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去支教,请静下心来听我给你提的一些建议。 【关于支教的那些琐碎的注意事项。】
2011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一个月的时间我在青海化隆藏区支教。
回来以后感触良多,所以想写点东西留后以后想要去支教的大学生们。
去之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工作。和很多初次去支教的非师范类大学生一样,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总以为自己是个大学生,教小学内容不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么。加之组织方告知我们那里的学校课本什么的都比较齐全,所以,我什么都没有准备就自信满满跑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我,除了有满腔的热情之外,屁都不是。
……………………………………………………………………………….
【对支教的认识】
最近2012年暑假的支教又开始招兵买马了。看了很多支教组织的材料。我想提醒一下想要去支教的大学生。分清楚支教活动的具体状况。有些组织让我心目中的支教变了味道。
去之前我相信每一人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都会做好吃苦的准备。比如说:一个月不能洗澡,要好几个人住一间屋子,要男女混住,喝雨水,等等困难。所以,大家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准备没发挥用途。
据我了解的大致分为3种。
第一种,是纯粹的吃喝享受型的。
支教的时间一般在4~7天不等。有官方组织也有民间组织。官方组织主要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代表。麻烦当地的村民不说,还是公款吃喝,并没有达到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作用。更不要说是帮助当地人有所发展了。民间组织见长与各种各样的慈善基金会。短短的一个周时间其实是没有什么成效的。
第二种,一边享受一边教书型的。
这种组织一般多见于民间。各种的爱心社和爱心机构。大量的招募志愿者。在某种意义上,很大一部分人很少有事情可做。每天的课时量就是1~2节,其他时间都在闲着。经常举行会餐,生活较为奢侈。甚至有些志愿者直接沦为做饭的,因为别的志愿者不会做饭,那么做饭的义务就别无旁骛的落到了他们的肩膀上。
第三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体验生活型的。
这种也是我们团队所秉承的模式。
据我们10几个教学点的统计来看。藏区山里的村落并不大,学龄孩子也不是很多。每个村庄从学前班到高中的学生共有60~200人不等,分成的班级也是2~6个不等。按照这样的情况,我们把我们的团队分散成2~7人的小分队【当地还会配给我们一个教授藏语的藏族支教大学生】,所以我们整体的小分队构成是3~8人不等。
藏族孩子的主要课程是数学、藏语和汉语。部分高年级的学生会有英语【那里的孩子说英语比说汉语说得好】。如此可见,一般情况下这几门主要的课程可以每天上1~2节,剩下的课时就可以给孩子们上一些开拓视野的课程。例如:历史、手工、自然等。孩子们几乎接触不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我们是他们开拓视野的一扇窗。
老师的数量大于教室的数量,所以每天最后一节没有课的志愿者会负责做饭事宜。不得推辞。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放假就会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能奢望正常的每周放假2天。但可以适当的没一周半放假一天。给自己的身体做个放松,调整一下生活的步调和节奏。要不然,我觉得我们真的对不起那些待我们如上宾的藏族同胞。
……………………………………………………………………………………
【支教前期的准备】
我已经说过了,我去支教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身份当回事。其实真正拿起课本来才真的是大眼瞪小眼。傻了。
有些事情应该是组织方应该给大家说明和协调的。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建议还是多做几手准备。
想清楚自己能够教什么。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教书是个细致活。要考虑和自己搭档的合理搭配。最后能给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做一个简单的计划和备案。我失败的经验就是对当地学生的学习水平了解的不够,认为几年级学生就应该懂得几年级的课程,导致我的五年级数学教授一直在分数的加减法原地踏步了整整一个月。
去的时候多带些参考书。绝对的有利没有弊。不过几年级,你都能用得上。那边的新华书店卖的都是盗版书,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书可言。还有一些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的课外读物。有些科学道理我们了然于心,但是讲不出来。
如果你打算去支教了。那就抽空阅读一些和孩子们有关的书籍。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了解了解教育心理学。对于我们的组织,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会给今年的组织者建议做大学生支教的“岗前培训”。我觉得这项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支教的过程中】
送君一句话:不要当逃兵。
如果还有什么想要问的,可以直接找我,我给你解答。
回来以后感触良多,所以想写点东西留后以后想要去支教的大学生们。
去之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工作。和很多初次去支教的非师范类大学生一样,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总以为自己是个大学生,教小学内容不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么。加之组织方告知我们那里的学校课本什么的都比较齐全,所以,我什么都没有准备就自信满满跑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我,除了有满腔的热情之外,屁都不是。
……………………………………………………………………………….
【对支教的认识】
最近2012年暑假的支教又开始招兵买马了。看了很多支教组织的材料。我想提醒一下想要去支教的大学生。分清楚支教活动的具体状况。有些组织让我心目中的支教变了味道。
去之前我相信每一人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都会做好吃苦的准备。比如说:一个月不能洗澡,要好几个人住一间屋子,要男女混住,喝雨水,等等困难。所以,大家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准备没发挥用途。
据我了解的大致分为3种。
第一种,是纯粹的吃喝享受型的。
支教的时间一般在4~7天不等。有官方组织也有民间组织。官方组织主要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代表。麻烦当地的村民不说,还是公款吃喝,并没有达到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作用。更不要说是帮助当地人有所发展了。民间组织见长与各种各样的慈善基金会。短短的一个周时间其实是没有什么成效的。
第二种,一边享受一边教书型的。
这种组织一般多见于民间。各种的爱心社和爱心机构。大量的招募志愿者。在某种意义上,很大一部分人很少有事情可做。每天的课时量就是1~2节,其他时间都在闲着。经常举行会餐,生活较为奢侈。甚至有些志愿者直接沦为做饭的,因为别的志愿者不会做饭,那么做饭的义务就别无旁骛的落到了他们的肩膀上。
第三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体验生活型的。
这种也是我们团队所秉承的模式。
据我们10几个教学点的统计来看。藏区山里的村落并不大,学龄孩子也不是很多。每个村庄从学前班到高中的学生共有60~200人不等,分成的班级也是2~6个不等。按照这样的情况,我们把我们的团队分散成2~7人的小分队【当地还会配给我们一个教授藏语的藏族支教大学生】,所以我们整体的小分队构成是3~8人不等。
藏族孩子的主要课程是数学、藏语和汉语。部分高年级的学生会有英语【那里的孩子说英语比说汉语说得好】。如此可见,一般情况下这几门主要的课程可以每天上1~2节,剩下的课时就可以给孩子们上一些开拓视野的课程。例如:历史、手工、自然等。孩子们几乎接触不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我们是他们开拓视野的一扇窗。
老师的数量大于教室的数量,所以每天最后一节没有课的志愿者会负责做饭事宜。不得推辞。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放假就会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能奢望正常的每周放假2天。但可以适当的没一周半放假一天。给自己的身体做个放松,调整一下生活的步调和节奏。要不然,我觉得我们真的对不起那些待我们如上宾的藏族同胞。
……………………………………………………………………………………
【支教前期的准备】
我已经说过了,我去支教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身份当回事。其实真正拿起课本来才真的是大眼瞪小眼。傻了。
有些事情应该是组织方应该给大家说明和协调的。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建议还是多做几手准备。
想清楚自己能够教什么。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教书是个细致活。要考虑和自己搭档的合理搭配。最后能给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做一个简单的计划和备案。我失败的经验就是对当地学生的学习水平了解的不够,认为几年级学生就应该懂得几年级的课程,导致我的五年级数学教授一直在分数的加减法原地踏步了整整一个月。
去的时候多带些参考书。绝对的有利没有弊。不过几年级,你都能用得上。那边的新华书店卖的都是盗版书,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书可言。还有一些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的课外读物。有些科学道理我们了然于心,但是讲不出来。
如果你打算去支教了。那就抽空阅读一些和孩子们有关的书籍。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了解了解教育心理学。对于我们的组织,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会给今年的组织者建议做大学生支教的“岗前培训”。我觉得这项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支教的过程中】
送君一句话:不要当逃兵。
如果还有什么想要问的,可以直接找我,我给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