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道体质学临床应用研究——辨体用方研究
可道体质学临床应用研究——辨体用方研究
可道网
可道体质学临床应用研究——辨体用方研究
不同个体与所应用方剂有不同的适应性与反应表达,辨体用方,即以人的体质类型与状态 为依据,使之“方为人所用”,“方须人所宜”,从而提高临床用方的疗效与安全性。“辨体用方 论”的提出,不仅是中医方剂学新的视角,而且使人们在临床上从“方-证”、“方-病”的思维角度, 转向“方-体”的思维角度,即以体质特征与状态为前提,整体把握以人为本,从而产生思维方式 的转换。改善体质将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新途径,在方药研究方面也将产生新的思路与成果?
(一)辨体用方的理论基础
辨体用方主要研究并阐发人的不同体质状态与其所应用方剂之间的应答关系,即根据不同 人群及不同个体特征体质-方剂的反应表达,把握内在规律,从而提高用方的疗效与安全性,体现 中医学“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辨体用方与辨病、辨证用方相结合,为临床用方提供多元化的 综合用方思维模式。
1.辨体施方,以人为本,是重要的防治原则
辨体用方的理论基础是辨体论治。盖人体有阴阳、气血盛衰之异,肥瘦老幼之殊;方药有汗、 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法。中医治病要旨,即以方药之偏性以调节、纠正体质之偏颇,故遣方 用药首当辨体,使体与方合,方与体应。.《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 平为期。”辨体施方不仅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也是安全用药的关键。清•徐灵胎根据临床治疗的 得失,深刻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 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欲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 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 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 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故医者必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 之而定。《内经》言之极详,既针灸及外科之治法尽然,故凡治病者,皆当如是审察也。"《医学源 流论》〉治病与辨体用方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2“方为人所用”,“方为人所宜”,是辨体用方的出发点
因人制宜、辨体用方素为历代医家临证之首务。不少方药专著多有强调。宋•唐慎微说: “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荣悴、乡壤风俗 并各不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上•梁陶隐居序》〉宋代国家药局对于不同人 的体质,其补泻之法、用量轻重、给药剂型、加减用法亦均有要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 总论、论服饵法》说:“夫药有君臣佐使,人有强弱虚实,服饵之法,轻重不同,少长殊途,强羸各 异。或宜补宜泻,或可汤可园(丸剂〉,加减不失其宜,药病相投必愈。”
金元医家在不少论述中,提出了 “法因人定”、“方因人宜"、“方因人变”的思想。如朱丹溪 说:“诊脉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 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 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症虽同,治法迥别。”(《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 论》)均强调病证虽同,而人有各殊,治法亦异。张从正则指出,治病用方要在把握基本法则的基 础上,据其人之不同,病之演变而权衡所宜。他在《儒门事亲》中说:“此法虽几丁万全,然老幼强 弱,虚实肥瘦不同,临时审定权衡可也。病有变态,而吾之方亦与之倶变。”
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人有奉养居处的优劣,而有脏腑、筋骨之坚脆,腠理之疏 密不同,对于攻补的多少又当“以方宜为辨、禀受为别、老壮为衡、虚实为度,不得胶于后养一途, 而概为施治也。”外科名医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中十分强调处方用药因人制宜,详论妊娠与产 后、富人与穷人、肥人与瘦人、南方人与北方人、尼姑寡妇与妓女、成人与婴儿所得的疮疡治法 不同。
清•雷丰认为,用古方治今病必须重视古今体质的差异他指出:“书有古今,而人亦有古 今,古人气体俱厚,今人气体渐薄,若执古方以治今人之病,不亦重乎?……参考古今,则医理自 得中和之道矣。”《时病论•古今医书宜参考论》陈士铎《石室秘录》以治法为纲,依次列举了 128 种治法,其中男治法、女治法、肥治法、瘦治法、劳治法、逸治法、富治法、贫治法、老治法、少治法、 东南治法、西北治法等,无不关于体质。如肥治法云:“肥治者,治肥人之病也。肥人多痰,乃气 虚也。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瘦治法云:“瘦人多火人尽知之。然而 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不补水以镇阳光,又安能去火而消其烈焰哉?”说明用方要根据肥人、瘦 人的生理病理不同,把握其法度,进行辨体论治。
上述医家均充分体现了“方为人所用”、“方须人所宜”的以人为本的用方思想。
(二)辨体用方的临床应用
辨体用方的要义已明,临床中应根据体质的不同类型属性、肥瘦强弱、年长老幼、性别男女、 南北居处及不同人的剂量多寡等体质状态,进行辨体论治处方。
1.辨体质类型用方
人体体质存在个体差异性和群类趋同性,经过长达30年研究,我们将体质类型分为平和质、 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
⑴平和质
调体法则:注意摄生保养,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坚持锻炼。
调体要点:根据人体生长规律,适当调养,①小儿期: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食谱当多样 化,富有营养,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②更年期:为体质的转变时期,可根据阴阳偏颇酌服补益肾 阴肾阳之剂,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之类。③老年期:五脏逐渐虚衰,应适当调补,促其新陈 代谢,延缓衰老,宜以平补为主,酌用健脾益气之品,如山药、白术、黄芪等6
调体方药:平和质者,无气血阴阳偏颇,无明确调体方药。平素以保养为重,可适当使用扶正 之品,不宜过于强调进补,少用药物为宜。若患疾病时,以辨病、辨证论治为主,重在及时治病,防 止因疾病导致体质偏颇。
(2)气虚质
调体法则:培补元气,补气健脾。
调体要点:①把握剂量,不可峻补:气虚质者使用人参补气强质,注意把握剂量,缓图渐进,或 配伍其他方药使用。气有余便是火,避免补之太过。(2)补气佐以理气:补气调体药易于壅滞气 机,若中有痰湿者要与化痰祛湿药同用,或少佐理气行滞之品。③补气须防虚中夹实:气虚质者 内脏功能脆弱,常因外邪或内在饮食积滞产生内热等虚实夹杂之证,当予顾及。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陈 皮、大枣等。
临证加减: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 选用党参、黄芪、甘草为调治气虚质的主药。由于“气之根在肾”,因此,可酌加菟丝子、五味子、 枸杞子等益肾填精。再参以紫河车、燕窝等血肉有情之品,充养身中形质,气味同补。若偏肺气 虚者,常反复出现咳嗽、哮喘等病变,即所谓肌肉不坚固,则腠理疏松,善病风者,可选用玉屏风散 而重用黄芪,酌加益肾之淫羊藿、熟地黄等。
⑶阳虚质
调体法则:补肾温阳,益火之源。
调体要点:①温阳佐以养阴: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温壮元阳的同时,佐人适量补阴之品, 如熟地黄、山茱萸等,以达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0阳虚者,可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两虚,用药要阴 阳相顾,切忌温阳太过,耗血伤津,转现燥热。因此,调理阳虚质时要慢温、慢补,缓缓调治。②温 阳兼顾脾胃:调治阳虚之质,有益气、补火之别,除温壮元阳外,当兼顾脾胃,只有脾胃健运,始能 饮食多进,化源不绝,体质强健,亦即养后天以济先天。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斑龙丸、还少丹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附子、肉桂等。
临证加减:温壮元阳药物,实有温阳与补火之别。前人认为,附、桂辛热补火,犹如夏日之烈; 巴戟天、淫羊藿、补骨脂温阳,有如春日之暖。也有比拟说,温阳如炉灰埋炭,欲其缓缓取暖;补火如炽炭于盆,欲其大加温热。
⑷阴虚质
调体法则:滋补肾阴,壮水制火
调体要点:①滋阴与清热并用:阴虚生内热,故滋阴应注意与清热法同用。即滋阴亦可除热, 清热可以存阴之意。②保血、养血即可生津:由于人体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真阴不足,可涉 及精、血、津、液的虚亏’因此在调治阴虚的同时,注意结合填精、养血、滋阴的方药。③养阴兼顾 理气健脾:滋阴药多性柔而腻,久服易伤脾阳,容易引起胃纳呆滞,腹胀腹泻等,可加木香、砂仁 陈皮、鸡内金等理气健脾消导之品。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 苓、泽泻、桑椹、女贞子等。
临证加减:阴虚质者有精、血、津、液亏损之不同。精亏者宜益肾填精为主,如六味地黄丸或 左归丸之类;阴血亏损者宜养血为主,如当归补血汤或四物汤之类;津亏者宜养肺胃之津,兼以益 肾,药如百合、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等。
(5)痰湿质
调体法则:健脾利湿,化痰泄浊。
调体要点:①配用温化通阳: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宜温化通阳,根据病情需要可酌加桂枝、厚 朴、干姜以及淫羊藿、补骨脂等,但须防温热太过,水液受灼,化热生变。②细察痰瘀互夹:痰湿黏 滞,阻遏气机,常致血瘀,形成痰瘀互夹,治宜化痰利湿,兼以活血。:③少用甘润之品:甘酸柔润之 药,亦能滞湿生痰,应予慎用。日常饮食宜少食肥甘甜腻食物。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化痰祛湿方(王琦经验方〕、泽泻散等。常用药物有生黄芪、白术、茯苳 泽泻、生蒲黄、大黄、鸡内金、陈皮、紫苏子、白芥子等,
临证加减:痰湿质肥胖者,可加入升清醒脾之荷叶、苍术等;痰浊阻肺者,可用3子养亲汤,方 中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不但化痰肃肺,且能降脂减肥,也可加人冬瓜皮,以助改善痰湿体质。
〔6〉湿热质
调体法则:分消湿浊,清泄伏火。
调体要点:①宣透化湿以散热:根据“火郁发之”之理,可于泻火解毒之剂中加用藿香、防风 茵陈、白芷等品,宣透清化。。②通利化湿以泄热:根据渗湿于热下之理,在清热化湿同时佐以通利 之白茅根、木通、竹叶、薏苡仁,使热从下泄。③慎用辛温助火之品:湿而有热,宜苦集之剂燥之。慎用辛温,以防助热。宜戒烟限酒,少食辛辣香燥,常食绿豆、冬瓜汤及瓜果蔬菜,保持大小便通调。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泻黄散、龙胆泻肝丸、甘露消毒丹等。常用药物有藿香、梔子、石膏甘 草、防风、龙胆、当归、茵陈、大黄、羌活、苦参、地骨皮、贝母、茯苓、泽泻等。
临证加减:可根据不同表现分别加减,肺热明显,易生痤疮者,可选用枇杷清肺饮,药如枇杷 叶、桑白皮、黄苳、麦冬等;若易生口疮,胃火较盛者,可选用清胃散加减,药如升麻、黄连、当归、生 地黄、牡丹皮等;若夏日感受暑热者,选用六一散加西瓜翠衣,解暑化湿以调体。
(7)血瘀质
调体法则:活血祛瘀,疏利通络。
调体要点:①养阴以活血:由于津血同源,津枯则血燥,体内津液不足,“干血”内留,亦是血 瘀质的成因之一。《金匮要略》大黄廑虫丸中重用生地黄,说明养阴凉血在阴虚有“干血“的情况 下是重要的治法。②调气以化瘀: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畅,故活血调体常配以理气之剂药如枳壳、陈皮、柴胡等。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大黄廑虫丸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牡丹皮、茜草、蒲黄、丹参、山楂等。
临证加减.可根据瘀血部位不同酌予加减,胸中憋闷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柴胡、 桔梗、牛膝等;瘀血头痛、眩晕者,重用川芎,酌加葛根、葱白、全蝎等;若有癥瘕者,可选桂枝茯苓 丸加减,或加破瘀及虫类药,如三棱、莪术、地鳖虫、水蛭等。
(8)气郁质
调体法则:疏肝行气,开其郁结。
调体要点:①掌握用药法度:理气不宜过燥,以防伤阴;养阴不宜过腻,以防黏滞;用药不宜峻猛,以防伤正。②提倡情志相胜:气郁质者情志不畅,必须充分重视精神调节,如语言开导,顺情解郁,或采用情志相胜、移情易性等方法。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常用药物有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甘草、当归、薄荷等。
临证加减.气郁质者多兼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但以“气郁”为先导,临证总以柴胡、香附、枳壳等行气药为主,血郁加丹参、桃仁;痰郁加半夏、竹茹;火郁加连翘、栀子;湿郁加苍术、 厚朴;食郁加神曲、山楂等。
(9)特禀质
调体法则:临床对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或生理缺陷,―般无特殊调治方法。或从亲代调治, 防止疾病遗传。过敏质者或益气固表,或凉血消风,总以纠正过敏体质为法。
调体要点:①注重养生:生活中要加强身体锻炼,顺应四时变化,以适寒温。②加强调护:尽 量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如尘螨、花粉、油漆等。古代文献认为饮食过敏可致哮喘,因而有“食哮”、“鱼腥哮”等名,因此,要注意饮食,忌食鱼腥发物。
调体方药:调整过敏质的代表方为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础芥、防风、蝉蜕、乌梅、益母草、当归、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
临证加减:过敏质者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临证加减主要在于对症用药,若鼻流清涕,目痒鼻塞 者,以清肺消风为主,可选用玉屏风散合麻杏甘石汤加细辛、黄芩、百合等;若皮肤风疹,湿胜血热者,可用消风散加徐长卿、紫草、赤芍等。
另外有些人可能既具有这种体质的特征,又具有那种体质的表现,体质研究课题组称其为 “兼夹体质”。如气虚质与痰湿质的兼夹,湿热质与血瘀质的兼夹等等,这种情况下,可根据九种 基本体质调体方法,同时参考几种体质综合调养。
2.辨体质的不同属性用方
明•张景岳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盛衰、饮食的好恶等方面将体质分为阴脏、阳脏、平脏 三型而道宜用药的宜忌〈《景岳全书》〉。清•陈芝田则据其饮食寒热喜恶、大便形态次数及相关 表现对阴脏、阳脏、平脏详论辨体的诊断内容,并由此提出“此诊病用药第一紧要关头,临证时 能如此体会虽不中不远矣”(《医法心传•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对湿热病的治疗用药十分重视体质的属性。如素体阳气不足的,治疗时不可更伤其阳。阳虚之体,感 受湿邪为病,则易致湿胜阳微,故应故护阳气,即是湿渐化热,用苦寒之剂亦当适可而止。如素体 阴虚火旺治当顾护津液;阴虚火旺之体,湿热化火,用药宜凉,即热退身凉亦不温补过早。叶氏 辨体用方思想不仅贯彻治疗始终,而且对体质与病邪的关系及体质与调补关系皆作了深刻揭 示。章虚谷所注尤能点拨个中旨趣,章氏说:“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 阳强弱变化而为病。面白阳虚之人,本多痰湿,若受寒湿之邪,非姜、附、参、苓不能去,若湿热亦 必薪滞难解,须通阳气以化湿,若过凉则湿闭而阳更困矣。面苍阴虚之人,其形瘦者,内火易动, 湿从热化,反伤津液,与阳虚治法正相反也。”〔《医门棒喝》〕章氏对辨体用方亦多阐发,他说:
“阴阳倶弱之质,常多病,却不甚重,亦不能受大补、大泻、大寒、大热之药,但以和平之味,缓缓误 之……阳旺阴弱之人,而损伤阳气者,宜先扶阳,而后滋阴。阴盛阳虚之人,而有伤阴者,宜先滋 阴,而后助阳。斯当随时审察,不可不察。”(《医门棒喝•人体阴阳体用论》)
由此可见,立法处方充分考虑体质因素,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调节体质,改善体质状 况对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1辨体质肥痩、强弱用方
体质的肥瘦强弱是辨体用方的重要依据。明•张太素明确指出:“大凡治病,现看其病人之 形肥瘦,候其气之盛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得未利,急补缓补,皆疾病之紧慢,用法治之乃全 矣。《太素脉秘诀•神镜玉柜金经枢要》〉如临床中大青龙汤必用于体质壮实,肌肉坚紧,年轻 气壮之人,若形体虚胖,肌肉松散,年老气弱之人用必贲事。
历代医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此提供了丰厚的认识。李东垣在《脾胃论•忽肥忽瘦论》中指 出,有见忽肥而变为忽瘦的人,究其病机是饮食劳倦损伤胃气,欲恢复消瘦的体质,必当调理脾 胃,使胃气平和,达到饮食增进,营养充实,培其根本,可见临证辨体是为调体之用。元•朱丹溪 多依据体质之强弱决定立法处方。如人壮气实,火邪炽盛,甚至发狂者,可用正治方法,如大黄、 芒硝、冰片之类;但人虚有火,以致发生虚狂证,便不能运用此法,当以生姜汤与之,法为从治;若 投冰水正治,其病立危(《丹溪心法•火门》〉。
由于肥人多湿多痰,瘦人阴虚多火,故在治法上“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清•许豫 和《怡堂散记•卷下‘又录名言》)0故徐灵胎深刻指出:“盖病有始终寒热之异,药有前后用舍 不同,形有肥瘦壮少不等,岂可以一方面通治哉?”(《女科医案•调经门》)这一思想直接指导治 疗9清•傅山在《女科仙方》中专论肥胖不孕,认为肥胖由于气虚痰湿内聚,“且肥胖之妇,内肉 必满遮子宫,不能受精”,所治之法,不是专用泻火化痰而是重在调体,用加味补中益气汤补气健 脾,使肥胖不孕得愈。
4辨老少年幼体质用方
《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具体的形态及功能特征。对于不同年龄 段的治疗大略,《素问•示从容论》说:“年长则求治于腑,年少则求治于经,年壮则求治于脏。“张 景岳对此解释说:“夫年长者每多口味,六腑所以受物,故当求之于腑,以察其过。年少者,每忽 风寒劳倦,所受在经,故当求之于经,以察所伤。年壮者,多纵房欲,五脏以藏精,故当求之于脏, 以察虚实。《类经•疾病类》)由于老少生理状态和脏腑功能状态有衰老和壮实的差异,所以 “少壮新邪专攻是则,老衰久病兼补为规"(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总论》〕。
对于老少补泻又当依据具体情况审察施治。“老年慎泻,少年慎补……遇有年高禀厚,年少 赋薄者,又当从权,勿以常论"(明•吴有性《温疫论•卷上•老少异治》〉。小儿的体质特点是 “纯阳之体"、“稚阴稚阳”。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 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临床用药必须审慎9诚如吴鞠通所说 “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其乡”。当然小儿为纯阳之体,其脏器清灵,用 药恰当会“随拨随应”。
5辨南北居处体质用方
不同生存空间下的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地理环境、地质结构,气象气候变化、生物生态结构 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区域性特点。加之不同区域间形成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社会民俗等的差异, 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各区域间生存的不同群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代谢方式和生理行为的 特征,从而形成人群体质的地域差别,因此成为辨体用方的理论依据之科。故“善疗疾病者,必 先别方土。方土分别,远迩高卑,而疾之盛衰,人之强弱因之矣"(清•张睿《医学阶梯》〕。戴九 灵在《丹溪翁传》中说:“然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 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 ^
临证中治体又须与辨证相结合,灵活掌握运用。明•俞弁《续医说•卷四•格言•权变处 治》中说:“北人禀气固厚,安能人人皆实9南人禀气虽薄,安能人人皆虚。学者当以权变处治, 因其虚实而药之,斯无一偏之弊矣。”
6 辨男女体质用方
由于男女体质、生理特点有所不同,处方用药也要考虑到男女体质上的差别。如“男子以阳 用事,从乎火而主动,动则诸阳生;女子以阴用事,从乎水而主静,静则众阴集。故治男子,毋过温 热以助其阳;治女子,毋过寒凉以益其阴"(明•俞子太《广嗣要语•男女服药论》〉。根据中医阴 阳学说,男子属阳,女子属阴;气属阳,血属阴。男子以气为主,女子以血为主。故“治病先调其 所主,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气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谨调护。然妇人以血为基本,气血宣行其 神自清”(明•朱棣《普济方•卷三三二•妇人诸疾门》〉明•万全对此亦多阐发,他说:“大抵男 子属阳,得病易散。女子属阴,遇气多郁。是以男子气病者常少,女子气病常多。故治法曰:妇人 宜调血以耗其气,男子宜调气以养血,此之谓也。”〔《万氏家传保命歌括•卷七•气病》〉
7.辨体质,权衡施方用药之剂量
根据体质强弱而把握处方用量《内经》早有明训,《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能毒者以厚药, 不胜毒者以薄药”,指出不同体质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晋朝•陈延之《小品方》所载药方,上自 张仲景,下迄范东阳,多属“古今经方,治病旧典”。但处方用药首当辨体,他指出:“异乡殊病,质 耐不同”,“所若相似,而所得之根源实别异。”根据体质强弱掌握处方分两的“单省”或“重复”。 凡病重者、久病者、衰老者,由于体弱、食少、气血虚衰,“不胜于药”,又“辛苦人少病,不经服药, 易为药势”,故“处方宜用分两单省者”。反之,凡病轻者、新病者、少壮者,体强,谷气实,气血盛 “胜于药”,又“优乐人数服药,难为药势”,故“处方易用分两重复者”。并强调根据体质掌握虚 实补泻。
可道网
可道体质学临床应用研究——辨体用方研究
不同个体与所应用方剂有不同的适应性与反应表达,辨体用方,即以人的体质类型与状态 为依据,使之“方为人所用”,“方须人所宜”,从而提高临床用方的疗效与安全性。“辨体用方 论”的提出,不仅是中医方剂学新的视角,而且使人们在临床上从“方-证”、“方-病”的思维角度, 转向“方-体”的思维角度,即以体质特征与状态为前提,整体把握以人为本,从而产生思维方式 的转换。改善体质将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新途径,在方药研究方面也将产生新的思路与成果?
(一)辨体用方的理论基础
辨体用方主要研究并阐发人的不同体质状态与其所应用方剂之间的应答关系,即根据不同 人群及不同个体特征体质-方剂的反应表达,把握内在规律,从而提高用方的疗效与安全性,体现 中医学“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辨体用方与辨病、辨证用方相结合,为临床用方提供多元化的 综合用方思维模式。
1.辨体施方,以人为本,是重要的防治原则
辨体用方的理论基础是辨体论治。盖人体有阴阳、气血盛衰之异,肥瘦老幼之殊;方药有汗、 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法。中医治病要旨,即以方药之偏性以调节、纠正体质之偏颇,故遣方 用药首当辨体,使体与方合,方与体应。.《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 平为期。”辨体施方不仅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也是安全用药的关键。清•徐灵胎根据临床治疗的 得失,深刻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 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欲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 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 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 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故医者必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 之而定。《内经》言之极详,既针灸及外科之治法尽然,故凡治病者,皆当如是审察也。"《医学源 流论》〉治病与辨体用方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2“方为人所用”,“方为人所宜”,是辨体用方的出发点
因人制宜、辨体用方素为历代医家临证之首务。不少方药专著多有强调。宋•唐慎微说: “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荣悴、乡壤风俗 并各不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上•梁陶隐居序》〉宋代国家药局对于不同人 的体质,其补泻之法、用量轻重、给药剂型、加减用法亦均有要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 总论、论服饵法》说:“夫药有君臣佐使,人有强弱虚实,服饵之法,轻重不同,少长殊途,强羸各 异。或宜补宜泻,或可汤可园(丸剂〉,加减不失其宜,药病相投必愈。”
金元医家在不少论述中,提出了 “法因人定”、“方因人宜"、“方因人变”的思想。如朱丹溪 说:“诊脉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 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 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症虽同,治法迥别。”(《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 论》)均强调病证虽同,而人有各殊,治法亦异。张从正则指出,治病用方要在把握基本法则的基 础上,据其人之不同,病之演变而权衡所宜。他在《儒门事亲》中说:“此法虽几丁万全,然老幼强 弱,虚实肥瘦不同,临时审定权衡可也。病有变态,而吾之方亦与之倶变。”
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人有奉养居处的优劣,而有脏腑、筋骨之坚脆,腠理之疏 密不同,对于攻补的多少又当“以方宜为辨、禀受为别、老壮为衡、虚实为度,不得胶于后养一途, 而概为施治也。”外科名医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中十分强调处方用药因人制宜,详论妊娠与产 后、富人与穷人、肥人与瘦人、南方人与北方人、尼姑寡妇与妓女、成人与婴儿所得的疮疡治法 不同。
清•雷丰认为,用古方治今病必须重视古今体质的差异他指出:“书有古今,而人亦有古 今,古人气体俱厚,今人气体渐薄,若执古方以治今人之病,不亦重乎?……参考古今,则医理自 得中和之道矣。”《时病论•古今医书宜参考论》陈士铎《石室秘录》以治法为纲,依次列举了 128 种治法,其中男治法、女治法、肥治法、瘦治法、劳治法、逸治法、富治法、贫治法、老治法、少治法、 东南治法、西北治法等,无不关于体质。如肥治法云:“肥治者,治肥人之病也。肥人多痰,乃气 虚也。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瘦治法云:“瘦人多火人尽知之。然而 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不补水以镇阳光,又安能去火而消其烈焰哉?”说明用方要根据肥人、瘦 人的生理病理不同,把握其法度,进行辨体论治。
上述医家均充分体现了“方为人所用”、“方须人所宜”的以人为本的用方思想。
(二)辨体用方的临床应用
辨体用方的要义已明,临床中应根据体质的不同类型属性、肥瘦强弱、年长老幼、性别男女、 南北居处及不同人的剂量多寡等体质状态,进行辨体论治处方。
1.辨体质类型用方
人体体质存在个体差异性和群类趋同性,经过长达30年研究,我们将体质类型分为平和质、 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
⑴平和质
调体法则:注意摄生保养,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坚持锻炼。
调体要点:根据人体生长规律,适当调养,①小儿期: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食谱当多样 化,富有营养,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②更年期:为体质的转变时期,可根据阴阳偏颇酌服补益肾 阴肾阳之剂,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之类。③老年期:五脏逐渐虚衰,应适当调补,促其新陈 代谢,延缓衰老,宜以平补为主,酌用健脾益气之品,如山药、白术、黄芪等6
调体方药:平和质者,无气血阴阳偏颇,无明确调体方药。平素以保养为重,可适当使用扶正 之品,不宜过于强调进补,少用药物为宜。若患疾病时,以辨病、辨证论治为主,重在及时治病,防 止因疾病导致体质偏颇。
(2)气虚质
调体法则:培补元气,补气健脾。
调体要点:①把握剂量,不可峻补:气虚质者使用人参补气强质,注意把握剂量,缓图渐进,或 配伍其他方药使用。气有余便是火,避免补之太过。(2)补气佐以理气:补气调体药易于壅滞气 机,若中有痰湿者要与化痰祛湿药同用,或少佐理气行滞之品。③补气须防虚中夹实:气虚质者 内脏功能脆弱,常因外邪或内在饮食积滞产生内热等虚实夹杂之证,当予顾及。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陈 皮、大枣等。
临证加减: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 选用党参、黄芪、甘草为调治气虚质的主药。由于“气之根在肾”,因此,可酌加菟丝子、五味子、 枸杞子等益肾填精。再参以紫河车、燕窝等血肉有情之品,充养身中形质,气味同补。若偏肺气 虚者,常反复出现咳嗽、哮喘等病变,即所谓肌肉不坚固,则腠理疏松,善病风者,可选用玉屏风散 而重用黄芪,酌加益肾之淫羊藿、熟地黄等。
⑶阳虚质
调体法则:补肾温阳,益火之源。
调体要点:①温阳佐以养阴: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温壮元阳的同时,佐人适量补阴之品, 如熟地黄、山茱萸等,以达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0阳虚者,可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两虚,用药要阴 阳相顾,切忌温阳太过,耗血伤津,转现燥热。因此,调理阳虚质时要慢温、慢补,缓缓调治。②温 阳兼顾脾胃:调治阳虚之质,有益气、补火之别,除温壮元阳外,当兼顾脾胃,只有脾胃健运,始能 饮食多进,化源不绝,体质强健,亦即养后天以济先天。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斑龙丸、还少丹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附子、肉桂等。
临证加减:温壮元阳药物,实有温阳与补火之别。前人认为,附、桂辛热补火,犹如夏日之烈; 巴戟天、淫羊藿、补骨脂温阳,有如春日之暖。也有比拟说,温阳如炉灰埋炭,欲其缓缓取暖;补火如炽炭于盆,欲其大加温热。
⑷阴虚质
调体法则:滋补肾阴,壮水制火
调体要点:①滋阴与清热并用:阴虚生内热,故滋阴应注意与清热法同用。即滋阴亦可除热, 清热可以存阴之意。②保血、养血即可生津:由于人体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真阴不足,可涉 及精、血、津、液的虚亏’因此在调治阴虚的同时,注意结合填精、养血、滋阴的方药。③养阴兼顾 理气健脾:滋阴药多性柔而腻,久服易伤脾阳,容易引起胃纳呆滞,腹胀腹泻等,可加木香、砂仁 陈皮、鸡内金等理气健脾消导之品。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 苓、泽泻、桑椹、女贞子等。
临证加减:阴虚质者有精、血、津、液亏损之不同。精亏者宜益肾填精为主,如六味地黄丸或 左归丸之类;阴血亏损者宜养血为主,如当归补血汤或四物汤之类;津亏者宜养肺胃之津,兼以益 肾,药如百合、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等。
(5)痰湿质
调体法则:健脾利湿,化痰泄浊。
调体要点:①配用温化通阳: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宜温化通阳,根据病情需要可酌加桂枝、厚 朴、干姜以及淫羊藿、补骨脂等,但须防温热太过,水液受灼,化热生变。②细察痰瘀互夹:痰湿黏 滞,阻遏气机,常致血瘀,形成痰瘀互夹,治宜化痰利湿,兼以活血。:③少用甘润之品:甘酸柔润之 药,亦能滞湿生痰,应予慎用。日常饮食宜少食肥甘甜腻食物。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化痰祛湿方(王琦经验方〕、泽泻散等。常用药物有生黄芪、白术、茯苳 泽泻、生蒲黄、大黄、鸡内金、陈皮、紫苏子、白芥子等,
临证加减:痰湿质肥胖者,可加入升清醒脾之荷叶、苍术等;痰浊阻肺者,可用3子养亲汤,方 中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不但化痰肃肺,且能降脂减肥,也可加人冬瓜皮,以助改善痰湿体质。
〔6〉湿热质
调体法则:分消湿浊,清泄伏火。
调体要点:①宣透化湿以散热:根据“火郁发之”之理,可于泻火解毒之剂中加用藿香、防风 茵陈、白芷等品,宣透清化。。②通利化湿以泄热:根据渗湿于热下之理,在清热化湿同时佐以通利 之白茅根、木通、竹叶、薏苡仁,使热从下泄。③慎用辛温助火之品:湿而有热,宜苦集之剂燥之。慎用辛温,以防助热。宜戒烟限酒,少食辛辣香燥,常食绿豆、冬瓜汤及瓜果蔬菜,保持大小便通调。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泻黄散、龙胆泻肝丸、甘露消毒丹等。常用药物有藿香、梔子、石膏甘 草、防风、龙胆、当归、茵陈、大黄、羌活、苦参、地骨皮、贝母、茯苓、泽泻等。
临证加减:可根据不同表现分别加减,肺热明显,易生痤疮者,可选用枇杷清肺饮,药如枇杷 叶、桑白皮、黄苳、麦冬等;若易生口疮,胃火较盛者,可选用清胃散加减,药如升麻、黄连、当归、生 地黄、牡丹皮等;若夏日感受暑热者,选用六一散加西瓜翠衣,解暑化湿以调体。
(7)血瘀质
调体法则:活血祛瘀,疏利通络。
调体要点:①养阴以活血:由于津血同源,津枯则血燥,体内津液不足,“干血”内留,亦是血 瘀质的成因之一。《金匮要略》大黄廑虫丸中重用生地黄,说明养阴凉血在阴虚有“干血“的情况 下是重要的治法。②调气以化瘀: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畅,故活血调体常配以理气之剂药如枳壳、陈皮、柴胡等。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大黄廑虫丸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牡丹皮、茜草、蒲黄、丹参、山楂等。
临证加减.可根据瘀血部位不同酌予加减,胸中憋闷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柴胡、 桔梗、牛膝等;瘀血头痛、眩晕者,重用川芎,酌加葛根、葱白、全蝎等;若有癥瘕者,可选桂枝茯苓 丸加减,或加破瘀及虫类药,如三棱、莪术、地鳖虫、水蛭等。
(8)气郁质
调体法则:疏肝行气,开其郁结。
调体要点:①掌握用药法度:理气不宜过燥,以防伤阴;养阴不宜过腻,以防黏滞;用药不宜峻猛,以防伤正。②提倡情志相胜:气郁质者情志不畅,必须充分重视精神调节,如语言开导,顺情解郁,或采用情志相胜、移情易性等方法。
调体方药:代表方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常用药物有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甘草、当归、薄荷等。
临证加减.气郁质者多兼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但以“气郁”为先导,临证总以柴胡、香附、枳壳等行气药为主,血郁加丹参、桃仁;痰郁加半夏、竹茹;火郁加连翘、栀子;湿郁加苍术、 厚朴;食郁加神曲、山楂等。
(9)特禀质
调体法则:临床对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或生理缺陷,―般无特殊调治方法。或从亲代调治, 防止疾病遗传。过敏质者或益气固表,或凉血消风,总以纠正过敏体质为法。
调体要点:①注重养生:生活中要加强身体锻炼,顺应四时变化,以适寒温。②加强调护:尽 量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如尘螨、花粉、油漆等。古代文献认为饮食过敏可致哮喘,因而有“食哮”、“鱼腥哮”等名,因此,要注意饮食,忌食鱼腥发物。
调体方药:调整过敏质的代表方为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础芥、防风、蝉蜕、乌梅、益母草、当归、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
临证加减:过敏质者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临证加减主要在于对症用药,若鼻流清涕,目痒鼻塞 者,以清肺消风为主,可选用玉屏风散合麻杏甘石汤加细辛、黄芩、百合等;若皮肤风疹,湿胜血热者,可用消风散加徐长卿、紫草、赤芍等。
另外有些人可能既具有这种体质的特征,又具有那种体质的表现,体质研究课题组称其为 “兼夹体质”。如气虚质与痰湿质的兼夹,湿热质与血瘀质的兼夹等等,这种情况下,可根据九种 基本体质调体方法,同时参考几种体质综合调养。
2.辨体质的不同属性用方
明•张景岳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盛衰、饮食的好恶等方面将体质分为阴脏、阳脏、平脏 三型而道宜用药的宜忌〈《景岳全书》〉。清•陈芝田则据其饮食寒热喜恶、大便形态次数及相关 表现对阴脏、阳脏、平脏详论辨体的诊断内容,并由此提出“此诊病用药第一紧要关头,临证时 能如此体会虽不中不远矣”(《医法心传•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对湿热病的治疗用药十分重视体质的属性。如素体阳气不足的,治疗时不可更伤其阳。阳虚之体,感 受湿邪为病,则易致湿胜阳微,故应故护阳气,即是湿渐化热,用苦寒之剂亦当适可而止。如素体 阴虚火旺治当顾护津液;阴虚火旺之体,湿热化火,用药宜凉,即热退身凉亦不温补过早。叶氏 辨体用方思想不仅贯彻治疗始终,而且对体质与病邪的关系及体质与调补关系皆作了深刻揭 示。章虚谷所注尤能点拨个中旨趣,章氏说:“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 阳强弱变化而为病。面白阳虚之人,本多痰湿,若受寒湿之邪,非姜、附、参、苓不能去,若湿热亦 必薪滞难解,须通阳气以化湿,若过凉则湿闭而阳更困矣。面苍阴虚之人,其形瘦者,内火易动, 湿从热化,反伤津液,与阳虚治法正相反也。”〔《医门棒喝》〕章氏对辨体用方亦多阐发,他说:
“阴阳倶弱之质,常多病,却不甚重,亦不能受大补、大泻、大寒、大热之药,但以和平之味,缓缓误 之……阳旺阴弱之人,而损伤阳气者,宜先扶阳,而后滋阴。阴盛阳虚之人,而有伤阴者,宜先滋 阴,而后助阳。斯当随时审察,不可不察。”(《医门棒喝•人体阴阳体用论》)
由此可见,立法处方充分考虑体质因素,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调节体质,改善体质状 况对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1辨体质肥痩、强弱用方
体质的肥瘦强弱是辨体用方的重要依据。明•张太素明确指出:“大凡治病,现看其病人之 形肥瘦,候其气之盛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得未利,急补缓补,皆疾病之紧慢,用法治之乃全 矣。《太素脉秘诀•神镜玉柜金经枢要》〉如临床中大青龙汤必用于体质壮实,肌肉坚紧,年轻 气壮之人,若形体虚胖,肌肉松散,年老气弱之人用必贲事。
历代医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此提供了丰厚的认识。李东垣在《脾胃论•忽肥忽瘦论》中指 出,有见忽肥而变为忽瘦的人,究其病机是饮食劳倦损伤胃气,欲恢复消瘦的体质,必当调理脾 胃,使胃气平和,达到饮食增进,营养充实,培其根本,可见临证辨体是为调体之用。元•朱丹溪 多依据体质之强弱决定立法处方。如人壮气实,火邪炽盛,甚至发狂者,可用正治方法,如大黄、 芒硝、冰片之类;但人虚有火,以致发生虚狂证,便不能运用此法,当以生姜汤与之,法为从治;若 投冰水正治,其病立危(《丹溪心法•火门》〉。
由于肥人多湿多痰,瘦人阴虚多火,故在治法上“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清•许豫 和《怡堂散记•卷下‘又录名言》)0故徐灵胎深刻指出:“盖病有始终寒热之异,药有前后用舍 不同,形有肥瘦壮少不等,岂可以一方面通治哉?”(《女科医案•调经门》)这一思想直接指导治 疗9清•傅山在《女科仙方》中专论肥胖不孕,认为肥胖由于气虚痰湿内聚,“且肥胖之妇,内肉 必满遮子宫,不能受精”,所治之法,不是专用泻火化痰而是重在调体,用加味补中益气汤补气健 脾,使肥胖不孕得愈。
4辨老少年幼体质用方
《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具体的形态及功能特征。对于不同年龄 段的治疗大略,《素问•示从容论》说:“年长则求治于腑,年少则求治于经,年壮则求治于脏。“张 景岳对此解释说:“夫年长者每多口味,六腑所以受物,故当求之于腑,以察其过。年少者,每忽 风寒劳倦,所受在经,故当求之于经,以察所伤。年壮者,多纵房欲,五脏以藏精,故当求之于脏, 以察虚实。《类经•疾病类》)由于老少生理状态和脏腑功能状态有衰老和壮实的差异,所以 “少壮新邪专攻是则,老衰久病兼补为规"(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总论》〕。
对于老少补泻又当依据具体情况审察施治。“老年慎泻,少年慎补……遇有年高禀厚,年少 赋薄者,又当从权,勿以常论"(明•吴有性《温疫论•卷上•老少异治》〉。小儿的体质特点是 “纯阳之体"、“稚阴稚阳”。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 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临床用药必须审慎9诚如吴鞠通所说 “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其乡”。当然小儿为纯阳之体,其脏器清灵,用 药恰当会“随拨随应”。
5辨南北居处体质用方
不同生存空间下的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地理环境、地质结构,气象气候变化、生物生态结构 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区域性特点。加之不同区域间形成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社会民俗等的差异, 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各区域间生存的不同群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代谢方式和生理行为的 特征,从而形成人群体质的地域差别,因此成为辨体用方的理论依据之科。故“善疗疾病者,必 先别方土。方土分别,远迩高卑,而疾之盛衰,人之强弱因之矣"(清•张睿《医学阶梯》〕。戴九 灵在《丹溪翁传》中说:“然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 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 ^
临证中治体又须与辨证相结合,灵活掌握运用。明•俞弁《续医说•卷四•格言•权变处 治》中说:“北人禀气固厚,安能人人皆实9南人禀气虽薄,安能人人皆虚。学者当以权变处治, 因其虚实而药之,斯无一偏之弊矣。”
6 辨男女体质用方
由于男女体质、生理特点有所不同,处方用药也要考虑到男女体质上的差别。如“男子以阳 用事,从乎火而主动,动则诸阳生;女子以阴用事,从乎水而主静,静则众阴集。故治男子,毋过温 热以助其阳;治女子,毋过寒凉以益其阴"(明•俞子太《广嗣要语•男女服药论》〉。根据中医阴 阳学说,男子属阳,女子属阴;气属阳,血属阴。男子以气为主,女子以血为主。故“治病先调其 所主,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气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谨调护。然妇人以血为基本,气血宣行其 神自清”(明•朱棣《普济方•卷三三二•妇人诸疾门》〉明•万全对此亦多阐发,他说:“大抵男 子属阳,得病易散。女子属阴,遇气多郁。是以男子气病者常少,女子气病常多。故治法曰:妇人 宜调血以耗其气,男子宜调气以养血,此之谓也。”〔《万氏家传保命歌括•卷七•气病》〉
7.辨体质,权衡施方用药之剂量
根据体质强弱而把握处方用量《内经》早有明训,《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能毒者以厚药, 不胜毒者以薄药”,指出不同体质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晋朝•陈延之《小品方》所载药方,上自 张仲景,下迄范东阳,多属“古今经方,治病旧典”。但处方用药首当辨体,他指出:“异乡殊病,质 耐不同”,“所若相似,而所得之根源实别异。”根据体质强弱掌握处方分两的“单省”或“重复”。 凡病重者、久病者、衰老者,由于体弱、食少、气血虚衰,“不胜于药”,又“辛苦人少病,不经服药, 易为药势”,故“处方宜用分两单省者”。反之,凡病轻者、新病者、少壮者,体强,谷气实,气血盛 “胜于药”,又“优乐人数服药,难为药势”,故“处方易用分两重复者”。并强调根据体质掌握虚 实补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