戏,但今晚的戏都“冷”,主题其实就一个——乱离。坐得住的多少也是戏迷或知音了。旁边的一位,场间听表妹和我谈得入港,忍不住也把声音压低央她解惑。
这一折,以现代的标准来说未免冗长。然而我还坐得住,看的是一个“态”字。
《蒋兴隆》一本大有来头,其实就是《拜月亭》。南戏有施惠的《拜月亭》,北杂剧有关汉卿的《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南戏北曲,究竟孰先孰后,谁参考了谁,专家们还有争论。但南、北《拜月亭》原本都已失传,独有梨园传其孑遗。故事说的是蒋世隆与妹瑞莲在战乱中离散,邂逅兵部尚书王镇和之女瑞兰,瑞兰许以姻缘,二人遂一路同行,共经患难,在旅店成其好事。瑞莲则为瑞兰母收留。后来王镇和归来,蒋世隆和义弟陶满兴分中文武状元,与瑞兰和瑞莲姻缘美满。
饰演蒋世隆的是剧团的张副团长。表妹分明告诉过我他的名字,但我有人脸人名记忆不良症,马上忘了。走出剧场后表妹迭声说,不容易,不容易,如果不是他们这拨人的坚守,苦苦培养起新一代的演员,梨园早就风流云散,而传承一旦断绝,就再也找不回来了。高甲戏如今就每况愈下。看完演出,我已然决定做他的粉丝。还不在于表妹的一番话,而是他出场时,梨园戏的全部美感忽然就把我浸没了——他的扮相“岩岩若孤松之独立”,一举手一投足,姿态都好看到了极点,之前的演员不是不好,然全都被他比下去了。我用“好看”这个词来形容是不对的,用“精准”也不对,换“细腻”还是不对,再换“韵味”仍然不对……最后就只能是一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态”。
这样说并无夸张。我不幸纯然一个乐盲,平居也没有听琴的去处。09年去苏州时,有机缘到一位画家的私家园林里,坐在一张架着汉代空心城砖的明代古琴前,听琴家弹奏,那种醍醐灌顶般对“美”的感知也是这样泠泠然瞬时将我浸没,让我打了一个寒颤。那时才真正明白为啥琴不能在礼堂里借助扩音设备对大众演奏或看转播,而只能独抚或与二三知己共赏。张君出场的一瞬间,我这戏盲的感受是相似的。我知道了为什么戏曲不能看转播,唯有在现场,你才能够最大限度与之亲近。
演瑞兰的女演员似比公主演员年长,然千娇百媚,嗓音柔美,宛如少女。看着她犹犹豫豫地和蒋兴隆拉锯复拉锯,加上店主夫妇插科打诨,观众席都发出了会心的轻笑。蒋世隆怕自己一介书生,配不上尚书小姐,将来瑞兰悔婚,急着要一个“明证”;瑞兰对蒋世隆已有好感,却坚持要禀告父母明媒正娶。善解人意的店主婆把他们送进了一间“黑屋子”。两人纠结到了结尾,蒋兴隆对着眼波欲流又死不松口的小姐急得没办法,自尊心发作,拔腿走人,身后响起娇滴滴一声“你回来”,观众席笑声又复响起。
夜已深,我因为第二日的工作只好提前退场,第四折看不成了。有点遗憾。更遗憾的是不知道几时有这样闲情逸致、知音良伴来听这妖娆一曲。出来时看了看新门街一带簇新新仿古建筑,冷清清地立在黯淡的路灯里,不禁有点唏嘘。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第一条就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可是后世对“孝”“悌”的强调,多了虚伪的说教,反而减了“亲”“爱”的成分。鲁迅先生曾经嘲讽《二十四孝图》里孝子难为,盖违背了人性,“孝”也就无从立足。二十四孝里荒诞的东西很多,不过列在最末的朱寿昌辞官寻母的故事,犹占人情。据宋史《孝义传》,朱寿昌母亲刘氏怀孕后即被逐出,他几岁时回到父亲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熙宁初年,他和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誓言寻母,最终在同州找到了母亲。刘氏当时已经七十余岁,改嫁党氏另生了几个孩子,朱寿昌把他们一并接回供养。此举轰动朝野,王安石苏轼都为之赋诗。苏轼诗云:
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著彩服,儿啼却得偿当年。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金花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蹙绣。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长陵朅来见大姊,仲孺岂意逢将军。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
”嗟“”怜“”羡“”喜“四字连用,表彰得无以复加。这个感人的故事,想必在当时已广为传扬,并被编入曲目。宋元古南戏大抵失传,如今只有梨园戏里保留的《朱寿昌》一本,依稀可见当年风貌。这一夜看的就是朱昌寿母子相认的《冷温亭》一折。
泉州戏院的舞台设计,并不像时下流行的讲求声光舞美之绚烂。布景简单之至,偌大的大舞台中央凸起一小块方台,顶灯从上面打下,隔了几排座位看去,很有旧日凝望戏楼的错觉,适合欣赏原汁原味的老戏。《冷温亭》一折最大的好处,就在原汁原味。
我于戏是外行,平居也不会有这雅兴,力邀我前去的是表妹。她在北舞院授课,专研中国古典舞,戏曲是她“采风”的重要来源。她对肢体语言的感受力自然比我强得多,此时就在我耳边轻声解说。她告诉我,梨园戏的动作身段变化比昆曲还要复杂。这一出戏不是科班出身多年苦练,万万拿不出手。整折戏唯一的道具就是刘氏肩上的一根扁担。
话音未落,戏已开锣。农妇打扮的刘氏佝偻着出场。两大捆柴草沉甸甸压在她肩头,压得她脊背紧弓,腿肚打颤,步履蹒跚。迎面而来的瓢泼大雨,浇透了她的身体,她跌跌撞撞一路行来,终于在冷温亭前摔倒。亭中避雨的朱寿昌,心生怜悯,赶去扶起她,无奈雨太大路太滑,刚一扶起两人又一同跌倒,再扶起……
从台角到台中央就那么一点距离,演员却仿佛蜿蜒捱过十里。没有柴火,没有风雨,没有泥泞,没有亭子,我说了,什么都没有。只有凭借二人的表演让观众来感受这一切。如果你要理解什么是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虚拟性和写意性特征,这出戏很合适。
亭外依旧大雨如泼,亭中二人喘过一口气,开始了一问一答。古朴的唱词里,孺慕之情,爱子之心,纤毫毕现。他们的血缘关系渐渐被梳理了出来,最终母子相认。此刻亭外风销雨霁,昔日如冰水冷,都转成了这一刻的暖意。这时你会真的明白,“孝”是如何深深地植入民族的情感之中。
二《朱弁》之《公主别》
《冷温亭》看的是科,《公主别》听的是唱。公主的演员一出场,台下都有点屏住呼吸了,玉容光照,愁眉翠敛,弱柳扶风,加上一身全新的行头,远处都能看到上面精美刺绣的闪光。朱弁你都啥人啊,对着这样一个女子都能忍心冷落她一十六载、再抛闪了她独向故国、至死不见?
历史上的朱弁于《宋史》有传,靖康之难后,建炎初年,南宋小朝廷遣使打探被虏钦徽二帝消息,朱弁自请前往,遭粘罕扣留。金人屡次威逼利诱,朱弁都不肯屈服,被羁押16年始得归宋,堪称节比苏武。朱弁能诗,史称其学义山而“词气雍容,不蹈其险怪奇涩之弊”。那些写于被拘囚期间的作品尤其沉痛。
梨园戏《朱弁》将之演绎成了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粘罕欲收服朱弁,以雪花公主为饵,强招酒醉不醒的朱弁为驸马。新婚三日三夜,朱弁衣不解带。雪花公主痛陈自己原为辽国后裔,被粘罕强抢为女。朱弁不肯落入粘罕毂中,始终峻拒与公主结亲,但又与她同病相怜,结为兄妹,相依为命16年。《公主别》一折是粘罕被迫放走朱弁,雪花公主赶赴云中长亭,高歌劝酒,为之饯别。朱弁扬鞭南去,只留下公主独自在荒山遥望。
从今后阻隔着云天飘渺
从今后望断这水远山遥
从今后琼楼吹不彻玉箫
从今后焦琴弹不出别调
公主喜的是“哥哥”磨难已终荣归故国,叹的是自己青春梦碎一世飘零,恨的是国恨家仇独力难支,痛的是此去参商永不重逢。
要相见除非清风万里魂来去
要相见除非月明关山入梦时
惟举杯深深祝祷,尽化作一语且珍重。那些唱词,那种情感,在压抑中的千折百回,荡气回肠,现代人大概已然难以领会。我的眼泪忽然就在眼眶里打转,马上就抑制住了,到我这个百毒不侵的年龄,久经影视剧考验,对着这样老古董落泪似乎太奇怪了。
尾曲是一支《锦板叠》
只见那人望烟墩,马嘶黄昏,寒鸦噪群,倦鸟投村。我恨,恨不得倩丛林,挂住那斜曛,稍解心中心事纷纷。从此去,人居两地,月共一轮……
此折极尽风雅之能事,尾曲一望而知是宋元风韵。只是中间一部分唱词让我感到突兀了一下,和前后氛围的也不协调,只怕经过后人改窜。表妹也同意我的看法。至于实情如何,就得求教方家了。
三《蒋兴隆》之《宿店》
观众不多,都很安静。泉州人爱起哄是出了名的,本来这小地方也没有什么高雅的演出,但偶然去看一次,我都要为之面红耳赤。据说元宵节那夜倒是全场爆满,演的都是热闹戏,但今晚的戏都“冷”,主题其实就一个——乱离。坐得住的多少也是戏迷或知音了。旁边的一位,场间听表妹和我谈得入港,忍不住也把声音压低央她解惑。
这一折,以现代的标准来说未免冗长。然而我还坐得住,看的是一个“态”字。
《蒋兴隆》一本大有来头,其实就是《拜月亭》。南戏有施惠的《拜月亭》,北杂剧有关汉卿的《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南戏北曲,究竟孰先孰后,谁参考了谁,专家们还有争论。但南、北《拜月亭》原本都已失传,独有梨园传其孑遗。故事说的是蒋世隆与妹瑞莲在战乱中离散,邂逅兵部尚书王镇和之女瑞兰,瑞兰许以姻缘,二人遂一路同行,共经患难,在旅店成其好事。瑞莲则为瑞兰母收留。后来王镇和归来,蒋世隆和义弟陶满兴分中文武状元,与瑞兰和瑞莲姻缘美满。
饰演蒋世隆的是剧团的张副团长。表妹分明告诉过我他的名字,但我有人脸人名记忆不良症,马上忘了。走出剧场后表妹迭声说,不容易,不容易,如果不是他们这拨人的坚守,苦苦培养起新一代的演员,梨园早就风流云散,而传承一旦断绝,就再也找不回来了。高甲戏如今就每况愈下。看完演出,我已然决定做他的粉丝。还不在于表妹的一番话,而是他出场时,梨园戏的全部美感忽然就把我浸没了——他的扮相“岩岩若孤松之独立”,一举手一投足,姿态都好看到了极点,之前的演员不是不好,然全都被他比下去了。我用“好看”这个词来形容是不对的,用“精准”也不对,换“细腻”还是不对,再换“韵味”仍然不对……最后就只能是一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态”。
这样说并无夸张。我不幸纯然一个乐盲,平居也没有听琴的去处。09年去苏州时,有机缘到一位画家的私家园林里,坐在一张架着汉代空心城砖的明代古琴前,听琴家弹奏,那种醍醐灌顶般对“美”的感知也是这样泠泠然瞬时将我浸没,让我打了一个寒颤。那时才真正明白为啥琴不能在礼堂里借助扩音设备对大众演奏或看转播,而只能独抚或与二三知己共赏。张君出场的一瞬间,我这戏盲的感受是相似的。我知道了为什么戏曲不能看转播,唯有在现场,你才能够最大限度与之亲近。
演瑞兰的女演员似比公主演员年长,然千娇百媚,嗓音柔美,宛如少女。看着她犹犹豫豫地和蒋兴隆拉锯复拉锯,加上店主夫妇插科打诨,观众席都发出了会心的轻笑。蒋世隆怕自己一介书生,配不上尚书小姐,将来瑞兰悔婚,急着要一个“明证”;瑞兰对蒋世隆已有好感,却坚持要禀告父母明媒正娶。善解人意的店主婆把他们送进了一间“黑屋子”。两人纠结到了结尾,蒋兴隆对着眼波欲流又死不松口的小姐急得没办法,自尊心发作,拔腿走人,身后响起娇滴滴一声“你回来”,观众席笑声又复响起。
夜已深,我因为第二日的工作只好提前退场,第四折看不成了。有点遗憾。更遗憾的是不知道几时有这样闲情逸致、知音良伴来听这妖娆一曲。出来时看了看新门街一带簇新新仿古建筑,冷清清地立在黯淡的路灯里,不禁有点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