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馨周二心理沙龙系列之亲密关系模式体验( 0221)
怡馨周二心理沙龙系列之亲密关系模式体验( 0221)
主持人:魏琼辉
接着上周的爱情心理学,本周沙龙的主题由魏老师带领我们感受了人际互动中的亲密关系以及个体依恋和母亲等的关联。
提到“亲密”,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有爱人、父母……
亲密二字,亲,就是亲近;密,含有保密的意思。亲密关系对我们来说,最伟大的意义就是透过我们在亲密关系当中体会到的伤心甚至是伤害,在这个时候被我们所觉察,它会给我们一次成长的机会,也就是我们知道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会伤到我,而且伤得我很痛很深。如果我们经历了每一次的观察之后,以后我们会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活动以一首欢快的蒙古音乐开场,在音乐的引导下,沙龙成员闭上双眼靠在沙发上静静地聆听,感受着音乐带给我们的人际互动。
分享感受之后,成员随机两人一组,由一根红线表示自己的界限,各自开始体验与不同的个体互动时警戒线被占领的反应以及自己与他人的一个互动模式体验。
依恋是人类进化的一种天赋。这种天赋赋予婴儿一种能力——依恋他的母亲或主要抚养人,这有助于他增进和抚养人的关系,吸引抚养人对他的关注,可以让他在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时候,得到抚养人的照料,生存到成年。
有趣的是,这种依恋关系不只存在于童年。到了成年,我们开始恋爱的时候,这种神奇的依恋关系又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婴儿与抚养人的关系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以下这些共同的特征:
1、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2、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3、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4、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5、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6、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因此,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抚养人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关系。这似乎得出一个结论,那些让我们神魂颠倒的爱情,原来是抚养关系发展来的一个变种。
很多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成年人寻找伴侣的时候,会寻找一个可以满足其童年期依恋模式的伴侣。所以那种描述一见钟情的小说,像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见,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似乎在哪里见过——这的确是有心理依据的,我们心目中的爱人,的确早就见过了——你和他(她)的关系,可以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找到原型。
透过游戏,借用依恋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我们就可以划分为:
1、 安全型的成人: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安全型的人能忽略同伴的缺点而接纳和支持同伴;跟安全型的同伴交流比跟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的人交往要更温暖更亲密;他们比其他依恋类型的人更喜欢在恰当的时候与别人分享个人信息。
2、 回避型的成人: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回避型的人可能对伴侣的要求非常高,比如一定要找一个能够心灵相通的人,或者因过于强调忠诚和道德而不去谈恋爱;他们难以给伴侣情绪支持,同时在他们自己需要支持时也不善于从伴侣那儿寻求情绪支持。
3、 焦虑——矛盾型的成人: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他们多次恋爱,但是难以得到他们拼命追求的长久的欢乐;这些人唯恐失去伴侣,因此而屈从于伴侣的愿望,尽力去让对方快乐;焦虑——矛盾型的人更有可能爱上不喜欢他们的人。
现在的依恋关系表现在与恋人、父母、同学、朋友、老师等形成的依恋关系。如果你过去的依恋关系是安全的,那么你现在与其它亲密人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也是安全的。如果过去是回避的,那么现在也会是回避的。依恋关系不是不可以改变的,结束之前,魏老师也给我们分享了一些改善依恋关系的建议:
1、 如果还没有恋爱,找一个安全依恋型的爱人是绝对的必要;
2、 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等;
3、 每周至少要和3 ~ 5 个陌生人说话;
4、 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与爱人的意见。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珍藏;
5、 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密。
但愿我们都能建立安全、持久、亲密、幸福的亲密关系!
主持人:魏琼辉
接着上周的爱情心理学,本周沙龙的主题由魏老师带领我们感受了人际互动中的亲密关系以及个体依恋和母亲等的关联。
提到“亲密”,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有爱人、父母……
亲密二字,亲,就是亲近;密,含有保密的意思。亲密关系对我们来说,最伟大的意义就是透过我们在亲密关系当中体会到的伤心甚至是伤害,在这个时候被我们所觉察,它会给我们一次成长的机会,也就是我们知道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会伤到我,而且伤得我很痛很深。如果我们经历了每一次的观察之后,以后我们会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活动以一首欢快的蒙古音乐开场,在音乐的引导下,沙龙成员闭上双眼靠在沙发上静静地聆听,感受着音乐带给我们的人际互动。
分享感受之后,成员随机两人一组,由一根红线表示自己的界限,各自开始体验与不同的个体互动时警戒线被占领的反应以及自己与他人的一个互动模式体验。
依恋是人类进化的一种天赋。这种天赋赋予婴儿一种能力——依恋他的母亲或主要抚养人,这有助于他增进和抚养人的关系,吸引抚养人对他的关注,可以让他在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时候,得到抚养人的照料,生存到成年。
有趣的是,这种依恋关系不只存在于童年。到了成年,我们开始恋爱的时候,这种神奇的依恋关系又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婴儿与抚养人的关系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以下这些共同的特征:
1、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2、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3、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4、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5、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6、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因此,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抚养人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关系。这似乎得出一个结论,那些让我们神魂颠倒的爱情,原来是抚养关系发展来的一个变种。
很多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成年人寻找伴侣的时候,会寻找一个可以满足其童年期依恋模式的伴侣。所以那种描述一见钟情的小说,像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见,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似乎在哪里见过——这的确是有心理依据的,我们心目中的爱人,的确早就见过了——你和他(她)的关系,可以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找到原型。
透过游戏,借用依恋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我们就可以划分为:
1、 安全型的成人: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安全型的人能忽略同伴的缺点而接纳和支持同伴;跟安全型的同伴交流比跟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的人交往要更温暖更亲密;他们比其他依恋类型的人更喜欢在恰当的时候与别人分享个人信息。
2、 回避型的成人: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回避型的人可能对伴侣的要求非常高,比如一定要找一个能够心灵相通的人,或者因过于强调忠诚和道德而不去谈恋爱;他们难以给伴侣情绪支持,同时在他们自己需要支持时也不善于从伴侣那儿寻求情绪支持。
3、 焦虑——矛盾型的成人: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他们多次恋爱,但是难以得到他们拼命追求的长久的欢乐;这些人唯恐失去伴侣,因此而屈从于伴侣的愿望,尽力去让对方快乐;焦虑——矛盾型的人更有可能爱上不喜欢他们的人。
现在的依恋关系表现在与恋人、父母、同学、朋友、老师等形成的依恋关系。如果你过去的依恋关系是安全的,那么你现在与其它亲密人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也是安全的。如果过去是回避的,那么现在也会是回避的。依恋关系不是不可以改变的,结束之前,魏老师也给我们分享了一些改善依恋关系的建议:
1、 如果还没有恋爱,找一个安全依恋型的爱人是绝对的必要;
2、 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等;
3、 每周至少要和3 ~ 5 个陌生人说话;
4、 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与爱人的意见。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珍藏;
5、 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密。
但愿我们都能建立安全、持久、亲密、幸福的亲密关系!