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 回不去的故土
小时候无论是念乡愁的诗,或是读讲思念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滋味。无论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无论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或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我来说,不过是书本上的墨迹。离家的第六年,这些文字对我来说,好像干巴巴的海绵慢慢充盈起水分,想起来都湿漉漉的。
第一次,分外想念故乡。
待的这个地方是个离岛,周遭并无密友。确切的说,再一次,交往人群和习惯被打破重组。对故土的思念是孤独的安慰剂。
大学第一年离家的时候,我在日志里写到:“家和大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时候,大学的归属感——或者说是对陌生人社会的好感在逐步建立,我对回归并不期待甚至有些厌恶。离家求学的第一年,我第一次用外界的眼光去观察我的少年时代,去审视自己的故乡,思索自己的成长。故乡是小城镇,大学在大都市。衣着打扮,交往的人,谈论的话题,关注的焦点都是那么不同——甚至连照顾猫的方式都截然相反。一切令我新鲜好奇,下意识里鄙夷着故土,心怀优越感。三四月不见,故土似乎一切都依旧,变的只是我,而与我许久不见的朋友,亲人,竟没有人觉得我变了。
后来的日子是用回家作为标记的。来来去去如候鸟般,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停留的时间缺越来越短,观察和思考也渐渐减少。某一次回家,我突然发现,故乡已经成为一座我不认识的城市。
变化好像在一夜之间发生。却又那么理所当然。曾经,人们无法理解钉子户,觉得他们贪婪可憎,而如今,饭桌上人们鼓励着彼此做钉子户;曾经我以为隶属于大城市的标志一个一个在小城出现;曾经的小巷,青瓦白墙一点一点被拆掉,换成宽敞的马路和千城一面的高楼;曾经可以在庭院里看到的广阔蓝天越来越窄,渐渐被摩天大厦分隔成一片一片;曾经的油米粮面店全都不见,大型超市雨后春笋般接连而起,“一站式购物”的标语旁是一个微笑的如田螺姑娘般不食人间烟火的家庭主妇;曾经的猫由着它们在路上狂奔,上树爬墙,逮老鼠抓麻雀,如今猫咪们被闷在家里,穿着稀奇古怪的衣服甚至是鞋,非猫粮或罐头不吃。曾经,我总是带同学回家吃饭,妈妈笑眯眯地捧出好多菜,如今我握着年少时同桌的手走在好像是突然出现的购物中心里,来回盘算着去吃韩国烧烤还是川菜的时候,恍惚间已经分不清我究竟身处在哪里。
我坐在出租车上,和司机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小城越演越烈的堵车,还有目的地。某个时刻,我又开始恍惚,我究竟身处何处?这不是从小就生活的城市吗?为何那目的地我竟然也如此陌生?
更可怕的是,我已经不会使用故乡的俚语。有越来越多正宗的当地话我已经不能主动去使用,我的思考语言也已经变成了普通话——因为有太多词汇家乡话不会说,也不顺口。面对说粤语,用粤语思考,听粤语歌,甚至有粤语报纸可以看的同学,我满心妒忌。
离家的第五年,在这座城市中心地区有一个展览,展示了故乡所在省份的城市,我指着故乡的那块展板兴奋做着讲解,人情,风物,食物,河水,校园。看了又看,临走时却有心有戚戚焉。我似乎有点明白鲁迅在《故乡》里写下的第一句话时所流露的感情:“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我所思念的,相隔二千余里的故乡啊,已经没有走街串巷卖米酒酿的商贩,已经没有青砖黛瓦,已经没有可以打酱油的铺子,已经没有透过葡萄架可以看到的漫天繁星。现代化在慢慢入侵故乡,熟人社会在慢慢瓦解,这座城市正在努力变得和千万座城市一样,了此不疲。当有一天,我不再熟悉街道,不再会说乡音,我所生活和怀有记忆的每个角落都消失的时候,这样的故乡于我还有怎样的意义呢?
当我开始想念故土的时候,我发现,我再也回不去故土。
第一次,分外想念故乡。
待的这个地方是个离岛,周遭并无密友。确切的说,再一次,交往人群和习惯被打破重组。对故土的思念是孤独的安慰剂。
大学第一年离家的时候,我在日志里写到:“家和大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时候,大学的归属感——或者说是对陌生人社会的好感在逐步建立,我对回归并不期待甚至有些厌恶。离家求学的第一年,我第一次用外界的眼光去观察我的少年时代,去审视自己的故乡,思索自己的成长。故乡是小城镇,大学在大都市。衣着打扮,交往的人,谈论的话题,关注的焦点都是那么不同——甚至连照顾猫的方式都截然相反。一切令我新鲜好奇,下意识里鄙夷着故土,心怀优越感。三四月不见,故土似乎一切都依旧,变的只是我,而与我许久不见的朋友,亲人,竟没有人觉得我变了。
后来的日子是用回家作为标记的。来来去去如候鸟般,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停留的时间缺越来越短,观察和思考也渐渐减少。某一次回家,我突然发现,故乡已经成为一座我不认识的城市。
变化好像在一夜之间发生。却又那么理所当然。曾经,人们无法理解钉子户,觉得他们贪婪可憎,而如今,饭桌上人们鼓励着彼此做钉子户;曾经我以为隶属于大城市的标志一个一个在小城出现;曾经的小巷,青瓦白墙一点一点被拆掉,换成宽敞的马路和千城一面的高楼;曾经可以在庭院里看到的广阔蓝天越来越窄,渐渐被摩天大厦分隔成一片一片;曾经的油米粮面店全都不见,大型超市雨后春笋般接连而起,“一站式购物”的标语旁是一个微笑的如田螺姑娘般不食人间烟火的家庭主妇;曾经的猫由着它们在路上狂奔,上树爬墙,逮老鼠抓麻雀,如今猫咪们被闷在家里,穿着稀奇古怪的衣服甚至是鞋,非猫粮或罐头不吃。曾经,我总是带同学回家吃饭,妈妈笑眯眯地捧出好多菜,如今我握着年少时同桌的手走在好像是突然出现的购物中心里,来回盘算着去吃韩国烧烤还是川菜的时候,恍惚间已经分不清我究竟身处在哪里。
我坐在出租车上,和司机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小城越演越烈的堵车,还有目的地。某个时刻,我又开始恍惚,我究竟身处何处?这不是从小就生活的城市吗?为何那目的地我竟然也如此陌生?
更可怕的是,我已经不会使用故乡的俚语。有越来越多正宗的当地话我已经不能主动去使用,我的思考语言也已经变成了普通话——因为有太多词汇家乡话不会说,也不顺口。面对说粤语,用粤语思考,听粤语歌,甚至有粤语报纸可以看的同学,我满心妒忌。
离家的第五年,在这座城市中心地区有一个展览,展示了故乡所在省份的城市,我指着故乡的那块展板兴奋做着讲解,人情,风物,食物,河水,校园。看了又看,临走时却有心有戚戚焉。我似乎有点明白鲁迅在《故乡》里写下的第一句话时所流露的感情:“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我所思念的,相隔二千余里的故乡啊,已经没有走街串巷卖米酒酿的商贩,已经没有青砖黛瓦,已经没有可以打酱油的铺子,已经没有透过葡萄架可以看到的漫天繁星。现代化在慢慢入侵故乡,熟人社会在慢慢瓦解,这座城市正在努力变得和千万座城市一样,了此不疲。当有一天,我不再熟悉街道,不再会说乡音,我所生活和怀有记忆的每个角落都消失的时候,这样的故乡于我还有怎样的意义呢?
当我开始想念故土的时候,我发现,我再也回不去故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