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槐香
南池槐香
从东长安街题有“南池子”三字的拱门向北,就是南池子大街。大街两边都是茂密如盖的槐树。每到春末夏初的时节,整个南池子大街就会飘溢着浓郁的槐香。古朴虬劲的槐树、沁人心脾的槐香与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如同一幅纸本上色的国画,构成了南池子的独特之处。也许是因为紧挨着皇城,这里也凭添一份雍容与古典。
信步南池子大街,过了菖蒲河,有一处红墙,这里是皇史宬,也就是当年皇家修史之处,而今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至多无价的档案与史料。也许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北京只有放在南池子合适,你看,南临的长安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东比的王府井市井繁华、熙熙攘攘,而这里却另有一番幽静。槐树下一条条窄窄的胡同,巷子里斜放着几辆旧自行车,胡同口有几个下棋的老人,还围着一群观棋者,一个院子门口还趴着一只眯着眼睛懒洋洋晒太阳的猫……还哪里能比这里更令人勾起对故都的怀念呢?
秋天的南池子虽然没有槐花,但偶尔随风飘落下的片片黄叶,也有另一种风韵。数着门牌,过了几座垂花雕饰的四合院门,有一条普照寺西巷。顺着胡同走进去,原来胡同中又有天地。寺院如今只剩下了院门和正殿,普照寺说起来比较陌生,其建筑前身可是赫赫有名的清代睿亲王多尔衮王府,再向前数,曾是明代的南宫。几度春秋,物是人非,槐香中的南池子见证了这里的风流兴替。
南宫是明代紫禁城的离宫,有点象一个冷宫的性质,这里最有名的一位居住者,应该是明英宗朱祁镇,就是那位宠信宦官王振,轻率亲征蒙古,而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俘虏的皇帝。当时,也先捉住英宗后,自然是奇货可居,满以为凭此就可以击败明朝,恢复大元帝国的光荣旧梦,重新入主中原。可是,当时明朝在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大臣主持下,又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帝,坚持抗战,并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靖康之耻没有在大明朝重演。无奈之下,也先只好释放英宗。这反而给明朝出了个难题,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何处置英宗呢?新皇帝当然不会让位,英宗只好被尊为太上皇,居于南宫,就是现在的南池子普照寺处。说是尊养于此,其实就是禁锢,失去了人身自由。一围高墙隔断了英宗与外界的联系,只有南池子的秋风与槐香每年来与其相伴。从九五之尊到政治犯,英宗心情可想而知。据说,他每天倚着南宫墙边一棵高大的槐树叹息,是叹息不该冒失出征还是叹息今非昔比呢?那棵高大槐树的部分枝干探出墙外,也许英宗只能从此处来感受到墙外的自由,作为心中的一点慰籍吧。后来这事被景帝知道,索性派人将此古槐也砍断,莫非意味着弟弟要断掉哥哥走出南宫的非分之想?可是几位旧臣却暗中联络,在景帝病弥时发动“夺门之变”,毁坏了南宫围墙,拥戴还不知所以然的英宗从东华门进入大内,一路高呼“太上皇登基”,成功复辟。于是改年号为“正统”,意味着皇权又恢复了正常的伦次。复辟的英宗也毫不手软,景帝死后当然不按皇帝仪式发丧,也没有进入昌平的皇陵区,只被草草冷清的埋在了海淀这边,让弟弟在身后也要尝尝荒凉冷落的滋味。不知此时重回皇位的英宗,是否还会时常想起南宫时代的日子,是否也时常想起南宫的秋风与槐香。
英宗后百年,明代南宫还曾居住过天启皇帝的懿安张皇后。张皇后为人正直,有次皇帝来时,她正在读书,于是天启就问她在读什么,她答道:《赵高传》。天启帝一时无语。当时天启帝宠幸太监魏忠贤,魏阉把持朝政,排挤忠良,权势熏天。张皇后正是于此时借机规劝皇帝不要被魏忠贤所蒙蔽。所以,这位张皇后也就深为魏客所妒,二人联手加害怀孕的张皇后使其流产,并终身不孕。天启无后,弟弟崇祯即位,张皇后也就移居南宫。后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的周皇后自尽殉国,崇祯也派人去南宫要皇嫂张皇后自尽,以免失身于贼,有辱国体。或说张皇后自杀时被宫人救下,隐匿于民间;或说当时自杀成仁。众说纷纭,因此也为南宫留下一段千古之迷。
明清改朝换代,南宫也迎来新主人,成了大清和硕睿亲王的王府。多尔衮将府第选于与皇城一墙之隔的南宫,不知有何深意,是为了便于开国的勤于军政?还是为了与爱慕的庄妃更容易的接触?多尔衮与庄妃的情愫,一直是野史中的美谈,大概只有辽国那位太后萧燕燕与大臣韩德让之间的爱情故事才能与之相媲美。爱江山更爱美人,两位权臣都拜倒在年轻貌美的太后石榴裙下,忠心辅佐太后与小皇帝,一生情义不改。花开花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留下南宫成了历史的记录者。
从南宫旧址向北百余步,就是紫禁城的东华门。顺着东华门外的筒子河走,秋色中天高水长,一碧如镜,河边的楼影倒映如画,颇有些江南水乡之意。转过两个角楼,以中轴线为对称,另一边是西华门。与东华门外南宫不同,西华门外当年曾是荒唐的正德皇帝行乐之处豹房,如今是一所学校。这里也就到了北长街,路边依旧载满了槐树。夕阳里、红墙边、槐树下,一对恋人正在摄影师的指导下,依偎在一起拍写真照片。金色的夕阳射在他们脸上,显得格外幸福。象我一样的行人,与周围的槐树,都成了他们幸福留念中被失焦的背景。
愿他们的恋情,与这里的槐香一样,历久弥芬。
从东长安街题有“南池子”三字的拱门向北,就是南池子大街。大街两边都是茂密如盖的槐树。每到春末夏初的时节,整个南池子大街就会飘溢着浓郁的槐香。古朴虬劲的槐树、沁人心脾的槐香与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如同一幅纸本上色的国画,构成了南池子的独特之处。也许是因为紧挨着皇城,这里也凭添一份雍容与古典。
信步南池子大街,过了菖蒲河,有一处红墙,这里是皇史宬,也就是当年皇家修史之处,而今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至多无价的档案与史料。也许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北京只有放在南池子合适,你看,南临的长安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东比的王府井市井繁华、熙熙攘攘,而这里却另有一番幽静。槐树下一条条窄窄的胡同,巷子里斜放着几辆旧自行车,胡同口有几个下棋的老人,还围着一群观棋者,一个院子门口还趴着一只眯着眼睛懒洋洋晒太阳的猫……还哪里能比这里更令人勾起对故都的怀念呢?
秋天的南池子虽然没有槐花,但偶尔随风飘落下的片片黄叶,也有另一种风韵。数着门牌,过了几座垂花雕饰的四合院门,有一条普照寺西巷。顺着胡同走进去,原来胡同中又有天地。寺院如今只剩下了院门和正殿,普照寺说起来比较陌生,其建筑前身可是赫赫有名的清代睿亲王多尔衮王府,再向前数,曾是明代的南宫。几度春秋,物是人非,槐香中的南池子见证了这里的风流兴替。
南宫是明代紫禁城的离宫,有点象一个冷宫的性质,这里最有名的一位居住者,应该是明英宗朱祁镇,就是那位宠信宦官王振,轻率亲征蒙古,而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俘虏的皇帝。当时,也先捉住英宗后,自然是奇货可居,满以为凭此就可以击败明朝,恢复大元帝国的光荣旧梦,重新入主中原。可是,当时明朝在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大臣主持下,又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帝,坚持抗战,并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靖康之耻没有在大明朝重演。无奈之下,也先只好释放英宗。这反而给明朝出了个难题,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何处置英宗呢?新皇帝当然不会让位,英宗只好被尊为太上皇,居于南宫,就是现在的南池子普照寺处。说是尊养于此,其实就是禁锢,失去了人身自由。一围高墙隔断了英宗与外界的联系,只有南池子的秋风与槐香每年来与其相伴。从九五之尊到政治犯,英宗心情可想而知。据说,他每天倚着南宫墙边一棵高大的槐树叹息,是叹息不该冒失出征还是叹息今非昔比呢?那棵高大槐树的部分枝干探出墙外,也许英宗只能从此处来感受到墙外的自由,作为心中的一点慰籍吧。后来这事被景帝知道,索性派人将此古槐也砍断,莫非意味着弟弟要断掉哥哥走出南宫的非分之想?可是几位旧臣却暗中联络,在景帝病弥时发动“夺门之变”,毁坏了南宫围墙,拥戴还不知所以然的英宗从东华门进入大内,一路高呼“太上皇登基”,成功复辟。于是改年号为“正统”,意味着皇权又恢复了正常的伦次。复辟的英宗也毫不手软,景帝死后当然不按皇帝仪式发丧,也没有进入昌平的皇陵区,只被草草冷清的埋在了海淀这边,让弟弟在身后也要尝尝荒凉冷落的滋味。不知此时重回皇位的英宗,是否还会时常想起南宫时代的日子,是否也时常想起南宫的秋风与槐香。
英宗后百年,明代南宫还曾居住过天启皇帝的懿安张皇后。张皇后为人正直,有次皇帝来时,她正在读书,于是天启就问她在读什么,她答道:《赵高传》。天启帝一时无语。当时天启帝宠幸太监魏忠贤,魏阉把持朝政,排挤忠良,权势熏天。张皇后正是于此时借机规劝皇帝不要被魏忠贤所蒙蔽。所以,这位张皇后也就深为魏客所妒,二人联手加害怀孕的张皇后使其流产,并终身不孕。天启无后,弟弟崇祯即位,张皇后也就移居南宫。后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的周皇后自尽殉国,崇祯也派人去南宫要皇嫂张皇后自尽,以免失身于贼,有辱国体。或说张皇后自杀时被宫人救下,隐匿于民间;或说当时自杀成仁。众说纷纭,因此也为南宫留下一段千古之迷。
明清改朝换代,南宫也迎来新主人,成了大清和硕睿亲王的王府。多尔衮将府第选于与皇城一墙之隔的南宫,不知有何深意,是为了便于开国的勤于军政?还是为了与爱慕的庄妃更容易的接触?多尔衮与庄妃的情愫,一直是野史中的美谈,大概只有辽国那位太后萧燕燕与大臣韩德让之间的爱情故事才能与之相媲美。爱江山更爱美人,两位权臣都拜倒在年轻貌美的太后石榴裙下,忠心辅佐太后与小皇帝,一生情义不改。花开花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留下南宫成了历史的记录者。
从南宫旧址向北百余步,就是紫禁城的东华门。顺着东华门外的筒子河走,秋色中天高水长,一碧如镜,河边的楼影倒映如画,颇有些江南水乡之意。转过两个角楼,以中轴线为对称,另一边是西华门。与东华门外南宫不同,西华门外当年曾是荒唐的正德皇帝行乐之处豹房,如今是一所学校。这里也就到了北长街,路边依旧载满了槐树。夕阳里、红墙边、槐树下,一对恋人正在摄影师的指导下,依偎在一起拍写真照片。金色的夕阳射在他们脸上,显得格外幸福。象我一样的行人,与周围的槐树,都成了他们幸福留念中被失焦的背景。
愿他们的恋情,与这里的槐香一样,历久弥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