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香格里拉
之前便听说过香格里拉的故事,它来自于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也许是虚构的,也可能是真实的。尽管喜马拉雅山附近好几个地方都争着认领“香格里拉”的原型所在,尽管一直听说着人们寻找香格里拉的故事,我只是觉得这种事情的存在非常有意思,但却一直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看了寻找香格里拉的影片。
用最简单的话描述这个问题:一个人在书中描绘了一个地方,甚至可能是虚构的,然而世人却非常想找到这个地方。我们不禁要问是因为这个人还是因为这个地方?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虽然这些事和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姚明爱吃什么?姚晨又在微博里说了什么琐事?谢霆锋张柏芝真的分手了吗?贝克汉姆最近又有什么绯闻?很多人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关注和了解,这些东西也成为了他们生活的谈资。我不好奇名人的八卦,但我很好奇为什么人们关心那些和他们没有半点关系的八卦,至今也没有答案,或许人总要关注点什么。但就这件事而言,应该不是因为作者。詹姆斯·希尔顿只是英国一位普通的小说家,而且还是在《消失的地平线》风靡欧洲之后才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这件事与作者本人没有太大关系,那就是因为作者所描绘的这个地方。
在希尔顿笔下,香格里拉是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一个拥有迷人壮丽的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生活衣食无忧,活得逍遥自在……好吧,这就够了,我想正是这个“乌托邦”式的地方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个“乌托邦”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空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虚构的,这便足以让许多人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征途。那么人们寻找的动机是什么?
人是非常功利的动物,即使在这个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事情上,还是有人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寻找。之前拜读过马凌老师的一篇论文,讲的是旅游吸引物都是有符号象征的。比如你去寻找喜马拉雅山附近的香格里拉,这便暗含你获得了“充足的财力物力和时间”“思想有深度”“追求高境界的上流生活”等诸多社会赋予“香格里拉”的符号意义,即寻找这一活动把这些符号意义转嫁到你自己身上。人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别人相对比中寻找到自我优越感,这点本无可厚非,但太多人采用的却是逞能、炫耀、攀比财富、附庸风雅等的方式,做任何事情都十分功利,以至于犯了许多令人嗤之以鼻的愚蠢错误。有人出去旅游了一趟巴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希望让全世界人民都把旅游目的地的对其有利的“正面”符号意义赋予到他身上,以此来祈求卑微的优越感。但在明白人眼里,任何矫揉造作虚伪做作都显露无遗,反而给自己带来了赢得了许多负面的符号意义。所以我认为一些人去寻找香格里拉的动机是这种功利性的,目的是让别人知道,让自己有优越感。对这种功利性的行为,我不会吝啬我的鄙视。
然而,我十分坚信,在这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上,大部分人是带着那些非功利性的目的去寻找的,我暂时能想到两种。第一种就是出于好奇心的目的去找它,为了找到而寻找,这是一种很值得肯定的动机。因为人从呱呱落地满眼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想伸手去触摸周围的一切,然后慢慢长大衰老,直至死亡,人的好奇心渐渐被磨灭,对很多东西都丧失了兴趣,一切以“有没有用”为导向,毫无活力。这个世界太过缺乏这种无功利的好奇心,即使有还要被世俗的力量所压制。有些中国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有些愚昧的老师和家长却指责其为“没有用的胡思乱想”,并强迫孩子们去做一些毫无营养的练习题,残忍地压制孩子们的好奇心。又如,看过一篇文章,科学家们总想用各种办法揭开蒙娜丽莎神秘笑容的谜团,想要弄明白达芬奇到底怎么画才有这种神奇的效果,但就有人站出来批评这种探索精神,说这到底有什么用,不要浪费时间了。我想,如果科学家们都竟然没有这种可贵的好奇心,人类社会也就别想进步了。所以,我十分认同那些带着好奇心去寻找香格里拉的人,他们还想像婴儿般去伸手触摸这个世界。我相信纵使寻找不到,他们也不会浇灭自己求知的渴望,而且沿途的风景也是宝贵的财富。正如片中主持人寻找过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在我看来是如此的奇妙。奇妙的世界,我了解的还太少太少。
另一种非功利性的目的便是逃离现代性了。人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社会,难免产生厌倦心理。而希尔顿所描绘的香格里拉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充满了自然的神圣与美好。或许是人厌倦都市生活后想换种完全不同的环境继续生活,想在紧张忙碌的都市节奏中停下脚步喘一口气。或许人从大自然中来,还遗留着回归本源的基因:人内心最原始的欲望便是回归大自然,只是周遭的事物触动不了人的这种原始欲望,直到“邂逅”了神奇的香格里拉,内心的呼唤驱使着人们去寻找它。
香格里拉的人们生活在美丽神圣的大自然中,衣食无忧、逍遥自在,而现代生活处于钢铁怪兽与污染的环境中,充满着竞争与挑战。人们的生活被利益所支配着,为了生存总得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当你想做个生活的逃犯时,达尔文会提醒你: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出于动物的本性,没有谁想被淘汰,只能去适应所处的环境。人总是祈求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代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必须得靠拼搏奋斗才能实现,还得面对种种的社会不公,难免让人沮丧但又无可奈何。但在香格里拉,在那里,人们过得如此安逸舒适也没有被淘汰的压力,世人是如此之向往香格里拉的生活。总之,人们想逃离这种现代性,逃离现代社会压力重重的生活,逃离乌烟瘴气的环境,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当中,这种目的无关功利,也许是人内心最原始的欲望。
所以,从寻找香格里拉这件事中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也看到了人们求知的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原始欲望,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我相信,随着教育的进步,思想的提高,人终将战胜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致力于真善美的追求,将寻找香格里拉的精神延续。也许有一天,人们不再向往与寻找香格里拉,因为那时人们都拥有“香格里拉”般的生活。
用最简单的话描述这个问题:一个人在书中描绘了一个地方,甚至可能是虚构的,然而世人却非常想找到这个地方。我们不禁要问是因为这个人还是因为这个地方?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虽然这些事和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姚明爱吃什么?姚晨又在微博里说了什么琐事?谢霆锋张柏芝真的分手了吗?贝克汉姆最近又有什么绯闻?很多人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关注和了解,这些东西也成为了他们生活的谈资。我不好奇名人的八卦,但我很好奇为什么人们关心那些和他们没有半点关系的八卦,至今也没有答案,或许人总要关注点什么。但就这件事而言,应该不是因为作者。詹姆斯·希尔顿只是英国一位普通的小说家,而且还是在《消失的地平线》风靡欧洲之后才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这件事与作者本人没有太大关系,那就是因为作者所描绘的这个地方。
在希尔顿笔下,香格里拉是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一个拥有迷人壮丽的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生活衣食无忧,活得逍遥自在……好吧,这就够了,我想正是这个“乌托邦”式的地方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个“乌托邦”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空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虚构的,这便足以让许多人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征途。那么人们寻找的动机是什么?
人是非常功利的动物,即使在这个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事情上,还是有人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寻找。之前拜读过马凌老师的一篇论文,讲的是旅游吸引物都是有符号象征的。比如你去寻找喜马拉雅山附近的香格里拉,这便暗含你获得了“充足的财力物力和时间”“思想有深度”“追求高境界的上流生活”等诸多社会赋予“香格里拉”的符号意义,即寻找这一活动把这些符号意义转嫁到你自己身上。人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别人相对比中寻找到自我优越感,这点本无可厚非,但太多人采用的却是逞能、炫耀、攀比财富、附庸风雅等的方式,做任何事情都十分功利,以至于犯了许多令人嗤之以鼻的愚蠢错误。有人出去旅游了一趟巴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希望让全世界人民都把旅游目的地的对其有利的“正面”符号意义赋予到他身上,以此来祈求卑微的优越感。但在明白人眼里,任何矫揉造作虚伪做作都显露无遗,反而给自己带来了赢得了许多负面的符号意义。所以我认为一些人去寻找香格里拉的动机是这种功利性的,目的是让别人知道,让自己有优越感。对这种功利性的行为,我不会吝啬我的鄙视。
然而,我十分坚信,在这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上,大部分人是带着那些非功利性的目的去寻找的,我暂时能想到两种。第一种就是出于好奇心的目的去找它,为了找到而寻找,这是一种很值得肯定的动机。因为人从呱呱落地满眼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想伸手去触摸周围的一切,然后慢慢长大衰老,直至死亡,人的好奇心渐渐被磨灭,对很多东西都丧失了兴趣,一切以“有没有用”为导向,毫无活力。这个世界太过缺乏这种无功利的好奇心,即使有还要被世俗的力量所压制。有些中国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有些愚昧的老师和家长却指责其为“没有用的胡思乱想”,并强迫孩子们去做一些毫无营养的练习题,残忍地压制孩子们的好奇心。又如,看过一篇文章,科学家们总想用各种办法揭开蒙娜丽莎神秘笑容的谜团,想要弄明白达芬奇到底怎么画才有这种神奇的效果,但就有人站出来批评这种探索精神,说这到底有什么用,不要浪费时间了。我想,如果科学家们都竟然没有这种可贵的好奇心,人类社会也就别想进步了。所以,我十分认同那些带着好奇心去寻找香格里拉的人,他们还想像婴儿般去伸手触摸这个世界。我相信纵使寻找不到,他们也不会浇灭自己求知的渴望,而且沿途的风景也是宝贵的财富。正如片中主持人寻找过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在我看来是如此的奇妙。奇妙的世界,我了解的还太少太少。
另一种非功利性的目的便是逃离现代性了。人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社会,难免产生厌倦心理。而希尔顿所描绘的香格里拉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充满了自然的神圣与美好。或许是人厌倦都市生活后想换种完全不同的环境继续生活,想在紧张忙碌的都市节奏中停下脚步喘一口气。或许人从大自然中来,还遗留着回归本源的基因:人内心最原始的欲望便是回归大自然,只是周遭的事物触动不了人的这种原始欲望,直到“邂逅”了神奇的香格里拉,内心的呼唤驱使着人们去寻找它。
香格里拉的人们生活在美丽神圣的大自然中,衣食无忧、逍遥自在,而现代生活处于钢铁怪兽与污染的环境中,充满着竞争与挑战。人们的生活被利益所支配着,为了生存总得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当你想做个生活的逃犯时,达尔文会提醒你: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出于动物的本性,没有谁想被淘汰,只能去适应所处的环境。人总是祈求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代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必须得靠拼搏奋斗才能实现,还得面对种种的社会不公,难免让人沮丧但又无可奈何。但在香格里拉,在那里,人们过得如此安逸舒适也没有被淘汰的压力,世人是如此之向往香格里拉的生活。总之,人们想逃离这种现代性,逃离现代社会压力重重的生活,逃离乌烟瘴气的环境,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当中,这种目的无关功利,也许是人内心最原始的欲望。
所以,从寻找香格里拉这件事中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也看到了人们求知的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原始欲望,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我相信,随着教育的进步,思想的提高,人终将战胜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致力于真善美的追求,将寻找香格里拉的精神延续。也许有一天,人们不再向往与寻找香格里拉,因为那时人们都拥有“香格里拉”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