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这里,就在那里
最近琐事缠身,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着实萎顿到不行,有一天难得空闲了一个下午,在沙发上蜷着过了一个下午,觉得舒服极了。
看朋友们的博客,每个人都很有气力与心力,那样往前冲冲冲得度过每一天,项目与计划排满日程表,我却真心感到不适应。很想去乡下待着,种种菜读读书,不要与这样多的人每天往来。这城市显示出一种魔幻的样子,比任何小说都来得荒诞不可思议,不踏实,我觉得自己一直被空悬着,踩不到土地。
你在忙什么呢?我很怕大家问这个。
说不上来。我萎顿在原地,眼球间或轮一圈,连一句完整的句子都凑不出来。心下一阵沮丧。
忙什么?
小时候比现在忙得多。一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十分钟还要争分夺秒做几道数学题。下了课4点多,钻进图书馆看书等父亲下班把我接回去。不过一个半小时哟,在阅览室趴在日光灯下那样孜孜不倦得读小说,眼珠子恨不得盯在纸页上,等回去了吃过饭,又是绵绵无尽的阅读时间。真捱到上床,看表绝不会超过10点钟,接着是石块般沉甸甸的黑夜。
时间好像是停住了一样。
现在工作的周期是一周。不察觉得就哗啦过去了,而且每周每周都没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是春夏秋冬,忙各种项目,一个做完总有新的接上,我都不敢看我的日记,简直快到惊恐。
给自己设目标是为了减少惊恐。否则,拿什么安慰自己?在荞麦的blog上看到,劳伦斯.布洛克写给她一句鼓励的话,“hang in there”。心头一热,安慰自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迷失,在原地那么待着,自我怀疑。
我的好朋友好春写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我最近在回家的路上常常想起。
多年前,他有一位朋友,找一位女朋友,这女孩子颇有才华,两人惺惺相惜,爱的几乎死去活来。只是,这位朋友的女友有一种唤作“夕阳恐惧症”精神病症,每天夕阳落山的时候,这位朋友,就要赶回去陪女友,他的女友也就死死地攫住他不放手。这个女孩子的诗歌里,经常有一些虚无的深渊里的灵动,夕阳、落山,让一些敏感的灵魂每天都要死去一次一样。如果这位朋友有事不回去,他的女友就会在秋千上看自己的栽种的菖蒲、苜蓿等草木等着太阳落山之后,回到室内,看电视剧,写作,看上去没有事,但是朋友也会提心吊胆,生怕哪隐而未现的伤感,已经深入了她的灵魂。
再后来,这位朋友做了和尚,想必在某个寒山冷寺里皓首穷经,这女子,最后依然每日行在路上,要在落日之前把自己放置在稳妥的地方,或者在落日之时离自己所爱的人稍微远些,不让自己的虚无伤害没有经验的灵魂。
治疗虚无之法,暂时还没有见什么有效的方子,有些人天生愚钝,自然感觉不到虚空里的故事和刺,大家所想的法子,其实也不是什么法子,就是医者的献身和陪伴,有一些人命里就有“医者之心”,于是往往克制不了这样的畸恋,这位朋友就是这样的。
我的神经这几年在迅速得大条与钝化,已经很少再想一些让自己难受的事情了。唯独这匆匆而过的时间,每每念及,都禁不住心惊肉跳。我当然不是矫情得说有自己有什么夕阳恐惧症之类的精神病状,但故事里那个女子对于夕阳的恐惧,说到底还是对已逝时光的一种担忧与贪恋吧。我有时候觉得,时间大概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在某一个纬度上以某一种我们看不见的形式存在着,依托于每一个永远逝去的瞬间,每一次都是决绝得再不会重来了。
这么一想,此刻经历的每一秒钟,敲下的每一个字符,掠过心头的每一种思想,竟都是弥足珍贵的仅有一次,这多感伤。
好春的那两个朋友至今都还活着,可见虚无之病,落日之恐,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我近年来也常常如此安慰自己——这法子就在这每一天的生命之中,不在这里,就是在那里。
看朋友们的博客,每个人都很有气力与心力,那样往前冲冲冲得度过每一天,项目与计划排满日程表,我却真心感到不适应。很想去乡下待着,种种菜读读书,不要与这样多的人每天往来。这城市显示出一种魔幻的样子,比任何小说都来得荒诞不可思议,不踏实,我觉得自己一直被空悬着,踩不到土地。
你在忙什么呢?我很怕大家问这个。
说不上来。我萎顿在原地,眼球间或轮一圈,连一句完整的句子都凑不出来。心下一阵沮丧。
忙什么?
小时候比现在忙得多。一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十分钟还要争分夺秒做几道数学题。下了课4点多,钻进图书馆看书等父亲下班把我接回去。不过一个半小时哟,在阅览室趴在日光灯下那样孜孜不倦得读小说,眼珠子恨不得盯在纸页上,等回去了吃过饭,又是绵绵无尽的阅读时间。真捱到上床,看表绝不会超过10点钟,接着是石块般沉甸甸的黑夜。
时间好像是停住了一样。
现在工作的周期是一周。不察觉得就哗啦过去了,而且每周每周都没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是春夏秋冬,忙各种项目,一个做完总有新的接上,我都不敢看我的日记,简直快到惊恐。
给自己设目标是为了减少惊恐。否则,拿什么安慰自己?在荞麦的blog上看到,劳伦斯.布洛克写给她一句鼓励的话,“hang in there”。心头一热,安慰自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迷失,在原地那么待着,自我怀疑。
我的好朋友好春写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我最近在回家的路上常常想起。
多年前,他有一位朋友,找一位女朋友,这女孩子颇有才华,两人惺惺相惜,爱的几乎死去活来。只是,这位朋友的女友有一种唤作“夕阳恐惧症”精神病症,每天夕阳落山的时候,这位朋友,就要赶回去陪女友,他的女友也就死死地攫住他不放手。这个女孩子的诗歌里,经常有一些虚无的深渊里的灵动,夕阳、落山,让一些敏感的灵魂每天都要死去一次一样。如果这位朋友有事不回去,他的女友就会在秋千上看自己的栽种的菖蒲、苜蓿等草木等着太阳落山之后,回到室内,看电视剧,写作,看上去没有事,但是朋友也会提心吊胆,生怕哪隐而未现的伤感,已经深入了她的灵魂。
再后来,这位朋友做了和尚,想必在某个寒山冷寺里皓首穷经,这女子,最后依然每日行在路上,要在落日之前把自己放置在稳妥的地方,或者在落日之时离自己所爱的人稍微远些,不让自己的虚无伤害没有经验的灵魂。
治疗虚无之法,暂时还没有见什么有效的方子,有些人天生愚钝,自然感觉不到虚空里的故事和刺,大家所想的法子,其实也不是什么法子,就是医者的献身和陪伴,有一些人命里就有“医者之心”,于是往往克制不了这样的畸恋,这位朋友就是这样的。
我的神经这几年在迅速得大条与钝化,已经很少再想一些让自己难受的事情了。唯独这匆匆而过的时间,每每念及,都禁不住心惊肉跳。我当然不是矫情得说有自己有什么夕阳恐惧症之类的精神病状,但故事里那个女子对于夕阳的恐惧,说到底还是对已逝时光的一种担忧与贪恋吧。我有时候觉得,时间大概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在某一个纬度上以某一种我们看不见的形式存在着,依托于每一个永远逝去的瞬间,每一次都是决绝得再不会重来了。
这么一想,此刻经历的每一秒钟,敲下的每一个字符,掠过心头的每一种思想,竟都是弥足珍贵的仅有一次,这多感伤。
好春的那两个朋友至今都还活着,可见虚无之病,落日之恐,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我近年来也常常如此安慰自己——这法子就在这每一天的生命之中,不在这里,就是在那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