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韩论战看文学批评的末路
“作者的生平活动与他的作品没有任何关系。作者所在时代的社会语境和历史事件似乎也与他的作品毫无瓜葛。”
从解构主义所能被理解的最浅显的观点来看,方舟子对于韩寒的质疑无疑是站不住脚的:韩寒并没有任何必要去阐述他作品中的任何“事实”与“观点”的意义与来源。因为更多的可能是,《三重门》《求医》中那些貌似真实活灵活现的人物是作者的亲历与合理的想象奇妙的结合:纵使刘易斯.卡罗尔有着这么一段幼女控的历史,难道就可以说《爱丽丝梦游仙境》系列中的Jabberwocky是有着确切的现实形象来源吗?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解构主义对于传统文学理论架构所提出的这个极大的挑战也正是方舟子有对韩寒进行质疑的原因所在。因为在之前,象征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等等等各种文学批评的流派,都承认文学作品的具体意义,亦即,即使批评家们越来越全能,经常性的拥有作家、画家、音乐家、精神病医生等多重身份,他们在使用这些看似矛盾的各种分析与批评方法时都存在着一种默契,他们宁愿将这些截然不同的文学批评手法视之为方法论上的不同,而不会触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作品,究竟能不能像后现代主义油画一样,视挑战既有理论框架与已成事实为目的,而不需要考虑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与可能的内涵拓展?而解构主义不同,在继承了结构主义那种对于一切符号的极端追求之后,它非常明确的告诉你上面那个根本性问题的答案:文学作品并不需要有固定意义。
因此,在解构主义所主导的话语权之下,“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剩下的就是逻辑辩论技巧的优劣了:苏格拉底如果活在今天这个年代,一定不会被鸩杀,相反,他会用“喋喋不休”(斯特伦贝格语)来征服所有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方舟子一定会赢,因为韩寒在今时今地确认了他的作品有一个“主体”,并赋予了作品以“自由民主人权”的拾人牙慧玩弄文字的思想意义,无论这个“主体”是马克思所说的“集体主体”还是弗洛伊德的“个人主体”,亦或是戈德曼所说的“超个体主体”。何况,方舟子不仅使用解构主义对作品进行分析,他还用实证主义来说“事实”,甚至于还和某些自诩能洞察“民主的细节”的人士一样,将自己的观点巧妙糅入其中,从而让韩寒这个从立论开始就漏洞百出的赛车手与“作家”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立论有瑕疵,逻辑辩论技巧不如对手,再加上自己的愚蠢与浅薄,他怎么可能指望让人相信,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就能给自己所谓的“作品”赋予一种他自己所不可能想到的意义与存在的合理性呢?
当然,方舟子这种极端虚无主义的解构并不是无敌的,正如鲍迪克所指出的:“关闭了所有的批评论坛,取消了关于证据、判断或价值的一切共同标准。”解构主义本身也可以被解构,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是面对已经将一切细微之处都已经解构到极致的方舟子的言论,这种更进一步的毫无意义的解构恐怕是最狂热的解构主义分子也会为此而挠头,更遑论只有那点可怜的知识储备的韩寒支持者们与其本人:这是一场“用理智毁灭理智”的游戏,没有理智的一方根本没有资格入围。方舟子之所以乐此不疲,也正是因为,他洞悉了这种荣迪尔所言的“用理智毁灭理智”的欢乐所在。
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韩寒的支持者们不仅缺少知识储备,他们的洞察力也十分有限,而不能识破方舟子所使用的解构主义在逻辑上的漏洞所在:他是科普作家出身,如果……是的,德里达所主张的解构主义是可以让你用各种荒谬的方式去解释科学体系的,这无疑会让方舟子面临极大的风险:既然方舟子想要用“科学体系”去框定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以至于使用词法分析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能作为他的论据,那么,他如何证明他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在他自己所使用的逻辑辩论手法面前是有着具体的意义与存在的合理性呢?
尼采说“上帝死了”,罗兰.巴尔特说“作者死了”,福柯干脆说“人死了”。
对于毁灭一切之后的一切,虚无主义便站在了睥睨众人的巅峰。
事实上,不仅在文学批评领域,即使在广义意义上的科学领域里,辩证法意义上的虚无也吞噬了绝大多数可能,永远也不可能存在哪个最终标准和高高在上的仲裁,汉纳.皮特金在《维特根斯坦与正义》中提到“正如这种情况是伦理学和美学的特征一样,这也成为数学和科学的一个特征”。方舟子今天所认知并尊重的科学体系,或许在下一个十年就面临着颠覆,只是,如斯特伦贝格所言,“人类喜欢思考, 而且很可能一直在编织思想的网络, 而这些网络注定要被下一阵大风给吹走。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高兴地玩这场游戏, 而且不要太当真。”
从解构主义所能被理解的最浅显的观点来看,方舟子对于韩寒的质疑无疑是站不住脚的:韩寒并没有任何必要去阐述他作品中的任何“事实”与“观点”的意义与来源。因为更多的可能是,《三重门》《求医》中那些貌似真实活灵活现的人物是作者的亲历与合理的想象奇妙的结合:纵使刘易斯.卡罗尔有着这么一段幼女控的历史,难道就可以说《爱丽丝梦游仙境》系列中的Jabberwocky是有着确切的现实形象来源吗?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解构主义对于传统文学理论架构所提出的这个极大的挑战也正是方舟子有对韩寒进行质疑的原因所在。因为在之前,象征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等等等各种文学批评的流派,都承认文学作品的具体意义,亦即,即使批评家们越来越全能,经常性的拥有作家、画家、音乐家、精神病医生等多重身份,他们在使用这些看似矛盾的各种分析与批评方法时都存在着一种默契,他们宁愿将这些截然不同的文学批评手法视之为方法论上的不同,而不会触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作品,究竟能不能像后现代主义油画一样,视挑战既有理论框架与已成事实为目的,而不需要考虑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与可能的内涵拓展?而解构主义不同,在继承了结构主义那种对于一切符号的极端追求之后,它非常明确的告诉你上面那个根本性问题的答案:文学作品并不需要有固定意义。
因此,在解构主义所主导的话语权之下,“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剩下的就是逻辑辩论技巧的优劣了:苏格拉底如果活在今天这个年代,一定不会被鸩杀,相反,他会用“喋喋不休”(斯特伦贝格语)来征服所有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方舟子一定会赢,因为韩寒在今时今地确认了他的作品有一个“主体”,并赋予了作品以“自由民主人权”的拾人牙慧玩弄文字的思想意义,无论这个“主体”是马克思所说的“集体主体”还是弗洛伊德的“个人主体”,亦或是戈德曼所说的“超个体主体”。何况,方舟子不仅使用解构主义对作品进行分析,他还用实证主义来说“事实”,甚至于还和某些自诩能洞察“民主的细节”的人士一样,将自己的观点巧妙糅入其中,从而让韩寒这个从立论开始就漏洞百出的赛车手与“作家”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立论有瑕疵,逻辑辩论技巧不如对手,再加上自己的愚蠢与浅薄,他怎么可能指望让人相信,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就能给自己所谓的“作品”赋予一种他自己所不可能想到的意义与存在的合理性呢?
当然,方舟子这种极端虚无主义的解构并不是无敌的,正如鲍迪克所指出的:“关闭了所有的批评论坛,取消了关于证据、判断或价值的一切共同标准。”解构主义本身也可以被解构,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是面对已经将一切细微之处都已经解构到极致的方舟子的言论,这种更进一步的毫无意义的解构恐怕是最狂热的解构主义分子也会为此而挠头,更遑论只有那点可怜的知识储备的韩寒支持者们与其本人:这是一场“用理智毁灭理智”的游戏,没有理智的一方根本没有资格入围。方舟子之所以乐此不疲,也正是因为,他洞悉了这种荣迪尔所言的“用理智毁灭理智”的欢乐所在。
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韩寒的支持者们不仅缺少知识储备,他们的洞察力也十分有限,而不能识破方舟子所使用的解构主义在逻辑上的漏洞所在:他是科普作家出身,如果……是的,德里达所主张的解构主义是可以让你用各种荒谬的方式去解释科学体系的,这无疑会让方舟子面临极大的风险:既然方舟子想要用“科学体系”去框定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以至于使用词法分析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能作为他的论据,那么,他如何证明他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在他自己所使用的逻辑辩论手法面前是有着具体的意义与存在的合理性呢?
尼采说“上帝死了”,罗兰.巴尔特说“作者死了”,福柯干脆说“人死了”。
对于毁灭一切之后的一切,虚无主义便站在了睥睨众人的巅峰。
事实上,不仅在文学批评领域,即使在广义意义上的科学领域里,辩证法意义上的虚无也吞噬了绝大多数可能,永远也不可能存在哪个最终标准和高高在上的仲裁,汉纳.皮特金在《维特根斯坦与正义》中提到“正如这种情况是伦理学和美学的特征一样,这也成为数学和科学的一个特征”。方舟子今天所认知并尊重的科学体系,或许在下一个十年就面临着颠覆,只是,如斯特伦贝格所言,“人类喜欢思考, 而且很可能一直在编织思想的网络, 而这些网络注定要被下一阵大风给吹走。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高兴地玩这场游戏, 而且不要太当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