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对中国的认识(1)
你说我弄不明白中国的问题,我心里有点不服气,但是自己又不懂社会学经济学之类的知识,实在是很复杂的,一些意见领袖说的都是表面的肤浅的问题,本质问题还是没搞清。所以他们根本说服不了我让我支持他的观点。况且看完了那些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东西容易被误解:我觉得能否判断这个人在给你洗脑可以看他是否在陈述事实的时候带有主观感情。比如我们高中及以前的社会学类的教科书好像就在说四个字:共产党好。(分配权)
我们一开始肯定从吃的着手,能吃的也就是植物的果实和动物的肉,所以有游牧部落和农耕部落。但是游牧消耗的能量多,因为动物也吃草,另一方面放牧居无定所,受外部环境影响要比种植要大,搞不好整个部落全都被饿死。而耕地就比较好,有储备作用,抵抗突发事件能力要强一些。而对于农耕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然后粗壮的人,大伙觉得跟着他可以活下去,于是就成了小小的力量去争夺土地,而且争夺的土地和跟随的人们可以像滚雪球一样数量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有秩序的国家。刚开始所形成的秩序可以这么想,比如我们三五个人起义,后面跟着的人肯定是我们的手下了,然后就这样一个一个的小金子塔,形成了各个诸侯。权力的主要分支还是资源的分配权,有了这个就相当于给自己的下属与臣民一个紧箍咒,你不听话就不给你饭吃。诸侯之间会有一定的交流,然后就共同推举个天子维持公共秩序,看上去像是天子封给发出各个领地而建设,是为封建。孟子里有一段很理想的描述,在那本书里就出现好几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好像是做到这个就可以成王了,不过细看这几句一方面是提高生产率:种植业和养殖业都要大力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合理分配(不应该是平均分配):获得的果实分给没有劳动力的人,通过教育使人们互敬互爱,看到老人拿东西要过去帮忙。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提到政府的作用时候就说的这两个功用(效率和公平),但到目前(公元2012)为止中国政府还是做的不够好。
到周朝末期,封建制度就已经不适应了,诸侯国之间交流更加频繁,进出口都要交过路费;各个边界总有摩擦;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地点的不确定性(比如黄河水患,每年的地点不一样,这样不同的诸侯国见就要抢对方地盘,这时候需要天子仲裁帮忙,但这时候天子的话已经不算数了:刚开始分封时候各个诸侯主可能很感激天子,可是后来他们的儿子孙子世袭了则只会感激他们的老子而不是天子),最终导致战乱,战乱结束全国的统一。为什么有封建呢?比如说你们城市的粮食生产很多,你们邻居没粮吃了,这时候你不给他们粮食,就说不过去了,过去黄河总发水灾,这是没受灾的地方要帮一下受灾的地方,后来就演化成各个城邦,封建:封而建之,老大把各个地方分给小弟,让他们各自为政,各个都按照大夫 士,地主 佃农 这么一个个小金字塔。等到秦始皇统一后改成郡县制,秦始皇本来也想分封了,李斯建议说 你再封出去 你这打这么多年杖不是白折腾了么,后来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China这个词儿来源应该不是陶瓷,因为国家名是女名,所以结尾是a,Chin是秦的音,这么解释我觉得说的通。郡县制在秦朝的出现揭开了中央集权的开始,到现在还没有结束(据我理解就是就是把天子的权利重新抓回来,建立另一套管理办法)。这时候所有的诸侯全灭掉,只留一个皇家的可以世袭,可以说一个金字塔代替了各个小金字塔,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从秦以后不管是何人掌权,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始终没变(现在不还是想收回台湾吗),所以说秦始皇的秦一世二世三世到万世的梦想基本实现了,只是掌权的不是他的子孙。
秦朝的快速被推倒是必然的,因为有好多的弯转的太快了,前朝的制度还没来得及一一适应,比如史记里说的陈胜吴广去戍边,来不及到服役的地点报到,然后横竖都是死,就拼了造反。因为原来诸侯国面积小,每个人离他最近的边界要不了两三天就可以走到了,而统一之后地域太广阔,再去戍边肯定在规定的时间内走不到,而法律还那么严,所以就悲剧了。以后历朝历代的兴替大概也就是换换皇帝,微调政策。
如果想略微了解从秦以后到清朝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兵役,选才,经济等制度可以阅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面说的很易接受。权利制衡是很时髦的词儿啦,但是做到很难,有人形容让共党分权相当于向一个正常男人要求他自己割掉自己的小鸡鸡——我觉得还是能实现的等鸡鸡不起作用的时候。
从唐代起就有皇权和相权的划分,那时候制度已经有相互制约的模型了,但是中国人性格就是不太认真,在人事上把各种关系(或说情面)放到了具体的事情上,制度虽然在那里,不过皇帝的世袭使得地位代代升高,而宰相就不能世袭,所以人都听皇帝的。明朝时候废了宰相,清朝统治者本来就自私 所以也没有宰相,所以历朝历代 最独裁的是清朝(雍正就是因为什么事都管最后积劳成疾的,不过个人情感来讲 我还是挺喜欢雍正的,因为他有点像白羊座的脾气)
我这还是没有说清楚,以后看看一些论文再慢慢分析
××××××××
信仰 思想上,古代读书人那么尊孔子,因为考试考孔子说的话,(这比如我和孙湛我室友谈三国杀里的台词都哈哈大笑,然后别人谈魔兽我就听不懂一个样,那时候的人一方面靠吃饭,另一方面通过卖弄或显示才华获得别人的称赞然后获得成就感,类似就是这样),而虽然爵位不能世袭,但是在没有印刷术前书籍很贵重,遗子千金不如一经 ,书籍很贵重,所以上一辈子的书用过给下一代的用,当然就好比穆斯林似的,你生的孩子就继承了你的信仰,孔教。而现在对知识的获得很容易,但获得一份有能力的凭证不易,所以大学生们很郁闷。
经济(这个以后看书之后慢慢了解,现在我是这么想的,因为在交换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多出来的新的东西,只是方便的两个交换的人,而古代的皇帝根本不在乎方便这两个字,他可以挥下手就可以好多人为他服务,而生产新的粮食却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古代重农抑商: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来 商贾两个字都是骗的意思)
军事 (我看到一个中央十的节目,讲的军队可以用叉车开啤酒盖,可见这和平时期军队已经蛋疼到这种地步了)
历史是真实的,不是故事,故事可以演绎可以推测,但真实的应该可信,说出来应该很少怀疑 隋炀帝 雍正 袁世凯,我觉得历史书上对这三个人的评价不完全,那书上想当然的写这个那个荒淫之类的,其实荒淫和干不干有利于社稷的事关系不大,好像得找一些可信的史料慢慢研究。我觉得我提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写一本详细的书慢慢分析,可是现在有点懒,还不是学的那个专业,有这个态度我就满足啦。
最近看了两本小说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里面讲的差不多也是意淫,不过他安排的故事也很具体,写的很好看,有一些片面只讲了几个上层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故事,但从小说侧面能反映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上的假的内容,我觉得主要是第二代皇帝对整个朝代的兴衰作用至关重要。像康熙,收台湾,平葛尔丹等,但后来雍正又清吏治反腐败呀才使得那么自私的政权维系260多年。钱穆说满清为了维护满族的特权所有的制度都是法术,所以没有制度可言。
中国当前的问题还是没人监督的问题,完全靠贤者自律(首先现在的肉食者不一定是贤的,另外自律肯定会慢慢懈怠,所以必须是制度上的改良)不透明的问题,权利是由上到下产生的,如果一切公开,明箱操作,怨言就会少了。
比如现在的房子和土地全是国有,说是国有,具体实施还是某某个人,一定年限收回去之后会重新分配,这个分配权就是一根链子拴着所有的人。如果这个如何分配公开了,比如可以网上投票,看看谁应该得多少,那么这时候就把权利变没了,是公众的东西公众自己决定如何分配了(我以前写过一个日记讲我们评优秀本科毕业生的程序,导员的权利被几个学生代表剥夺了,变成了投票,哪天给你弄出来)
我也只是粗略的说说,而且还是特别的粗略,而且还不一定正确,以后再慢慢详谈。
你说我弄不明白中国的问题,我心里有点不服气,但是自己又不懂社会学经济学之类的知识,实在是很复杂的,一些意见领袖说的都是表面的肤浅的问题,本质问题还是没搞清。所以他们根本说服不了我让我支持他的观点。况且看完了那些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东西容易被误解:我觉得能否判断这个人在给你洗脑可以看他是否在陈述事实的时候带有主观感情。比如我们高中及以前的社会学类的教科书好像就在说四个字:共产党好。(分配权)
我们一开始肯定从吃的着手,能吃的也就是植物的果实和动物的肉,所以有游牧部落和农耕部落。但是游牧消耗的能量多,因为动物也吃草,另一方面放牧居无定所,受外部环境影响要比种植要大,搞不好整个部落全都被饿死。而耕地就比较好,有储备作用,抵抗突发事件能力要强一些。而对于农耕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然后粗壮的人,大伙觉得跟着他可以活下去,于是就成了小小的力量去争夺土地,而且争夺的土地和跟随的人们可以像滚雪球一样数量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有秩序的国家。刚开始所形成的秩序可以这么想,比如我们三五个人起义,后面跟着的人肯定是我们的手下了,然后就这样一个一个的小金子塔,形成了各个诸侯。权力的主要分支还是资源的分配权,有了这个就相当于给自己的下属与臣民一个紧箍咒,你不听话就不给你饭吃。诸侯之间会有一定的交流,然后就共同推举个天子维持公共秩序,看上去像是天子封给发出各个领地而建设,是为封建。孟子里有一段很理想的描述,在那本书里就出现好几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好像是做到这个就可以成王了,不过细看这几句一方面是提高生产率:种植业和养殖业都要大力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合理分配(不应该是平均分配):获得的果实分给没有劳动力的人,通过教育使人们互敬互爱,看到老人拿东西要过去帮忙。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提到政府的作用时候就说的这两个功用(效率和公平),但到目前(公元2012)为止中国政府还是做的不够好。
到周朝末期,封建制度就已经不适应了,诸侯国之间交流更加频繁,进出口都要交过路费;各个边界总有摩擦;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地点的不确定性(比如黄河水患,每年的地点不一样,这样不同的诸侯国见就要抢对方地盘,这时候需要天子仲裁帮忙,但这时候天子的话已经不算数了:刚开始分封时候各个诸侯主可能很感激天子,可是后来他们的儿子孙子世袭了则只会感激他们的老子而不是天子),最终导致战乱,战乱结束全国的统一。为什么有封建呢?比如说你们城市的粮食生产很多,你们邻居没粮吃了,这时候你不给他们粮食,就说不过去了,过去黄河总发水灾,这是没受灾的地方要帮一下受灾的地方,后来就演化成各个城邦,封建:封而建之,老大把各个地方分给小弟,让他们各自为政,各个都按照大夫 士,地主 佃农 这么一个个小金字塔。等到秦始皇统一后改成郡县制,秦始皇本来也想分封了,李斯建议说 你再封出去 你这打这么多年杖不是白折腾了么,后来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China这个词儿来源应该不是陶瓷,因为国家名是女名,所以结尾是a,Chin是秦的音,这么解释我觉得说的通。郡县制在秦朝的出现揭开了中央集权的开始,到现在还没有结束(据我理解就是就是把天子的权利重新抓回来,建立另一套管理办法)。这时候所有的诸侯全灭掉,只留一个皇家的可以世袭,可以说一个金字塔代替了各个小金字塔,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从秦以后不管是何人掌权,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始终没变(现在不还是想收回台湾吗),所以说秦始皇的秦一世二世三世到万世的梦想基本实现了,只是掌权的不是他的子孙。
秦朝的快速被推倒是必然的,因为有好多的弯转的太快了,前朝的制度还没来得及一一适应,比如史记里说的陈胜吴广去戍边,来不及到服役的地点报到,然后横竖都是死,就拼了造反。因为原来诸侯国面积小,每个人离他最近的边界要不了两三天就可以走到了,而统一之后地域太广阔,再去戍边肯定在规定的时间内走不到,而法律还那么严,所以就悲剧了。以后历朝历代的兴替大概也就是换换皇帝,微调政策。
如果想略微了解从秦以后到清朝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兵役,选才,经济等制度可以阅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面说的很易接受。权利制衡是很时髦的词儿啦,但是做到很难,有人形容让共党分权相当于向一个正常男人要求他自己割掉自己的小鸡鸡——我觉得还是能实现的等鸡鸡不起作用的时候。
从唐代起就有皇权和相权的划分,那时候制度已经有相互制约的模型了,但是中国人性格就是不太认真,在人事上把各种关系(或说情面)放到了具体的事情上,制度虽然在那里,不过皇帝的世袭使得地位代代升高,而宰相就不能世袭,所以人都听皇帝的。明朝时候废了宰相,清朝统治者本来就自私 所以也没有宰相,所以历朝历代 最独裁的是清朝(雍正就是因为什么事都管最后积劳成疾的,不过个人情感来讲 我还是挺喜欢雍正的,因为他有点像白羊座的脾气)
我这还是没有说清楚,以后看看一些论文再慢慢分析
××××××××
信仰 思想上,古代读书人那么尊孔子,因为考试考孔子说的话,(这比如我和孙湛我室友谈三国杀里的台词都哈哈大笑,然后别人谈魔兽我就听不懂一个样,那时候的人一方面靠吃饭,另一方面通过卖弄或显示才华获得别人的称赞然后获得成就感,类似就是这样),而虽然爵位不能世袭,但是在没有印刷术前书籍很贵重,遗子千金不如一经 ,书籍很贵重,所以上一辈子的书用过给下一代的用,当然就好比穆斯林似的,你生的孩子就继承了你的信仰,孔教。而现在对知识的获得很容易,但获得一份有能力的凭证不易,所以大学生们很郁闷。
经济(这个以后看书之后慢慢了解,现在我是这么想的,因为在交换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多出来的新的东西,只是方便的两个交换的人,而古代的皇帝根本不在乎方便这两个字,他可以挥下手就可以好多人为他服务,而生产新的粮食却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古代重农抑商: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来 商贾两个字都是骗的意思)
军事 (我看到一个中央十的节目,讲的军队可以用叉车开啤酒盖,可见这和平时期军队已经蛋疼到这种地步了)
历史是真实的,不是故事,故事可以演绎可以推测,但真实的应该可信,说出来应该很少怀疑 隋炀帝 雍正 袁世凯,我觉得历史书上对这三个人的评价不完全,那书上想当然的写这个那个荒淫之类的,其实荒淫和干不干有利于社稷的事关系不大,好像得找一些可信的史料慢慢研究。我觉得我提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写一本详细的书慢慢分析,可是现在有点懒,还不是学的那个专业,有这个态度我就满足啦。
最近看了两本小说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里面讲的差不多也是意淫,不过他安排的故事也很具体,写的很好看,有一些片面只讲了几个上层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故事,但从小说侧面能反映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上的假的内容,我觉得主要是第二代皇帝对整个朝代的兴衰作用至关重要。像康熙,收台湾,平葛尔丹等,但后来雍正又清吏治反腐败呀才使得那么自私的政权维系260多年。钱穆说满清为了维护满族的特权所有的制度都是法术,所以没有制度可言。
中国当前的问题还是没人监督的问题,完全靠贤者自律(首先现在的肉食者不一定是贤的,另外自律肯定会慢慢懈怠,所以必须是制度上的改良)不透明的问题,权利是由上到下产生的,如果一切公开,明箱操作,怨言就会少了。
比如现在的房子和土地全是国有,说是国有,具体实施还是某某个人,一定年限收回去之后会重新分配,这个分配权就是一根链子拴着所有的人。如果这个如何分配公开了,比如可以网上投票,看看谁应该得多少,那么这时候就把权利变没了,是公众的东西公众自己决定如何分配了(我以前写过一个日记讲我们评优秀本科毕业生的程序,导员的权利被几个学生代表剥夺了,变成了投票,哪天给你弄出来)
我也只是粗略的说说,而且还是特别的粗略,而且还不一定正确,以后再慢慢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