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记
“97回归”的时候,在电视直播里看到过一座很长的桥,便默许它这头是“祖国”那头是香港,所以我一直以为我会威风凛凛地经那座大桥踏入香港。实际呢?——罗湖口岸建筑内部光线黯淡,人们缓慢地排队走过用围栏划出来的蛇形通道,墙上贴着“禁止摄影、录像”的标识——跟威风凛凛没有半点关系。世博会!集中营!养牛场!各种类似的画面在脑中闪过。但是,这样的不悦感在顺利出关后便烟消云散。
香港地铁真有意思。粤语、国语、英语三语报站,有很多好玩的站名,比如火炭、粉岭、大学、太子、天后,居然还有一站就叫“香港”!每条地铁线都有自己的名字,荃湾线、观塘线、港岛线、东涌线⋯,还专门开了一条迪士尼线,就两一站:欣澳 — 迪士尼。香港地铁最值得称道的是换乘:每两条线之间都有两个相邻的换乘站,只要选对站,对面站台既是你要换乘的列车——去你的自动扶梯!去你的换乘通道! 去你的换乘十号线请出站!
走出地铁,浓浓的香港气息扑面而来——狭小的街道、黄色斑马线、横在空中的各式招牌、带声响的红绿灯、穿梭的人潮、双层有轨电车、粤语英语融成一片——你绝不会恍惚以为还身在上海、成都或深圳,与内地城市的大同小异相比,香港就像辣妹维多利亚从一群章子怡、巩俐面前走过一样惹眼。阳光照耀着这座玻璃之城,如此生动。这里的冬天真暖和。
由于信息的密集,眼睛一时不知该往哪里看,相机取景框中随时都是饱满的构图。为什么新界那么大的地方没人去,全都挤在这小小的香港岛上呢?这里的道路错综复杂,我沿英皇道途径维多利亚公园和中央图书馆之后,在地图的指示下找到了铜锣湾,跟随人潮走了一段,终于还是迷路了。难怪在港的朋友叮嘱我:如果你找不着路了,就回到地铁站,地下的路线要明朗许多。
铜锣湾真热闹, 互相推攘拉扯着的小店招牌横在道路上方,街边的小店、书报摊准确地传达着市井气息,店员休息时三三两两围靠在人行道栏杆旁抽烟,狭小的街道停满了车,熙攘的人群说着听不懂的语言。傍晚时霓虹灯亮起来,一时想不起是哪部电影的画面,如此熟悉。
路边一家人气很旺的小吃店贩卖着热气腾腾的鸡蛋仔!小店只有几平米,一女两男经营着,他们看上去都是二十几岁,悦耳的广东话、友善的笑容,冬天里穿着单衣、忙碌却充满热情。或许有的年轻人会觉得这样的工作没前途,或许有人正向往着这样的生活。他们让我感到积极和乐观,感到他们热爱着生活。 这正是我想象中的香港——不仅是香港电影里的香港。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看上去像是游客的人却都说着粤语,这让我想起了张曼玉——《甜蜜蜜》中那个让黎明误以为是香港人的广东女孩。我在文武庙外碰到一位摆摊的艺术家,他用粤语问我从哪里来,没听懂,于是换成英文,我回答说上海(为什么第一反应不是四川呢?为什么),然后他就用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跟我聊上了。问我道:会说广东话吗?我摇头,然后他说:不会说,但是会唱,是不是啊?哈哈,他确是道出了一个真相——大陆的年轻人多多少少都会模仿着唱上那么几句粤语歌,不管是张学友、陈奕迅还是beyond或者twins。我们在经意和不经意间,从歌曲和电影里反复模仿着那样的腔调。
有朋友看了我在中环拍的照片说很有异域风情,我这才明白为什么香港与内地的城市不同,它曾是殖民地啊,我们与它有着150多年的隔阂 。香港是座拥挤但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城市,人口的密度、建筑的密度、信息的密度,让它自然地排斥着患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群。对于那些诋毁它的人,它自是回敬一个藐视的眼神——这里虽是弹丸之地,却含着巨大的能量,足以闪瞎你的狗眼。
离开香港的时候,我在口岸的大肠状通道里听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与大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小朋友,你的港澳通行证上已经有这么多的戳啦?- 是的,我每年都来香港。- 以后还来?- 还来,每年都会来。- 香港有那么好玩吗?- 有啊,这里有麦当劳、迪士尼,还可以买好多东西,有好多好吃的和好玩的。看着周围拖着大行李箱的旅客们,那样疲惫却满足。
于是我想:香港到底有怎样的气质,吸引着人们蜂拥而至?
观光、购物、美食——到底还是世俗的诱惑。
香港地铁真有意思。粤语、国语、英语三语报站,有很多好玩的站名,比如火炭、粉岭、大学、太子、天后,居然还有一站就叫“香港”!每条地铁线都有自己的名字,荃湾线、观塘线、港岛线、东涌线⋯,还专门开了一条迪士尼线,就两一站:欣澳 — 迪士尼。香港地铁最值得称道的是换乘:每两条线之间都有两个相邻的换乘站,只要选对站,对面站台既是你要换乘的列车——去你的自动扶梯!去你的换乘通道! 去你的换乘十号线请出站!
走出地铁,浓浓的香港气息扑面而来——狭小的街道、黄色斑马线、横在空中的各式招牌、带声响的红绿灯、穿梭的人潮、双层有轨电车、粤语英语融成一片——你绝不会恍惚以为还身在上海、成都或深圳,与内地城市的大同小异相比,香港就像辣妹维多利亚从一群章子怡、巩俐面前走过一样惹眼。阳光照耀着这座玻璃之城,如此生动。这里的冬天真暖和。
由于信息的密集,眼睛一时不知该往哪里看,相机取景框中随时都是饱满的构图。为什么新界那么大的地方没人去,全都挤在这小小的香港岛上呢?这里的道路错综复杂,我沿英皇道途径维多利亚公园和中央图书馆之后,在地图的指示下找到了铜锣湾,跟随人潮走了一段,终于还是迷路了。难怪在港的朋友叮嘱我:如果你找不着路了,就回到地铁站,地下的路线要明朗许多。
铜锣湾真热闹, 互相推攘拉扯着的小店招牌横在道路上方,街边的小店、书报摊准确地传达着市井气息,店员休息时三三两两围靠在人行道栏杆旁抽烟,狭小的街道停满了车,熙攘的人群说着听不懂的语言。傍晚时霓虹灯亮起来,一时想不起是哪部电影的画面,如此熟悉。
路边一家人气很旺的小吃店贩卖着热气腾腾的鸡蛋仔!小店只有几平米,一女两男经营着,他们看上去都是二十几岁,悦耳的广东话、友善的笑容,冬天里穿着单衣、忙碌却充满热情。或许有的年轻人会觉得这样的工作没前途,或许有人正向往着这样的生活。他们让我感到积极和乐观,感到他们热爱着生活。 这正是我想象中的香港——不仅是香港电影里的香港。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看上去像是游客的人却都说着粤语,这让我想起了张曼玉——《甜蜜蜜》中那个让黎明误以为是香港人的广东女孩。我在文武庙外碰到一位摆摊的艺术家,他用粤语问我从哪里来,没听懂,于是换成英文,我回答说上海(为什么第一反应不是四川呢?为什么),然后他就用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跟我聊上了。问我道:会说广东话吗?我摇头,然后他说:不会说,但是会唱,是不是啊?哈哈,他确是道出了一个真相——大陆的年轻人多多少少都会模仿着唱上那么几句粤语歌,不管是张学友、陈奕迅还是beyond或者twins。我们在经意和不经意间,从歌曲和电影里反复模仿着那样的腔调。
有朋友看了我在中环拍的照片说很有异域风情,我这才明白为什么香港与内地的城市不同,它曾是殖民地啊,我们与它有着150多年的隔阂 。香港是座拥挤但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城市,人口的密度、建筑的密度、信息的密度,让它自然地排斥着患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群。对于那些诋毁它的人,它自是回敬一个藐视的眼神——这里虽是弹丸之地,却含着巨大的能量,足以闪瞎你的狗眼。
离开香港的时候,我在口岸的大肠状通道里听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与大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小朋友,你的港澳通行证上已经有这么多的戳啦?- 是的,我每年都来香港。- 以后还来?- 还来,每年都会来。- 香港有那么好玩吗?- 有啊,这里有麦当劳、迪士尼,还可以买好多东西,有好多好吃的和好玩的。看着周围拖着大行李箱的旅客们,那样疲惫却满足。
于是我想:香港到底有怎样的气质,吸引着人们蜂拥而至?
观光、购物、美食——到底还是世俗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