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每天躺在床上熄灯之后,睡觉之前的一段时间。在一片漆黑中,一天中思维、想象力最敏锐与丰富的时段悄悄来临。在天马行空,不着四六的空想中,自己总是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扮演着各种人物,英雄、诗人、杀手,,,,,,一些永远无法完成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故事在完全个人的设想中发展,其中也有铺垫,悬念,高潮,一般电影里有的一些情节我都会一一想象,并且自己与自己对白,演对手戏有意思极了。但是大多数故事都是以悲剧作为结局。我偏好悲剧色彩的人物,甚至偶尔会为自己想象的人物悲惨命运流泪。这种情况在我的印象中很小就开始出现了。这可能也是自己为什么喜欢电影的原因吧。有懂心理分析学的朋友可以帮我分析下。在大脑飞速想象时,有时能很快的入睡,有时就可以在床上折腾自己好几个小时,有时在想到好玩的故事时,会兴奋的开灯吸烟,所以通常我晚上会买一盒烟,生怕到时候没有烟抽的那种煎熬,在这种思维近乎失控与自恋的情况下催生的一些短暂的想法,在第二天醒来后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妄想与可笑,与现实世界完全的背道而驰。在睡觉前的寂静与黑暗中,这种妄想的声音常年伴随着我,这可能是自己心灵最为真实的写照。但是昨晚的一些想法在今天醒来后发现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思。这段想法的起因是开始于这样一段话
“在中国,窗户是一幅画”世界极建筑大师贝聿铭(华裔)
这幅世界独一的画卷,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已经没有故日的风采与神气。当这幅画被破坏的只剩残肢与片段时,我们才开始珍惜,保护。在我看来,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将是枉然,气数已经,死亡是必然。当官方开始呼吁与行动时,一些打着保护民间文化遗传旗号的道貌岸然者也开始大行其道,大势炒作,他们的行为总是那么底劣,演技极差,所有的行为都没能掩饰住那颗贪婪的野心。只有那些真正为民间文化,民间疾苦所劳心伤神的人们才是让我真正所敬仰与尊重的。而这种平民往往生活中过的贫困潦倒,精神上得不到社会的理解,更不用说支持。这是一个要我们付出代价的年代与社会,我们都将成为罪人。用全然现代的姿态去建造一个又一个当代古物,大多数营造的只是跟风与政绩的产物,没有显现任何古时人们生活的风雅,智慧的痕迹,到处都是滑稽的模仿,硬伤不断。甚至把其它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特性,生搬硬套。完全没有对自身本土文化的深入思考,挖掘,极不负责的让大众生活在政治的喜好与虚假中。
当1982年贝老先生回国,为香山饭店做建筑设计时站在景山上,俯瞰北京城时,他自豪的对身边的外国友人说自己是中国人,那时的北京还保持了大部分明清时期的布局,20年后当他再次回到北京,同样站在景山上,面对北京城时只能面红耳赤。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种关于老北京四合院百姓的生活写照,现在只能是作为观摩或现在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日子。但是这种模仿是没有以前的生气的,因为人变了,人不同了。高速的现代化发展,以毁灭作为代价似乎太过沉重。全国城市鼓吹的现代化进程让城市的面孔千遍一律,使其丧失了自己的性格与特质。这让我想起了沈从文老先生写的《湘行集》,册子中先生笔下的一个个生灵的城镇,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汉子与姑娘都成为了一种记忆,只能让我们这些子孙在文字中想象与神往。曾经文字中的场景是养育我们先辈的地方,他们在溪水中嬉笑打闹,在弄堂田野间追逐玩耍,在一阵阵的叫卖声中睁开迷睡的双眼,看着天井一方的蓝色天空,,,,,,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只是冰冷无情的四壁,相互揣测的心理,一切以钱权至上的价值体系,没有荡气回肠的民间故事,没有神话,神话是古人浪漫与安逸的象征,中国几千年来有着不输于世界任何民族的浪漫情调,生活情趣。今时太多的炎黄子孙只剩下黄色的躯壳,着实亏欠了先祖的血液。
在一次拜访老师的时候,听到他与另一位老师的对话之后,得知许多新入校的老师都以某个题材作为应付差事的论文,论文多数观点毫无创新,批判精神,只是附和之前的观点,相互吹嘘。当我面对这样的高校教育时,我只能无语。一个教道授业的圣地,却到处都是这样迂腐;对自身专业的不尊重;没有独立精神的学术态度,教出来的学生真是让人担忧。教师如此的素养能教给学生什么?能给我们这个时代什么?请问这些“圣人”当站在讲台时有没有想过,当你们拿着民众发给你们的薪水时,你们是否会忏悔,,,,,,。在这种普通百姓看来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所在都是这样,更不用去想象更加集权,腐化,主流的政府集团是怎样对待国民之想,国事之想?
一个没有主心,没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随波逐流的民族是可怜可欺的。外表的鲜亮,只能是像上了油漆的绿树,剥去那层薄皮,看到的尽是蛆虫腐蚀的树干,这种只顾面子形象的树木是永远得不到森林的认同与接纳,要不说中国思变之精神在五四之后就死亡了呢。遥望那时左右思想阵营的碰撞,不同学术思潮的此起彼伏,为了各自立场赤膊上阵,好不风光,痛快痛快。
今日国之精神在何处;今日国之良知在何处;今日民之疾苦向何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在中国,窗户是一幅画”世界极建筑大师贝聿铭(华裔)
这幅世界独一的画卷,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已经没有故日的风采与神气。当这幅画被破坏的只剩残肢与片段时,我们才开始珍惜,保护。在我看来,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将是枉然,气数已经,死亡是必然。当官方开始呼吁与行动时,一些打着保护民间文化遗传旗号的道貌岸然者也开始大行其道,大势炒作,他们的行为总是那么底劣,演技极差,所有的行为都没能掩饰住那颗贪婪的野心。只有那些真正为民间文化,民间疾苦所劳心伤神的人们才是让我真正所敬仰与尊重的。而这种平民往往生活中过的贫困潦倒,精神上得不到社会的理解,更不用说支持。这是一个要我们付出代价的年代与社会,我们都将成为罪人。用全然现代的姿态去建造一个又一个当代古物,大多数营造的只是跟风与政绩的产物,没有显现任何古时人们生活的风雅,智慧的痕迹,到处都是滑稽的模仿,硬伤不断。甚至把其它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特性,生搬硬套。完全没有对自身本土文化的深入思考,挖掘,极不负责的让大众生活在政治的喜好与虚假中。
当1982年贝老先生回国,为香山饭店做建筑设计时站在景山上,俯瞰北京城时,他自豪的对身边的外国友人说自己是中国人,那时的北京还保持了大部分明清时期的布局,20年后当他再次回到北京,同样站在景山上,面对北京城时只能面红耳赤。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种关于老北京四合院百姓的生活写照,现在只能是作为观摩或现在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日子。但是这种模仿是没有以前的生气的,因为人变了,人不同了。高速的现代化发展,以毁灭作为代价似乎太过沉重。全国城市鼓吹的现代化进程让城市的面孔千遍一律,使其丧失了自己的性格与特质。这让我想起了沈从文老先生写的《湘行集》,册子中先生笔下的一个个生灵的城镇,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汉子与姑娘都成为了一种记忆,只能让我们这些子孙在文字中想象与神往。曾经文字中的场景是养育我们先辈的地方,他们在溪水中嬉笑打闹,在弄堂田野间追逐玩耍,在一阵阵的叫卖声中睁开迷睡的双眼,看着天井一方的蓝色天空,,,,,,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只是冰冷无情的四壁,相互揣测的心理,一切以钱权至上的价值体系,没有荡气回肠的民间故事,没有神话,神话是古人浪漫与安逸的象征,中国几千年来有着不输于世界任何民族的浪漫情调,生活情趣。今时太多的炎黄子孙只剩下黄色的躯壳,着实亏欠了先祖的血液。
在一次拜访老师的时候,听到他与另一位老师的对话之后,得知许多新入校的老师都以某个题材作为应付差事的论文,论文多数观点毫无创新,批判精神,只是附和之前的观点,相互吹嘘。当我面对这样的高校教育时,我只能无语。一个教道授业的圣地,却到处都是这样迂腐;对自身专业的不尊重;没有独立精神的学术态度,教出来的学生真是让人担忧。教师如此的素养能教给学生什么?能给我们这个时代什么?请问这些“圣人”当站在讲台时有没有想过,当你们拿着民众发给你们的薪水时,你们是否会忏悔,,,,,,。在这种普通百姓看来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所在都是这样,更不用去想象更加集权,腐化,主流的政府集团是怎样对待国民之想,国事之想?
一个没有主心,没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随波逐流的民族是可怜可欺的。外表的鲜亮,只能是像上了油漆的绿树,剥去那层薄皮,看到的尽是蛆虫腐蚀的树干,这种只顾面子形象的树木是永远得不到森林的认同与接纳,要不说中国思变之精神在五四之后就死亡了呢。遥望那时左右思想阵营的碰撞,不同学术思潮的此起彼伏,为了各自立场赤膊上阵,好不风光,痛快痛快。
今日国之精神在何处;今日国之良知在何处;今日民之疾苦向何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