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是干部的禁语
我有一个建议:将“做不到”、“很难办”等一系列自我催眠的专用语,作为自己的禁语。而且,也不让下属说这些话。当自己询问下属“这样做怎么样”的时候,如果他冒出了类似于“做不到”、“很难办”等话语时,您就要问自己,这种“做不到”是属于三种当中的哪一种呢?如果是省略了“用现有的方法”,那么,就让他考虑一下与现有方法不同的方法吧。
一般来说,在公司中就某件事的可行性进行的争论,全都包含于前面所述的三种形态中,即:
●用现有的方法“做不到”
●马上开始“做不到”
●自己一个人“做不到”
除此之外的“做不到”,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说几乎不会出现。所以请您考虑一下,现在您遇到的问题,属于上面的哪一种呢?
因此,我有一个建议:将“做不到”、“很难办”等一系列自我催眠的专用语,作为自己的禁语。
而且,也不让下属说这些话。当自己询问下属“这样做怎么样”的时候,如果他冒出了类似于“做不到”、“很难办”等话语时,您就要问自己,这种“做不到”是属于三种当中的哪一种呢?如果是省略了“用现有的方法”,那么,就让他考虑一下与现有方法不同的方法吧。
要是属于抽出了“马上”这些字句的非此即彼的思想,而您又想做这件事的话,那么您就要说:在现有体制下,能实现百分之一也是好的,现在开始吧。如果是省略了“自己一个人”,您就要反问他,“那借用谁的力量好呢?”
召开干部会议时也一样,甚至可以制定一些罚款制度。总之,大家一起花时间共同研究“做不到”的理由,是一文不值的。浪费了时间不说,反复重复这样的行为,还会形成不思进取的氛围。
自我测试:
□自己在遇到部下说“做不到”时,经常不得不放弃。
□根据对方或问题的不同而异。
□反过来教育他去考虑“做得到”的方法。
◆从任何事中都能学到东西
普利司通轮胎公司(Bridgestone Corporation)的创业者石桥正二郎年轻时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他出生在久留米地方,身为长子而得以继承家业。他的家业本是缝纫工厂,他继承后开始生产布袜。
有一次,他因为有事去东京。办事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
那是刚开始运行的电车。他乘上电车后对无论去哪里都花5角钱的单一票价制产生了兴趣。
当时,布袜的价格是按公分来定的,尺寸不同,价格也不一样。袜子越大,价格也越高。而石桥对电车的制度进行了深入的考虑,并由此得到启示,决定将石桥家的袜子不论大小,一律按统一的价格出售。
他的这个做法,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欢迎,大量的订单接踵而至,由于当时他公司的生产体制也十分健全,所以,他的企业眼看着就成长起来,并在短时间内就赶上了那些大厂家,积累了大量资本。
以此为契机,石桥的企业其后又发展到生产不穿鞋子的布袜、橡胶鞋、轮胎等。但不管是生产哪种产品,石桥在电车上得到的启示,对他以后的发展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这个故事中蕴含着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中一条应予注意的是,启示经常隐藏在乍看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中。从石桥的事例来看,我们只要有心,从任何事中都能学到东西。
当然,将另外一个领域的智慧,原样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是不行的。用卖票的方法来卖袜子无疑是不合道理的。但是,深刻分析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去考虑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就会给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世界。
成本很高的东西,按常规说应该卖高价,而不管距离远近一律按同一价格售票是为什么呢?如果要对这件事加以解释的话,则是:站在乘客的立场去考虑,将他们乘车时的判断最简化。
不用一一计算,也不用向别人打听,就能决定是否乘车;有了这张票,在规定的区间内想到哪儿去都行;“电车5角钱”这一概念印在乘客的大脑中,乘客感觉非常简便,这一切都极大增加了乘客数量。
如果能将问题的本质分析到这种程度,这种思想就不仅限于人和电车了,它将转化为能活用到所有事业中的“哲学”。无论是看电视、听收音机,还是看报纸,或者说和孩子们一起玩,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间,都隐藏着极其有益的启示。
和石桥一起坐电车的人一定很多吧,但只有石桥能联想起事业,其他的人只不过觉得“有趣”而已。可以说,发现方法的能力,就在观察事物的眼睛里。
一般来说,在公司中就某件事的可行性进行的争论,全都包含于前面所述的三种形态中,即:
●用现有的方法“做不到”
●马上开始“做不到”
●自己一个人“做不到”
除此之外的“做不到”,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说几乎不会出现。所以请您考虑一下,现在您遇到的问题,属于上面的哪一种呢?
因此,我有一个建议:将“做不到”、“很难办”等一系列自我催眠的专用语,作为自己的禁语。
而且,也不让下属说这些话。当自己询问下属“这样做怎么样”的时候,如果他冒出了类似于“做不到”、“很难办”等话语时,您就要问自己,这种“做不到”是属于三种当中的哪一种呢?如果是省略了“用现有的方法”,那么,就让他考虑一下与现有方法不同的方法吧。
要是属于抽出了“马上”这些字句的非此即彼的思想,而您又想做这件事的话,那么您就要说:在现有体制下,能实现百分之一也是好的,现在开始吧。如果是省略了“自己一个人”,您就要反问他,“那借用谁的力量好呢?”
召开干部会议时也一样,甚至可以制定一些罚款制度。总之,大家一起花时间共同研究“做不到”的理由,是一文不值的。浪费了时间不说,反复重复这样的行为,还会形成不思进取的氛围。
自我测试:
□自己在遇到部下说“做不到”时,经常不得不放弃。
□根据对方或问题的不同而异。
□反过来教育他去考虑“做得到”的方法。
◆从任何事中都能学到东西
普利司通轮胎公司(Bridgestone Corporation)的创业者石桥正二郎年轻时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他出生在久留米地方,身为长子而得以继承家业。他的家业本是缝纫工厂,他继承后开始生产布袜。
有一次,他因为有事去东京。办事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
那是刚开始运行的电车。他乘上电车后对无论去哪里都花5角钱的单一票价制产生了兴趣。
当时,布袜的价格是按公分来定的,尺寸不同,价格也不一样。袜子越大,价格也越高。而石桥对电车的制度进行了深入的考虑,并由此得到启示,决定将石桥家的袜子不论大小,一律按统一的价格出售。
他的这个做法,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欢迎,大量的订单接踵而至,由于当时他公司的生产体制也十分健全,所以,他的企业眼看着就成长起来,并在短时间内就赶上了那些大厂家,积累了大量资本。
以此为契机,石桥的企业其后又发展到生产不穿鞋子的布袜、橡胶鞋、轮胎等。但不管是生产哪种产品,石桥在电车上得到的启示,对他以后的发展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这个故事中蕴含着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中一条应予注意的是,启示经常隐藏在乍看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中。从石桥的事例来看,我们只要有心,从任何事中都能学到东西。
当然,将另外一个领域的智慧,原样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是不行的。用卖票的方法来卖袜子无疑是不合道理的。但是,深刻分析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去考虑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就会给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世界。
成本很高的东西,按常规说应该卖高价,而不管距离远近一律按同一价格售票是为什么呢?如果要对这件事加以解释的话,则是:站在乘客的立场去考虑,将他们乘车时的判断最简化。
不用一一计算,也不用向别人打听,就能决定是否乘车;有了这张票,在规定的区间内想到哪儿去都行;“电车5角钱”这一概念印在乘客的大脑中,乘客感觉非常简便,这一切都极大增加了乘客数量。
如果能将问题的本质分析到这种程度,这种思想就不仅限于人和电车了,它将转化为能活用到所有事业中的“哲学”。无论是看电视、听收音机,还是看报纸,或者说和孩子们一起玩,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间,都隐藏着极其有益的启示。
和石桥一起坐电车的人一定很多吧,但只有石桥能联想起事业,其他的人只不过觉得“有趣”而已。可以说,发现方法的能力,就在观察事物的眼睛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