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稍微小清新一下《鲸鱼的知己》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人脑杏仁核的区域,有一些神经只对动物有反应,对人无动于衷。换句话说,我们有“动物”这根弦在脑子里。
这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欧洲发现的岩洞壁画证明,几万年前我们已经在描绘奔腾的群兽了,从遗迹分析,当时人主要的食物是赤鹿,而绘画中最受宠爱的主题是马。可见当时人对于动物的看法是,有些动物“好吃”而有些动物“好看”,动物不仅仅满足人的胃,也满足人的头脑。
动物并不是童话和儿戏的专利,几万年前祖先看到野马和犀牛的感动,仍然会在我们的大脑中重演。前几年中国大陆由姜戎一部《狼图腾》掀起的“动物书”狂潮,甚至《莫比 迪克》都冠上《鲸图腾》的名字出版,正如参观了壁画的毕加索所言,这几万年,我们的艺术一点创新都没有。
很奇怪的是,许多东西在被艺术家指出之前,我们根本不觉其美。但在此之后,我们似乎又认为它们的美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在我们大脑里有一席之地的动物也不例外。看看狼在过去和现代受到的不同待遇吧!十八世纪的欧洲,山被认为是一种丑的东西,是地球上的疣瘤,后来浪漫主义出现才为之平圌反。我们没资格嘲笑他们,如果没有魏晋“谈玄”的文化和山水诗,对于东亚人来说,山也会是一种“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关于这一点,据我所知,《幽梦影》是说得最好的: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
能够给人“知己”感,最重要的并不是文采和名气,而是能否对所描写之物有真正的了解,以及真正的感情。如同人与人之间建立的“知己”,重要的是朋友之间有没有理解和友情,而不是朋友身世如何,才华怎样。对笔者来说,鲸鱼是《莫比 迪克》里气度雍容宛若天神的白鲸,也是美国畅销书作家阿普盖特的《Animorphs》:“……不管怎样,鲸鱼都是了不起的。它们不需要知道歌词来唱歌,它们不需要成为什么,它们本来就很宏大。”
不管缺了麦尔维尔或阿普盖特,对我来说,鲸鱼都只是“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而已。
如果动物只是作为比兴寄托的对象,伊索寓言或《动物庄园》里,披着人皮的讲道理机器的话,那么我们当然不必对乌龟或猪有真正的了解或感情。但是这世界上,以动物为主角的艺术作品中,不仅存在“比”的作品,也存在“赋”的作品。动物不仅可以是托物言志的对象,它本身就可以是审美的主体。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动物大发感情?我想,几万年前在岩洞上绘画的朋友,根本不会问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对动物的爱,铭刻在我们的脑神经与基因里。一个人可以一辈子只见过扒了皮大卸八块的鹿,就做出不错的鹿皮靴子和烤肉来,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见过群骏奔腾的雄姿,没有被这幅景象震慑过的话,他想要用红土在墙壁上画一匹马,必然是要被耻笑的。
这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欧洲发现的岩洞壁画证明,几万年前我们已经在描绘奔腾的群兽了,从遗迹分析,当时人主要的食物是赤鹿,而绘画中最受宠爱的主题是马。可见当时人对于动物的看法是,有些动物“好吃”而有些动物“好看”,动物不仅仅满足人的胃,也满足人的头脑。
动物并不是童话和儿戏的专利,几万年前祖先看到野马和犀牛的感动,仍然会在我们的大脑中重演。前几年中国大陆由姜戎一部《狼图腾》掀起的“动物书”狂潮,甚至《莫比 迪克》都冠上《鲸图腾》的名字出版,正如参观了壁画的毕加索所言,这几万年,我们的艺术一点创新都没有。
很奇怪的是,许多东西在被艺术家指出之前,我们根本不觉其美。但在此之后,我们似乎又认为它们的美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在我们大脑里有一席之地的动物也不例外。看看狼在过去和现代受到的不同待遇吧!十八世纪的欧洲,山被认为是一种丑的东西,是地球上的疣瘤,后来浪漫主义出现才为之平圌反。我们没资格嘲笑他们,如果没有魏晋“谈玄”的文化和山水诗,对于东亚人来说,山也会是一种“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关于这一点,据我所知,《幽梦影》是说得最好的: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
能够给人“知己”感,最重要的并不是文采和名气,而是能否对所描写之物有真正的了解,以及真正的感情。如同人与人之间建立的“知己”,重要的是朋友之间有没有理解和友情,而不是朋友身世如何,才华怎样。对笔者来说,鲸鱼是《莫比 迪克》里气度雍容宛若天神的白鲸,也是美国畅销书作家阿普盖特的《Animorphs》:“……不管怎样,鲸鱼都是了不起的。它们不需要知道歌词来唱歌,它们不需要成为什么,它们本来就很宏大。”
不管缺了麦尔维尔或阿普盖特,对我来说,鲸鱼都只是“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而已。
如果动物只是作为比兴寄托的对象,伊索寓言或《动物庄园》里,披着人皮的讲道理机器的话,那么我们当然不必对乌龟或猪有真正的了解或感情。但是这世界上,以动物为主角的艺术作品中,不仅存在“比”的作品,也存在“赋”的作品。动物不仅可以是托物言志的对象,它本身就可以是审美的主体。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动物大发感情?我想,几万年前在岩洞上绘画的朋友,根本不会问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对动物的爱,铭刻在我们的脑神经与基因里。一个人可以一辈子只见过扒了皮大卸八块的鹿,就做出不错的鹿皮靴子和烤肉来,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见过群骏奔腾的雄姿,没有被这幅景象震慑过的话,他想要用红土在墙壁上画一匹马,必然是要被耻笑的。
-
茉莉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21 16: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