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路(WEEK 1 ——WEEK 4)
![]() |
2012年2月13号,大三下学期第一天。
晚上看《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时,突发奇想要开一个专题来记录考研的点滴。
从2005年6月14号中考结束后开始每天记日记,这个习惯保持了五六年,高三和高四曾经两次因为高考而花时间动手写专题随笔,现在翻开看看,当年的苦与乐仍然历历在目。既然考研比之于高考,重要性丝毫不减,因此也同等对待吧。一来作为日记延伸性的总结,二来当做以后的一份资料与回忆。
不知道这心血来潮之举能坚持多久,但愿能长一些。这一次想把它挂到网上,写成简单的细分条目形式,如果能对别人有所助益,那就更值得了。
————————————第1周——————————————————
2.13
a 在自习室占到座,跟汉语言的人在一个教室。这里估计就是自己大学最后的归宿了
b 考察了一下校内的书店,英语绿皮书比网上贵太多
c 伊格尔顿对Leavis精英倾向的批判相当相当精彩,不过伍晓明的翻译似乎太拘泥于原著,充斥大量的长句,读起来有点困难。
d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是一个故事。“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因为悲伤过度死了”这是一段情节。根据这段说明情节与故事的区别。
2.14
a 复印《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b 打印一些英语资料,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868114/这个帖子的单词整理出来打印了好多页。
2.15
a 哲学跟文论之间还是有很大联系的,从艰深程度上看,前者比后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学真的很辛苦,如果没有这一份兴趣支撑的话,早就放弃了吧。
b 笑而不语 smilence ~
c 克尔凯郭尔的三阶段理论似乎以前在哪本书上看到过
2.16
a 如果有个老师该多好,即便我对克尔凯郭尔叔本华们有再大的兴趣,对一个从来没有系统接触过西方哲学理论的学生而言,想要把他们的思想给弄懂也绝非易事啊。
b 最近的考研宣传单真多,讲座也不少,但是自己还是一个都没有参加。
2.17
a 在中文系与外院之间做出了最后选择,后者。我对冲前者的把握实在甚小甚小,看过大家的帖子更深觉学养不足,另一方面毕竟本科就出自外院,那么若读硕还是外院,倒也不错,最重要的是,西班牙语的梦想依然可以得到存续。
b 政治要不要提前看一点,大体梳理一下?很挠头的问题。
c 永远别忘记巴尔特的小资情调。
2.18
a 再次涉及结构主义,最大的担心是自己脑子中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记忆,每当下笔要写的时候,可能无法答到点子上去。
b 图书大厦英语方面的书不少,但是显然不如网购来的划算。
2.19
a 第一笔在卓越跟当当的网购 = = 真落伍,犹记得在淘宝的第一笔订单是1——4卷《冰与火之歌 》,这次又是书,只是变成了考研,欧洲文学史是大部头,先拿下再说;至于英语,现在就得开始做阅读,光背单词心里发虚。
b 糟糕糟糕,图书馆跟网上都找不到张隆溪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有点棘手!
——————————————第2周——————————————
2.20
a 现阶段对英语有点迷茫,除了背单词跟阅读之外,是否还需要提前看看真题?
b 暂时停止学习伊格尔顿的20世纪文论那本书,我感觉最好还是先看完另一本——《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后者能促进对前者的理解。
c 做了一下12年政治考研的真题(选择),这是第一次接触真题。结果惨不忍睹,单选错六七个,多选对了不到一半。显然,单靠高中的底子不是很够,而且致命的是三年已过,忘得很干净。
d 维特根斯坦显然是个热门重点,而狄尔泰是那种被大家忽视的重点。
e 《欧洲文学史》第三卷(全两本)快递送到,当当的,这是为考研进行的第一次网购。书大气庄重,非常厚实,它将是“世界文学史”这门专业课的复习重点。
2.21
a 欧文第一卷(当当)到位,2013版新东方考研阅读理解(高分版)(当当)到位。
b 打印了一些材料,从开学到现在陆陆续续地一直在做这件事情。现阶段先打印英语的跟专业课的,政治的放一放。全部资料来自考研论坛和百度文库,这些东西高度浓缩,便于携带,还是能管点用的。
c 第一次进入主楼的考研自习室,接替学姐的位置。教室规模不小,挤得满满当当。看着书山题海跟后面一双双警惕的眼睛,自己有点紧张。先在这里自习一段日子适应一下,自己院自习室的那个位置先放在那里好了。
d 跟新闻专业的另一个学姐长聊,她成功进入了北京的奥美,表示考研没有太大的用。以前她跟我在学生会的同一个部门,也复读过,成绩也非常不错,彼此很熟悉。即便我自己这种广告专业的学生,想进奥美这样的国际4A广告公司都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所以她的表现已经足够惊艳了。很感谢她的鼓励和支持,我知道这条路很艰难,继续保持谨慎的悲观吧。乐观并非全然有利,何况还能导致麻痹大意。
e 《西方哲学十五讲》,分析哲学和胡塞尔这几章看得很困难。
2.22
a 进驻主楼的自习室,接替一个学姐留给我的位置,不太喜欢自己院的自习室,我还是习惯身边没有认识的人,这样学习起来更容易安静下来。看起来,这里更有可能成为“最后的归宿”。
b 第一次做针对考研英语的阅读理解,那本新东方的高分版。结果是惨不忍睹,三篇15题仅仅对了3题,后两篇全军覆没,看得自己都觉得丢脸。原因我想有三,其一是久疏战阵,失去了做题的感觉;其二是尚未开始背单词,大量生疏的词严重影响对整个句意的把握;其三是文章中连篇复合句,其出现的频度和难度都前所未见。记得寒假跟刚考完研的同学聊天,我问他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比之六级难多少,他的回答是“考完研如果再做六级的阅读,跟玩儿似的。”现在看来此言非虚。虽然一向自恃英语稳定,但是倘若不加紧背单词辅以大量阅读练习的话,上了考场还是死路一条!
c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存在的论述跟现代人的处境非常切近,常人存在的庸碌,一部分原因就是随大流,照章办事,以期卸去此在的存在负担,这就是所谓的非本真状态。
2.23
欧文第二卷、《世界文学简史》与新航道的阅读理解(卓越)三本书到位,《欧洲文学史》全部到齐了。
2.24
a 英语阅读理解,某文章竟然出现了Vivendi跟activision公司合并的游戏新闻,够潮的,不过把暴雪游戏翻成“暴风雪”,把“魔兽世界”翻成“战舰世界”就有点扯了。
b 西哲进行到后期,关于语言学的越来越多,唯一不那么容易理解的还是阿多诺跟霍克海默他们。至于利科跟梅洛-庞蒂,读几遍还是茫茫然。
2.25
跟Doris一起查了下报录比,PKU外院的世界文学,近几年基本是八分之一左右的比例;她的南开古代文学是十分之一。。。。
2.26
a 在校内看到个贴子,是一个在考研辅导机构做过兼职的学生写的,全部是揭露那些所谓“名师”的真面目,看了很是震惊。真实性几何不好说,但是这些披着“人师”面具的家伙,其中肯定不乏道德败坏利欲熏心者。我个人丝毫没有报班的意向,也许是不到时候,但对这些机构还是充满抵触,尤其自己是广告专业出身,那些广告词的背后有多大的水分,经过了多少粉饰,其实水很深很深。如果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就尽量不靠它们。
b 似乎现在这个时候,对考研的过程还是很适应,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是自己愿意、喜欢学习的知识,不管文学还是英语,都是如此。似乎这其中包含一点危险,08年第一次高考的备考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陶醉心理,感觉过程中并无太多痛苦,结果却收获了一个惨淡的夏天。而09年第二次高考的备考,虽然是一次艰难的漫漫长征,少有快乐可言,但结果却非常不错。是不是只有我将这样的任务视为苦役,才会取得好的成绩?而如果太享受这个过程,反而容易折戟?这可不是一个好玩的悖论!
——————————————第3周——————————————
2.27
a 被阅读理解打击得自信心全无,到目前为止,只有一次答对了四题,还没有五题全对的情况!并非不理解整个文章的意思,错主要是错在细节理解处,以前基本能拿分。现在则是不管我为了一个题思考五分钟还是一分钟再勾选,答错的可能性是百分之80!我觉得,如果在一个月后仍无改观,这个境况就真的危险了。
b 学生会改选,两年半,从干事到副部到部长,到现在的职位交接,这场征途总算完成,对于它的使命业已完毕。卸下了这个担子后,以后可以一心以考研为重了。再见了,学生会。
2.28
a 第一次在自习室呆了一整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没有了学生会的任务,又不太上课,手握大把时间,大可不必担心来不及备考。但是今天效率并不高,在上午和傍晚困了好一阵子,看完并复习了一遍古希腊、罗马文学,四篇阅读理解,看一个小时课外书,这就是全部收获。除了困意袭扰之外,自己的思路还经常游移,集中不了注意力,这两大顽疾都是老朋友了,除非战胜它们,否则挂的就是我了。
b ICE告诉我他没有过线,想打电话安慰,他没有同意。犹记得08年夏天某个午后,刚查完高考分数的我帮他按开了楼宇的对讲门,探出脑袋绝望地对正在上楼的他说了声“我完了”,当时是他安慰我,而现在......那个时候的我肯定不会想到,多年以后,面对课桌上摊开的复习资料,自己将会想起,我和他在上完四个晚自习后挤公交回家的那些遥远的深夜,黑色的星星黑色的路灯黑色的城市上空飞过黑色的鸟群,它们头也不回地从高三飞到大三,飞过我那个黑色的夏天,他这个黑色的冬天。
2.29
a 四年一次的0229,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一整天的复习,中世纪文学。庆幸大二的时候完整地读完《英国文学史》,再面对《百鸟议会》和《特里斯坦和伊瑟》都不觉陌生。仔细想来,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读过列那狐的故事,甚至比安徒生都早,当时光以为是个童话故事,上了大学才知道是重要的城市文学作品。也不知道当时是谁给我买的......记得还有一个什么毛驴卡迪雄....
b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外国文学史》到位,当当上的货。多少能让我看出点真题的方向。
3.1
a 艰苦复习中世纪文学,虽然有点基础但还是相对陌生,开始感觉到人名的繁多,虽然自己一向不怵这个,而且看译名基本能猜出是哪个国家的人,但是铺天盖地的实在是太多了!!!
b 英语阅读理解的正确率有所提高~~总算走上正轨了,等待新东方的绿皮书中。
c 了解到隔壁的那个哥们要考的也是南开的古代文学,跟Doris一样,以后是不是该多刺探刺探情报~~
3.2
a 复习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世纪文学,再来好好回味一下卡尔维诺的这句话——“《疯狂的奥兰多》是一部拒绝开始和拒绝结束的史诗,拒绝开始是因为它以续写另一部史诗的面目出现,那另一部史诗是马特奥•马里亚•博亚尔多逝世时还未完成的《热恋的奥兰多》,拒绝结束是因为阿里奥斯托从未停止过写这部史诗。”上个学期在图书大厦买到了《疯狂的奥兰多》,古斯塔夫·多雷的插画版,确实非常精彩,气势浩大,文辞典雅。
b 路易斯•德•莱昂,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萨拉曼卡诗派的创始人,毕业并任教于萨拉曼卡大学,1572年被宗教裁判所裁决监禁,罪名是对《圣经》进行错误阐释。在监狱度过四年后,他回到萨拉曼卡大学,重新站到昔日的讲坛上,对学生讲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昨天讲到......”——————对此我只能折服!!!!
c 越来越适应了自习室的生活,从早到晚,没什么波澜,没有人说话,一种过于安静的状态,在这里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彻底跟整个校园隔绝。虽是无奈之举,却也势在必行。
d 第一次对整套欧文产生恐慌,抓重点的话,外院出题太偏,一把抓的话,根本没法记全。急需找到一位有经验的学长,没有他人的点拨,事倍功半是一定的了。。。
3.3
a 第一次知道,哈姆雷特同学延宕的原因有一个是文本外的——莎翁用王子来影射埃塞克斯伯爵在图谋推翻伊丽莎白女王时的长期犹豫不决。
b 在外院网站的公告上又一次大撒网查录取名单,总算成功在校内上加到一个学姐,撒花!近两天感觉有点低落,背起来总是忘。。希望能通过对学姐的请教,有重点有选择地复习,什么该精读,什么该熟悉了解,这个很重要。
c 妹妹一模不是太理想,电话里跟她聊了半个多小时,住同一个小区,上同一所初中,上同一个高中,看着这个几乎是复制着自己青春轨迹的女孩子走到距离高考仅仅三个月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心情非常复杂。面对她“开心就好,追求完美是没有太大必要的”人生哲学,自己找不到任何理由来辩驳。或许真是如此,长久以来我只是把基于自己完美主义个性的哲学加诸她的身上,希望以此来激励她追求自己的梦想,却忽视我们两个人形似背后巨大的差异。一个活得简单,一个过得复杂;一个随性自如,一个思虑重重;一个代表夏天,一个代表冬天。她说,你应该比我少一些遗憾吧,她说,多希望让你变成我去参加高考啊,她说,你呀已经是个老人啦。有点心酸,有点惆怅,很快她就要告别高中岁月,而后再也不会复制谁的道路。一个准备高考,一个准备考研,殊途同归否?冷暖自知。无论如何,妹妹,这次我不说“加油”,只要你过得快乐幸福就好。
3.4
a 整理了一下要问学长学姐的问题,还真是不少,有的问题挺白痴的,好吧,现在白痴是为了以后的清醒。
b 看了一下胡子老师整理的近几年的阅卷感想,笑翻了快,大家怎么可以这么有才!!不过笑归笑,这些打酱油者只是凑数而已,会答题的那些强人绝非少数。。关于真题,能找到的非常零散,想找到解析更是难上加难。名词解释跟简答还好说,就是论述题,太难了点。
c 给日志加一个背景图片吧,还是挺契合考研“林中路”这个主题的~
————————————第4周——————————————————
3.5
a 加老师,被无视了,可能老师是出于公平的考虑?不过还是有点郁闷。
b 关于欧文1,有点无奈,背着后面忘记前面,虽然说文学这种东西实际答题的时候自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是这样还是挺危险的。另一方面,开始隐约感觉,这样复习的话,有可能得舍弃基本参考书。
c 英语新东方词汇绿皮书跟《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指南•外国文学史基础与实战练习 》到货,后者其实就是知识总结,包含了考研的名解、简单和论述题,至于前者。。。该滚去背单词了。
3.6
a 开始背单词,初涉这种乱序的词汇书,也没有不适应之感,记词根的作用似乎也没太大体现,自己背单词一般都是靠惯性或者是拿生词联系以前学过的词,可能这里面也包含有词根的思路吧。对我来说背单词从来不是头疼的问题,最头疼的是语法啊语法啊语法啊!
b 在学校书店看到《世界文学名著选读》,上次没翻,这次详细看了一下,原来就是作品选啊,根本没有个介绍什么的。这是件大好事,PKU给这一套书相当于没给,也就不用买了,它的意思无非就是:少年,想考北大啊?赶紧泡图书馆把这些名著全给我读了!!!
c 早上来到自习室,今天竟然是第一个,6点50左右的样子,在第一排拍了张照片,书山题海,恍若重回高中,不过已是多年前了罢。
d 把随笔本跟诗歌草稿本全部带到了自习室,既然从高一起就一直坚持创作到现在,既然现在每个白天的几乎全部时间都泡在这里,那就继续像以前一样,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年里可能发生的一切喜与悲吧。
3.7
a 半夜看米兰比赛,心脏都快跳出来,虽然还是晋级了但是0比3实在丢人,早上同宿舍另一个考研的同学连连叹道“你疯了,你是考研的人”,挺受这句话触动,一方面他作为一种与我毫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纯动力因素而存在,让我在松懈的时候能鼓起劲来不输,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处理在这条漫长战线上合理分配时间的问题,我还是有点迷茫。备考时间非常充分,是否一定要照搬别人的模式?如果给自己暗示现阶段可以少一些时间复习,那么到后来是否能积攒起百分百的能量?
b Doris让我锻炼肌肉,还是一句话的刺激力量,自己这方面挺自卑的,所以这句话相当于是触到了我的痛处。其实也是自己不好,从开学到现在,仅仅打了一次羽毛球而已。明明是足球网球乒球羽球样样玩得来,却始终没有想过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分出时间来锻炼身体,这一点应该得到重视。随着春夏的到来,应该有所改变了!
3.8
a 东北欧那些小国的文学,需要关注一下史诗跟得过诺奖的作家,今年出到了特朗斯特罗姆就是一个最好的警告~~
b 突然有种直觉,明年可能会考到《汉堡剧评》 = = 如果硬要挑一个的话,还是这个莱辛更好答一点吧。
3.9
没出宿舍,不过完成了欧文第一卷,这一遍是全面地过一下,同时背了不少,花的时间很长。接下来就应该回头做好笔记了,虽然实在是不太想做,但是翻书复习的话到后期会非常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3.10
开始做欧文1的笔记,本来打算是参考着《世纪文学简史》加上两本习题书合并到一起做,发现这么搞的话工程量实在是太大,所以只好单做欧文的,复习完一个单元再横向参考另外这几本书。按照PKU给出的参考书,世界文学史这块儿,就只有欧文跟《东方文学史》两本,肯定是不够的,尤其是美洲文学。此外还得看介绍百年来得过NOBEL的作家和作品的书。
3.11
借了本《神曲》,考文学的研,除了原典,还得看这些名著,这几年一直考到但丁。只是这本书译本太老,看得相当头大。在以后的日子里,如何协调看名著与看参考书的时间,也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如果复习文学史的话,有一点“剧透”的成分,比如说有些名著的情节和结局我到现在也不清楚,本来想以后有时间慢慢细看,但是如果复习起来,势必要将整本书全部吃透。很郁闷啊有木有!!!这样一来,以后看书就完全没有新鲜感了 = = 当然,像《神曲》这样的诗歌、《十日谈》这样的故事集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