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暖气的房间是冬天的恩惠
生日的时候扬扬送了一本名为《make your trip》(《去你的旅行》)的书给我,并督促我要看完,于是在课余里我就半认真的看了这本书,在向阳的房间里,空调开的很暖,我用两条椅子腿撑在地上来回摇晃着看书。
书是作者阿sam描述的关于自己的一次一次旅行的记录,文笔着实有些矫情,去的也大致是主流的小资城市,悉尼,东京,西贡,台北,景致介绍的很简略,更多的是推荐了当地的咖啡和店铺,可看性真的不高。有评论说阿sam的游记是疗愈系的,而他却根本没能让我温暖起来,反而翻出很多陈年的伤痛,几次鼻酸,莫名的被看起来没那么治愈也没那么美好的文字扯出很多情绪来。
在他的游记里,始终有一个女人的影子,苏。
八年前,他来到上海,看望在网络上认识的苏。年少时,为了一段感情执著地飞行在两个城市之间,抛弃了一切去往另一个城市。
和苏一起去西贡,清晨出门,看见蜷在被子里的苏,熟睡的像只小猫。
在和苏分开的日子里,他去了苏曾经所在的城市,东京。以为只要去了她曾经所在的地方,就可以忘记她,却没想到当处于那个空间的时候,一切跟她有关的回忆都越发清晰。
而一边看,往昔的人和记忆不受控制的涌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书的好,还是书的不好,我更喜欢沉迷于书的描述里忘记现世,而不是像这样,因为相似的体验而回忆起太多已经遗忘的记忆。
记忆里第一次独自远行,是初中毕业那年坐火车去天津,那时候没有快车,从青岛到天津要花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我揣着学生证,尽量装的像个大人,躺在卧铺上一言不发。炎热的夏天穿着吊带在天桥底下和哥哥一起吃刨冰,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那时候哥哥的笑容。而那个时候的我,固执,叛逆,坚硬的很,不怕孤独,不畏惧漫长的一个人的旅途。
高中毕业那年和妈妈一起去云南,第一次坐飞机。夏日的云南每天都下很多雨,但是雨总是停的很快,马上恢复干燥。我把衣服蒙在头上在大研古城随便的走,我是天生的路盲,旅行的方式也是随意走,走丢了算,而在没有特定的方向的时候我反而很安心,就像我的生活,从来没有个明确的目标。这么多年过去,云南在我记忆里只剩下在丽江买的木手镯,一路品的各种味道的茶,和雪山上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在旅行中认识的YUAN,至今还保持着联系,他总是给我讲解各种不同的植物,和晕车,我在开满花的甘海子奔跑的时候,回头看见他举着镜头,不知道那时候的笑容他有没有记录下来。
大二那年,和卓半夜坐长途车去北京只为看窦唯。午夜在空荡的三里屯游荡,在凌晨依旧在摆摊的小伙子那买曼森的打口CD,在簋街吃火锅,清晨四点多坐北京第一班公车,还是老式的公车,中间会有一截可以转动的部分像毛毛虫一样的破旧公车。一幕一幕像刻在记忆里一样,凌晨的北京冷的像冰窖一样,两天没睡觉的我们,坐在火车上你左耳我右耳的听歌。后来你告诉我,你从广州出发,一直向北到达黑龙江,穿越了整个中国,依旧没办法忘记我。而那些深刻的伤痛又何尝不是经常突然冒出来提醒我,我曾经做了那么多任性的事情。
北京,是跟我一直有着暧昧关系的城市。19岁的时候去是因为一个男人,一个很爱我想娶我的男人,我坐火车去看他,在车上看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到达以后却不断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后来没有再见过。第二次是跟卓。再后来是去看望即将飞去爱丁堡的PAUL,他带着我去大北京逛街,吃东西,我们都没有想到,那次告别后来成为了真正的告别。我总是很直接,想要见谁就立刻买了票奔去,所以我很没办法接受,别人说要来看我,却从来都不来。而最近的一次,是去看望大学时候的朋友静一,她住在宋庄艺术区,是个安静的乡下,平房,很多狗。我们在市区买了很多酒,在村里的小饭店炒了菜带回家,空调开的很暖,各自窝在沙发里喝酒,静一问我为什么每次和我见面都是喝酒,我说我也奇怪的很。清早起来拉开门帘,是乡下宁静的冬天的味道。
杭州。是去了几次的城市。第一次是和妈妈一起。第二次是一个人,正赶上梅雨季节,独自坐飞机,独自宿在旅舍,漫无目的的打着伞在西湖边游荡,走累了就到路边的小饭店吃东西,和旅人交谈,坐在窗边,看雨看一个傍晚。而四个月后,又穿了同一条花布裙来到杭州。骑车,步行去九溪,在山上摘了大朵的芙蓉花戴在头上,去西塘,一个名气很大却并不算好的古镇,在长途车上迷迷糊糊的睡着,现在想来好像已经很遥远,而又有多少人,见过一次之后便不曾再相见了。
隔了许久,今天又翻出这本书来,看没看完的后半本,翻到泰国大城的佛教遗迹,忽然就想去的不得了。那么今年,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泰国。希望能够成行,希望约定好一起去的人能够如约。错过了乌镇,还有泰国。
即使再一次不能成行,也在这里提醒自己切勿失望,年年岁岁,时日还长,路途也还长,想见的人总会见到。
书是作者阿sam描述的关于自己的一次一次旅行的记录,文笔着实有些矫情,去的也大致是主流的小资城市,悉尼,东京,西贡,台北,景致介绍的很简略,更多的是推荐了当地的咖啡和店铺,可看性真的不高。有评论说阿sam的游记是疗愈系的,而他却根本没能让我温暖起来,反而翻出很多陈年的伤痛,几次鼻酸,莫名的被看起来没那么治愈也没那么美好的文字扯出很多情绪来。
在他的游记里,始终有一个女人的影子,苏。
八年前,他来到上海,看望在网络上认识的苏。年少时,为了一段感情执著地飞行在两个城市之间,抛弃了一切去往另一个城市。
和苏一起去西贡,清晨出门,看见蜷在被子里的苏,熟睡的像只小猫。
在和苏分开的日子里,他去了苏曾经所在的城市,东京。以为只要去了她曾经所在的地方,就可以忘记她,却没想到当处于那个空间的时候,一切跟她有关的回忆都越发清晰。
而一边看,往昔的人和记忆不受控制的涌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书的好,还是书的不好,我更喜欢沉迷于书的描述里忘记现世,而不是像这样,因为相似的体验而回忆起太多已经遗忘的记忆。
记忆里第一次独自远行,是初中毕业那年坐火车去天津,那时候没有快车,从青岛到天津要花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我揣着学生证,尽量装的像个大人,躺在卧铺上一言不发。炎热的夏天穿着吊带在天桥底下和哥哥一起吃刨冰,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那时候哥哥的笑容。而那个时候的我,固执,叛逆,坚硬的很,不怕孤独,不畏惧漫长的一个人的旅途。
高中毕业那年和妈妈一起去云南,第一次坐飞机。夏日的云南每天都下很多雨,但是雨总是停的很快,马上恢复干燥。我把衣服蒙在头上在大研古城随便的走,我是天生的路盲,旅行的方式也是随意走,走丢了算,而在没有特定的方向的时候我反而很安心,就像我的生活,从来没有个明确的目标。这么多年过去,云南在我记忆里只剩下在丽江买的木手镯,一路品的各种味道的茶,和雪山上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在旅行中认识的YUAN,至今还保持着联系,他总是给我讲解各种不同的植物,和晕车,我在开满花的甘海子奔跑的时候,回头看见他举着镜头,不知道那时候的笑容他有没有记录下来。
大二那年,和卓半夜坐长途车去北京只为看窦唯。午夜在空荡的三里屯游荡,在凌晨依旧在摆摊的小伙子那买曼森的打口CD,在簋街吃火锅,清晨四点多坐北京第一班公车,还是老式的公车,中间会有一截可以转动的部分像毛毛虫一样的破旧公车。一幕一幕像刻在记忆里一样,凌晨的北京冷的像冰窖一样,两天没睡觉的我们,坐在火车上你左耳我右耳的听歌。后来你告诉我,你从广州出发,一直向北到达黑龙江,穿越了整个中国,依旧没办法忘记我。而那些深刻的伤痛又何尝不是经常突然冒出来提醒我,我曾经做了那么多任性的事情。
北京,是跟我一直有着暧昧关系的城市。19岁的时候去是因为一个男人,一个很爱我想娶我的男人,我坐火车去看他,在车上看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到达以后却不断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后来没有再见过。第二次是跟卓。再后来是去看望即将飞去爱丁堡的PAUL,他带着我去大北京逛街,吃东西,我们都没有想到,那次告别后来成为了真正的告别。我总是很直接,想要见谁就立刻买了票奔去,所以我很没办法接受,别人说要来看我,却从来都不来。而最近的一次,是去看望大学时候的朋友静一,她住在宋庄艺术区,是个安静的乡下,平房,很多狗。我们在市区买了很多酒,在村里的小饭店炒了菜带回家,空调开的很暖,各自窝在沙发里喝酒,静一问我为什么每次和我见面都是喝酒,我说我也奇怪的很。清早起来拉开门帘,是乡下宁静的冬天的味道。
杭州。是去了几次的城市。第一次是和妈妈一起。第二次是一个人,正赶上梅雨季节,独自坐飞机,独自宿在旅舍,漫无目的的打着伞在西湖边游荡,走累了就到路边的小饭店吃东西,和旅人交谈,坐在窗边,看雨看一个傍晚。而四个月后,又穿了同一条花布裙来到杭州。骑车,步行去九溪,在山上摘了大朵的芙蓉花戴在头上,去西塘,一个名气很大却并不算好的古镇,在长途车上迷迷糊糊的睡着,现在想来好像已经很遥远,而又有多少人,见过一次之后便不曾再相见了。
隔了许久,今天又翻出这本书来,看没看完的后半本,翻到泰国大城的佛教遗迹,忽然就想去的不得了。那么今年,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泰国。希望能够成行,希望约定好一起去的人能够如约。错过了乌镇,还有泰国。
即使再一次不能成行,也在这里提醒自己切勿失望,年年岁岁,时日还长,路途也还长,想见的人总会见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