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余光中先生的演讲
今天一大早得知,余光中教授要来图书馆报告厅演讲,我急忙把手中的事都安排好,争取在两点前完成,因为演讲是在两点半开始。这样我饭都没吃好,拼命的赶到报告厅时已2:15了。上下两层都坐满了人,过道上也挤满了,我只能坐到大厅外的沙发上。不过相比更多的站着的人我已够幸运的了。
演讲准时开始,先是主持人大致介绍余先生的生平、著作。(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4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篮星诗页》。出版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莲的联想》(1964)、《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紫荆赋》(1986)、《守夜人》(1992)等十几部。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接着余先生走上讲台,荧幕上出现今天演讲主题:
灵感从何而来——论艺术经验之转化。
他说:灵感不会拜访懒惰的人!艺术创作的三个条件: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与个人想像。必须要有大量的知识,这是前提,准备;有了实际经验还得有丰富的想像力。这是从实到虚、从物质到精神、从表面到内心的一个过程。
又讲到写实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的实例。从中国古代讲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这是十分精彩的一部分,其中用不同画家画的同一主题的几幅名画,(达.芬奇与包慈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与德拉库瓦的《圣乔治屠龙》)做对比,让大家知道艺术创作并不都是写实的。并且同一题材不同的作者可以有不同的诠释。
后来还讲了他在看了梵高的画作、朋友们的画作后写的一些诗,当场朗读,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最感兴趣,也是大家最期待的是最后以提问方式与余先生交流的时间。由于太多人举手,主持人只能尽量满足大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师提出的问题:诗与我们现实之间的关系有多大?我们怎样的诗意地生活?余先生回答道:诗与现实生活没多大关系。但是没有了诗,我们的生活却会枯燥无味。假使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将不再温暖,没有了感情。你能想像得到吗?另一个问题就是文学有阶级性吗?余先生明确地回答:有。但是这一问题应该不要再提了,还开玩笑地说:放过文学家吧!对于全球化的问题,余先生这样回答:全球化是互动交流,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否则就是文化侵略。一定要有我参与才算是全球化!
写文章是艺术创作而不是严格的科学研究。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继承,并且与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有关系。举例来说:成语是我们现在用到的最多的,这就是文化遗产。我们说张三李四,为什么就不说张四李三呢?这其中有个平仄的问题。说张三李四则是平平仄仄,语气铿锵,上口;而张四李三则是平仄平仄,不顺口。苏州的寒山寺只因张继的二十八个字,便游人不绝,为苏州带来了多少实际的收入啊!
唯一一个小尴尬就是,有个人在提问时居然问余先生台湾与大陆的政治,全场一片嘘声,主持人就把话叉过去了。
最后就是签名活动了。因这是余先生第一次来深圳,机会难得,我跑步到书城买了一本《余光中经典作品》,然后又跑步返回让余先生签名。我除了对我喜欢的作家会这样,其他人绝对不能享受到我这种待遇的。我问他:余先生,您对你的作品在大陆的出版情况了解吗?他说:我不太清楚。我心里说:你不知道还好,知道了之后您不知会怎么想呢。市面上至少有十多种版本呢!签完后,我看了一下,哈哈,余先生的字写的也一般嘛!心中暗自多了份自信。
演讲准时开始,先是主持人大致介绍余先生的生平、著作。(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4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篮星诗页》。出版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莲的联想》(1964)、《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紫荆赋》(1986)、《守夜人》(1992)等十几部。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接着余先生走上讲台,荧幕上出现今天演讲主题:
灵感从何而来——论艺术经验之转化。
他说:灵感不会拜访懒惰的人!艺术创作的三个条件: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与个人想像。必须要有大量的知识,这是前提,准备;有了实际经验还得有丰富的想像力。这是从实到虚、从物质到精神、从表面到内心的一个过程。
又讲到写实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的实例。从中国古代讲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这是十分精彩的一部分,其中用不同画家画的同一主题的几幅名画,(达.芬奇与包慈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与德拉库瓦的《圣乔治屠龙》)做对比,让大家知道艺术创作并不都是写实的。并且同一题材不同的作者可以有不同的诠释。
后来还讲了他在看了梵高的画作、朋友们的画作后写的一些诗,当场朗读,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最感兴趣,也是大家最期待的是最后以提问方式与余先生交流的时间。由于太多人举手,主持人只能尽量满足大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师提出的问题:诗与我们现实之间的关系有多大?我们怎样的诗意地生活?余先生回答道:诗与现实生活没多大关系。但是没有了诗,我们的生活却会枯燥无味。假使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将不再温暖,没有了感情。你能想像得到吗?另一个问题就是文学有阶级性吗?余先生明确地回答:有。但是这一问题应该不要再提了,还开玩笑地说:放过文学家吧!对于全球化的问题,余先生这样回答:全球化是互动交流,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否则就是文化侵略。一定要有我参与才算是全球化!
写文章是艺术创作而不是严格的科学研究。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继承,并且与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有关系。举例来说:成语是我们现在用到的最多的,这就是文化遗产。我们说张三李四,为什么就不说张四李三呢?这其中有个平仄的问题。说张三李四则是平平仄仄,语气铿锵,上口;而张四李三则是平仄平仄,不顺口。苏州的寒山寺只因张继的二十八个字,便游人不绝,为苏州带来了多少实际的收入啊!
唯一一个小尴尬就是,有个人在提问时居然问余先生台湾与大陆的政治,全场一片嘘声,主持人就把话叉过去了。
最后就是签名活动了。因这是余先生第一次来深圳,机会难得,我跑步到书城买了一本《余光中经典作品》,然后又跑步返回让余先生签名。我除了对我喜欢的作家会这样,其他人绝对不能享受到我这种待遇的。我问他:余先生,您对你的作品在大陆的出版情况了解吗?他说:我不太清楚。我心里说:你不知道还好,知道了之后您不知会怎么想呢。市面上至少有十多种版本呢!签完后,我看了一下,哈哈,余先生的字写的也一般嘛!心中暗自多了份自信。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