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 平遥个展 } 2011.9.16--10.17 { 山西+陕西慢游记 }
欢迎你来井小鱼人生中的首次正式摄影个展:)
今年的平遥摄影节已经是第十一届了,而我已经是连续第四年来平遥,
想起2008年9月第一次来平遥是帮张望老师一块布展,
(那会他的那一整组《佛泽》也影响我很深,他送我的一张照片还从学校寝室一路贴回了家里墙壁:)
也是那年,见了当年暑假里还在看她书感动到不行的王小慧,还有普雷基,
当小粉丝亲眼见到大偶像,自然是各种激动,人生总会经过这个阶段。
可是当年的我从来没想过,四年之后自己也会在平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摄影个展的,
所以,我是把这次展览看成我学成四年之后的毕业展来着的,
或许还真是四年之后,一个机缘巧合的轮回吧,
因为这次展览的作品还真是我去年毕业那会的毕业创作,
一个前后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并且用一种特别方式拍北京皇城的“穿越”系列《神话》,
创作过程中的各种辛劳就不重复了,想看的童鞋可以看这里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布展时、展览中还有展览后遇见的好多有意思的事。
摄影节是18号正式开始的,而我到平遥是17号下午的3点多吧。
下了火车,熟门熟路地直奔此前已经在她家连续做了三年沙发客的阿姨家里,
阿姨不在家,大叔在,他一看到我就说,鱼来了啊,自己招呼自己啊,
我放下大包小包地拿着我的参展家当们赶紧去了棉织厂找自己的地头,
分配的展览地点还不错,三间房,八面墙,贴99张照片应该没问题,
没错,是99张,不过你可别以为是那种大照片,我的展览风格走的都是迷你路线,
一来方便运输又省钱,二来也是为了有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我看来,摄影节上大部分的照片都往大了做,因为大了视觉震撼嘛,
但是作为已经连续看了三年的观众,我知道,当大家都一样想法的时候就绝对审美疲劳了,
所以,我就把照片印得小小得,按我妈的说法就是“鬼头鬼脑”的,
(其实纸张的印制成本并不便宜,不过比起那些厚镜框大照片来还是便宜许多的)
原本想着贴照片应该是个很快就能干完的活,没想到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
因为想展示个关于《神话》这个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所以需要先排好顺序,
于是把照片都一张张地摊在地上,选一些往墙上贴一些,
因为下雨,有的墙面还往外渗水,照片一贴就往下掉,
因为去得也晚,贴到一半时就快傍晚了,天也渐渐地快黑了,
赶巧我对面展位的一对重庆的俩公婆也在布展,他们弄完了自己的就很热心地来帮我,
有人帮忙,速度自然是快很多,
虽然那会的天已经暗了,天气又凉,墙好像是四面透风似的,冷风呼呼地吹,
吹得我直打哆嗦,还得自己开着手机的手电筒在那摸黑往墙上贴照片,
不过,心里还是各种热乎乎的,我说我明天还打算还这儿摆摊卖明信片,
那女孩说,嗯,你这主意真不错,早知道我们也这样了。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在沙发上睡得正香就被一电话吵醒了,接起一个陌生来电,
电话那头说,“你是井小鱼吗?我看了你挂在墙上的名片,
我是棉织厂你那块展位的作者,你其中有一间房是我们的,请你赶紧过来撤下你那部分”
晕,今天都开展了,还有今天一大早才来布展的,也太。。。
我赶紧刷牙洗脸,直奔棉织厂自己的展位,到那一瞅,没想到人山人海的,
(负责那片的一个志愿者男生和我说,今天一大早就好多人了)
他们已经把我的照片撕下一部分了,于是,在人堆里再把那些撕下的照片一张一张地穿插进那剩下的五面墙上,
早不来,晚不来的,这么突如其来的一来,把昨天傍晚摸黑排下的那个故事情节全给打乱了,
也罢也罢,不按常理出牌也好。
如果你有来过摄影节的经验,一定会对展场里那些铺天盖地的大海报记忆犹新吧,
但是“大”并不是我要走的路线,所以我把海报也设计成了迷你型的,
从左至右排列了三张颇有意味的小照片,也能联想出一个小小的穿越故事来,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海报上的“神话”两个字是反着设计的,
这个视觉的趣味点其实是为了和用海鸥4A相机和数码卡片机相结合的方式所拍出来的反影像保持一致,就看你是否能悉心发现了。
说回贴海报,其实我带去的海报并不多,好像也就三十几张吧,
第一天因为一大早被叫去换照片然后就开始摆摊了就没来得及贴,
第二天一早,我抱着一叠海报在柴油机厂里一边找“下手”的地一边找吃的,
这会道路两边的墙上早已被各种花花绿绿的海报们给占领了,连个空隙都不带剩的,
所以我的张贴策略直接改为。。。。。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场景:
我把海报贴在了一张超大型大象海报的象鼻子下,
我把海报贴在了一块老工厂“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束缚”的标语牌上,
我把海报贴在了一张放了一只公文包的空椅子上,
最有意思的应该算是贴在一张“一秒钟变格格”的海报下,算是相当应景的穿越吧,
还有好玩的,我在一个小摊前买了个香草棕还是什么的当早饭,
老板叔看我拿着一些要贴的海报,直接说,我帮你贴一张吧,
旁边一位管理的志愿者阿姨看到也说,我也来帮你贴一张:)
每贴一处,我都会拿手机拍下自己的海报与别人海报的合影,
后来再经过那些我贴海报的地方,发现自己的海报大多已经消失了,
哈,可能这也是一种印证作品《神话》的行为艺术吧,
历史这玩意其实也是在你不知不觉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所能做的呢,只能用影像去怀念而已,不是吗?
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人生里有一天还会摆起了地摊当起了小贩,
也没想过居然是在自己人生里第一次的摄影作品个展前,
更没想过这一摆就摆了五天半,摆着摆着居然还上了瘾。
五天半里,基本上都是睡到自然醒八点多,
然后刷个牙洗个脸去买上三个炸鸡腿,
就直奔我的的展位了,每次去到的时候,人都还挺多,
当参观的人们或还在看着《神话》云里雾里的时候,
我把明媚的大花布往地上这么一铺,
把我家萌猫周小丫童鞋的各种萌照往上面这么一摆,
顿时,人们都纷纷站在或者蹲在地摊前看热闹了。
其实除了墙上贴着的,地摊也算是另一种展览形式,
地摊上我拍的摄影作品更五花八门,
基本上已经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
其中的“镇摊之宝”当属《韩寒@我》这一系列明信片,
你没听错,真的是60一张,还价无效,
先不说花费了多少的精力去设计这10张明信片,
还用了最贵的特种纸只印了10张,
而在这之前,我足足花费了5年的时间去成为曾经梦想中的摄影记者,
凑巧才有了这次超近距离的拍摄,又凑巧自己那天的拍照状态还不错,
所以才有了这些我认为是我9个月短暂摄影记者生涯里最喜欢也带给我最大能量的画面,
所以,这些照片,并仅仅是一张纸,在我看来,她们每一张都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其实,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每一张好照片都是一个小奇迹,
因为或许快门按早一点,或者按晚一点,那个瞬间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或许,你之前在选择的岔口选择了另一种选择,那就没有遇到这个瞬间的机缘了,
所以,你所遇到的每一张好照片她并不是必然的,
在遇见她们的路上充满了太多的偶然和不确定,
虽然最终承载她们的只是一张纸,
但其实真正承载在这张纸上的是关于命运的各种缘分和最终实现的梦想。
所以,说实话,我觉得我的顾客小盆友们都应该算是小众人群,
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张纸,
他们需要花费金钱的代价去获得这个并不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或许正是纸上影像的灵魂深深契合了他们的内心需要吧,
又这样热爱的小众人,或许并不多。
但其实我是幸运的,五天半的时间,我在我的个展里,
遇到了39位这样的顾客小盆友,
一个妈妈给儿子买了周小丫的卡片,我说要给拍个照留念一下,妈妈说,不用了,我不想儿子这么早出名,我希望他做个平凡的人
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小男生一口气买了三张韩寒的明信片,后来看他的微博才知道,原来是送师妹的
曾经养过猫但是后来猫丢了的老高,买了一张周小丫的小卡片,给了20,还不让找了
一个澳大利亚的女孩看了周小丫的照片一直乐,后来她买了《神话》的一张小卡片,井小鱼的第一笔跨国生意啊
有了第一笔跨国生意,没想到还有第二笔,是个老外帅锅,买了张周小丫的小卡片,说要送给女朋友
平遥的一个今年读第四年高复的男生,和我讲他暑假去北京当小保安的故事,还拿来了他读小学那会平遥摄影节的小记者证,还送了我一本机器猫和指南针
平遥的一个高三小女生雨田,喜欢画画,想明年考四川的大学,愿望还很强烈,我走之前,又买了韩寒的小挂件,还给我送了她妈妈自己做的麻花让我当早饭。
买一张雨后汽车在水里倒影的红衣服女孩 她说她看不懂这张照片 所以买这张照片
买一张红脸盆里的鸭子照片的女生, 她说她喜欢重口味 所以买这张照片
我给他们每个人拍了一张或者N张他们和自己喜欢的照片的合影,
然后请他们在我的“古董“留言本上写下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的理由,
(因为我总觉得,每个人喜欢的照片里,都藏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小秘密)
然后把照片发在微博里,喜欢的人可以去下载,
我记得我在微博里写道:
其实仔细想想,我的地摊似乎是一次为了寻找知音的旅程,
“每一次摆摊,如若未遇见那些影像的知音,那注定一无所获,
如果遇见了知音,哪怕只有一个,什么也不用多说,因为你想说的她全都懂,
这种感动,这种经历,在我看来,是生命里最值得留恋和回味的事。"
摆地摊的时候,观察周遭的人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先说观察看展览的人吧,
据我观察,照片的文字说明前好像总有很多人,而且好多人一站上看还是许久,
这点是我没想到的,因为我总觉得在这个浮华年代,
人们面对茫茫图海都已经快不耐烦了,更何况是文字,
我猜想或许有两个原因:第一,人们着迷于文字说明里用的徐静蕾的手写字体,
第二,我的影像作品实在够飘忽,实在看不懂,所以只能仔细看看文字咋说了:)
观察地摊的观众们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中午放学那会,一帮小学生冲到地摊前,
拿起周小丫的小卡片就叽叽喳喳起来,特逗,
(当然,也有可能还在上幼儿园的小男孩看《神话》的卡片看得特认真的,)
稍微大点的小孩,初中的和高中的小女生,看起来则文静多了,
她们会一张一张地仔细翻看,看到觉得有趣的还不时地讨论一下,
遇上专业人士,学摄影的大学生或者是摄影工作者,
看到习惯于电脑上观看的虚拟物品变成了这一摊实实在在的明信片和小挂件之类的实在物,
大多会赞美上几句,说“真有创意”,哈,是不是自己回家后也想跃跃欲试了呢?
井小鱼地摊观众经典语录摘录:
看了你的展览,我这趟摄影节就算没白来
学生拿着对讲机找来看地摊的
我要用你这方法去拍我们家的井冈山
你这照片吧,我看不懂,但是我挺喜欢的
看你的明信片,明明是太累不想看了,但还是忍不住地想看完。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整盒韩寒的卡片被顺手牵羊了
负责这带的志愿者小男孩给了我两个苹果,还有三张可以垫在花布下的新浪微博塑料纸
一个老大爷,以为地摊上的照片是免费拿的,拿了就跑
前面靠街房间里新浪微博的工作人员跑进来说,你就是井小鱼吧,你发的微博都是我审核的。
一个今年才二十出头的小男孩刚从珠穆拉马峰登山归来,和我聊他的宝丽来相机收藏历史,他说他想办一个宝丽来展
平遥一个在公安局工作的叔叔,业余喜欢拍照,副业就是给别人拍婚礼照片和录像的。
有好几个观众拿起韩寒的明信片问我,请问这个是你吗?不会吧?我和韩寒有长这么像?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地摊,恭喜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周小丫童鞋,
你的各种萌照已经被五湖四海的小盆友带回了家,
好几位买周小丫小卡片的小盆友都比较害羞,不愿意被拍,
不过她们把周小丫的小卡片小心翼翼的放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钱包里,
还有一个可爱的小盆友在新浪微博的留言板上写:周小丫你最棒,加油,
这还是我去那写留言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的,
没想到这平遥的地摊摆下来,你都有自己的粉丝了,
看来萌猫的魅力无法挡丫,够犀利:)
小地摊中
顾客小盆友影像记录 请戳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7229201/
手写留言簿影像记录 请戳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427653998/ :)
今年的平遥摄影节已经是第十一届了,而我已经是连续第四年来平遥,
想起2008年9月第一次来平遥是帮张望老师一块布展,
(那会他的那一整组《佛泽》也影响我很深,他送我的一张照片还从学校寝室一路贴回了家里墙壁:)
也是那年,见了当年暑假里还在看她书感动到不行的王小慧,还有普雷基,
当小粉丝亲眼见到大偶像,自然是各种激动,人生总会经过这个阶段。
可是当年的我从来没想过,四年之后自己也会在平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摄影个展的,
所以,我是把这次展览看成我学成四年之后的毕业展来着的,
或许还真是四年之后,一个机缘巧合的轮回吧,
因为这次展览的作品还真是我去年毕业那会的毕业创作,
一个前后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并且用一种特别方式拍北京皇城的“穿越”系列《神话》,
创作过程中的各种辛劳就不重复了,想看的童鞋可以看这里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布展时、展览中还有展览后遇见的好多有意思的事。
摄影节是18号正式开始的,而我到平遥是17号下午的3点多吧。
下了火车,熟门熟路地直奔此前已经在她家连续做了三年沙发客的阿姨家里,
阿姨不在家,大叔在,他一看到我就说,鱼来了啊,自己招呼自己啊,
我放下大包小包地拿着我的参展家当们赶紧去了棉织厂找自己的地头,
分配的展览地点还不错,三间房,八面墙,贴99张照片应该没问题,
没错,是99张,不过你可别以为是那种大照片,我的展览风格走的都是迷你路线,
一来方便运输又省钱,二来也是为了有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我看来,摄影节上大部分的照片都往大了做,因为大了视觉震撼嘛,
但是作为已经连续看了三年的观众,我知道,当大家都一样想法的时候就绝对审美疲劳了,
所以,我就把照片印得小小得,按我妈的说法就是“鬼头鬼脑”的,
(其实纸张的印制成本并不便宜,不过比起那些厚镜框大照片来还是便宜许多的)
原本想着贴照片应该是个很快就能干完的活,没想到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
因为想展示个关于《神话》这个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所以需要先排好顺序,
于是把照片都一张张地摊在地上,选一些往墙上贴一些,
因为下雨,有的墙面还往外渗水,照片一贴就往下掉,
因为去得也晚,贴到一半时就快傍晚了,天也渐渐地快黑了,
赶巧我对面展位的一对重庆的俩公婆也在布展,他们弄完了自己的就很热心地来帮我,
有人帮忙,速度自然是快很多,
虽然那会的天已经暗了,天气又凉,墙好像是四面透风似的,冷风呼呼地吹,
吹得我直打哆嗦,还得自己开着手机的手电筒在那摸黑往墙上贴照片,
不过,心里还是各种热乎乎的,我说我明天还打算还这儿摆摊卖明信片,
那女孩说,嗯,你这主意真不错,早知道我们也这样了。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在沙发上睡得正香就被一电话吵醒了,接起一个陌生来电,
电话那头说,“你是井小鱼吗?我看了你挂在墙上的名片,
我是棉织厂你那块展位的作者,你其中有一间房是我们的,请你赶紧过来撤下你那部分”
晕,今天都开展了,还有今天一大早才来布展的,也太。。。
我赶紧刷牙洗脸,直奔棉织厂自己的展位,到那一瞅,没想到人山人海的,
(负责那片的一个志愿者男生和我说,今天一大早就好多人了)
他们已经把我的照片撕下一部分了,于是,在人堆里再把那些撕下的照片一张一张地穿插进那剩下的五面墙上,
早不来,晚不来的,这么突如其来的一来,把昨天傍晚摸黑排下的那个故事情节全给打乱了,
也罢也罢,不按常理出牌也好。
![]() |
![]() |
![]() |
![]() |
![]() |
![]() |
如果你有来过摄影节的经验,一定会对展场里那些铺天盖地的大海报记忆犹新吧,
但是“大”并不是我要走的路线,所以我把海报也设计成了迷你型的,
从左至右排列了三张颇有意味的小照片,也能联想出一个小小的穿越故事来,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海报上的“神话”两个字是反着设计的,
这个视觉的趣味点其实是为了和用海鸥4A相机和数码卡片机相结合的方式所拍出来的反影像保持一致,就看你是否能悉心发现了。
说回贴海报,其实我带去的海报并不多,好像也就三十几张吧,
第一天因为一大早被叫去换照片然后就开始摆摊了就没来得及贴,
第二天一早,我抱着一叠海报在柴油机厂里一边找“下手”的地一边找吃的,
这会道路两边的墙上早已被各种花花绿绿的海报们给占领了,连个空隙都不带剩的,
所以我的张贴策略直接改为。。。。。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场景:
我把海报贴在了一张超大型大象海报的象鼻子下,
我把海报贴在了一块老工厂“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束缚”的标语牌上,
我把海报贴在了一张放了一只公文包的空椅子上,
最有意思的应该算是贴在一张“一秒钟变格格”的海报下,算是相当应景的穿越吧,
还有好玩的,我在一个小摊前买了个香草棕还是什么的当早饭,
老板叔看我拿着一些要贴的海报,直接说,我帮你贴一张吧,
旁边一位管理的志愿者阿姨看到也说,我也来帮你贴一张:)
每贴一处,我都会拿手机拍下自己的海报与别人海报的合影,
后来再经过那些我贴海报的地方,发现自己的海报大多已经消失了,
哈,可能这也是一种印证作品《神话》的行为艺术吧,
历史这玩意其实也是在你不知不觉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所能做的呢,只能用影像去怀念而已,不是吗?
![]() |
![]() |
![]() |
![]() |
![]() |
![]() |
![]() |
![]() |
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人生里有一天还会摆起了地摊当起了小贩,
也没想过居然是在自己人生里第一次的摄影作品个展前,
更没想过这一摆就摆了五天半,摆着摆着居然还上了瘾。
五天半里,基本上都是睡到自然醒八点多,
然后刷个牙洗个脸去买上三个炸鸡腿,
就直奔我的的展位了,每次去到的时候,人都还挺多,
当参观的人们或还在看着《神话》云里雾里的时候,
我把明媚的大花布往地上这么一铺,
把我家萌猫周小丫童鞋的各种萌照往上面这么一摆,
顿时,人们都纷纷站在或者蹲在地摊前看热闹了。
其实除了墙上贴着的,地摊也算是另一种展览形式,
地摊上我拍的摄影作品更五花八门,
基本上已经到了眼花缭乱的地步,
其中的“镇摊之宝”当属《韩寒@我》这一系列明信片,
你没听错,真的是60一张,还价无效,
先不说花费了多少的精力去设计这10张明信片,
还用了最贵的特种纸只印了10张,
而在这之前,我足足花费了5年的时间去成为曾经梦想中的摄影记者,
凑巧才有了这次超近距离的拍摄,又凑巧自己那天的拍照状态还不错,
所以才有了这些我认为是我9个月短暂摄影记者生涯里最喜欢也带给我最大能量的画面,
所以,这些照片,并仅仅是一张纸,在我看来,她们每一张都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其实,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每一张好照片都是一个小奇迹,
因为或许快门按早一点,或者按晚一点,那个瞬间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或许,你之前在选择的岔口选择了另一种选择,那就没有遇到这个瞬间的机缘了,
所以,你所遇到的每一张好照片她并不是必然的,
在遇见她们的路上充满了太多的偶然和不确定,
虽然最终承载她们的只是一张纸,
但其实真正承载在这张纸上的是关于命运的各种缘分和最终实现的梦想。
所以,说实话,我觉得我的顾客小盆友们都应该算是小众人群,
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张纸,
他们需要花费金钱的代价去获得这个并不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或许正是纸上影像的灵魂深深契合了他们的内心需要吧,
又这样热爱的小众人,或许并不多。
但其实我是幸运的,五天半的时间,我在我的个展里,
遇到了39位这样的顾客小盆友,
一个妈妈给儿子买了周小丫的卡片,我说要给拍个照留念一下,妈妈说,不用了,我不想儿子这么早出名,我希望他做个平凡的人
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小男生一口气买了三张韩寒的明信片,后来看他的微博才知道,原来是送师妹的
曾经养过猫但是后来猫丢了的老高,买了一张周小丫的小卡片,给了20,还不让找了
一个澳大利亚的女孩看了周小丫的照片一直乐,后来她买了《神话》的一张小卡片,井小鱼的第一笔跨国生意啊
有了第一笔跨国生意,没想到还有第二笔,是个老外帅锅,买了张周小丫的小卡片,说要送给女朋友
平遥的一个今年读第四年高复的男生,和我讲他暑假去北京当小保安的故事,还拿来了他读小学那会平遥摄影节的小记者证,还送了我一本机器猫和指南针
平遥的一个高三小女生雨田,喜欢画画,想明年考四川的大学,愿望还很强烈,我走之前,又买了韩寒的小挂件,还给我送了她妈妈自己做的麻花让我当早饭。
买一张雨后汽车在水里倒影的红衣服女孩 她说她看不懂这张照片 所以买这张照片
买一张红脸盆里的鸭子照片的女生, 她说她喜欢重口味 所以买这张照片
我给他们每个人拍了一张或者N张他们和自己喜欢的照片的合影,
然后请他们在我的“古董“留言本上写下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的理由,
(因为我总觉得,每个人喜欢的照片里,都藏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小秘密)
然后把照片发在微博里,喜欢的人可以去下载,
我记得我在微博里写道:
其实仔细想想,我的地摊似乎是一次为了寻找知音的旅程,
“每一次摆摊,如若未遇见那些影像的知音,那注定一无所获,
如果遇见了知音,哪怕只有一个,什么也不用多说,因为你想说的她全都懂,
这种感动,这种经历,在我看来,是生命里最值得留恋和回味的事。"
摆地摊的时候,观察周遭的人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先说观察看展览的人吧,
据我观察,照片的文字说明前好像总有很多人,而且好多人一站上看还是许久,
这点是我没想到的,因为我总觉得在这个浮华年代,
人们面对茫茫图海都已经快不耐烦了,更何况是文字,
我猜想或许有两个原因:第一,人们着迷于文字说明里用的徐静蕾的手写字体,
第二,我的影像作品实在够飘忽,实在看不懂,所以只能仔细看看文字咋说了:)
观察地摊的观众们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中午放学那会,一帮小学生冲到地摊前,
拿起周小丫的小卡片就叽叽喳喳起来,特逗,
(当然,也有可能还在上幼儿园的小男孩看《神话》的卡片看得特认真的,)
稍微大点的小孩,初中的和高中的小女生,看起来则文静多了,
她们会一张一张地仔细翻看,看到觉得有趣的还不时地讨论一下,
遇上专业人士,学摄影的大学生或者是摄影工作者,
看到习惯于电脑上观看的虚拟物品变成了这一摊实实在在的明信片和小挂件之类的实在物,
大多会赞美上几句,说“真有创意”,哈,是不是自己回家后也想跃跃欲试了呢?
井小鱼地摊观众经典语录摘录:
看了你的展览,我这趟摄影节就算没白来
学生拿着对讲机找来看地摊的
我要用你这方法去拍我们家的井冈山
你这照片吧,我看不懂,但是我挺喜欢的
看你的明信片,明明是太累不想看了,但还是忍不住地想看完。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整盒韩寒的卡片被顺手牵羊了
负责这带的志愿者小男孩给了我两个苹果,还有三张可以垫在花布下的新浪微博塑料纸
一个老大爷,以为地摊上的照片是免费拿的,拿了就跑
前面靠街房间里新浪微博的工作人员跑进来说,你就是井小鱼吧,你发的微博都是我审核的。
一个今年才二十出头的小男孩刚从珠穆拉马峰登山归来,和我聊他的宝丽来相机收藏历史,他说他想办一个宝丽来展
平遥一个在公安局工作的叔叔,业余喜欢拍照,副业就是给别人拍婚礼照片和录像的。
有好几个观众拿起韩寒的明信片问我,请问这个是你吗?不会吧?我和韩寒有长这么像?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地摊,恭喜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周小丫童鞋,
你的各种萌照已经被五湖四海的小盆友带回了家,
好几位买周小丫小卡片的小盆友都比较害羞,不愿意被拍,
不过她们把周小丫的小卡片小心翼翼的放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钱包里,
还有一个可爱的小盆友在新浪微博的留言板上写:周小丫你最棒,加油,
这还是我去那写留言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的,
没想到这平遥的地摊摆下来,你都有自己的粉丝了,
看来萌猫的魅力无法挡丫,够犀利:)
![]() |
![]() |
![]() |
![]() |
![]() |
![]() |
小地摊中
顾客小盆友影像记录 请戳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7229201/
手写留言簿影像记录 请戳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427653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