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 10年第23期——花花公子先生的若干私人生活
休·赫夫纳一度有点像塞林格笔下那种被战争毁掉又被生活打败的抑郁青年。那时他换了好几份工作,仍然看不到前景,新婚(还刚生下儿子)但是不快乐。26岁那年的一个冬日,他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座桥上,面对冰冷的河水发呆,觉得生活要完蛋了。但他也有塞林格男主角身上少有的乐观主义,很少感到虚无,毫不软弱,总是充满激情和干劲。他绝对相信美国梦,日后还要亲身演绎它。他从那座桥上出发,开始创办《花花公子》,一步步让它成为男性杂志乃至传媒业的全球领袖,他打造了“花花世界”,他自己则成为这个世界的上帝。
正是拜休·赫夫纳所赐,“花花公子”这个词象征着罗曼蒂克和权威,意指物质上富足、精神上自由、感情上放荡不羁的一群男性,尽管最初和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群人玩弄起女性来毫不手软。对于已富的男人来说,《花花公子》是他们的消费和享乐指南,对于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来说,《花花公子》描绘的生活是他们鼻前的一串胡萝卜。而对于所有男人来说,赫夫纳是他们的先驱和神,他一开始只是在办一本“为男人的享乐”服务的杂志,很快,他成了男性享乐生活的潮流开创者和亲身示范者。
赫夫纳一共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第二任妻子是《花花公子》的年度女郎),有4个孩子。他的女朋友(准确地说是性伴侣)总共超过2000位。他坦率地表示,有时候需要借助伟哥的帮助。他的最高纪录是一次和18位兔女郎共眠。他总是穿着丝绸睡衣,在奢侈的私人别墅里举办充斥着美酒和美女的派对。从某一个时刻起,在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范畴内,他打破了所有的性禁忌,他认为他借此解决了美国人的精神分裂的常态。
因此舆论中不乏这种酸溜溜的评价:赫夫纳也许没有想到,自己的所爱有一天会离开自己,而自己或许要孤独终老。对于社会的道德责难和女性主义者的抨击,赫夫纳本人从不在意。在他看来,性爱是人类最合法不过的需要和追求,他甚至把他的花花公子哲学上升到美国宪法所予以保障的人身自由、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的高度。
尽管这本传记读起来就像一部结局早已烂熟于心的旧小说--作者史蒂文·沃茨仿佛随身携带贴着“情色帝国大王”标签的赫夫纳的人偶,一边回溯历史,一边比对,他下的结论往往比提供的事实和细节更庞大。但是,读者还是会感到高兴,除了可以一窥情色大王的情色生活,还能意外地察觉到他纯真、多愁善感甚至“好孩子”的一面。
他出生在信奉新教的中产阶级美国家庭,成长在战后大萧条时期。他的父母严肃得近乎压抑,沉默而拘谨,像中国传统夫妻那样不表露感情。大学时赫夫纳写过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回去说:“如果我有机会挑两个完美的人做父母,我觉得我不可能挑出比上帝送给我的这一对更好的父母了。”这证明赫夫纳感情丰富并且易于冲动。他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忽然觉得跟爸爸道晚安时吻他脸颊一下比较好,就此试行了一阵。他看出父亲有多尴尬,两周后结束了这种亲热举动。和父亲相处时,他经常不知所措。他不太能理解父母的关系和相处模式,但又对双方都抱有同情。他认为母亲“很孤独,不理解丈夫为什么总是加班”,又对父亲的冷淡表示理解,“对她而言,孩子就是她的一切,很多女人都这样”,“那父亲的位置又放在哪里呢?丈夫的位置又在哪里呢?”
但是,赫夫纳的母亲格雷丝示范了一个伟大母亲可能有的做法。她是虔诚的教徒,却对科学主义保持同样坚定的信念,并且常常能让现代思想战胜宗教上的保守。她严格地遵从《父母》杂志上从卫生习惯、生活作息到心理健康、情感培养、性教育等方面的育儿教导。她也教给赫夫纳要和平,反对种族歧视以及人类平等的理念。
她曾担心赫夫纳“缺乏适应能力”,因此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对方给出的诊断是:赫夫纳智商很高,思想发育超过了社会阅历。她尽可能地给出宽松的环境。赫夫纳对性和少女的兴趣在大学时发展到了痴迷的地步,但他高中起就坚持自己有能力决定和女孩发生性关系,并且和母亲发生争执。他搜集大量裸女画并且挂在卧室,格雷丝非常气愤,但并不强迫儿子把它们取下来。赫夫纳和他的哥哥成年后,母亲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洗礼,哥哥决定受洗,赫夫纳选择不接受。
赫夫纳赤手空拳制作第一期《花花公子》时四处筹款,他知道“杂志的大部分内容和我们的那些漫画”都不会是母亲喜欢的类型,但是格雷丝还是资助了1000美元(《花花公子》“启动资金”的1/8)。
赫夫纳实现了他儿时的目标:让母亲以他为傲。但是格雷丝还是有些不甘心:“他要是个传教士的话,我同样高兴。”但赫夫纳也已经能充满绝对的信心说:“妈妈,我本来就是个传教士。”
正是拜休·赫夫纳所赐,“花花公子”这个词象征着罗曼蒂克和权威,意指物质上富足、精神上自由、感情上放荡不羁的一群男性,尽管最初和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群人玩弄起女性来毫不手软。对于已富的男人来说,《花花公子》是他们的消费和享乐指南,对于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来说,《花花公子》描绘的生活是他们鼻前的一串胡萝卜。而对于所有男人来说,赫夫纳是他们的先驱和神,他一开始只是在办一本“为男人的享乐”服务的杂志,很快,他成了男性享乐生活的潮流开创者和亲身示范者。
赫夫纳一共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第二任妻子是《花花公子》的年度女郎),有4个孩子。他的女朋友(准确地说是性伴侣)总共超过2000位。他坦率地表示,有时候需要借助伟哥的帮助。他的最高纪录是一次和18位兔女郎共眠。他总是穿着丝绸睡衣,在奢侈的私人别墅里举办充斥着美酒和美女的派对。从某一个时刻起,在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范畴内,他打破了所有的性禁忌,他认为他借此解决了美国人的精神分裂的常态。
因此舆论中不乏这种酸溜溜的评价:赫夫纳也许没有想到,自己的所爱有一天会离开自己,而自己或许要孤独终老。对于社会的道德责难和女性主义者的抨击,赫夫纳本人从不在意。在他看来,性爱是人类最合法不过的需要和追求,他甚至把他的花花公子哲学上升到美国宪法所予以保障的人身自由、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的高度。
尽管这本传记读起来就像一部结局早已烂熟于心的旧小说--作者史蒂文·沃茨仿佛随身携带贴着“情色帝国大王”标签的赫夫纳的人偶,一边回溯历史,一边比对,他下的结论往往比提供的事实和细节更庞大。但是,读者还是会感到高兴,除了可以一窥情色大王的情色生活,还能意外地察觉到他纯真、多愁善感甚至“好孩子”的一面。
他出生在信奉新教的中产阶级美国家庭,成长在战后大萧条时期。他的父母严肃得近乎压抑,沉默而拘谨,像中国传统夫妻那样不表露感情。大学时赫夫纳写过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回去说:“如果我有机会挑两个完美的人做父母,我觉得我不可能挑出比上帝送给我的这一对更好的父母了。”这证明赫夫纳感情丰富并且易于冲动。他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忽然觉得跟爸爸道晚安时吻他脸颊一下比较好,就此试行了一阵。他看出父亲有多尴尬,两周后结束了这种亲热举动。和父亲相处时,他经常不知所措。他不太能理解父母的关系和相处模式,但又对双方都抱有同情。他认为母亲“很孤独,不理解丈夫为什么总是加班”,又对父亲的冷淡表示理解,“对她而言,孩子就是她的一切,很多女人都这样”,“那父亲的位置又放在哪里呢?丈夫的位置又在哪里呢?”
但是,赫夫纳的母亲格雷丝示范了一个伟大母亲可能有的做法。她是虔诚的教徒,却对科学主义保持同样坚定的信念,并且常常能让现代思想战胜宗教上的保守。她严格地遵从《父母》杂志上从卫生习惯、生活作息到心理健康、情感培养、性教育等方面的育儿教导。她也教给赫夫纳要和平,反对种族歧视以及人类平等的理念。
她曾担心赫夫纳“缺乏适应能力”,因此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对方给出的诊断是:赫夫纳智商很高,思想发育超过了社会阅历。她尽可能地给出宽松的环境。赫夫纳对性和少女的兴趣在大学时发展到了痴迷的地步,但他高中起就坚持自己有能力决定和女孩发生性关系,并且和母亲发生争执。他搜集大量裸女画并且挂在卧室,格雷丝非常气愤,但并不强迫儿子把它们取下来。赫夫纳和他的哥哥成年后,母亲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洗礼,哥哥决定受洗,赫夫纳选择不接受。
赫夫纳赤手空拳制作第一期《花花公子》时四处筹款,他知道“杂志的大部分内容和我们的那些漫画”都不会是母亲喜欢的类型,但是格雷丝还是资助了1000美元(《花花公子》“启动资金”的1/8)。
赫夫纳实现了他儿时的目标:让母亲以他为傲。但是格雷丝还是有些不甘心:“他要是个传教士的话,我同样高兴。”但赫夫纳也已经能充满绝对的信心说:“妈妈,我本来就是个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