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卡瓦格博的约定(三)
香格里拉秘境•尼汝(一)
第二天,我带着一颗被洗礼过的心和一具尚未从疲惫中恢复过来的躯体,拖着一双磨起了5个大水泡的可怜脚丫离开了雨崩,并连夜拼车回到中甸。后面还有更加艰苦的旅程在等着我,那就是——尼汝。
尼汝,藏语的意思是“眼角边”。若把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即狭义上的香格里拉)比作一个眼睛,那么尼汝就是最最旮旯的那一小块。她位于云南三江并流区的腹地,属洛吉乡管辖范围。三江并流区申报世界遗产时,尼汝才真正被考察专家们发现并重视起来——她有着保存完好的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生物群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早在出发前的一个星期,我就已经电话拜托中甸的客栈帮我寻找去尼汝的同行者,但客栈老板告诉我,几乎没有人知道尼汝是什么地方,就更不要奢望找到同路人了。无奈,只得独自出发。
从中甸到洛吉的班车每天下午三点十分发车,八十余公里,用了三个小时才到达。而从洛吉到尼汝还有大概四十公里路,则只能包车前往。顾不上吃晚饭,我驮着二三十斤的大背包,在洛吉乡那段唯一像样一点的公路周围焦急地打听,有没有人去尼汝,有没有人去尼汝。一个杂货店老板娘热心地帮我联系司机,但因为去尼汝的路太难走,又临近天黑,基本没有人愿意揽这单生意。最后,老板娘的一个从来没去过尼汝的亲戚最终同意以380元的价格送我过去,虽然很贵,但我已别无选择。
事实证明,对开车的司机来说这380是不好赚的!就这么四十来公里路,竟然颠簸地跑跳了两个半小时。司机最后抽着烟摇着头说道:“以后再也不来尼汝了!我的车要散架了!”
初到尼汝,漆黑一片。村子里已经停电好几天,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我被热情的女主人迎进屋里,坐到火堆前。很快,一碗热热的酥油茶摆到了我面前。女主人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大多数人一样,是信奉苯教的藏族妇女,但因为外婆是汉人,因此她有个好听的汉族名字:培春芳。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应如何互相称呼,我说,你叫我小妹就行了。她大笑,我诧异——叫我小妹有这么好笑吗?后来我才知道,在尼汝,大家都管她叫“西姆”,而“西姆”的意思,就是小妹。
第二天清晨,当我在鸡窝、马厩、猪棚旁的水管前梳洗干净,又在后院的玉米地里方便完毕,并在“客厅”的火堆前吃完藏式早餐之后,西姆笑眯眯地提醒我,该出发了——目的地是南宝牧场。
因为尚未在雨崩留下的劳累中恢复,我雇了西姆家的马当坐骑,这是一匹四岁多的年轻棕红色马,很健壮,很听话。西姆也很健谈,一路上不停地告诉我各种植物的名字,为我讲尼汝村的故事,还有她们家的故事。
西姆大我一岁,却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她读书只读到初二就辍学了,后来养过牦牛,卖过药材,现在则做向导接待游客。性格外向开朗的她几乎是村子里普通话说的最好的人,村民跟游客打交道都少不了让她出面帮忙。她的父亲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仓巴,精通藏文和苯教经文,负责主持所有的神事、婚丧嫁娶和村民集体活动。西姆说,我长得很像她表哥家的一个孩子,因此要送给我一个藏族名字“达娃拉姆”,意思是“像月亮一样的宝贝”。我欣然接受。有个藏族名字,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山路依然陡峭险峻,但坐在马背上边聊天边看风景的我却很是轻松,只是在一些危险的地方需要配合马匹前趴或后仰以保持平衡。中午,我们在一个小牧场生火吃饭,因为昨晚我到的太晚,西姆没有时间好好准备今天路上吃的食物,我们只好继续吃着藏式的传统食品:奶渣、馒头、酥油茶以及青稞炒面。奶渣是用牦牛奶提炼出的奶酪——牦牛奶第一道提炼出的是酥油,第二道就是奶渣——它的口感有点像豆腐,味道微微发酸,并有一股奶香。酥油茶则是用普洱茶加上酥油和盐,经过打茶桶手工打制而成。西姆捡了一根带有很多分叉的细竹子放入茶杯,以双手撮竹竿来代替在藏族家里用的打茶桶。当碗里的酥油茶喝的只剩一半的时候,当地人喜欢将青稞炒面和入其中,用砍过柴、喂过马、除过草的长着长长黑指甲的手将其搅拌、抓匀,然后捏成圆柱状,一口一口地吃掉。他们管这个叫“坡果果”。我强忍着胃里一阵阵的翻江倒海,也亲手做了一个小小的“坡果果”吞了下去。
午餐很快结束,后面的旅途依然在聊天与欣赏风景中度过,直到微波荡漾的色列湖突然从群山环抱之中跳了出来。“哇!”我惊呼。此时,已临近今晚的宿营地——南宝牧场,按当地规矩,剩下的路我必须下马步行。
南宝牧场海拔4200米,这里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仍完整保留有罕见的第三纪古冰川遗迹,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牧民们最好的夏季牧场。我一边拍照一边慢慢前行,西姆则早已牵着马去牛棚准备我们的晚饭了。翻过长着密密麻麻杜鹃花丛的垭口,爬过遍地双黄连和白雪茶的小山坡,我一步步走进南宝。放眼四周,远处是连绵的雪山,近旁是群群闲散吃草的牦牛,偌大的牧场上还散落着几个木头搭的牛棚——其中的某个便是我今晚的住所了吧。我走下山坡,走入这片梦一样的地方。小牦牛天真地看我从它身边经过,没有闪躲,反而上前来想要跟我亲近。抬头,看到西姆站在前方一个牛棚前朝我挥手。我快步走过去,她说要趁天黑前带我去看看黑湖,一个有着神奇传说的地方。
黑湖就在南宝牧场旁边一座小山上,是几百万年前冰川作用形成的冰斗湖。湖中央有个小岛,相传有位藏传佛教信徒曾在这岛上潜心学经几十年,终于得道成为活佛。临终前,他向佛祖祈愿,永远让他的经书和财宝留在这小岛上。从此,只要有人想要去岛上取他留下的东西,就必定会丧命在这黑湖里。西姆叮嘱我,一定不能在湖周围大声喧哗,否则是要下雨的。然而偏偏不凑巧,一群途经南宝牧场去往亚丁的游客走到黑湖旁大喊大叫起来,西姆上前劝说,未果。
从黑湖回来,天色渐渐暗下来。牛棚里早已生好了火。西姆从其他牛棚的主人那里要来了大米和土豆,我终于吃上了久违的米饭。晚饭后,牧场下起了雨,我突然记起,西姆曾说过,若有人在黑湖旁大声喧哗就会下雨,果真应验。其实,我也并不相信西姆说的就一定对,但是我想,既然到了这里,就有必要遵守当地的规矩和习惯,无论这有多么的不科学。因为,这是一种风俗,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信奉的传统,它最需要的是我们这些身为外来人给予的——尊重。
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这一夜,也是我在尼汝的第一个不眠之夜。在牛棚凹凸不平的木板地上,我裹着睡袋想念着家里温暖的床。肠胃因为不太习惯藏族饮食而有点微微不适,这更是让我想家想的偷偷掉了泪。躺下大约有两个小时了,我依旧无法入睡。突然间,我听到了几声兴奋又短促的呼吸声,那不是熟睡了的西姆发出来的,是谁?不,是什么东西?!那东西窸窸窣窣地在牛棚角落的垃圾中翻腾,又咕咚咕咚地喝了我们水桶里的水,它还要干什么?它到底是什么?我紧张到了极点,哆哆嗦嗦地摸出头灯,却始终没有勇气按动开关。那东西也暂时没了大的声响,只剩下呼吸。它在观察我吗?甚至……不行,我越想越怕,这么躺着不是办法,至少也要用灯光吓唬它一下。我猛地按动头灯开关,随着光束的晃动,我看见一个黑影嗖地从牛棚侧面的地洞钻了出去——像狼一样的黑影!
惊魂未定的我叫醒西姆,让她出去看看,她却睡眼惺忪地上了个厕所就回来接着睡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又不知多久过去了,正处于半睡半醒之间的我突然间再次被急促的呼吸声惊醒!还是那个东西,它又来了!这次,我听见它到了牛棚的另一侧,还打翻了我们的一个碗。我再次掏出头灯,它再次在头灯光束的照射下从那个洞逃了出去。这下,我睡意全无,直到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勉强睡了一小会儿,不过那只不明动物也再未出现。
早上,几乎一夜未眠又偷偷掉过泪的我眼睛肿的睁都睁不开了,心情极度沮丧,只想着赶快逃离这鬼地方。勤劳的西姆为我拿来了刚挤的牦牛奶,我喝着美味新鲜的牛奶,心情总算平静了些。我对她说了昨晚闯入的那个不明动物,说我吓得一夜未眠,她却笑一笑说道:“那是牧民养的藏狗啦,怎么可能是狼!”也许吧。
下了一夜的雨依旧未停,我们冒雨上路,但我却不能再继续骑马。由于我想去看丁汝湖,因此要绕行一段很艰难的沼泽路段,马匹若驮着人走是会陷下去的。我跟着西姆踩过的脚印走过浸泡在水里的片片草地,徒步鞋早已经被烂泥搞的面目全非。两个小时艰难跋涉后,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丁汝湖——深陷在山坳里,墨绿色的湖面如明镜一般。西姆说,这湖会变色,晴天是湛蓝的,阴天或小雨则变成绿色,大雨就是黑色的了。
在湖边的小牧场,我见到了西姆的父亲,那位德高望重的仓巴。他不太会讲汉话,但始终笑容满面,十分和善亲切。一起用过简单的午餐后,我们与西姆的父亲告别,踏上了返回尼汝村的旅途。返程的路依旧不能骑马,要靠我的双脚来完成。雨后的山路泥泞无比,我自膝盖以下几乎都沾满了烂泥,狼狈无比。现在忆起那段旅程简直就是往事不堪回首……
第二天,我带着一颗被洗礼过的心和一具尚未从疲惫中恢复过来的躯体,拖着一双磨起了5个大水泡的可怜脚丫离开了雨崩,并连夜拼车回到中甸。后面还有更加艰苦的旅程在等着我,那就是——尼汝。
尼汝,藏语的意思是“眼角边”。若把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即狭义上的香格里拉)比作一个眼睛,那么尼汝就是最最旮旯的那一小块。她位于云南三江并流区的腹地,属洛吉乡管辖范围。三江并流区申报世界遗产时,尼汝才真正被考察专家们发现并重视起来——她有着保存完好的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生物群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早在出发前的一个星期,我就已经电话拜托中甸的客栈帮我寻找去尼汝的同行者,但客栈老板告诉我,几乎没有人知道尼汝是什么地方,就更不要奢望找到同路人了。无奈,只得独自出发。
从中甸到洛吉的班车每天下午三点十分发车,八十余公里,用了三个小时才到达。而从洛吉到尼汝还有大概四十公里路,则只能包车前往。顾不上吃晚饭,我驮着二三十斤的大背包,在洛吉乡那段唯一像样一点的公路周围焦急地打听,有没有人去尼汝,有没有人去尼汝。一个杂货店老板娘热心地帮我联系司机,但因为去尼汝的路太难走,又临近天黑,基本没有人愿意揽这单生意。最后,老板娘的一个从来没去过尼汝的亲戚最终同意以380元的价格送我过去,虽然很贵,但我已别无选择。
事实证明,对开车的司机来说这380是不好赚的!就这么四十来公里路,竟然颠簸地跑跳了两个半小时。司机最后抽着烟摇着头说道:“以后再也不来尼汝了!我的车要散架了!”
初到尼汝,漆黑一片。村子里已经停电好几天,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我被热情的女主人迎进屋里,坐到火堆前。很快,一碗热热的酥油茶摆到了我面前。女主人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大多数人一样,是信奉苯教的藏族妇女,但因为外婆是汉人,因此她有个好听的汉族名字:培春芳。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应如何互相称呼,我说,你叫我小妹就行了。她大笑,我诧异——叫我小妹有这么好笑吗?后来我才知道,在尼汝,大家都管她叫“西姆”,而“西姆”的意思,就是小妹。
第二天清晨,当我在鸡窝、马厩、猪棚旁的水管前梳洗干净,又在后院的玉米地里方便完毕,并在“客厅”的火堆前吃完藏式早餐之后,西姆笑眯眯地提醒我,该出发了——目的地是南宝牧场。
因为尚未在雨崩留下的劳累中恢复,我雇了西姆家的马当坐骑,这是一匹四岁多的年轻棕红色马,很健壮,很听话。西姆也很健谈,一路上不停地告诉我各种植物的名字,为我讲尼汝村的故事,还有她们家的故事。
西姆大我一岁,却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她读书只读到初二就辍学了,后来养过牦牛,卖过药材,现在则做向导接待游客。性格外向开朗的她几乎是村子里普通话说的最好的人,村民跟游客打交道都少不了让她出面帮忙。她的父亲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仓巴,精通藏文和苯教经文,负责主持所有的神事、婚丧嫁娶和村民集体活动。西姆说,我长得很像她表哥家的一个孩子,因此要送给我一个藏族名字“达娃拉姆”,意思是“像月亮一样的宝贝”。我欣然接受。有个藏族名字,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山路依然陡峭险峻,但坐在马背上边聊天边看风景的我却很是轻松,只是在一些危险的地方需要配合马匹前趴或后仰以保持平衡。中午,我们在一个小牧场生火吃饭,因为昨晚我到的太晚,西姆没有时间好好准备今天路上吃的食物,我们只好继续吃着藏式的传统食品:奶渣、馒头、酥油茶以及青稞炒面。奶渣是用牦牛奶提炼出的奶酪——牦牛奶第一道提炼出的是酥油,第二道就是奶渣——它的口感有点像豆腐,味道微微发酸,并有一股奶香。酥油茶则是用普洱茶加上酥油和盐,经过打茶桶手工打制而成。西姆捡了一根带有很多分叉的细竹子放入茶杯,以双手撮竹竿来代替在藏族家里用的打茶桶。当碗里的酥油茶喝的只剩一半的时候,当地人喜欢将青稞炒面和入其中,用砍过柴、喂过马、除过草的长着长长黑指甲的手将其搅拌、抓匀,然后捏成圆柱状,一口一口地吃掉。他们管这个叫“坡果果”。我强忍着胃里一阵阵的翻江倒海,也亲手做了一个小小的“坡果果”吞了下去。
午餐很快结束,后面的旅途依然在聊天与欣赏风景中度过,直到微波荡漾的色列湖突然从群山环抱之中跳了出来。“哇!”我惊呼。此时,已临近今晚的宿营地——南宝牧场,按当地规矩,剩下的路我必须下马步行。
南宝牧场海拔4200米,这里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仍完整保留有罕见的第三纪古冰川遗迹,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牧民们最好的夏季牧场。我一边拍照一边慢慢前行,西姆则早已牵着马去牛棚准备我们的晚饭了。翻过长着密密麻麻杜鹃花丛的垭口,爬过遍地双黄连和白雪茶的小山坡,我一步步走进南宝。放眼四周,远处是连绵的雪山,近旁是群群闲散吃草的牦牛,偌大的牧场上还散落着几个木头搭的牛棚——其中的某个便是我今晚的住所了吧。我走下山坡,走入这片梦一样的地方。小牦牛天真地看我从它身边经过,没有闪躲,反而上前来想要跟我亲近。抬头,看到西姆站在前方一个牛棚前朝我挥手。我快步走过去,她说要趁天黑前带我去看看黑湖,一个有着神奇传说的地方。
黑湖就在南宝牧场旁边一座小山上,是几百万年前冰川作用形成的冰斗湖。湖中央有个小岛,相传有位藏传佛教信徒曾在这岛上潜心学经几十年,终于得道成为活佛。临终前,他向佛祖祈愿,永远让他的经书和财宝留在这小岛上。从此,只要有人想要去岛上取他留下的东西,就必定会丧命在这黑湖里。西姆叮嘱我,一定不能在湖周围大声喧哗,否则是要下雨的。然而偏偏不凑巧,一群途经南宝牧场去往亚丁的游客走到黑湖旁大喊大叫起来,西姆上前劝说,未果。
从黑湖回来,天色渐渐暗下来。牛棚里早已生好了火。西姆从其他牛棚的主人那里要来了大米和土豆,我终于吃上了久违的米饭。晚饭后,牧场下起了雨,我突然记起,西姆曾说过,若有人在黑湖旁大声喧哗就会下雨,果真应验。其实,我也并不相信西姆说的就一定对,但是我想,既然到了这里,就有必要遵守当地的规矩和习惯,无论这有多么的不科学。因为,这是一种风俗,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信奉的传统,它最需要的是我们这些身为外来人给予的——尊重。
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这一夜,也是我在尼汝的第一个不眠之夜。在牛棚凹凸不平的木板地上,我裹着睡袋想念着家里温暖的床。肠胃因为不太习惯藏族饮食而有点微微不适,这更是让我想家想的偷偷掉了泪。躺下大约有两个小时了,我依旧无法入睡。突然间,我听到了几声兴奋又短促的呼吸声,那不是熟睡了的西姆发出来的,是谁?不,是什么东西?!那东西窸窸窣窣地在牛棚角落的垃圾中翻腾,又咕咚咕咚地喝了我们水桶里的水,它还要干什么?它到底是什么?我紧张到了极点,哆哆嗦嗦地摸出头灯,却始终没有勇气按动开关。那东西也暂时没了大的声响,只剩下呼吸。它在观察我吗?甚至……不行,我越想越怕,这么躺着不是办法,至少也要用灯光吓唬它一下。我猛地按动头灯开关,随着光束的晃动,我看见一个黑影嗖地从牛棚侧面的地洞钻了出去——像狼一样的黑影!
惊魂未定的我叫醒西姆,让她出去看看,她却睡眼惺忪地上了个厕所就回来接着睡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又不知多久过去了,正处于半睡半醒之间的我突然间再次被急促的呼吸声惊醒!还是那个东西,它又来了!这次,我听见它到了牛棚的另一侧,还打翻了我们的一个碗。我再次掏出头灯,它再次在头灯光束的照射下从那个洞逃了出去。这下,我睡意全无,直到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勉强睡了一小会儿,不过那只不明动物也再未出现。
早上,几乎一夜未眠又偷偷掉过泪的我眼睛肿的睁都睁不开了,心情极度沮丧,只想着赶快逃离这鬼地方。勤劳的西姆为我拿来了刚挤的牦牛奶,我喝着美味新鲜的牛奶,心情总算平静了些。我对她说了昨晚闯入的那个不明动物,说我吓得一夜未眠,她却笑一笑说道:“那是牧民养的藏狗啦,怎么可能是狼!”也许吧。
下了一夜的雨依旧未停,我们冒雨上路,但我却不能再继续骑马。由于我想去看丁汝湖,因此要绕行一段很艰难的沼泽路段,马匹若驮着人走是会陷下去的。我跟着西姆踩过的脚印走过浸泡在水里的片片草地,徒步鞋早已经被烂泥搞的面目全非。两个小时艰难跋涉后,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丁汝湖——深陷在山坳里,墨绿色的湖面如明镜一般。西姆说,这湖会变色,晴天是湛蓝的,阴天或小雨则变成绿色,大雨就是黑色的了。
在湖边的小牧场,我见到了西姆的父亲,那位德高望重的仓巴。他不太会讲汉话,但始终笑容满面,十分和善亲切。一起用过简单的午餐后,我们与西姆的父亲告别,踏上了返回尼汝村的旅途。返程的路依旧不能骑马,要靠我的双脚来完成。雨后的山路泥泞无比,我自膝盖以下几乎都沾满了烂泥,狼狈无比。现在忆起那段旅程简直就是往事不堪回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