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第二学期 导演基础讲义02简说电影史
电影的发明
电影的发明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广为人知的卢米埃尔兄弟,而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爱迪生。
卢米埃尔兄弟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两个富二代,家里面有工厂有花园,也有工人和园丁。两个人有足够的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他们发明了摄影机,而且拍摄电影。在他们看来,电影只是一门技术,是工业革命时代技术革新的一部分而已。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这东西会成为影响后世的一个艺术门类。摄影机研发成功了之后,他们决定拍摄些什么,于是把摄影机架设在自己家工厂的大门口,拍摄工人在中午下班的场景,这就是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他们有把摄影机架设在自家的花园里面,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园丁浇水》。他们还拍摄了很多生活中的片段,今天我们除了说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的发明者之外,还把他们称作记录片的鼻祖,关于这个称谓,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毕竟当年,他们在拍摄这些影片的时候,脑子里面根本没有今天纪录片的概念。把他们称作“捕捉自然”更为恰当。
爱迪生当时在纽约,要说明的是,爱迪生远没有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伟大。他更像一个利用新技术挣钱的商人,而不是一个埋在实验室中潜心研究的科学家。爱迪生取得了美国电影的专利权,但是他的电影技术和今天通常意义上的电影技术并不一样。他的发明是一个小盒子,像饭盒大小。上面有一个小窗口,可以用一只眼睛通过窗口看到里面的胶片。他当时的想法是,尽量的多卖出这些小盒子,最好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然后他的迪生公司再不停地推出胶带,顾客可以像买录像带一样买回家,放到盒子里面观看。溥仪皇帝就有这样一个电影播放器。因为爱迪生有着电影的专利权,利用法律,他向所有拍电影的人收取专利费用,要是不给,爱迪生会使用各种手段,或者诉诸于法律或者雇佣流氓。于是美国在东海岸拍摄电影的公司都纷纷向西海岸迁移,好莱坞就是那个时代形成的产物。
早期电影的状态
电影开始出现不就,就形成了三个方向:有的人用他讲故事,这个方向成今天的电影产业的主导力量。有的人用他作为记录的载体,这个方向发展成为了今天的纪录片。有的人用他作为纯艺术的表现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今天艺术片的起源,今天所谓的艺术片,其实是从讲故事的方向上流传出来的分支。而当时作为纯艺术表现手段的电影,更像是win3时代的电脑屏保。
以下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把电影分为两个大类,只要是人们表演然后拍摄的,就都叫故事片。而记录自然,记录事件的都叫纪录片。另一种叫法是“影片”和“记录影片”。关于纪录片,我们以后单独阐述。这里提一个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英国电影的位置最尊贵,因为他们有莎士比亚。只要演话剧的时候,在观众席里面假设一台摄影机就可以了。虽然这个时候电影还是无声的,但是放电影的时候,电影院会雇用几个演员,现场配音,更好一点的还会雇用乐队。那个时候,有一个叫做电影讲解员的行业。
电影成为电影艺术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此时的电影还是作为话剧的衍生产品出现的。或者说,电影本身的艺术特性还没有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大家在电影院所看到的电影屏幕上的东西,和他们在大街上,在戏院里看到的并没有什么区别。两件事情,改变了这种状态。一个是电影特技,一个是蒙太奇。有了这两种手段之后,电影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门独立艺术。人们在电影院中,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只能在此看到的镜像。
早期的电影特技更像是魔术师再变戏法,因为那个时候被公认的大师梅里埃本来就是一名舞台魔术师,他同时还做木偶。他的工作室名叫“照相车间”,按今天来看,照相空间就是早期的摄影棚。他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影响巨大,是第一部科幻片。他的影片,使电影向电影艺术迈出了第一步。偶然的事情,梅里埃发现了“停机再拍”,举一反三,梅里埃创造出了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和隔着鱼缸拍摄水下场景。这些方法,今天还在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梅里埃是懂得蒙太奇的,但是他很少使用甚至是拒绝使用,我个人觉得,这和他魔术师的出身是有关系的。他希望给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舞台,需要现实感和真实感,而机位的变化剪辑,则会破坏这种奇妙的环境。梅里埃后来很穷,票房越来越惨,最后沦落到了开杂货铺维持生计偿还拍片失败所欠下的债务。有人说是因为他保守的不使用蒙太奇而不受观众欢迎。
蒙太奇就是通常所说的剪辑,对蒙太奇的理解可以结合《天净沙秋思》所说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接受事物的时候理性和感性两种方式,当读一篇说明书的时候,理性的成分大,如果打乱顺序的话,很纠极。但如果接受的东西都是感性的,意境的,形象的,那么逻辑关系就会相对弱很多。接受起来会容易得多,同时也是多感知方面的接受。今天看来所有的电影都是一个镜头接着另一个镜头的,并没有什么稀奇,电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吗?但是在电影早期阶段,当时人们发现由于错误和疏忽,把一些不相关的镜头合在一起,竟然也有很意思,委实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美国的格里菲斯拍摄了《党同伐异》,苏联的爱森斯坦拍摄了《战舰波将金》,是每一本教科书上都要列出来的片子。爱森斯坦、还有普多夫金一干人等还做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写了很多书。
蒙太奇和长镜头
电影有了特效和剪辑之后,终于成为了独立的一门艺术。于是理论学家们慢慢的粉末登场了,他们把电影的镜头应用分成了两个大类,一个是蒙太奇,一个是长镜头。说白了就是:剪辑和不剪辑。
事情是这样的,一开始的时候是不剪辑的。后来偶然的错误,发现剪辑还是很不错的,于是大家都纷纷剪辑。再后来,有点腻了,又开始不剪辑了,于是在这一次不剪辑的过程中,理论现行于艺术创作。写这个理论的人叫做巴赞,这个人,一辈子也没拍过电影。不剪辑理论,也就是长镜头理论是在二战之后出现的。
巴赞的理论之所以在那个时候那么风靡,原因是,当时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老的讲故事的模式哪里都是,观众看的有点烦了。新的讲故事方法出现了。让大家耳目一新,不红也难。那时候电影还是在发展阶段,有很多的领域没有人涉及过,每一次向新的方向迈进,都会引发振动。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观众有着丰富观影经验,基本上每一种叙事方法都已经被前人所尝试过了。
新浪潮
巴赞身边有一些年轻人,戈达尔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人的电影被称为新浪潮,前后还有一个叫左岸的组织,杜拉斯是左岸的代表。他们的电影对于当时来说,超越常规,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片指的就是这个时代这些人开始兴起的。他们也在讲故事,但是叙事的方法更自我。他们的电影,有实验性质在里面,所产生的影响多种多样。狭义的新浪潮指的是法国的这一部分人,而广义指的是,他们对整个世界电影的影响。
在好莱坞,出现了新好莱坞电影比如《邦妮和克莱德》,而台湾代表人物是杨德昌。
电影的发明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广为人知的卢米埃尔兄弟,而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爱迪生。
卢米埃尔兄弟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两个富二代,家里面有工厂有花园,也有工人和园丁。两个人有足够的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他们发明了摄影机,而且拍摄电影。在他们看来,电影只是一门技术,是工业革命时代技术革新的一部分而已。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这东西会成为影响后世的一个艺术门类。摄影机研发成功了之后,他们决定拍摄些什么,于是把摄影机架设在自己家工厂的大门口,拍摄工人在中午下班的场景,这就是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他们有把摄影机架设在自家的花园里面,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园丁浇水》。他们还拍摄了很多生活中的片段,今天我们除了说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的发明者之外,还把他们称作记录片的鼻祖,关于这个称谓,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毕竟当年,他们在拍摄这些影片的时候,脑子里面根本没有今天纪录片的概念。把他们称作“捕捉自然”更为恰当。
爱迪生当时在纽约,要说明的是,爱迪生远没有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伟大。他更像一个利用新技术挣钱的商人,而不是一个埋在实验室中潜心研究的科学家。爱迪生取得了美国电影的专利权,但是他的电影技术和今天通常意义上的电影技术并不一样。他的发明是一个小盒子,像饭盒大小。上面有一个小窗口,可以用一只眼睛通过窗口看到里面的胶片。他当时的想法是,尽量的多卖出这些小盒子,最好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然后他的迪生公司再不停地推出胶带,顾客可以像买录像带一样买回家,放到盒子里面观看。溥仪皇帝就有这样一个电影播放器。因为爱迪生有着电影的专利权,利用法律,他向所有拍电影的人收取专利费用,要是不给,爱迪生会使用各种手段,或者诉诸于法律或者雇佣流氓。于是美国在东海岸拍摄电影的公司都纷纷向西海岸迁移,好莱坞就是那个时代形成的产物。
早期电影的状态
电影开始出现不就,就形成了三个方向:有的人用他讲故事,这个方向成今天的电影产业的主导力量。有的人用他作为记录的载体,这个方向发展成为了今天的纪录片。有的人用他作为纯艺术的表现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今天艺术片的起源,今天所谓的艺术片,其实是从讲故事的方向上流传出来的分支。而当时作为纯艺术表现手段的电影,更像是win3时代的电脑屏保。
以下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把电影分为两个大类,只要是人们表演然后拍摄的,就都叫故事片。而记录自然,记录事件的都叫纪录片。另一种叫法是“影片”和“记录影片”。关于纪录片,我们以后单独阐述。这里提一个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英国电影的位置最尊贵,因为他们有莎士比亚。只要演话剧的时候,在观众席里面假设一台摄影机就可以了。虽然这个时候电影还是无声的,但是放电影的时候,电影院会雇用几个演员,现场配音,更好一点的还会雇用乐队。那个时候,有一个叫做电影讲解员的行业。
电影成为电影艺术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此时的电影还是作为话剧的衍生产品出现的。或者说,电影本身的艺术特性还没有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大家在电影院所看到的电影屏幕上的东西,和他们在大街上,在戏院里看到的并没有什么区别。两件事情,改变了这种状态。一个是电影特技,一个是蒙太奇。有了这两种手段之后,电影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门独立艺术。人们在电影院中,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只能在此看到的镜像。
早期的电影特技更像是魔术师再变戏法,因为那个时候被公认的大师梅里埃本来就是一名舞台魔术师,他同时还做木偶。他的工作室名叫“照相车间”,按今天来看,照相空间就是早期的摄影棚。他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影响巨大,是第一部科幻片。他的影片,使电影向电影艺术迈出了第一步。偶然的事情,梅里埃发现了“停机再拍”,举一反三,梅里埃创造出了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和隔着鱼缸拍摄水下场景。这些方法,今天还在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梅里埃是懂得蒙太奇的,但是他很少使用甚至是拒绝使用,我个人觉得,这和他魔术师的出身是有关系的。他希望给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舞台,需要现实感和真实感,而机位的变化剪辑,则会破坏这种奇妙的环境。梅里埃后来很穷,票房越来越惨,最后沦落到了开杂货铺维持生计偿还拍片失败所欠下的债务。有人说是因为他保守的不使用蒙太奇而不受观众欢迎。
蒙太奇就是通常所说的剪辑,对蒙太奇的理解可以结合《天净沙秋思》所说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接受事物的时候理性和感性两种方式,当读一篇说明书的时候,理性的成分大,如果打乱顺序的话,很纠极。但如果接受的东西都是感性的,意境的,形象的,那么逻辑关系就会相对弱很多。接受起来会容易得多,同时也是多感知方面的接受。今天看来所有的电影都是一个镜头接着另一个镜头的,并没有什么稀奇,电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吗?但是在电影早期阶段,当时人们发现由于错误和疏忽,把一些不相关的镜头合在一起,竟然也有很意思,委实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美国的格里菲斯拍摄了《党同伐异》,苏联的爱森斯坦拍摄了《战舰波将金》,是每一本教科书上都要列出来的片子。爱森斯坦、还有普多夫金一干人等还做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写了很多书。
蒙太奇和长镜头
电影有了特效和剪辑之后,终于成为了独立的一门艺术。于是理论学家们慢慢的粉末登场了,他们把电影的镜头应用分成了两个大类,一个是蒙太奇,一个是长镜头。说白了就是:剪辑和不剪辑。
事情是这样的,一开始的时候是不剪辑的。后来偶然的错误,发现剪辑还是很不错的,于是大家都纷纷剪辑。再后来,有点腻了,又开始不剪辑了,于是在这一次不剪辑的过程中,理论现行于艺术创作。写这个理论的人叫做巴赞,这个人,一辈子也没拍过电影。不剪辑理论,也就是长镜头理论是在二战之后出现的。
巴赞的理论之所以在那个时候那么风靡,原因是,当时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老的讲故事的模式哪里都是,观众看的有点烦了。新的讲故事方法出现了。让大家耳目一新,不红也难。那时候电影还是在发展阶段,有很多的领域没有人涉及过,每一次向新的方向迈进,都会引发振动。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观众有着丰富观影经验,基本上每一种叙事方法都已经被前人所尝试过了。
新浪潮
巴赞身边有一些年轻人,戈达尔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人的电影被称为新浪潮,前后还有一个叫左岸的组织,杜拉斯是左岸的代表。他们的电影对于当时来说,超越常规,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片指的就是这个时代这些人开始兴起的。他们也在讲故事,但是叙事的方法更自我。他们的电影,有实验性质在里面,所产生的影响多种多样。狭义的新浪潮指的是法国的这一部分人,而广义指的是,他们对整个世界电影的影响。
在好莱坞,出现了新好莱坞电影比如《邦妮和克莱德》,而台湾代表人物是杨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