檵木与金刚刺
檵木与金刚刺
这世间有一些草木,原本便是极熟悉的。只不过仅仅晓得它们的土名,有的甚或连土名也未曾听过,只是识得茎叶的样子与花葩的姿态。因为离开旧家日久,这些形貌亦渐渐在记忆中淡出了。待得许久以后在网络上或书里忽然见到似曾相识的图片,又知晓了它们的大名,回忆便蓦地明晰起来,有如逢故人的惊喜,也有一重温柔的落寞——啊,某一时某一地,我也曾见过这样蓊郁的一株;当时情状如在眼前,而逝去的时光却永远不会重来了。
檵木与金刚刺,于我便是这样的两种草木。
见到檵木,是在一个常去的博客里,春时的一篇。说山冈上檵木花大开,“山风吹过,白潮涌动,满山都是花影。”一旁的照片里,细白花瓣密密簇拥,如丝如缕。我几乎是惆怅地微笑了——小时候曾看过多少棵这样开着纸条样细洁白花的小灌木啊,尽管那时全然不知道它的名字。每年清明前后映山红红遍山冈时它也开花了,花朵的外形很是奇特,花瓣皆是细细一条,数条集成一朵,数朵攒成一簇。幼时玩过纸毽子,用橡皮筋将几张软和的白纸扎成一簇,再用剪刀将白纸剪成细条,一个简易的纸毽子就做成了。开在枝上的檵木花就像一个一个新做的纸毽子。不过这样的花是不会引起我太多注意的。我所喜欢的,是一旁开得如灿锦烂绣般的映山红。在红花的对照下,那几簇细细的白条简直都不能算是花呢。
印象最深的,还是这种白花的叶子可以用来止血。有一回右边手臂不小心拉了一条大口子,在我震天的哭声里,外婆上后山摘了一把檵木叶,洗净后嚼烂敷在伤口上,很快血便止住了。至今我的右臂上还留着一线浅浅的疤痕,也许就是这道疤,让我始终忘不了这种可以用作止血贴的植物吧。
真正觉得檵木花好看,是在长大之后,有一年清明回故乡。下午时分在田埂上来来回回地游荡,春日的田野是浅浅的草绿,燕子停在高处的电线上,像一串温柔的逗号。路边有一大丛檵木,疏落地开着白花,在尚存着寒意的软风里有一种明洁的忧伤。那一刻,忽然发现这种不知名的野花竟是这样的洁净细致。
要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它叫檵木。查到《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檵花”一条:“檵花一名纸末花,江西、湖南山冈多有之。丛生细茎,叶似榆而小,厚涩无齿,春开细白花,长寸余,如翦素纸,一朵数十条,纷披下垂,凡有映山红处即有之。红白齐炫,如火如荼。其叶嚼烂,敷刀刺伤,能止血。”因为与记忆里的形象十分契合,读来便有一种熨帖的欢喜。
后来,才知道公园与绿化带上常见的红花檵,就是山野间白花檵木的变种,由林学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长沙天心公园发现并命名,原产地正是家乡。我时常见到的红花檵,似乎一年四季都在开着花,不过有时繁盛有时萧瑟,花是紫红的细条,叶子也作紫红色,看上去混混沌沌的一大片,加之往往被人工修剪成一个大球形,就更不为我所喜了。我从未将之与故乡山野间的白花联想到一处,大约在我心里,园林中用于观赏与装饰的浓艳的红花檵,与山冈和阡陌上细洁恬然的绿叶白花,实在是相去甚远吧。
金刚刺是自幼便见惯、但到许久之后才知晓大名的另一种植物。是在研究屠苏酒的某一种配方时。书中说,将菝葜、肉桂、防风、桔梗、大黄、乌头等药材的细末按一定比例配好,装入绢袋,在大年三十这天沉入井底,正月初一早起取出绢袋,浸入清酒中,再经数次煮沸便成屠苏酒。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曰:“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王安石《元日》诗中便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之句。好奇地在网上搜索“菝葜”这两个生僻的字,跳入眼帘的却是熟悉的图片:嫩绿中泛出微红的脉络分明的叶片,淡绿小花伸出长长的花丝。幼时外婆曾告诉我,这个便叫“金刚刺”,因其根部长刺。菝葜的大名,想来在乡间倒无人识得了。
在网上查到菝葜有许多别名,如金刚刺、金刚根、筋骨柱子等等。《植物名实图考》说菝葜“江西、湖广皆曰铁菱角,亦曰金刚根。叶可作饮……实熟红时,味甘酸可食。其根有刺,甚厉。”又谓菝葜“叶可饮,子可食,根可染,治脚弱痹满,酿酒饮之,几无剩物”,兼其“又堪蔬”,故吴其濬感慨“吾于此见造物之爱人甚兮”。
菝葜在家乡随处可见,春时开绿色小花,因花叶颜色相近,所以毫不显眼,不为我所在意。我甚至不记得它小小的圆果子成熟后会变成好看的红色,也不晓得这果子味美堪食。在乡间,它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野生藤蔓罢了。但我的相集里却留着几张菝葜的照片,是某一回回乡时所拍。我已经不记得当时为何要为一株不起眼的植物留影,是根源于我对于故乡一草一木难以言说的眷恋吧。此处的河山草木,在我眼中总是格外深情隐秀,且蕴藏了许多欢喜忧愁的记忆。外婆家的后山上有多少葱茏畅茂的良药嘉草呢?我记得,有一座大坟旁长着好几株小灌木,夏天时开成簇的小红花,让我觉得好玩的是花未谢便已结果,五瓣花像一个小小托盘,捧出一粒小青果。外婆说那叫“淡亲家母”,是一味中药材。后来才知那便是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大青,民间亦称淡婆婆。外公的高血压发作时,外婆会请人上山挖来葛根,配上其他药材煎水给外公服下。我至今仍记得葛根被捣烂时那种甘甜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初夏季节在山上玩,土茯苓细长的藤与修长硬挺的叶子处处可见,我常常将藤蔓连根拔起,希望拔出一块茯苓,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彼时的我,与山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那样亲厚,一个人流连在林子里时,仿佛可以听见它们的呼吸和低语,而它们,似乎也认得我。待到离家日久后重返故居,回到旧时嬉玩之处,却分明成了一个局外人。尽管有重逢的喜悦,却终是拂不去那一缕无端的怅惘了。
离开家乡后我依旧喜欢抚花弄草,春看桃花、杜鹃,夏探莲花,秋赏清菊,冬访山茶与素梅,一次也不愿落下。在丰美繁盛的花集里,欣喜中却总难免觉到一丝不足。也许是所见的花事总不免带几分人工的痕迹,又或者是因为每次出发时便已清楚将看到什么,终是缺了一点意外的喜悦。不比幼时的原野阡陌,处处蕴藏新鲜的惊喜。我所不能忘怀的,是旧家草木不种不收、自开自落的天然与自在的意态吧。在锦绣般的花树下,我几乎是带着歉意的了——原来,在我心底,如此的姹紫嫣红、轻云绯霞,终究抵不上故园一座青青的山冈呀。
故乡的白花檵木。
白花檵木(此照片来自网络)
菝葜(即金刚刺)
这世间有一些草木,原本便是极熟悉的。只不过仅仅晓得它们的土名,有的甚或连土名也未曾听过,只是识得茎叶的样子与花葩的姿态。因为离开旧家日久,这些形貌亦渐渐在记忆中淡出了。待得许久以后在网络上或书里忽然见到似曾相识的图片,又知晓了它们的大名,回忆便蓦地明晰起来,有如逢故人的惊喜,也有一重温柔的落寞——啊,某一时某一地,我也曾见过这样蓊郁的一株;当时情状如在眼前,而逝去的时光却永远不会重来了。
檵木与金刚刺,于我便是这样的两种草木。
见到檵木,是在一个常去的博客里,春时的一篇。说山冈上檵木花大开,“山风吹过,白潮涌动,满山都是花影。”一旁的照片里,细白花瓣密密簇拥,如丝如缕。我几乎是惆怅地微笑了——小时候曾看过多少棵这样开着纸条样细洁白花的小灌木啊,尽管那时全然不知道它的名字。每年清明前后映山红红遍山冈时它也开花了,花朵的外形很是奇特,花瓣皆是细细一条,数条集成一朵,数朵攒成一簇。幼时玩过纸毽子,用橡皮筋将几张软和的白纸扎成一簇,再用剪刀将白纸剪成细条,一个简易的纸毽子就做成了。开在枝上的檵木花就像一个一个新做的纸毽子。不过这样的花是不会引起我太多注意的。我所喜欢的,是一旁开得如灿锦烂绣般的映山红。在红花的对照下,那几簇细细的白条简直都不能算是花呢。
印象最深的,还是这种白花的叶子可以用来止血。有一回右边手臂不小心拉了一条大口子,在我震天的哭声里,外婆上后山摘了一把檵木叶,洗净后嚼烂敷在伤口上,很快血便止住了。至今我的右臂上还留着一线浅浅的疤痕,也许就是这道疤,让我始终忘不了这种可以用作止血贴的植物吧。
真正觉得檵木花好看,是在长大之后,有一年清明回故乡。下午时分在田埂上来来回回地游荡,春日的田野是浅浅的草绿,燕子停在高处的电线上,像一串温柔的逗号。路边有一大丛檵木,疏落地开着白花,在尚存着寒意的软风里有一种明洁的忧伤。那一刻,忽然发现这种不知名的野花竟是这样的洁净细致。
要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它叫檵木。查到《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檵花”一条:“檵花一名纸末花,江西、湖南山冈多有之。丛生细茎,叶似榆而小,厚涩无齿,春开细白花,长寸余,如翦素纸,一朵数十条,纷披下垂,凡有映山红处即有之。红白齐炫,如火如荼。其叶嚼烂,敷刀刺伤,能止血。”因为与记忆里的形象十分契合,读来便有一种熨帖的欢喜。
后来,才知道公园与绿化带上常见的红花檵,就是山野间白花檵木的变种,由林学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长沙天心公园发现并命名,原产地正是家乡。我时常见到的红花檵,似乎一年四季都在开着花,不过有时繁盛有时萧瑟,花是紫红的细条,叶子也作紫红色,看上去混混沌沌的一大片,加之往往被人工修剪成一个大球形,就更不为我所喜了。我从未将之与故乡山野间的白花联想到一处,大约在我心里,园林中用于观赏与装饰的浓艳的红花檵,与山冈和阡陌上细洁恬然的绿叶白花,实在是相去甚远吧。
金刚刺是自幼便见惯、但到许久之后才知晓大名的另一种植物。是在研究屠苏酒的某一种配方时。书中说,将菝葜、肉桂、防风、桔梗、大黄、乌头等药材的细末按一定比例配好,装入绢袋,在大年三十这天沉入井底,正月初一早起取出绢袋,浸入清酒中,再经数次煮沸便成屠苏酒。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曰:“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王安石《元日》诗中便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之句。好奇地在网上搜索“菝葜”这两个生僻的字,跳入眼帘的却是熟悉的图片:嫩绿中泛出微红的脉络分明的叶片,淡绿小花伸出长长的花丝。幼时外婆曾告诉我,这个便叫“金刚刺”,因其根部长刺。菝葜的大名,想来在乡间倒无人识得了。
在网上查到菝葜有许多别名,如金刚刺、金刚根、筋骨柱子等等。《植物名实图考》说菝葜“江西、湖广皆曰铁菱角,亦曰金刚根。叶可作饮……实熟红时,味甘酸可食。其根有刺,甚厉。”又谓菝葜“叶可饮,子可食,根可染,治脚弱痹满,酿酒饮之,几无剩物”,兼其“又堪蔬”,故吴其濬感慨“吾于此见造物之爱人甚兮”。
菝葜在家乡随处可见,春时开绿色小花,因花叶颜色相近,所以毫不显眼,不为我所在意。我甚至不记得它小小的圆果子成熟后会变成好看的红色,也不晓得这果子味美堪食。在乡间,它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野生藤蔓罢了。但我的相集里却留着几张菝葜的照片,是某一回回乡时所拍。我已经不记得当时为何要为一株不起眼的植物留影,是根源于我对于故乡一草一木难以言说的眷恋吧。此处的河山草木,在我眼中总是格外深情隐秀,且蕴藏了许多欢喜忧愁的记忆。外婆家的后山上有多少葱茏畅茂的良药嘉草呢?我记得,有一座大坟旁长着好几株小灌木,夏天时开成簇的小红花,让我觉得好玩的是花未谢便已结果,五瓣花像一个小小托盘,捧出一粒小青果。外婆说那叫“淡亲家母”,是一味中药材。后来才知那便是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大青,民间亦称淡婆婆。外公的高血压发作时,外婆会请人上山挖来葛根,配上其他药材煎水给外公服下。我至今仍记得葛根被捣烂时那种甘甜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初夏季节在山上玩,土茯苓细长的藤与修长硬挺的叶子处处可见,我常常将藤蔓连根拔起,希望拔出一块茯苓,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彼时的我,与山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那样亲厚,一个人流连在林子里时,仿佛可以听见它们的呼吸和低语,而它们,似乎也认得我。待到离家日久后重返故居,回到旧时嬉玩之处,却分明成了一个局外人。尽管有重逢的喜悦,却终是拂不去那一缕无端的怅惘了。
离开家乡后我依旧喜欢抚花弄草,春看桃花、杜鹃,夏探莲花,秋赏清菊,冬访山茶与素梅,一次也不愿落下。在丰美繁盛的花集里,欣喜中却总难免觉到一丝不足。也许是所见的花事总不免带几分人工的痕迹,又或者是因为每次出发时便已清楚将看到什么,终是缺了一点意外的喜悦。不比幼时的原野阡陌,处处蕴藏新鲜的惊喜。我所不能忘怀的,是旧家草木不种不收、自开自落的天然与自在的意态吧。在锦绣般的花树下,我几乎是带着歉意的了——原来,在我心底,如此的姹紫嫣红、轻云绯霞,终究抵不上故园一座青青的山冈呀。
![]() |
故乡的白花檵木。
![]() |
白花檵木(此照片来自网络)
![]() |
菝葜(即金刚刺)
-
厚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2-13 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