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包法利夫人》
這本來是我上學期的外國文學作業,因為是代表了自己的一點真實感受,所以放空間里存儲一下。其實我沒有讀過《包法利夫人》,只是老師在課堂上講過大概的內容,我胡思亂想出了這篇文章,其實也是作為一個女性的一點反思。
正文:
文学总是要干预生命的,无论影响大小,无论承认与否。于我而言,作为一个女生,再扩大一点,作为一个女人,总是免不了在女性视角下去解读文学作品中这些女人的悲喜人生。若是喜剧,最后来个皆大欢还好,虽只是在虚幻的文学世界里,也像是完成了一场救赎。
然而文学长廊中那些深刻隽永、发人深省,令人久久不能平息扼腕之情的,总是一个个悲剧中的女性,或者说是一部部女性的悲剧。屈指数来,安娜、娜拉、包法利夫人……不是不能接着列举下去,只是不愿相信,如果这些文学都源于生活,该有多少个这样的悲剧在我们生活中。
在此我不想探讨这些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问题,我们不能总把每一部悲剧都定义为时代悲剧,总把每一个问题都归因为社会问题。因为我们毫无办法去改变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打算盘上的一个小算盘珠,而对于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应当是拨动算盘的那双手。
之所以惋惜爱玛,也就是后来的包法利夫人,就是因为透过了时代,剥离了社会,只关注这个人,便能发现爱玛所具备的一切优点和弱点,在我们身上都能找到契合点。爱玛13岁进入修道院附属寄宿女校读书,受到贵族教育,我们这个境况下的女生,不也是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无论家庭贵贱总是竭力供养,即所谓的“富养闺女”一说。爱玛热爱花卉、音乐、浪漫主义文学,而我们不也是在艺术、文学这些的包围下成长起来,并终生热爱的吗?爱玛幻想过的小竹房子、小哥哥、去大树上摘红果、赤脚在沙滩上跑等等这些少女情怀,哪个女生没有过呢?就算是爱玛成为包法利夫人之后,喜欢漂亮衣服、舒适生活、浪漫爱情这些所谓的“堕落”行径,谁又能怎样批评呢?每个人都有追求这些美好的权利。
可这一切都造成了最后爱玛身败名裂的悲剧结局,这才是最让我在意,并久久不得其解之所在。福楼拜抛出了问题,却没有向我们提供答案,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午夜巴黎》里葛楚德·斯坦因告诉男主角的“艺术家的使命不是向虚无投降,而是找到一剂良药,来对抗业已存在的虚无”,而此时的福楼拜没有给出一剂良药来解救女性的悲剧命运,这个任务似是落到了每一个读者头上。
而我并没有经历过婚姻,只能以纸上谈兵的姿态去试着解救爱玛,解救自己。受过教育、热爱生活、拥有理想,这不该是罪恶的根源,而应该更好地帮助女性得到她所希冀的生活。
爱玛最显而易见的错误便是她嫁给了包法利只是利用包法利,这个动机不纯便是给自己的下半辈子挖了个坑跳下去。我们常常听人说,女子嫁人一定要嫁一个爱自己的,而非仅仅是自己爱的。爱玛便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如若不喜欢一个人,久而生厌,天天对着这样一个人,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没了好心情,谈何好生活?
其次便是她把莱昂和罗道尔夫当成了自己的依赖。我并非一个道学家,不想拿什么伦理道学去束缚一个女子的情感自由,也就是我并不反对爱玛最求自己的真爱。而我反对的是爱玛一旦爱上,便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全部,甚至寄希望于莱昂和罗道尔夫替她还债。两个人相爱,应当是平等的关系,就像《简·爱》中那段著名的“宣言”,这样就算对方是莱昂这样的负心汉亦或是罗道尔夫这样的恶棍,爱就是爱,肝胆相照,不爱便分开,始终是平等独立的个体,这样在分手时便不是“被遗弃,被放逐”。
爱玛最大的错,是她的逃避和不负责——自杀。这是造成爱玛悲剧命运最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但究其根源在于自私。自始至终她心里只有自己,只有自己那点幻想,那点欲望。我并不反对一个女人应该有理想有追求,但把周围的一切都当成自己追求道路上的垫脚石,这便是自私。她在死的时候依然只想到自己无法承受这些,却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和丈夫要背负的更多。债务算什么?福楼拜笔下的爱玛选择了逃避,他的学生莫泊桑笔下的马蒂尔德却选择了担当,这无疑是个进步。
至此,我已经把福楼拜这部名著彻底毁完了——它的艺术性,它的美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这种悲剧性。作为一个文学学习者,我欣赏它的高超。但作为一个女性,我不希望再有爱玛出现了,无论是文学中,还是生活中……
正文:
文学总是要干预生命的,无论影响大小,无论承认与否。于我而言,作为一个女生,再扩大一点,作为一个女人,总是免不了在女性视角下去解读文学作品中这些女人的悲喜人生。若是喜剧,最后来个皆大欢还好,虽只是在虚幻的文学世界里,也像是完成了一场救赎。
然而文学长廊中那些深刻隽永、发人深省,令人久久不能平息扼腕之情的,总是一个个悲剧中的女性,或者说是一部部女性的悲剧。屈指数来,安娜、娜拉、包法利夫人……不是不能接着列举下去,只是不愿相信,如果这些文学都源于生活,该有多少个这样的悲剧在我们生活中。
在此我不想探讨这些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问题,我们不能总把每一部悲剧都定义为时代悲剧,总把每一个问题都归因为社会问题。因为我们毫无办法去改变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打算盘上的一个小算盘珠,而对于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应当是拨动算盘的那双手。
之所以惋惜爱玛,也就是后来的包法利夫人,就是因为透过了时代,剥离了社会,只关注这个人,便能发现爱玛所具备的一切优点和弱点,在我们身上都能找到契合点。爱玛13岁进入修道院附属寄宿女校读书,受到贵族教育,我们这个境况下的女生,不也是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无论家庭贵贱总是竭力供养,即所谓的“富养闺女”一说。爱玛热爱花卉、音乐、浪漫主义文学,而我们不也是在艺术、文学这些的包围下成长起来,并终生热爱的吗?爱玛幻想过的小竹房子、小哥哥、去大树上摘红果、赤脚在沙滩上跑等等这些少女情怀,哪个女生没有过呢?就算是爱玛成为包法利夫人之后,喜欢漂亮衣服、舒适生活、浪漫爱情这些所谓的“堕落”行径,谁又能怎样批评呢?每个人都有追求这些美好的权利。
可这一切都造成了最后爱玛身败名裂的悲剧结局,这才是最让我在意,并久久不得其解之所在。福楼拜抛出了问题,却没有向我们提供答案,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午夜巴黎》里葛楚德·斯坦因告诉男主角的“艺术家的使命不是向虚无投降,而是找到一剂良药,来对抗业已存在的虚无”,而此时的福楼拜没有给出一剂良药来解救女性的悲剧命运,这个任务似是落到了每一个读者头上。
而我并没有经历过婚姻,只能以纸上谈兵的姿态去试着解救爱玛,解救自己。受过教育、热爱生活、拥有理想,这不该是罪恶的根源,而应该更好地帮助女性得到她所希冀的生活。
爱玛最显而易见的错误便是她嫁给了包法利只是利用包法利,这个动机不纯便是给自己的下半辈子挖了个坑跳下去。我们常常听人说,女子嫁人一定要嫁一个爱自己的,而非仅仅是自己爱的。爱玛便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如若不喜欢一个人,久而生厌,天天对着这样一个人,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没了好心情,谈何好生活?
其次便是她把莱昂和罗道尔夫当成了自己的依赖。我并非一个道学家,不想拿什么伦理道学去束缚一个女子的情感自由,也就是我并不反对爱玛最求自己的真爱。而我反对的是爱玛一旦爱上,便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全部,甚至寄希望于莱昂和罗道尔夫替她还债。两个人相爱,应当是平等的关系,就像《简·爱》中那段著名的“宣言”,这样就算对方是莱昂这样的负心汉亦或是罗道尔夫这样的恶棍,爱就是爱,肝胆相照,不爱便分开,始终是平等独立的个体,这样在分手时便不是“被遗弃,被放逐”。
爱玛最大的错,是她的逃避和不负责——自杀。这是造成爱玛悲剧命运最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但究其根源在于自私。自始至终她心里只有自己,只有自己那点幻想,那点欲望。我并不反对一个女人应该有理想有追求,但把周围的一切都当成自己追求道路上的垫脚石,这便是自私。她在死的时候依然只想到自己无法承受这些,却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和丈夫要背负的更多。债务算什么?福楼拜笔下的爱玛选择了逃避,他的学生莫泊桑笔下的马蒂尔德却选择了担当,这无疑是个进步。
至此,我已经把福楼拜这部名著彻底毁完了——它的艺术性,它的美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这种悲剧性。作为一个文学学习者,我欣赏它的高超。但作为一个女性,我不希望再有爱玛出现了,无论是文学中,还是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