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二和老横头
山田洋次的《母亲》里,吉永小百合的一个大伯,从南方来他们家过暑假。战前的日本,老百姓吃穿用度十分窘迫,吉永小百合的丈夫因“思想罪”(反对发起战争)入狱,她一人抚养两个女儿,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存压力、精神压力几度超出负荷。而这个大伯,线条粗得没边,好吃懒做地叨扰她们多时,还上街动不动闯祸不说——甚至,看到大女儿日渐发育的身躯,说些不自知的轻佻话,惹得全家人无比尴尬。在东京念艺术系的小姑子看不下去,质问吉永小百合:“你为什么不叫他走?”
吉永小百合答说:“其实我也知道,他有很多毛病。但不知为什么,每次我一看到他,心情就特别轻松。”今晚读林贤治《孤独的异邦人》,写到老家的一个懒散渔民阿和,无事忙,专事逗孩子趣,大人怠慢他,小孩喜欢他。
我的童年里似乎也有过不止一个这样的人。有一回去青岛采访作家柳叶青,他邀了几个青岛当地的写作者与我吃饭,相谈甚欢。饭后,当我们漫步在老城区幽静的小街巷里时,柳叶青说,大概,我们就是贾樟柯镜头下的那些小镇青年。是啊,小镇青年。我想起,我哥哥有一个同学叫冯二,沉默寡言,每日晚饭后,定踱到我家里,一屁股陷进沙发里,等我哥哥把饭吃完,然后俩人进房间厮混。后来我问哥哥,那时候都在房间里干吗呢?哥哥爱捣腾相机,收集瓶盖儿,跳霹雳舞,或许还有从黑市买来的《playboy》杂志。他就整天跟在哥哥后边,做一个纯粹的听众和观众。那时候的日子,现在想想,真是悠长如流水,不疾不徐,一会儿太阳味,一会儿月光味。
每到周末,我跟冯二就围在八仙桌旁,看哥哥拿出一千多个瓶盖儿,布好各种阵,在千军万马的调遣中上演水浒或射雕的故事。冯二很瘦,人很安静,走路的时候裤管漏风,一双布鞋滤去所有摩擦,时常悄不溜地就推门进来,我们全家浑然不觉。冯二的父母是农民,中考的时候,冯二不尴不尬的成绩,就只好中断学业,而哥哥,则上了职高,开始了和一群更不靠谱的青年阳光灿烂去了。
年前回家,妈妈知道我爱吃石榴,一下子变出了好几个又大又红的给我。她一边剥一边说,你知道吗,这几个石榴是我在冯二的水果批发店买的,他现在生意做大了,不过进的水果质量倒是都很好。哥哥以前一直说,冯二是极聪明的人,军旗、象棋、围棋都很厉害。初中毕业后,冯二做过很多生意,种过水果苗,批发过水果,很早成婚,而今孩子都初中毕业了。大年初二,我们去外婆家拜年,车子经过冯二家的时候,哥哥说起了他。我也想起了他,那个时候,父母整日吵架,家里的冷战热战几乎从未间断,有外人在场,他们总归收敛很多。所以在我内心深处,我隐隐地一直盼望冯二能每天饭后来我家,哪怕一句话都不说,在我,都觉得是一种安心,和依靠。
老横头,我现在都不确定他是不是叫这个名字,我七八岁的时候,他大概五十多岁,无业。那个时候,我父亲在镇上开了一家日用品店,主营景德镇餐具和菜籽油。老横头有事没事儿的,每天都会晃过来和父亲下象棋。我不是每天去店里,除非去找父亲拿报纸。父亲订了《新民晚报》、《金华日报》、《报刊文摘》和《参考消息》。作为一个生意人,他挺不合格,连最基本的经济规律都不知道,有一回,甚至跟我说,通货膨胀好啊,这样东西就可以卖得贵了。生意不顺利的时候,他就开始鸵鸟。有一天,我无意中在他的抽屉里发现了三大本厚厚的剪贴本,按照杂文、连载、时评、漫画,分门别类,甚至底下还有自己的点评。到最后,还给《金华日报》当通讯员,写豆腐块的小文章,而生意,却以每年几何级的负增长一路衰下去,那是后话。老横头,现在想来,早已面目模糊,每当生意清淡的时候,他总会拢个手从老街摇摇晃晃摇过来,有时候我在做作业,他有一搭没一搭跟我聊两句,就和父亲下棋去了。年前忙的时候,他会主动过来店里帮忙,父亲会给他一些散碎的钱,然后在年三十傍晚,挑一些残次的碗盘,让他拿回家用。
直到有一天,父母吵架,我忽然听得妈妈怒喝一声:“老横头这样的无赖,扶不起的烂稻草,就你整天跟他打得热乎,在这个镇上,除了他以外你还有什么能干的朋友?”在妈妈说这句话之前,我幼小的心灵中,对老横头和父亲的交往,没有觉得任何不妥之处,我甚至,有很多时候,觉得老横头已经成了父亲那家扶不起的店的一部分。现在想来,父亲也未必多喜欢老横头,只是或许会觉得,每次看见他,都很放松。
后来,我们家就搬离了那个小镇。这么多年,我一直没见过老横头,也再没听父母提起过。他大概,已经不在人世了吧。
吉永小百合答说:“其实我也知道,他有很多毛病。但不知为什么,每次我一看到他,心情就特别轻松。”今晚读林贤治《孤独的异邦人》,写到老家的一个懒散渔民阿和,无事忙,专事逗孩子趣,大人怠慢他,小孩喜欢他。
我的童年里似乎也有过不止一个这样的人。有一回去青岛采访作家柳叶青,他邀了几个青岛当地的写作者与我吃饭,相谈甚欢。饭后,当我们漫步在老城区幽静的小街巷里时,柳叶青说,大概,我们就是贾樟柯镜头下的那些小镇青年。是啊,小镇青年。我想起,我哥哥有一个同学叫冯二,沉默寡言,每日晚饭后,定踱到我家里,一屁股陷进沙发里,等我哥哥把饭吃完,然后俩人进房间厮混。后来我问哥哥,那时候都在房间里干吗呢?哥哥爱捣腾相机,收集瓶盖儿,跳霹雳舞,或许还有从黑市买来的《playboy》杂志。他就整天跟在哥哥后边,做一个纯粹的听众和观众。那时候的日子,现在想想,真是悠长如流水,不疾不徐,一会儿太阳味,一会儿月光味。
每到周末,我跟冯二就围在八仙桌旁,看哥哥拿出一千多个瓶盖儿,布好各种阵,在千军万马的调遣中上演水浒或射雕的故事。冯二很瘦,人很安静,走路的时候裤管漏风,一双布鞋滤去所有摩擦,时常悄不溜地就推门进来,我们全家浑然不觉。冯二的父母是农民,中考的时候,冯二不尴不尬的成绩,就只好中断学业,而哥哥,则上了职高,开始了和一群更不靠谱的青年阳光灿烂去了。
年前回家,妈妈知道我爱吃石榴,一下子变出了好几个又大又红的给我。她一边剥一边说,你知道吗,这几个石榴是我在冯二的水果批发店买的,他现在生意做大了,不过进的水果质量倒是都很好。哥哥以前一直说,冯二是极聪明的人,军旗、象棋、围棋都很厉害。初中毕业后,冯二做过很多生意,种过水果苗,批发过水果,很早成婚,而今孩子都初中毕业了。大年初二,我们去外婆家拜年,车子经过冯二家的时候,哥哥说起了他。我也想起了他,那个时候,父母整日吵架,家里的冷战热战几乎从未间断,有外人在场,他们总归收敛很多。所以在我内心深处,我隐隐地一直盼望冯二能每天饭后来我家,哪怕一句话都不说,在我,都觉得是一种安心,和依靠。
老横头,我现在都不确定他是不是叫这个名字,我七八岁的时候,他大概五十多岁,无业。那个时候,我父亲在镇上开了一家日用品店,主营景德镇餐具和菜籽油。老横头有事没事儿的,每天都会晃过来和父亲下象棋。我不是每天去店里,除非去找父亲拿报纸。父亲订了《新民晚报》、《金华日报》、《报刊文摘》和《参考消息》。作为一个生意人,他挺不合格,连最基本的经济规律都不知道,有一回,甚至跟我说,通货膨胀好啊,这样东西就可以卖得贵了。生意不顺利的时候,他就开始鸵鸟。有一天,我无意中在他的抽屉里发现了三大本厚厚的剪贴本,按照杂文、连载、时评、漫画,分门别类,甚至底下还有自己的点评。到最后,还给《金华日报》当通讯员,写豆腐块的小文章,而生意,却以每年几何级的负增长一路衰下去,那是后话。老横头,现在想来,早已面目模糊,每当生意清淡的时候,他总会拢个手从老街摇摇晃晃摇过来,有时候我在做作业,他有一搭没一搭跟我聊两句,就和父亲下棋去了。年前忙的时候,他会主动过来店里帮忙,父亲会给他一些散碎的钱,然后在年三十傍晚,挑一些残次的碗盘,让他拿回家用。
直到有一天,父母吵架,我忽然听得妈妈怒喝一声:“老横头这样的无赖,扶不起的烂稻草,就你整天跟他打得热乎,在这个镇上,除了他以外你还有什么能干的朋友?”在妈妈说这句话之前,我幼小的心灵中,对老横头和父亲的交往,没有觉得任何不妥之处,我甚至,有很多时候,觉得老横头已经成了父亲那家扶不起的店的一部分。现在想来,父亲也未必多喜欢老横头,只是或许会觉得,每次看见他,都很放松。
后来,我们家就搬离了那个小镇。这么多年,我一直没见过老横头,也再没听父母提起过。他大概,已经不在人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